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宋 >

第182章

乱宋-第182章

小说: 乱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起来到这遥远古代的几年,经历的几乎是自己从前难以想象的风波。几次差点送命的遭遇,让李成深感不是混迹官场之人,还是陪着妻妾们多多赚钱来的实在而且充实安逸!

想起家里的素娥和师师,李成便觉心中一阵温暖。这种温暖,只有经历了生死,看惯了血腥残酷的战场,经历了数次生离死别,才能真正地领会和体悟。也许人生的确需要经天纬地的英雄,但是对于家中盼着自己回去的妻子,对以思念父亲的孩子来说平安相伴,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看着院子里灿烂的阳光,李成忽然无比思念远在杭州妻子和儿女,还有那些皮蛋和玻璃作坊,那些满脸都是崇敬的仆役,都让李成分外想念。想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说说笑话,逗逗宝儿,真是无限温馨。生活还在等着自己,眼前的这些官爵,其实又算得什么呢?

第三十六章 宗泽去世

建炎元年八月,由于金兵的不断南下,赵构没有理会宗泽和李成反复上奏的北伐提议,放弃了黄河天险,退守江淮。这样一来,抗金形势顿时逆转,黄河以北大片国土沦丧,宗泽也终于在无奈的愤怒中去世。

收到宗泽去世的消息时,李成正带着张明义查看营地,由于要保护赵构的安全,李成虽然并没有担任军中的职务,却一直在负责这军中的事物。

受到亲卫送来的这个消息,李成真是万分悲痛,与宗泽虽然只是的短暂相处,也还是让他很难忘记那位为了抗金不顾所有名利的一代名将。想起数次和宗泽的长谈,李成就实在难以忍受心里的痛苦,看到赵构一心南逃,完全不理会宗泽拖着重病的身体反复上奏北伐,李成真是怀疑自己当初的行为。

只是,事情已经走到这一步,所有的一切,也都是他早已预料到的。李成即便难受,却还是无奈地接受了这样的结果。毕竟眼下那些已经注定的历史若是无法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才是最为重要的。

想到这里,便向想起不久前收到家人平安的消息,在杭总责趋势州开设的皮蛋店依旧火把,而烧制玻璃的小窑由于李成不在家,还没办法生产。不过,家里的财富这时已经可以保证李成一家人吃上好几百年了。

看到李成神色黯然,张明义以为他还在因为宗泽的去世而伤感,不觉低声道:“王爷,宗大人终究已经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如今去世,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王爷还是不要太过伤感。”

李成看了他一眼,点头道:“我没事,放心吧。”

张明义这才点头道:“王爷,这几日大军一直在南逃,不少人已经有些怨言了。大家都是北方人,若是一直这样往南,再这样下去,恐怕军中人心不稳。”

李成苦笑一声,点头道:“大家抗金的心情,我也明白,只是我们目前的任务保护皇上,而抗金,目前还不是外面要做的。”

张明义不安地点了点头,低声道:“王爷乃是抗金的名将,大家都在等着王爷向皇上禀奏,大家都盼着抗金北伐,只是……”

李成转身看着张明义,苦笑道:“我若是能够抗金,自然是要去的,只是眼下皇上根本就没有抗金的心思。而且,这时他身边并没有可以放心的军队,所以暂时是不会放我去抗金的。这段时间,大家一路南下,心情必定不好受。不过,总是要忍耐一段时间,将来我总是要让大家前去抗金的,放心吧!”

张明义显然有些不甘心李成的这种说法,还要再说什么,看到李成眼中凝重的目光,只好点了点头,低声道:“王爷放心,张明义一定追随王爷的!”

李成微微一笑,一边转身向身后的军队望去,一边低声道:“你的火器现在还有多少?”

张明义忙抱拳道:“火器倒是充足,只是火药因为没办法及时送到军中,所以眼下军中的火药大概还够使用三四次。”

李成皱眉道:“火药的事情,你立刻想办法筹措,万一金兵追来火器需要大量使用,到时若是误事,必定军法处置!”

张明义神色一紧,急忙抱拳行礼道:“王爷放心,小人这就去派人筹措火药!”

