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民国投机者 >

第471章

民国投机者-第471章

小说: 民国投机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滑的皮肤,心中又忍不住骂某人没有眼光,可骂完之后又不得不悲哀的承认刘殷淑在这方面似乎不比她差。

痛痛快快的洗了一个澡后,梅悠兰才疲倦的上床睡觉了。而这时搭载王小山的车也驶出上海,向南京开去。

求月票支持,排行榜上又下落一位了,月票支持呀。。。。。

。。。。。。。。。。。。。。。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一章 南京保卫战 第四节 酒会(一)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一章 南京保卫战 第四节 酒会(一)

夜色下,上海暂时恢复了平静,海风带来丝淡淡的烟雾,市区各处冒出的火光把漆黑染出一块红,士兵们疲倦的在瓦砾堆中休息,军官在火光中挨个检查各处阵地,支前队的队员向各处送来弹药,搜寻幸存的伤者。

与市区的沉寂不同,外白渡桥的这边依旧歌舞升平,只是街上越来越多的难民给这些歌舞增添了一丝悲凉,凌乱的街头,还有不少学生捧着捐款箱在那些歌舞厅前向路人募捐。车灯闪闪,街上的小轿车缓慢的拉出低沉嗓音提醒人们它的存在。

美国领事馆举行的酒会设在工部局的西方俱乐部,梅悠兰进去就知道自己来对了,参加今天酒会的除了各国商人和外交人士外,还有大群穿着各国军服的军人。

托马斯殷勤的把梅悠兰介绍给一个个珠光宝气的贵妇人,这些女人身着漂亮的晚礼服,梅悠兰一身干练的西装套裙在里面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上海正在发生的战争是酒会里最多的话题,甚至连这些平时不太关心中国政局的夕阳女人这时也适度表现出她们的好奇。

“您居然去过虹口,您的胆量可真大。”一个露出大片白皙的胸脯的年青夫人听说梅悠兰居然跑到虹口去采访,惊讶的用绣扇掩住口鼻。

“哦,夫人,这其实没什么,中国士兵的胆量更大,他们能在那坚守阵地。”梅悠兰随口敷衍道。眼睛却滴溜溜的转向那群正在高谈阔论地军官。

“梅小姐,您对这场战争是怎么看的?”旁边戴眼镜的英国参赞夫人问道。

“毫无疑问,日本人正在占上风,只是他们不可能取得最后胜利。”

梅悠兰的话刚说完,另一位小姐就叹口气说:“唉,战争真无聊,我倒宁愿去听一场歌剧。可惜没人能演了,舞厅里跳舞的人也少多了。唯一的好处,恐怕就是租界多了许多英俊军官。”

“这场战争可不是我们想打的,”梅悠兰不紧不慢地说,这个小姐脸上慵懒的神色似乎在抱怨,这场战争打乱她上街购物地计划。

“亲爱的,不管是谁打的,再过几个月就会结束了。亲爱的。到时我们就可以去苏州看看了,东方的园林十分美丽。”参赞夫人安慰那位小姐道。

梅悠兰平静的说:“夫人,再过几个月也不会结束,据我所知,中国政府会抵抗到底。”

“真的吗?”绣扇夫人睁大眼睛说:“蒋介石委员长决定了?”

“不,我不清楚,不过从我得到地消息看,中国政府已经作出了决定。”梅悠兰说完之后忽然在那群军人里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她向夫人们略微欠欠身子:“对不起,史迪威上校在那,我在北平时多亏他的帮助,我必须去向他表示感谢。”

梅悠兰是在北平认识的史迪威,史迪威是美国驻北平使馆武官,梅悠兰在北平数次得到他的帮助。为此梅悠兰非常感激。

“上校,没想到能在上海遇见您。”梅悠兰笑吟吟的迎上史迪威。

史迪威显然也没想到能在这里遇上梅悠兰,他瘦削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哦,梅小姐,您也到上海来了,看来热点地区都能看到您的身影,上海地战火不是您点燃的吧。”

梅悠兰莞尔一笑:“您真会开玩笑,小女子哪有那份能耐。我是记者,自然那里有新闻我就到哪里,我是来向您表示感谢的。不是为我个人。而是为我们这个国家。”

史迪威严肃的说:“不用,不用。您应该感谢美利坚合众国的强大,我在这个国家已经二十几年了,我热爱这个国家,能为他做些事是我非常乐意的。”

随后史迪威向梅悠兰介绍在场地军官们,英国陆战队詹姆斯上校、法国分舰队司令雷蒙、英国武官小约翰、美国陆战队中校维格纳、比利时领事馆武官辛勒尔、意大利武官库内扎、纽约时报记者迈克、泰晤士报的记者罗根等等。

介绍完之后,梅悠兰就笑着问:“诸位将军刚才谈什么?这么热闹?是上海战局吗?”

