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定国 >

第279章

定国-第279章

小说: 定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唯一可以十足肯定的一点便是,就算露儿失败了,她也不会暴露‘听潮轩’的秘密。因此,他只需要露儿先去打个头站,秘而不宣的搭起一个架子!回头有了好的人选,再过去接替。

当然这是他想象中的状况,毕竟在敌人心脏中心扎下去一根钉子这样的事情,是很复杂的。露儿能不能坚持到那个时候,他也拿不准。他只希望,露儿可以保护好她自己,不要处于很被动的境地。

一切,都只能靠露儿自己的判断了!

成都府那边的进展也非常的顺利!各项工作的开展,在莫少华到达成都府后,进展的十分迅捷。只是苏一在成都府一权独揽,极力地排挤原有地方势力的行为,或多或少地通过金陵城里的各种势力,传到了朝堂之上。

吴台铭为此,专门给苏一去了公文!

这件事情,发生在四月。公文的内容,多有责备之语,强调苏一要注意团结大多数。

苏一接到这份公文后,转身便扔在了一边!这倒不是说,他不重视吴台铭的意见。而是因为,早在前几日,苏一便收到了吴台铭的密信。信中的言辞与公文上的语气,是截然相反的。

吴台铭在私底下,对苏一在成都府独断专行的行为,深以为然!在吴台铭看来,苏一只可能是太子党的人,苏一成为成都府唯一的话语者,对太子党只好不坏。

吴台铭因此不用费着许多心力,去应府成都府下头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不用防着赵允在成都府做什么手脚;这让他心里很是轻松。

吴台铭极力支撑苏一在成都府一语遮天,并暗地里告诫所在成都府的太子党人,不许与苏一做对。但凡有做对的人,太子是不会给他们做主的。

同样的情景,也发生在赵允这里!

虽然苏一脱离了赵允的紧密控制,但赵允却认为苏一最不可能的,便是背叛自己。

太子党构诬他坐牢,险些送了他的性命,苏一绝然不肯与太子党同流!

虽然自己在整个事件中,态度并不是很坚决,但两人的关系也没有破裂!所以,在赵允的心里,苏一就是自己人。

苏一既然想在成都府一权独揽,那赵允自然不会不支持!

因此,在成都府里,便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太子党人与二皇子党人,出现了难得的和谐!只要苏一主张的事情,总是很快便能得到实行!威信日增。

没有摩擦,没有内斗!成都府里是一天一个气象。整府的百姓虽不知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自苏一来了之后,成都府的气象为之一变,这是确确实实的。

以前府城里还会有欺男霸女的事件,偶尔也会听闻恶少豪奴当街行凶的事情。可是自苏一来了成都府后,这些事情,渐渐地便销声匿迹了,由此可见一斑!

说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那是稍稍有些夸张的!但是基本上,也是相差不远的。

第259章,突如其来

这些情况,远在金陵的苏三自然也是清楚的。!

苏一每隔几天便会写来一封家书,信中对府内的情形多有介绍。苏一倒是用密语无限感慨说:若不是苏三当日让他做出暗投太子党的举措,只怕成都府的治理,绝然不会有这么快的成效。

苏一的信中很是佩服了苏三一番!这些苏三也只是笑笑罢了。

这些虽然都在自己的算计之中,但苏一能这么快地掌控局势,自然与他多年为官的经验有关!

如今成都府虽然太子党人与二皇子党人都处于驯服状态,但留着他们终将还是个隐患。将来血洗成都府,只怕也是一个必然。

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

转眼进入了五月!

不等武科举举行,突如其来的传来一个消息,让原本一派祥和的朝廷,顿时乌天敝日,惶恐不安至极。

京人即将南下!

消息是从原人那里传过来的,而且用了极为正式的照会!照会全部内容为:一,原国与‘溪下’国,已经达成同盟;二,京人处于三面受敌之状态;三,京人势必将有动作;四,敦请封朝积极战备,以应付即将到来的突变。

表面上只是猜测即将会有战事到来,但原人在私下里透露了一些更为重要的信息。那便是京人已经在南边集结了大量的军队,估计是要在短时间内,全力攻占封国。

这个信息传到赵普的耳朵里后,顿时是大惊失色。

赵普弄不明白,原封两国联盟是原人占了主导;原溪两国连盟也是原人占了主导。至始至终是原人想对付京人,为什么京人会在南边集结,为什么京人要与封人过不去?而不是去打原国?

