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霸明 >

第191章

霸明-第191章

小说: 霸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历皇帝点点头,潞王也连忙的行礼谢恩,开口说道:“那就不打搅皇兄了,臣弟也告辞回去,抓紧翻翻书,明日师傅还要考校呢!”

“小心些眼睛,晚饭也早点去母后那边,不要让母后等。”

万历皇帝叮嘱了一句,看着潞王出门离开,人离开后,屋门关闭,张诚忍不住问道:“万岁爷,小亮子这边出了什么过错?”

万历把手中的文卷放在桌上,脸上怒意消失,却变的有些阴沉,开口说道:“让他进来。”

赵金亮进来之后,万历皇帝只是平淡的问道:“上午潞王来过吗?”

赵金亮的禀报断断续续的,因为额头上的伤口二次受伤,颇为的疼痛,说几句就要牵动,不过他没有哭。

听完了赵金亮的禀报之后,万历皇帝转头瞥了眼张诚,张诚在那里低头,这等事就算冯保和张居正都不敢胡乱插嘴,天子家事,是太大的禁忌。

“赵金亮,你做的无错,方才委屈你了。”

“……都是奴婢的本份……”

赵金亮此时话音中才有了些哽咽,不过也迅速的平静。

“下去吧,今后若是有此事,一并照此办理就是。”

谢恩之后,赵金亮躬身退了出去,万历皇帝又拿起文卷,看了两眼又是摔到了桌子上,冷声说道:“上午来过,要是下午不来岂不是心虚,下午再来一次,正好是圆了这个,左右无错,还是寡人的人不会做事是不是!”

张诚头低的更低,万历皇帝又是沉声说道:“张伴伴,要紧的东西你都要收好了,莫要被别人看了去。”

“万岁爷,潞王殿下或许仅仅是借书,也不必这么动怒。“这样的话或许口不对心,可说总归要说,万历皇帝冷笑了一声,说道:“这又不是第一次,或许是借书,或许做别的呢,母后留着他在宫内现在还不让就藩,换是寡人,寡人也浮想联翩啊!”

张诚躬身不敢接话,万历皇帝叹了口气,轻拍了下面前的桌面,开口感慨说道:“宫里宫外,真心对朕的也就是张伴伴和王通,你们两个身边的人也都是忠心可用的,此外朕竟然没有可信的,这好笑不好笑。”

一句句话,一句句感慨,张诚都不敢接话,万历说了几句也觉得有些失态,笑着问道:“张伴伴,赵金亮如今是什么职分?”

“回万岁爷的话,赵金亮今年十岁,还在内书堂学习,御书房这边听差照例是没品级的。”

“年纪不大,却懂得事理大义,给个内廷的缺份吧,不要跟着朕的人比跟着朕的人反倒是自在。”

“万岁爷,直殿监监令出缺,这职位也就是清扫修缮各殿的,赵金亮倒也适合,不过这位置是个七品,这么给了,别人……”

“先弄个从七品或者八品的职分,然后代领就是,年纪到了在扶正,年纪小,资历不够怎么,难道选那些年纪大,资历够,却不听朕话的吗?”

&文&潞王近日来御书房的举动,让万历的心情激荡,很不平稳,张诚有心再劝几句,却不好张口。

&人&“林伴伴,今天去御书房,弄出这么多波折来,会不会惹皇兄生气,让他多想啊?”

&书&“王爷不必多虑,本以为那赵金亮年纪不大怕事,却没想到居然敢硬顶,不过也没什么大事,能看到信自然最好,看不到也就算了。”

&屋&林书禄尽管已经贵为御马监的监督太监,可还做着从前差事,做潞王的伴当。

潞王晚上吃过了晚饭,陪着两宫皇太后聊天后,回转自己的住处,照例只有林书禄贴身伺候,其他人都不得近身的。

“唉,让皇兄生气,今后还不知道在这里呆多久,怕是很快就要去河南了……”

“王爷不必担心,能不能呆住,不是看皇帝,而是看太后娘娘。”

第一卷第三百章 嫌隙生大明开发商

中秋节吃月饼,饮宴作乐,天气渐渐的凉了下来,一切都没什么异常。工部尚书的上下无关紧要,京师中根本没有人关心这件事,除了工部的一干官员,做到郎中、员外郎位置的,都琢磨着借此次机会让自己得到什么好处,最起码也不要得到什么坏处。