“对,是对岸的战局。”史迪威眨巴下眼睛说:“梅小姐,你从北到南走了一遭,您对这场战争怎么看?”

“我。。”梅悠兰略有些夸张的指指自己,眼光在众人脸上流转,心说我才没这么傻:“你们都是将军,指挥打仗是你们的专业,我可不敢班门弄斧,我只报道事实。”

“哈哈,梅小姐说的有趣,不过据我所知,所有战地记者都有判断,您对上海之战的前景如何判断?”美国陆战队指挥官维格纳笑着说,他在中国有些时间了,对梅悠兰有些认识,知道她的背景。

梅悠兰心中有些纳闷,按理说她那样说了,这些人就不该为难她,这不符合社交礼仪,她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按我说,恐怕会僵持下去,日本人很难渡过苏州河。”梅悠兰决定先试探一下:“不过我可不是军事专家,只是从记者的角度出发。”

“看来小姐对战局不是没有研究。”意大利武官辛勒尔淡淡的说,他地眼中带着笑意:“不过,您地感情恐怕影响了您的判断。”

“哦,这怎么说?”梅悠兰平静地问。

“日本人实际上不需要强渡苏州河,他们应该加强在罗店或者在金山卫登陆,威胁中国军队的侧翼,这样中国人就不得不从上海撤退了。”看来他们此前已经达成一致意见,这次答话的是法国人雷蒙。

“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梅悠兰故作疑惑地问。

“我看是日本人的兵力不足。不过,如果上海打成僵持局面,日本人迟早会发现的。”詹姆斯补充说。

梅悠兰点点头表示接受这个判断,这时小约翰插话道:“中国人应该尽快放弃上海,在上海作战是愚蠢的,日本人把他们的整个舰队都搬来了,中国缺少可以与舰队对抗的重武器。空中优势不明显,在这里作战将受到重大伤亡。而且还会把上海打成一遍焦土,这得不偿失。”

“是呀,这么美丽的城市化作焦土,让人心痛,日本地行动已经让九国公约成为一张废纸,贵国政府难道就愿意看着日本独占中国?”梅悠兰平静的问。

“不,不。梅小姐,事情还没到那种程度,我可以告诉您,大英帝国不会坐视它地东方利益受损。”小约翰摇头说,然后以一种神秘的口气说:“我告诉您一个秘密,除中日以外的九国公约缔约国正在酝酿一项集体行动,它足以影响正在进行的战争。”

“是吗?”梅悠兰怀疑的看着诸人。

“是有这个意向,不过时间还没确定。”史迪威说:“但愿中国那时候还在抵抗。”

“当然在抵抗。”梅悠兰不解的看着他:“您认为中国的抵抗会很快结束?”

“我倾向于中国政府能抵抗三个月到半年。中日之间实力差距过大,而且一旦九国公约缔约国决定对双方实行武器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禁运,中国地抵抗恐怕会在两三个月内结束。”詹姆斯上校抢在史迪威之前答道,他是在今年六月才调到上海的,对神秘的东方充满好奇,而眼前这个显然受过西方教育的东方美人更有兴趣。

“对。我们一致认为中国会在三个月到半年之内求和。”雷蒙补充道:“中国缺乏打下去的工业和军事准备,据我所知他的弹药储备仅够用一年,这还是国内战争消耗为标准计算的。”

梅悠兰摇摇了她美丽的螓首:“先生们,您们去过重庆没有?”

