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1796 >

第176章

崛起1796-第176章

小说: 崛起179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使后来投降了华国,他的性子也依然没有改变,同时也受到了高鸿信的格外重用。
  现在董诰还是原来大清众臣在朝堂的领袖,如今领袖没了,以前在大清身处要职的官员们都很伤心。
  不过日子还有继续,悲伤总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变淡。
  令这些大臣赶到高兴的是,高鸿信给与了董诰高规格的身后待遇。
  高鸿信亲临祭奠,并当场作诗以表达对董诰品行的赞许,最后赐谥“文恭”,并且董诰的一名孙子还被特许进入皇家学堂。
  董诰去世之后,戴均元、曹振镛两人便成为了原来大清降臣的代表任务,在内阁之中的地位也进一步攀升。
  其实按照岁数,曹振镛甚至比董诰还要大,只是曹振镛属于大器晚成的人,名气并不比董诰大。
  高鸿信从董诰家会到皇宫之后,直奔御书房而去,他有些事情要好好想一想。
  现在华国已经立国十四年了,经过高鸿信这十几年的努力,天下总算恢复了元气,百业昌盛,百姓也开始富裕起来。
  但是现在仍然还有人对前清抱有幻想,这不得不另高鸿信格外的警惕。
  虽然说现在原来大清的近支皇室都已经被安置到了北京,时刻处在情报司的监视之下,但是经过今天的事情,高鸿信觉得这样也许还不够,也许时间久了情报司的人会放松警惕,也许有人会想方设法的将这些人搞出去。
  总之时刻提防着总是不靠谱的,以前高鸿信还没有下定决心,不过现在他决定不能在任由这些人逍遥下去了。
  现在在北京被监视的皇室成员,一共也就十来位,高鸿信打算用十年的时间让这些人都消失掉。
  之所以要用十年的时间,主要是因为现在前清降臣的还有很多,势力也很大,如果做的太过会引起这些人的反感,如果用十年的话,则能最大限度的减少阻力。
  这种见不得人的事情,高鸿信海华丝交给情报司去办,至于怎么办顾俊杰自己有分寸。
  