至于各司的主事,则是纷纷走门路找关系,他们自然不敢指望升迁,但千万不要派去天津做那个火器作坊。

工部各项工程经手的银钱大把,随便动动手就是吃用不尽,何必去天津火器作坊受苦,就算没出什么通倭之前,大家也不愿意去,因为那边是御用监的宦官话事,银钱捞不到多少,还要被压制受气。

现如今那边闹得那么大,大家更不愿意过去了,王通那更是个麻烦,去了得罪不起不说,据说这位小爷还不愿意捞钱,那岂不是大家连汤都喝不到。

既然大家都不愿意去,可总要有个人去,任愿任主事就“众望所归”的成为了唯一人选。

这任主事在工部是个另类,他喜欢研究西洋玩意,又喜欢和工匠、营造们呆在一起,每日去作坊的时间比呆在衙门的时间还多。

亏得还是科举功名,难道不知道来工部是做官,而不是做工匠的,有人看不过去劝,这位任主事倒好,居然说我自己喜欢,这么一次事情之后,谁也不去劝了,随他去。

去年王通在京师最风光的时候,这任主事也和王通打过交道,那是多好的机会,接纳好了,认识了天子,没准今日就是工部侍郎了,可这位却带着东西去了匠坊,和一些卖力气的混了段日子,白白浪费大好的机会。

他手里有些工程的时候,连常例钱都不收,连带着大家也拿不到钱,旁人做了想要分给他点,他也不要。

这样不能和大家同患难共富贵的榆木疙瘩还留着何用,尽快发落去天津吧!

还真是天遂人愿,大家心里这么想,新来的那位尚书也不知道怎地,就挑中了这个榆木脑袋去天津卫。

本以为离了京师,这呆子总该有些不舍,没想到调令下来之后,任主事却欢欣鼓舞,说什么那位王千户是个做事的人,去了那边整治匠坊,一定大有可为,到时候给咱们大明多造些利器出来。

这种人,真是不必说他什么了……

“母后,朱翊镠今年已经十一,也该就藩了,总在宫中,不是长久之计啊!”

在某次和慈圣太后李氏的宴会上,万历皇帝提出让潞王出宫去封地的建议,本来满面笑容的慈圣太后李氏一听,脸色立刻阴沉下来。

“哀家就有你们兄弟两个,你现在大了,每日顾着朝政大计,哀家想有个孩子在身边陪着,想多留潞王在身边几天都不行吗?”

不管多理智的人,在牵扯到子女的事情上都会变得没有理智,即便是对着一个子女说另外一个的时候。

听到慈圣太后这么说,万历皇帝的神色僵硬了下,把手中的筷子放在桌上,扬声说道:“都下去!”

周围的宫女和宦官都是低头行礼,小步退了下去,人都走出去,万历皇帝带着些恳求说道:“母后,朱翊镠在宫中这么呆着,迟迟不就藩,外面风言风语太多,这么下去,对皇家的脸面也是损伤,更让一些奸邪小人钻了缝隙……”

“皇上,哀家心疼潞王和心疼皇上的心思是一样的,娘亲疼爱孩儿这又有什么错,外面的人谁会说什么,又敢说什么?”

李太后平静了些情绪,语重心长的说道,万历皇帝低下头叹了口气,抬头挤出了些笑容,开口说道:“母后,皇儿在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独居一间,每日和张先生读书学习,朱翊镠为什么不能出去就藩,非要呆在宫里让母后照顾呢?”

“再过几年,现在让他出去,哀家不放心也不舍得,真要去了卫辉,哀家还不知道能不能见到。”

“母后……”

“偌大个皇城,你连你嫡亲的弟弟都容不下吗?”

看到万历皇帝还要再说,李太后的脸色变得有点冷,话也严厉,万历皇帝看了看她的脸色,连忙从座位上站起,开口说道:“皇儿不孝,惹母后生气了,皇儿也是为了朱翊镠好,让他尽早去封地,免得到时候离不开京师弄得不习惯,并无别的意思。”

李太后看着垂手站在那边的皇帝朱翊钧,脸色渐渐的缓和下来,笑着说道:“哀家只是不想让你们兄弟生分,娘疼孩儿的心思都是一样,都盼着你们好,皇上方才那番想法也是为了他好,你我母子自家人,何必这么多礼节,快吃饭吧,都要凉了。”

