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国策 >

第1274章

国策-第1274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系统占了1成、结构与温度控制系统占了2成、因此攻击武器系统只占了半成!这也成为J…22最受人诟病的地方。要知道,J…16的攻击武器系统占了整机空间的2成,即便是同样以制空作战为主的J…20的攻击武器系统也占了整机空间的1成。按照传统空战理论,要想获得足够的远程拦截火力,这个比例不能低于1成。

由此可见,J…22基本上放弃了远程拦截火力,也就是放弃了视距外空战。

替而代之的,就是强大的格斗能力与自卫拦截能力。J…16能够在一次空战中拦截8枚空对空导弹、J…20将这个数量提升到了16,而J…22的“拦截指数”为64,即在一次空战中至少能够拦截64枚空对空导弹。更重要的是,J…22的动力系统采用的是20级复合蓄电池,能够与拦截系统并网工作,所以在不考虑作战半径的情况下,J…22对空对空导弹的拦截能力几乎为无限多。为了发挥拦截能力,J…22在机身四周设置了32个拦截窗口,并且通过中央光学分离器,能够同时向8个窗口传输高能激光,加上每个窗口上的光学棱镜可以将激光束导向2个目标,所以能够同时拦截16枚来袭导弹。照此计算,拥有再强大的远程拦截能力的战斗机也拿J…22没有办法。要知道,J…20就算增添外部挂架,一次也最多只能携带16枚拦截导弹,而且在弹舱内挂弹的时候,则只能携带16枚拦截导弹。也就是说,从纯粹理论的角度计算的话,J…20不可能用拦截导弹击落J…22。

前面已经提到,J…22的空战机动性几乎是J…16的4倍,是J…20的2倍,而按照比较通用的空战计算方法,在格斗空战阶段,如果双方的机动性差距达到50%,那么弱势一方就很难取胜,比如在与F…22空战的时候,机动性差距约30%的F…15的胜算都微乎其微。如此一来,只要进入格斗空战阶段,J…16与J…20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由此可见,J…22就是一架为格斗空战而设计的战斗机。

当然,这也符合空战潮流。在自卫拦截系统的性能越来越强大,而战斗机携带的拦截导弹数量又无法无限制提高的情况下,格斗空战已经成为争夺制空权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

为了提高格斗空战能力,J…22的武器搭配也非常特别,主战武器是2部能量武器,一般情况下是1 门脉冲激光炮与1门粒子束武器,也可以用1门电磁机关炮替换。虽然J…22也有弹舱,但是弹舱的容积非常有限,而且主要用来携带拖拽式诱饵,或者专门用来干扰拦截导弹的诱饵导弹,而不是格斗导弹。事实上,在格斗空战中, 格斗导弹的意义也不大,毕竟拦截系统也能轻易击落格斗导弹。

与操控系统比起来,J…22的武器配制还不算骇人听闻。

众所周知,4倍推重比,加上智能蒙皮提供的气动效率,J…22的极限过载超过20G,在测试的时候甚至以俯冲的方式达到过30G。这是个什么概念呢?1个G就是物体在赤道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即每平方秒9。8米(形象的说,就是在1秒钟内将物体的速度由静止提高到每秒9。8米),那么20G就相当于20倍重力加速度,30G则是30倍重力加速度。正常情况下,人体最多能够承受9个的过载,而且在这个时候,即便是受过训练的飞行员也会出现恶心、黑视等生理反应(主要就是心脏无法将血液送进大脑,使大脑缺氧而产生的生理现象),在12G的情况下,飞行员就有可能猝死。正是如此,在21世纪初,几乎所有战斗机的最大过载只有9G,部分战斗机的最大过载甚至只有7G,即便从20年代开始,随着新式抗荷服问世(主要就是更加轻便,穿戴之后不会对飞行员的正常行为产生影响),以及在短时间内提高抗过载能力的药物出现,战斗机的最大过载一路攀升,到J…20的时候,已经达到15G。问题是,不管是抗荷服还是抗荷药物,都无法提高飞行员自身的体能,也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在某个极限下,巨大的过载会让飞行员无法动弹。比如在10G的过载下,飞行员举手这个动作机相当于举起100千克的物体。这个极限就是15G,再往上增加的话,飞行员的体能就是个问题了。当然,有人想过用陆军的外骨骼系统来提高飞行员的体能,即用机械代替人体。问题是,外骨骼系统的控制精度还没有达到对战斗机进行精确控制的程度,也就派不上用场。

