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盛唐夜唱 >

第322章

盛唐夜唱-第322章

小说: 盛唐夜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白不傻,叶畅对他实际能力的不信任,他心中很清楚。此刻听得叶畅这般说,禁不住有些口吃,指着自己的鼻尖道:“真是我?”

“正是,请蔡智华助你!”叶畅道。

“钱粮呢,若有足够钱粮,我便筑此城了!”李白深吸了口气,然后坚定地道。

“钱粮很快就到了。”

“很快就到了?”众人面面相觑。

旁边的蔡明忍不住插口道:“大使,这……军中粮饷,不可挪用啊!”

“只靠着军中粮饷,哪里能成事?”叶畅笑了:“智华只管放心,绝不会挪用军中粮饷。”

“那只靠着这些军士负石建城?”

“也不是,军士最大的作用,还是作战,我会将军士分为三部,一部继续西进,一部帮助筑城,还一部轮休,每两个月轮换一回。”叶畅道。

“那人力?”

“自然由当地百姓来承担……智华,莫急着劝谏,你放心,我不是强征他们服役,而是凭借自愿,凡是来此者,皆可得钱粮。”

蔡明一听说要用当地百姓来筑城,顿时就急了起来,滇南泽附近,汉人少,蛮人多,便是有些汉人,也属于蛮化了的汉人。若真强征其服劳役,这些人必然与蛮人勾结,甚至背唐投诏。

可叶畅仿佛看出他想劝谏一般,抢先将自己的方法说了出来。

给钱给粮,并不能彻底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让问题不那么尖锐激化,可这也产生了新问题:钱粮何来。

“当真有足够钱粮来此?”蔡明问道。

“你只管放心吧,若说别的事情还有可能有问题,事涉钱粮,叶十一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旁边的李白笑道。

他眼中闪闪发光,仿佛猜出了什么。

“看来太白对我倒是有信心。”

“我已知知道你是怎么做的了。”李白盯着叶畅:“十一郎,你对人心把握之强,当真是……当真是举世无双。特别是对商贾之心……实在是佩服,佩服!”

他说到“商贾”,叶畅便知道,李白是真正懂他的计划了。

数日之后,成都,杨国忠府。

自从来到成都之后,杨国忠的心情就一直非常不好,他每天都想回到长安,但是他明白,只要李林甫在长安一日,他就别想那么容易回去。

每隔几日,他就有一封信送往长安,这些信都不经过兵部,而是通过杨家姐妹的渠道,直接送到了李隆基案前。

而杨玉环与杨家姐妹,也利用一切机会,在想法子将他召回长安。

杨钊被李林甫赶出长安的事情,对于杨家姐妹的打击甚大,那些原本对她们退避三舍的权贵们,如今也有胆量与她们较一较力了。

“当真是胡闹!”

心情烦躁的杨钊将手中的公文一扔,怒骂了两声。

周围的仆役们都大气不敢喘,呈上公文的小吏更是缩头缩脑,生怕被杨钊牵怒了。

“侍郎为何发怒?”

这个时候,能够说上话的,就唯有鲜于仲通了。

鲜于仲通与杨钊的关系非同一般,此时虽然因为鲜于仲通吃了败仗连累了杨钊,但念在旧日之恩份上,杨钊仍然留他在府中,算是戴罪立功。

“你且看看,真是乱来,跑到滇南泽去建城……他还嫌是非不多么?”

鲜于仲通将那公文拿起来,公文乃是叶畅遣人发来,内容就是询问当地土人,得知滇南泽沃野数百里,宜在泽东筑一城,以为大唐控制云南之基石。

在叶畅的这份计划中,将在云南筑两座大城,一在滇南泽东,一在洱海之西,两城互为犄角,迁内地汉人入住,再以亲近顺从大唐的熟蛮为助,于各处种植甘蔗,熬取蔗糖。

“滇南泽东……那就是昆川,洱海西则是……就是太和城啊。此两处地点,确实乃是云南最适宜农耕居住之处,若真能得此二城,再能安抚山蛮,则云南永为大唐州郡矣。”看完之后,鲜于仲通淡淡笑着道。

他在剑南为任数年,又曾对南诏动兵,这些地方,不用看图也知道在哪儿。

听他这样说,杨钊不满地道:“鲜于公,你当真如此以为?”

“计是好计,只可惜纸上谈兵罢了。”鲜于仲通略有些不屑地道:“且不说昆川,单说太和城,皮罗阁以之为王都,背苍山而靠洱海,拥龙首、龙尾二雄关,乃南诏腹心之所在,岂易取之!”

“你以为叶畅不是阁罗凤对手?”