万历皇帝这才回到座位上,很快就扯到了别的闲事上去,母子二人又是笑意融融。

不过低头吃饭,万历皇帝偶尔眼神稍有变化,看着慈圣太后李氏的眼神陌生了许多,儿子不会用这样的眼神看母亲的。

尽管万历皇帝在争执前把屋中伺候的人都遣散了出去,但有心人想要了解还是有渠道了解。

“……李娘娘和皇帝争了几句,皇帝先服了软……”

“呵呵,现在当皇帝当出滋味来了,回宫后还有个娘管着,觉得自己做的有理却做不得,又不敢耍什么威风,生怕把自己给废掉,这就慢慢生嫌隙了……”

当下大明的权力三角是内廷的冯保、外朝的张居正和皇家的李太后,其中李太后又是中心,凡是重要职位的任免,国家大政的施行,万历皇帝同意是不作数的,李太后首肯了才算通过。

尽管李太后慢慢的退到后面,越来越少的过问政务,但御马监人事任免一直是她做出,京营京卫也都是她一手安排提拔的,京师内外的兵马都是由她掌控。

万历刚登基的时候不过是个十岁的孩童,到现在才十六岁,但一直来一切还在天家掌握,没有被权阉权臣操控,这就是李太后对万历的全力支持,李太后是现在大明实实在在的定海神针。

不过能支持,也能不支持。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人敢想,也没有人去提起。

王通没有过中秋,上上下下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宫内的旨意已经下来,二十万两银子押解进京,其余银两拨付天津锦衣卫千户以及火器作坊使用。

现在京师治安司收上的银子还有五万两拨付过来,王通手头也是宽松了许多。

那日扣下的十四艘海船之中,有五艘船是刚过来停靠的,船上装载着大批的南货,听到王通的政策之后,都抓紧想要把手中的货物脱手,回去多带着货物船只过来发财。

货物脱手,价钱便宜了点,古自宾的王家货栈和张纯德“德记”两家近水楼台,花银子把货物都吃了下来。

因为这些南货免除了从前的敲诈勒索,各样的风险,所以能比夹带过来的南货便宜了四成,古家和张家加价了卖出去,立刻被北直隶和山东的商人们吃下。

不管怎么说,这一路上等于只在天津缴税一次,而且海运运费便宜,一摊销算下来,山东的客商买了货物从水路运回山东,居然比从南边运来,走漕运的那些货物还要便宜几分。

进货便宜,赚的也就多,商人都是逐利,这样的便宜谁都愿意去赚,这些货物售卖完毕之后,许多没有买到货物的商人纷纷打听,何时还有货物到。

原来天津最大的通海货栈这次悄无声息,也组织不起什么有规模的货源,而勇胜商行关门几天之后,直接加入了抢购的行列。

有大宗货物的也就是古家和张家,北直隶、山东甚至山西和河南的商人们都来下了订金,在天津卫有分店的就派分店的人盯着,没有分店的,就留下专门的人,甚至是自己拿着银子在这里等。

古家和张家一下子就成了天津城内最风光的生意人,将来做到最大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古家和张家的区别就是王通在古家有四成的份子,在张家则是有九成。

原来海河两岸除了简易的木棚之外,就是些粮屯,现在有点眼光的人都准备在那里盖房子做店铺和仓库,将来人流物流这么多,想不赚钱都难。

不过,天津锦衣卫千户已经在清军厅那边报备,说是锦衣卫整治海疆,将海河沿岸设为专管。

海河两岸靠近海的区域在清军厅那边的记录是荒滩,加上王通的面子大,也没人和他争论什么,轻而易举的把地拿了过来。

然后,天津卫城内城外的营造和工匠都被搜刮了过去,天津锦衣卫千户要自己在岸边盖房子。

大家正糊涂的时候,又有风声放了出来,说这些房子都是按照店铺的规格设计,而且码头和道路都会修建整饬。

这风声让大家更加糊涂,不过漕运码头和城门处贴的大幅公告榜文让大家都明白了。

“海河两岸旺铺,租金从优,租住头三年聘平安钱只收常例七折”

署名王通,盖着天津锦衣卫千户的大印!

第一卷第三百零一章 王千户的人

海河两岸的工程还未开工,却用白灰在荒滩野地的画出了一个个格子,想要租下铺子的,先付头三个月的租金吧!

商人们心有疑虑,锦衣卫的名声可不怎么好,这空手画饼,万一把订金吞了怎么办,但河岸边一个个仓库和堆场已经在兴建,营造工匠忙忙碌碌,运河上游下游的船只拉着建筑材料拐进海河里,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