这个问题,也就只有赵普想不明白!

站在京人的立场上来说,封国绝对是个软柿子。只要打败了封国,溪下这根墙头草,就不会那么死心蹋地绑在原人的战车上!局势才会朝向京人有利的一面发展。

对于京人而言,对付封人,比对付原人,要容易的多,这便是问题的关键。

赵普想不通这些的原因在于,他并不想承认自己是只软柿子!

在赵普的眼里,如今的封朝,国强民盛!兵力已达五十万之巨,国库充盈,百姓富足。就算京人再强,难道还能一口气把封人全部吃掉?

京人要留够防守北边原人的军队,还要防止溪下人趁机偷袭!能抽出的最多兵力就只有十万。以十万对五十万,还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攻破封都!

怎么看,都像是天方夜谈。

所以赵普雄心勃勃,大手一挥,军队准备集结的圣旨,便传到了枢密院!赵普准备倾全国之力,与京人为之一战。

当然赵普这个举措,只是在群臣的吹捧之中,堆起来的信心。赵普也远远不了解,他心中所谓的五十万大军,其实只是存在于军书上的。

拥有二十万兵力的左右护卫军,早已形同虚设!除了挂了两军的名头,真正能拉出来的兵力,加起来不过是五万人到顶。

后卫军,倒是满兵满员的十万人编制,可是吃空晌并不是本朝才有的惯例,真正在军营里扛枪训练的大头兵,不过八万人到顶,这里头还不算老弱!压着指头算,可战之兵,六万人最多。若不是张合军军纪严明,只怕这个人数,还要往下压。

禁军十万人,人数上是够的,但是赵普再雄心壮志,只怕是不会动用这保命的本钱。其实这本钱,也不是很雄壮,许多兵士,只是银枪烂蜡,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唯一算得上可战的,就只有前卫军了。

前卫军由蒋经原统帅,一直是顶在了最前线!虽然京人并没有大规模进犯的举动,但小的磨擦还是时有发生。

为了保持战斗力,蒋经原的十万军力保持的相对而言,算是最完整的。当然,朝廷给前卫军的军费也是最高的。饶是如此,十万满编制的前卫军,可战之兵,也不过八万多人。

除去禁军,所谓的四十万大军,其实加在一起,也不过是二十余万!人数上便打了个对折。虽然战令一下,吃空额的兵源都要陆续补充进去,但能凑出三十万人来,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新兵是要除去的,老弱也是要除去的,真正能拿起武器便可以打仗的人,全部加在一起,绝不会超过十五万人。

以十五万人,对京人实打实的十万人!

京人自然是信心满满。

虽然军队集结的圣旨,在赵普的头脑一热之下已经明发!但随后的形势,却突然缓了下来。

京人在封国的使臣紧急照会封国礼部大臣时声称,京人绝无南下的意图,请封朝的皇帝陛下千万不要误会。所谓的集结,只不过是正常的军队南北换防而已。于战事无关。

朝廷里面的大臣,这才松了一口气!

只是圣旨已发,枢密院里的一帮大老爷们,也趁机鼓骚起来。请皇上对京国前线增兵!

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在他们看来,第一,原人的提醒不能不重视;第二,京人就算是真换防,但事实是京人在南边已经是布置了重兵。

京人可以换防,封人也可以换防!

吴台铭是支持枢密院看法的,在他看来,京人就算没有歹心,也是有歹意的。

三面受困,身受三战之地,京人必然会想法子突出重围。打溪下,于局势无补!打原人,京人只怕信心不足!唯一可以动脑筋的,便是打封国。

当然了,这是从战略大局的角度去考量。若是京人能放下骨子里的硬气,重修溪下与封国的关系,未必不会扭转局势。所以,战与不战之间,尚在两可。

尽管吴台铭知道京人军队的战力不俗,也知道封人实际上的战斗力没有朝臣吹嘘的那么强大。但吴台铭却不相信,京人可以生吞了封朝的这些军队!