“我督六万精兵,尚且为南诏奸计所害,吃了一场败仗,叶畅只领兵三万,能有何为?”

“你不看好他此战?”

“自然是不看好,听闻他在辽东做了不少事情,可此地不是辽东!辽东不过是稍寒,冬日来得早些罢了,而云南却是瘴疠毒虫之地,我当初之败,有近半军士伤亡便是因为瘴疠毒。辽东虽有些山,却不如云南山高路险,辽东我大唐军士可以展开作战,云南却地无寸平路无尺直,兵力再多也没有用处。蛮人生长于斯,翻山越岭有如猿猱……”

鲜于仲通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他将蛮军的优势、唐军的劣势都分析得极为到位。心情烦躁的杨钊越听越觉得他说的有道理,而这种感觉让他更为烦躁:若是叶畅不能胜,岂不意味着他这个剑南节度使还要继续当下去?

这个时候,他猛然想起当初李林甫对他拉叶畅下水毫不阻拦,甚至隐隐推一把的情形。

或许那个时候,李林甫就想到了这一点,叶畅胜,则是李林甫女婿立功,叶畅败,则是他这个举荐叶畅的人背黑锅。他举荐鲜于仲通而鲜于仲通败绩,举荐叶畅而叶畅又负,若真如此,叶畅固然前途就此黯淡无光,他杨钊的大好前程,岂不也要葬送于此?

“别说了。”

“侍郎,我不说倒无所谓,只不过,你要早些做好准备,只怕用不了多久,就要你收拾残局了!”鲜于仲通又道。

他自己输了一阵,自然不愿意看到叶畅轻易取胜,心里多少有些诅咒之意。

“准备……”

“侍郎!侍郎!”杨钊话音未落,外边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呼声,紧接着,一人快步走了进来。

“崔司马,有何事?”

来人乃是蜀郡大都督府左司马崔圆,他原是李林甫手下萧炅之党羽,但是见杨钊有取代李林甫之势后,便转投杨钊门下,甚得杨钊信用。此次杨钊来蜀,带的从员不多,他便是其中之一。

“捷报,捷报啊!”崔圆兴致冲冲进来,将手中的一份羽信递了上来:“叶大使于昆川两败诏蛮,斩首三千,生俘五千,逆贼阁罗凤已自益宁败退!”

“什么?”杨钊与鲜于仲通齐齐失声。

就在方才,鲜于仲通还在说叶畅必败,但还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崔圆便呈来叶畅的捷报,这急转的情形,仿佛是专门为了打鲜于仲通的脸而来一般。

“不可能啊,没道理啊……竟然大胜?”鲜于仲通喃喃说了一句,然后向崔圆伸手:“拿来与我。”

崔圆却没有给他,而是看着杨钊,得了杨钊允许,才将捷报交到鲜于仲通手中。

捷报很简单,无非是何时于何地与蛮人战,斩首多少俘获多少,别的事情,一字未提,正是叶畅一贯的风格。鲜于仲通看完之后,冷笑了一声:“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杨钊接过战报也开始看,那边崔圆有些好奇:“鲜于公莫非知道什么?”

“此等捷报,我在成都亦可以炮制十份八份出来。”鲜于仲通撇了撇嘴:“蛮人岂是那般易败,不过是冒功虚言罢了!”

“此等事情,叶畅不会冒功虚言。”

杨钊也飞快看完那捷报,听得鲜于仲通这般说,他有些不快地道。

鲜于仲通面色紫红,不等他再说什么,杨钊又道:“我与叶畅交往多年,他虽有臆想天开之举,但凡涉及数字,则力求详实。若是别人捷报,绝不会将斩获数字精确到个!他说胜,那必然是胜了……好,好,胜了就好!”

一番话说得,让鲜于仲通脸色红了又白白了又紫,崔园看了想笑,终究没有笑出来。

“好,好,既然南诏退出滇南泽,那么至少在滇南泽筑城之事,可以着手了……哈哈,叶畅果然不愧是叶畅,我将他拉来,当真是对了!”杨钊又看了一遍那封捷报,然后大笑起来。

他为剑南节度,虽然此前有约,但这大功他如何会不分润!或许只凭着这份捷报,李隆基大悦,直接升叶畅为剑南节度使,他就可以乘机从蜀地脱身!

“可以开始准备在滇南泽筑城之事了,崔司马,你通军政两略,筑城当须要什么,你尽数安排好来!”

“且慢,侍郎,此事只怕不易。”鲜于仲通此时却又开口道。

“公为何做此言?”