“我听说过。”小约翰说:“重庆领事馆地马丁领事曾经提起过,据说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可那又怎么样,一个地区是不能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

“我和您的看法恐怕不一样,小约翰中校。”托马斯不知什么时候过来了:“我认为中国如果愿意是可以打下去的,能打多久取决于蒋介石委员长的决心。”

“不,不。战争有战争地规律。不能仅仅靠决心。”小约翰坚持说到:“要说决心,日本人也同样有。您说是吗?罗根先生。”

泰晤士报的记者罗根也是有名的战地记者,三十多岁的年纪,他刚从虹口日本占领区采访回来。

“仅就这场战争而言,我认为中日两国士兵都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勇气。”罗根思索着说:“不过决定战争结局的只有一个国家的总体实力,我认为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干预,中国将很快战败,时间不会超过半年。”

“对,看看聚集在外海的日本舰队就明白了。”同为记者的迈克也表示赞同。

“如果中国政府向日本投降,远东政治军事格局会发生怎样地变化呢?”梅悠兰仿佛是个主持,不断改变谈话地议题。

“这是政治家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小约翰耸耸肩说:“军人自管获得胜利。”

“那是个可怕地结果。”史迪威谨慎的斟酌字句:“九国公约变成一张废纸,远东平衡将被会彻底打破,而且我们必须看到另一个问题,日本的步伐是否会停下来,有了中国的原料和人力,日本的实力势必更加强大,它下一步是南下还是北上呢?”

南下是针对英美,北上是攻击苏俄;对在场的人来说,更乐于看到日本人北上寒冷的西伯利亚。

求月票。。。。。。。。。。。。。。。。。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一章 南京保卫战 第四节 酒会(二)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一章 南京保卫战 第四节 酒会(二)

“我不这样看,我认为中国政府很可能能打下去,就目前来说西方政府的判断是错误的。”这时从人群的外围传来一个声音,众人回头看见说话的是个微胖的中年人。

“梅小姐,这位是华盛顿观察家报的中国评论员克莱斯。韦伯先生。”托马斯热情的向梅悠兰介绍道,他毫不掩饰自己的企图,而其他人似乎也不以为然。

梅悠兰眨巴眼睛打量韦伯,看上去有些邋遢,头发少了很多,脑门微秃,高达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老式眼镜,有些肥大的西装遮住了微微凸起的肚腩。

“您就是韦伯先生,真是久仰了,我常看您的文章,在学校时就曾经拜读过您的文章。”梅悠兰热情的迎上去,对这位同行,她可是仰慕很久了,在学校时,他的报道就曾经是教师的教育学生的课程。

如同史迪威一样,韦伯是美国新闻界有名的中国通,是新闻界的东方问题专家,他在中国的时间如同史迪威在中国的时间一样长。在这二十多年里,他写许多深度报道,包括北伐、宁汉合流、九一八事变的影响、西北干旱、长江流域水灾、南京高层的政治斗争等等,在华盛顿的新闻界举足轻重,据说美国国务院在处理远东事物时都要参考他的报道。

“梅小姐,我在重庆时见过您的哥哥梅云天先生,他曾经谈起过您。《渝州晚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原因是什么,我总算明白了,有您这样地主编和老板,《渝州晚报》就算想不发展也难。”韦伯微微一笑不轻不重的恭维了梅悠兰一下,然后他转头对在场的众人说:“我不知道诸位去过重庆没有,可是我去过,去年西安事变时。我正在重庆,我采访过重庆市长李之龙先生和工业局局长卢作孚先生。先生们。我的结论是,中国政府已经为这场战争准备了很长时间,在西南他们建设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军事工业体系,这个体系还不完备,但足以支撑战争,中国政府绝不会轻易认输,战争会持续很长时间。”

韦伯说到这里略有些遗憾的看了眼梅悠兰。他本想采访西南的实际掌控者庄继华地,可是庄继华太忙一直没给他时间,不过从对李之龙卢作孚等人的谈话中,他们对这位领导者推崇备至,这更增添了他地遗憾,不过在他却听说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庄继华从不接受记者采访,除了梅悠兰。

“《渝州晚报》曾经连载过重庆军校总教官。现集团军副司令蒋百里将军的《国防论》,我有幸拜读过,其中很多观点很有启发性,我认为只要战争打下去,中国人迟早会获得胜利。”韦伯的结论让在场的将军们大吃一惊。

史迪威心中一动,他没有出言反对。他从北平到上海不是没有缘故的,中日战争有愈演愈烈之势,他领导了一个军事情报小组,主要目的评价中日战争发展,日本的战争能力。

“韦伯先生,两年以前,我也去过重庆,重庆地确发展很快,但我认为重庆的工业很原始,就算发展再快。也不能超过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两年时间他们能做出什么,除非再有十年。”罗根摇头说。两年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