就算封人的军队,只有二十万,京人想要一口吃下,也是难的。

就算所有封朝所有的军队,都不堪一战!就凭着这金陵城,凭着金陵城中可以集结的十数万忠君之兵,也足以拒挡京人在城下一年半载!

有这一年半载时间,原人是不会甘坐在那里发呆的。原人是不会坐视封人灭亡的!封国灭了,原国也岌岌可危,若是原人连这一点都不明白,那原人也不必与封人这么急切地联盟。

尽管形势一夜之间,又变得并不紧迫了!但集结重兵于京国边界的定势,已经形成。

虽然京人使臣力劝赵普说:封朝的对峙行为,只会使京国更多的陈兵边界。但显然赵普的血已经有些发热,居然也说出了:京要战,朕便战!的豪言。

当然了,这句豪言,是需要大把大把的银子往里头填的。这正中了枢密院中大老爷们的心思。

无论如何,增兵前线的定势已然形成。朝廷中,围绕着兵权的争斗已然展开,而苏三在金陵蛰伏了这么长的时间,也只为等待这一刻的到来。

临近端午,天气渐燥!

苏三在衙中无事,便往武学院中巡看!武科举的各项准备工作,皆在进行之中,递了考籍的举子,超过以往历届武科举,首次突破了五千人!年纪从十六岁的小子,到六十岁的老者尽有。

京西路更有一位八十岁的老拳师,在京西路里递了籍,要来武举。路里没有驳,一路也把考籍给递了上来。苏三听到武学院里的报告,才知道这件事情,想了想,便把这位老拳师给驳了回去!毕竟年纪太大,万一考举的途中出了事情,那才不值得。再说比武这种事情,老人家还是不要跟年轻人去争了。

这样的事情也从侧面证明了,此次武科举得到了所有人的重视。

之所以这么重视,自然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首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因为:此次科举是苏三主持!

如今苏三在朝廷里,就是公正的代名词,所以习武之人对此次武科举寄望很高。心里想着此次科举必能得到公正的选拔,所以报名的积极性自然也就高了起来。

其次,苏三料到京人将会南下,所以于武科举的工作,抓得很紧。他要求各路要多宣传,多发动,并且为每个路里都增加了参加武科举的名额。

有了这诸多举措,武科举才会有这么多人数参加。

以至到了后来,听说京人要南下,一些之前不愿报名的武学人才,也开始后悔。不过,这时考籍的录选已经结束,递籍的时间已经过了。

再加上,有皇上的支持在后头,苏三自己又圆满地主持了文科举,连积年的老滑头秦佩松也不小心,在苏三的手里头送了性命。哪里还会有人找不自在,找不痛快?

如此种种,此次武科举的规模与影响,都空前的巨大起来。

武学院受到了空前的关注,自然也不敢马虎了事,诸多事宜哪里敢瞒着苏三,事无巨细,尽皆来问苏三的主意。

苏三倒是一改对文科举不闻不问的态度,对武科举是十分的上心,每日必要到武学院中呆上一二个时辰,衙里无事,便整天地呆在武学院里。不仅对现场以及文案的工作进行指导,更是对许多应试的武学子进行全面的接触。

起先大家以为苏三不过是一时头脑发热才跑来逞能,却没有料到苏三自进了武学院指导之后,便一天也没有落下过。而且,所说,所为,尽有道理,这让所有人都不由大为感叹。

有些原本就在武学院中学习的武学生,对苏三更是叹服。

这其中自然也发生了些许小的故事,无非是苏三收服武学院官员的招数而已!总之,武学院的工作进展顺利,完全可以保证武科举在端午之后,正常举行。

第260章,统帅之权

这日,苏三查看了几项工作的进展之后,又嘱咐了一些要注意的细节,便往醉仙楼走去。;

张合偷偷摸摸地进了金陵城,让陆安传信约他在醉仙楼见面。

苏三不用猜也明白,张合偷偷进城是为此次前线增兵的统帅之权而来。

身为将军,张合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有更高的前途,这一点无可厚非。

早在武陵时,苏三便知道张合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否则,张合不可能对林海录那么隐忍!

只不过,张合的为人并不坏,有野心,有想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