针对这个问题,J…22选择了最直接的办法,那就是去掉肢体动作,直接用飞行员大脑发出的信号来控制战斗机。这就是人机交换系统,即常说的人机控制界面。因为类似的系统早就用在了家用计算机上,而且已经在帮助残疾人获得正常行为能力上取得重大成果,所以用在战斗机上的问题不是很大。当然,从安全角度考虑,J…22保留了一套手动控制系统,以便在人机交换系统出故障的情况下,飞行员能够用手控制战斗机飞回基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机交换系统的意义不仅仅是提高了战斗机的最大过载。

因为不需要通过肢体来控制飞机,做到了飞行员想到哪,战斗机就做到哪,所以战斗机的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加上智能计算机的辅助控制,其敏捷性,特别是在空战中的反应速度还远远超过了无人飞机。

可以说,敏捷性是格斗空战致胜的头号因素。

在脉冲激光炮、粒子束武器成为空战利器的时候,即便是1毫秒的差距,也能决定胜败。要知道,对于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的激光来说,1毫秒就能飞行300公里,而格斗空战的距离不会超过20公里,而一个脉冲的持续时间也不过百十毫秒而已,即便对于速度稍微慢一些的粒子束来说,1毫秒也能飞行100到200公里,而且一个粒子束脉冲的持续时间也就100毫秒左右。

总而言之,在能量武器主宰天空的时代,反应速度决定一切。

对共和国海军来说,在把J…22送上战场之前,最大的疑问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激烈的战斗中,只带了再把匕首的刺客能不能冲到敌人跟前。

受此影响,在9月份之前,海军让一批J…22到大陆战场上经历了实战考验。

虽然海军没有公布J…22在大陆战场上的战斗情况,甚至没有承认在2058年让J…22参加过大陆战场上的战斗,但是根据俄罗斯空军的一些作战记录就看得出来,J…22的表现完全对得起数以千亿计的开发经费。别的不说,虽然俄罗斯空军认为共和国动用了一种性能极为先进的战斗机,而且在给美国空军的报告中,对这种战斗机的外形与空战性能做了非常全面的描述,但是俄罗斯空军却没有能够拿出任何证据,甚至没有找到该战斗机在空战中使用过的导弹残片。也就是说,J…22战斗机在大陆战场上没有被击落过!

有了这样的战绩,海军自然没有理由让J…22远离太平洋。

按照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在“橘子”作战行动中,总共动用了320架J…22,其中120架部署在“台湾岛”号上、120架部署在“海南岛”号上,另外80架部署在“长兴岛”号上。也就是说,没有部署到航上母上。按照海军给出的解释,主要是J…22是第一种配备20级复合蓄电弛的战斗机,而航母上的充电设备是为16级复合蓄电池准备的,与J…22不配套,只有海上基地有配套的充电模块,也才能让J…22全力发挥。从实际情况出发,海军不在航母上部署,不是充电设备不配套,毕竟“重庆”级航母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为配备20级、甚至24级复合蓄电池的战斗机提供支持,因此可以通过更换充电模块的方式来提升支援能力,而是另外2个原因,一是J…22的产量不大,到9月初的总产量肯定没有超过400架,二是海军不像让这种战斗机跟随舰队冒险。

由此可见,海军高层对战区舰队的指望不是很大。

反过来看,美国海军也不会指望西太平洋舰队能够夺取制海权。

明白了这一点,再来看双方发起这场战役的时间就不难明白,经过前面的战斗,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高层都已认识到,航母不再是夺取制海权的主要作战平台,而且很有可能被即将问世的战舰取代。为了证明航母的价值,就得充分利用最后的机会,让航母发挥余热。