“滇南泽,蛮荒之地,百姓迁居于此,必不心甘情愿。而且叶畅方才说了,一应物资,自有商贾为他筹备……商贾皆逐利之徒,怎么会冒着奇险,去云南帮他筹备此事?”

杨钊听到这里,不觉微微点头。

叶畅再有办法,除非他愿意将安东商会的利润全部贴出来,否则怎么可能吸引那些商贾替他奔走?但若是将安东商会的利润全部贴出来,那些指望着商会分红的长安权贵,只怕立刻要从他的盟友,转为他的敌人,甚至会想法子将他对安东商会的控制权夺去!

“况且于千里之外筑城……劳民伤财,只怕城尚未起,民变已生,杨侍郎,还是做好应变准备吧,若是叶畅一意孤行,我怕蜀地之祸,不限于南诏一地!”

“启禀侍郎,外边有十六家商家掌柜求见,说是欲助官兵收取云南之地,应叶大使之请,特意来此效力!”

鲜于仲通话音甫落,外边又传来这般声音,鲜于仲通嘴巴张得老大,而杨钊、崔圆,都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着他。

“绝不可能!”鲜于仲通叫道。

第347章 开中实边安疆策

鲜于仲通确实不信,会有商家主动来帮忙。

在他印象当中,商人可都是锱铢必较一毛不拔的货色,若是商人愿意为一件事情投钱,原因一定是那件事情能给他们带来数倍的利润。

叶畅能给这些商贾什么利润,让他们心甘情愿跑来相助?

鲜于仲通琢磨了好一会儿,云南虽然也产丝绸,但仅仅是丝绸罢了,除此之外,哪里有什么物产,值得这些商贾来此?

“想来是些被叶畅赚钱之名唬住的蠢货,来此博一时侥幸,若是有些积累的商家,必不会如此!”犹豫了一下,鲜于仲通又道。

“都有些什么人?”这次杨钊没有理睬他了。

“有长安琉璃行的胡家、广陵米行的沈家、苏州丝行的韩家……”

那吏员拿出了一大串名刺,都是著名的豪商,而且其中数家,都在成都亦有分号,鲜于仲通即使未曾与之打过交道,也听说过其人。

或许这些人都比不得王元宝那般富可敌国,但他们加在一起的影响力,却比十个王元宝加在一起都大,因为在他们背后,往往都有朝中权贵、宫中贵人的身影,或者干脆就是山东世家的产业!

“这怎么可能……”鲜于仲通喃喃地说了声。

“请他们进来吧。”杨钊虽是骄傲,听得这些人,想到他们背后代表的势力,却也不敢太过托大。

不一会儿,众人纷纷进来,十余位富商济济一堂,纷纷向杨钊见礼。

杨钊注意到为首者,乃是覃勤寿,不由心里一跳。

这个覃勤寿,乃是叶畅的人,帮叶畅在成都建柜坊,也就是安东银行分号,叶畅初入成都时,便带着他来见过杨钊,请杨钊多多与他方便,故此,他没有送名刺来。

杨钊如今对叶畅的手下相当了解,覃勤寿原本是叶畅在家乡的旧交,多年以来,叶畅对他都是极为信任,在提出银行之论后,便带着覃勤寿为之。覃勤寿也不负所望,先是在长安助叶畅办第一座银行,接着叶畅回辽东办第二座时,他留在洛阳办了第三座,现在又到成都来办第四座。

“原来是覃勤寿……汝等来见我,不知有何进言?”

在杨钊面前,诸人自然没有座位,杨钊待他们礼毕之后便直接问道。

“仆等欲筹资助边,沿途经历,请杨公行个方便,下令与诸州县主官……”

覃勤寿代替众人发言,其实这个命令,叶畅完全可以下,不过他不想杨钊在背后捣乱,故此还是将一切挑开来为好。

杨钊也明白他的心思,心里暗叹了一声,若是放在当年两人交情好的时候,叶畅绝对不须要这般小心翼翼,他也绝对不会猜忌,现在这模样……终究是立场不同。

他此时就完全没有想到,正是他,将叶畅拉下这潭污水的。

“等一下!你们究竟做何打算,竟然如此好心,要筹资助边?”旁边的鲜于仲通开口道:“若其中有诈,谁能负起此责?”

“此公何人也?”覃勤寿讶然道。

有认识鲜于仲通的本地商户,便介绍了鲜于仲通身份,覃勤寿闻言,执礼甚恭:“鲜于公,为国分忧,乃我大唐万民之天责。我等虽是商贾,亦知若无大唐之兴盛,便无我等之财富,故此……”

“你看某象是傻子么,某曾为剑南节度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