  第三百三十一章 大战目标
  
  更新时间2015…6…11 11:01:24  字数:2161
  前清皇室自然包括嘉庆皇帝的两个尚在的儿子绵恺和绵忻,但是现在他们的母亲现在已经是高鸿信的妃子,并且还为高鸿信生了一个儿子。
  高鸿信对于两人也颇为头痛,他可不想现在的妃子对自己恨之入骨。
  其实他们两个虽然是前清的皇子,但是大清灭亡的时候,绵恺刚刚十一岁,绵忻更是还在襁褓。
  如果说仇恨的话,也许绵恺会有,但是绵忻绝对没有。
  在牛昭玉刚刚进攻的时候,绵忻还是个小孩,搞好个内心为了避免牛昭玉在皇宫之中寂寞,甚至偷偷派人将绵忻接进宫,让绵忻亲自抚养。
  更是为绵忻改名为高久忻,对他完全没有丝毫的成见。
  对此牛昭玉也很感动,在孩子面前从来没有提过他的身世。
  在高鸿信的命令下,周围的人自然也不敢提,现在这个孩子已经十四岁了,一直以为自己便是高鸿信的儿子。
  高鸿信虽然子嗣众多,但是外面的大臣也就知道几个,至于其他的子嗣也了解的不是很多。
  对于以前的绵忻,现在的高久忻,虽然有一些人注意到了,但是并没有人说什么。
  高久忻也同高鸿信的其他孩子一样,一直在皇家学堂学习。
  对于高久忻高鸿信自然不能怎么样,但是绵恺就不一样了,虽然不能明着杀死,但是用慢性毒药,让他不能生育,并且身体不断恶化还是能办到的。
  既然现在已经下定了决心,高鸿信不再由于,哪怕以后牛昭玉知道了,怪他也必须做。
  其后的十年之内,原来的大清皇室成员一个个无疾而终,直至子嗣断绝,只留下了高久忻这一个血脉。
  神武十五年(公元1819年)三月份,尼布楚附近寒冷依旧,不过新的战事又拉开了帷幕。
  为了这次大战,高鸿信特意离开北京北上辽宁沈阳,坐镇东北督导前线战事。
  本来高鸿信还想到黑龙江走一走的,但是却架不住群臣的劝谏,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沈阳了。
  沈阳便是原来大清的奉天城,城中本来就有皇宫,这样也方便高鸿信。
  高鸿信这次之所以北上,也不仅仅是为了前线的战事,主要还是为了稳固东北的统治。
  只有高鸿信这个皇帝重视,底下的臣子们才会重视。
  高鸿信的车驾出了北京之后,先到了山海关,视察了防务,然后接着北上到达了避暑山庄。
  在避暑山庄会见了内蒙的蒙古王公之后,高鸿信这才北上前往沈阳。
  虽然现在北方的战事还没有结束,但是高鸿信已经很满意这次北上的行程了。
  不由原来大清的时候,皇帝经常去避暑山庄也不是没有理由的,也不光是为了避暑。
  主要还是前去安抚蒙古的王宫贵族,稳定蒙古地区的统治。
  毕竟说再多的话,都不如见一面。
  蒙古平定之后,由于实行行省制度,蒙古境内的王公贵族权利不断缩水,有很多人很有想法,通过这次北上,起码能安抚住一部分人,好稳固祝蒙古的局面。
  毕竟现在还在与沙俄战斗,一旦蒙古乱起来,这场大战很有可能输掉。
  这次高鸿信北上为前线送去了两百门火炮,这才是战争真正的助力。
  一旦有了这些火炮,那么尼布楚估计都坚持不了一个月。
  不过从沈阳到尼布楚路途也很遥远,因此,高鸿信决定让北海舰队从天津直接装船,直接通过黑龙江运往内陆,然后运往前线,这样一来时间便大大的节省了。
  黑龙江是流经中国、俄罗斯的亚洲大河之一。中国古称羽水、黑水、浴水、望建河、石里罕水等,蒙语称哈拉穆河,俄语称阿穆尔河。黑龙江有南北两源,以南源额尔古纳河为河源,北源为石勒喀河。全长4440公里,在庙街注入库页海峡。流域面积184。3万平方公里,出了石勒喀河部分在俄国境内以外,其他部分均在中国境内,基本相当于中国的内河。
  是中国境内出了长江与黄河之外最长的河流,甚至径流量比长江还要大。
  这样的大盒自然可以进行同行,甚至在上游地带只要不是太大的船只,都能通行。
  因此,北海舰队沿着黑龙江从动到西,一路顺畅,甚至进入了石勒喀河一直到了前线。
  前线大军有了这两百门火炮补充之后,活力立马跟上,司梦星也开始部署总攻了。
  这场大战,脸上准备的世家已经连年多了,不能再耗下去了,毕竟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数十万大军的粮饷都是一个大问题。
  清圣祖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中俄双方使团在尼布楚城签订条约,同意两国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并将尼布楚地区割入俄国版图。
  这个条约划定了中俄双方的边境,大清边境才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稳固,但是大清确实通过放弃尼布楚到贝加尔湖之间的湖东地区而达成的。
  其实在尼布楚最初谈判的时候,大清的条件是以勒拿河为界的,这也中说明大清那时也是将贝加尔湖移动看作是自己的领土的。
  只是那时候三藩之乱刚刚结束,同时准格尔又虎视眈眈,清廷才做出了让步。
  尼布楚、赤塔所在的湖东地区,资源非常丰富,战略位置很重要,如果这个地区一直在俄国手里,那么俄国对于蒙古与东北的威胁便一直不会解除。
  中国掌握这一地区之后,俄国在更北方的统治也将岌岌可危,尤其是勒拿河以东。
  现在俄国在尼布楚北方的重要城池也就还剩一个雅库兹克,自从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雅库兹克的地位便有所降低。
  如果尼布楚一旦陷落,中国只需要派遣一两万人的队伍,便能攻克雅库兹克城,然后北上东进,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将俄国整个远东地区纳入怀中。
  中俄双方以勒拿河为界,这也是高鸿信这次大战所要达到的最低目标。
  更进一步推进到叶尼塞河,鄂毕河,当然高鸿信也不指望能将沙俄赶回欧洲,毕竟此时俄国在高加索山脉以东的实力已经很强大了,要想将沙俄赶回欧洲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三百三十二章 哈萨克汗国
  