当然,从战略上讲,美国海军没有退路。

如果等到新战舰服役才发起反击,恐怕共和国陆战队已经占领整个玛利亚群岛了,而美军的反击不但没有意义,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从政治上讲,别说美国海军高层不会因此而拿乌纱帽冒险,杜奇威也不会因此拿军心士气冒险。客观的讲,就算反击失败,也要比什么都不做好得多。

美国海军没有退路,也让共和国海军没有退路。

说直接点,美国海军找上门来,共和国海军总不能丢下塞班岛上的几万陆战队员,单独退回东海吧。与美国海军面临的问题一样,在新式战跑出来之前,共和国海军也只能让航母继续挑大梁,承担争夺制海权的重任。

实事求是的讲,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虽然航母已经不是争夺制海权的理想武器,但是作为一种海上作战平台,航母仍然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在协助登陆作战方面,因为更加机动灵活,加上更高的航空作战效率,航母的作用不会低于海上基地。而一支以3艘航母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的支援能力绝对不在一座大型海上基地之下,在某些高危险海域,特别是受到敌潜艇威胁的时候,航母战斗群还是更加可靠的支援力量。

也就是说,交战双方完全有理由尽量保护好航母。

问题是,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时候,也就只能让航母去冒险。

历史上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在战争初期,因为航母太少,美国海军与日本海军就多次让战列舰去冒险。在争夺瓜达尔卡纳尔乌的时候,双方的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就交手数十次,而在苏里高海战中,更是出现了非常罕见的战列舰对轰场面。

当然,这也证明,任何武器装备都只是实现战争目的的工具。

从上面的分析看得出来,被称为“航母绝唱”的“马里亚纳海战”,实际上并不是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海战。虽然在这场战斗中,交战双方都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共和国海军损失了4艘航母与28艘护航战舰、还丢掉了800多架作战飞机,美国海军则损失了5艘航母与21艘护航战舰、以及1100多架作战飞机,但是交战双方都没有能够从中获得实质性的好处,美军没有能够获得梦寐以求的制海权,共和国海军也没有能够如愿以偿的将美国海军赶出西太平洋。按照战史学家的评论,这是一场除了消耗掉大量海军官兵与精锐飞行员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海战。后来,还有人将“马里亚纳海战”评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十大最没有价值的消耗战之一,而且排名非常靠前。

客观的讲,存在的东西总有道理。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高层都不是笨蛋,裴承毅与杜奇威更不是那种为了战争而战争,而没有明确战争目的的统帅。

严格说来,“消耗”本身就是这场海战的意义,或者说是双方的目的。

反过来看战争第一年间的所有战斗,包括大陆战场上的地面战斗,交战双方在很多时候都是抱着消耗对手的目的在作战。这也很好理解,第三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准备时间最为漫长的一场世界大战。虽然有很多人认为,共和国是从2049年开始做准备,即便看远一点,也是从2042年开始做准备,但是从共和国的总体战略来看,特别是共和国领导人的关系来看,早在2015年之前,共和国当局就在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了。不说其他人,单看王元庆,就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即便站在美国的立场上,也可以追溯到20年代初的半岛战争。

对于一场准备了30年以上的战争来说,不耗尽对方的资本,战争就不会结束。

可以说,这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所在。

把“消耗”当成双方的战争目的的话,也就不难明白“马里亚纳海战”的重大意义了。

可以说,在这场海战后,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都赔上了老本。海战结束后,共和国海军只有第二舰队还有完备战斗力(战区舰队没有被击沉的战舰也大都负伤),美国海军则只剩下了第三舰队与大西洋上的第二舰队,而这2支舰队总共也就只有4支航母战斗群,根本担负不起一个方向上的作战重任。

因为大批在战前建造的战舰战损,所以双方都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新建造的战舰上。

正是如此,在下来的几个月内,双方海军能够出动的吨位最大的就是反潜驱逐舰,而且都以反潜战舰为主。受此影响,围绕着马里亚纳群岛,双方海军打了大大小小数十场以驱逐舰为主的小规模海战,而且海战的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