  更新时间2015…6…12 10:20:09  字数:2149
  中亚,此时哈萨克汗国还没有灭亡,沙俄与中国新疆接壤的部分不多,只有西北部一点。
  但是沙俄大军还可以从哈萨克汗国境内通过,然后进攻新疆省。
  哈萨克汗国现在虽然实力不弱,但是相对于沙俄却弱小的多,进过沙俄这么多年的打击,哈萨克汗国对于沙俄很是畏惧。
  这次沙俄大军陈兵边境,哈萨克汗国虽然知道沙俄大军是要前往中国作战,但是生怕沙俄大军趁机讨伐。
  赶忙派出了使者询问缘由,当得知沙俄大军只是借道之后,总算是松了口气。
  哈萨克汗国地区的事务是由西西伯利亚总督负责的,现在的总督是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斯佩兰斯基。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斯佩兰斯基伯爵(1772年1月12日-1839年2月23日),俄罗斯帝国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时期的改革家。他是亚历山大一世和后来的尼古拉一世的御前顾问,有时他也被称为俄国自由主义之父。
  在1809年到1812年期间,斯佩兰斯基几乎是俄国事实上的首相,一手主导了亚历山大一世沙皇登基以来的改革。
  但改革历来总会触及到原有利益阶层,斯佩兰斯基的改革也不例外,因此反对他的人也在与日俱增。
  改革已经举步维艰,如果稍有闪失,带来的就是排山倒海的唾骂。可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斯佩兰斯基的改革出现了失误,这个错误成为反对者攻击的有力武器。
  俄国自从与拿破仑开战后,经济就迅速下滑,连年赤字,通货膨胀,民不聊生。为了处理这种局面,斯佩兰斯基决定停发纸币,增加税收,出售公债,来恢复经济,可是这些措施不是行不通就是收效甚微。就像他临时增加的土地税,这些税款的重担自然而然落在了农民的头上,搞得民间怨声载道。没什么比民怨更可怕的了,这无论是对统治者还是改革实施者都是个极大的挑战。
  所有反对改革的人都抓住了这个机会,准备把斯佩兰斯基斩于马下。而且当时俄国正在与拿破仑针锋相对,硝烟密布,一场大战在所难免。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对改革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俄国全心全力准备对法战争,可是斯佩兰斯基的改革措施恰恰都是以法国为榜样的。这也难免会让人产生“遐想”,一个忠实于法兰西政策的人、一个视拿破仑为偶像的人,在那个敏感的时候,当然会被人视为异类和叛徒。
  当时很多人都建议亚历山大一世处治斯佩兰斯基,以安抚躁烈的民心。在那些元老贵族看来,斯佩兰斯基是个阴谋家,是拿破仑的走狗,是人民的公敌。在与法国即将开战的时候,沙皇应该处治斯佩兰斯基,对人民有个交代,好让大家能全心全意投入战争。当然,这些想法,是建立在斯佩兰斯基触动了封建势力利益的前提下的,也自然少了几分客观性。不过这些话一个人说也许还没有什么说服力,如果说的人多了,沙皇难免会动摇改革决心,也会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人言可畏,纵使斯佩兰斯基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抵挡众多的唇枪舌剑。
  最后,亚历山大一世已经失去了耐心和信心,他更愿意相信多数人的谗言。就这样,亚历山大一世在1812年3月17日解除了斯佩兰斯基的职务。
  他被流放到了诺夫哥罗德,后来又被送到彼尔姆。一个改革者,春风满面地上台,却在寒风凛冽中落寞地离开,所有的一切都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看似美好却只是假象,让人充满遐想,最后却换得无尽的失望。
  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1816年斯佩兰斯基重回沙俄帝国政府任职,他被任命为西西伯利亚总督,可见俄国沙皇对于这个曾经的亲信大臣能力的认可。
  而他这几年不仅不断研究俄国的国情形势制定了一个新的政府体制方案,也加紧了对哈萨克汗国的侵袭,现在哈萨克汗国在沙俄的兵锋之下已经对沙俄言听计从。
  斯佩兰斯基很自信,再过几年沙俄肯定能吞并哈萨克汗国这片中亚的热土。
  远东战争爆发之后,斯佩兰斯基就曾建议沙皇从新疆省进攻中国,这样对俄国来说更加的方便。
  但是最终没有在国内通过,沙皇也下旨在满洲里方向动手,相对于内陆来说,沙俄还是想要一个远东的不冻港。
  西西伯利亚距离远东要比圣彼得堡近的多,斯佩兰斯基对于远东作战失利的情况,要比圣彼得堡知道的早得多。
  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