李成点了点头,无奈地摇头道:“皇上那里,你先派人小心保护,火药的事不要耽搁。”

张明义行了礼,急急转身而去。李成这才暗自松了一口气,面对张明义的抗金请求,李成有些无奈,对于南宋初年的抗金行动,他本身是非常愿意参加的,但是也正因为直到了结果,他便不想再做这种没有结果的事情。

而且自己眼下已经是备受瞩目,若是再掌握了一些兵权,对于赵构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而李成一旦真的那样做了,恐怕距离最后的结局也就不远了。所以,李成眼下即便有心抗金,赵构也不会容许的。

毕竟李成对于赵构来说是一个难以容忍的村子啊,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李成不能显露出任何能有威胁意味的行为。其中,兵权是最关键的,毕竟宋朝皇帝对武将的忌讳,就十分强烈。李成的敏感身份,自然是离着军队越远越安全。

想到这里,李成不觉苦笑一声,这才向赵构的御帐走去。由于连日行军,赵构也只能跟着在军帐中休息,只待到了建康便可安定下来。

看到李成走来,守在帐外的内侍忙迎上来笑道:“奴婢见过王爷,皇上在在帐内休息。”

李成忙停下脚步,点头道:“皇上今日身体如何?若是觉得行军泰国行哭,不妨在此再休息一天。”

正说着,只听帐内赵构笑道:“卫王先进来吧,朕还没睡。”

李成急忙大步走进帐内,这才看到赵构只穿着夹纱中衣,正坐在帐内的凉椅上翻看手里的几本奏章。看到李成进来,随手将奏章放在身边的小几上。笑道:“王爷先坐下说话,朕正想叫人传召王爷呢。”

李成急忙拱手道:“皇上可是有事?”

赵构叹了一口气,点头道:“正是,朕正为日日疲于奔波而犯愁,虽然朕尚算年轻,多谢奔波的哦没什么,但是一个国家总不能没有都城。不能尽早定都,人心终究难以稳定。只是朝中众人都希望朕回师汴梁,但是朕反复思量,觉得汴梁虽然是大宋旧都,但是地势平缓,没有任何屏障,而且距离金国实在太近,就算能够回去,难保金兵不会再次南下,而且汴梁的防御在金兵面前实在太令人担心了!”

李成其实也同意汴梁在防御上实在不是最理想的,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数次都被敌人轻易攻破,实在是非常过分的。可以说,汴梁在地理位置上,对于大宋的国家防御显然是不利的。但是,眼下的形势下,若是定都南方,也可能会让一部分盼着北伐的士兵感到失望。

想到这里,不觉点头道:“迁都的事情,李成倒是觉得可行,但是皇上可曾和李纲大人谈过?微臣觉得,此事关系不小,皇上若是决定不再返回汴梁,也要和其他大人商量一下才好。”

赵构叹气道:“迁都倒是好说,但是,究竟选在何处定都,实在叫人头疼,张俊今日上奏,建议定都建康,然后徐图北伐。但是建康地处还是偏北,面对金人,朕还是担心无法防御,所以心中实在难以决定。不知师傅可有什么良策?”

李成想了想,有些犹豫是不是应该推荐杭州作为都城推荐给赵构,正想着,只听赵构点头道:“爱卿的家人现在何处?朕真是思念母妃,不知她现在究竟如何了。哎!”

李成急忙躬身道:“太后乃是富贵中人,自有上天保护,皇上不用太过担心。微臣家人如今幸好当日前往南方游览,如今正在杭州暂住。”

赵构闻言,点头道:“师傅的远见时常叫人佩服,若是别人也能有如此远见,也不会有今日这般乱世了!朕能有今日,也是师傅当日的远见卓识啊!若吴师傅指点,今日的赵构恐怕一如七皇兄那般,命丧金营了!”

李成叹了一口气,担心自己提前将家人迁到杭州的事情被赵构怀疑,便故意摇头道:“皇上能有今日一切都是机缘巧合,李成不会也是运气好一点罢了。至于迁都之事,建康亦是不错,毕竟是六朝旧都,也算是帝王之地。”

赵构闻言,想了想,点头道:“师傅之言倒是可行,朕再想想,此事倒是不急于决定。”

李成虽然很希望赵构的事情早点妥当,也好早些脱身,只是也不能操之过急,若是被人怀疑,像上次那般说自己是什么奸细就太不值得了。

第三十七章 何栗殉国

建康元年,十月,天气骤然寒冷,赵构不顾张俊和李纲的强烈建议,执意离开建康,向杭州退去。前往杭州的路上,赵构干脆免去了李纲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务,将他的宰相帽子直接扔给了汪伯彦,由汪伯彦接任,将李纲彻底贬谪。

汪伯彦终于如愿以偿地做了宰相,立刻便向赵构提议,定都杭州,将建康改为陪读。这一系列的举动,基本上完全没有和李成有过商量,使得朝中对于李成的流言也渐渐多了起来。

而且李成从前在徽宗手里便已经声势逼人,加上蔡京和童贯等人先后倒台,李成在朝中势力便显得有些受人瞩目。而赵构登基以来,李成依旧备受看重,很多人便有些不满。只是碍于赵构和李成关系亲密,加上李成手中掌握着将近十万人的大军,而且这些官员们的安全也大多要依靠李成,这才使得一些人不敢将心中的不满表面化。而这时赵构的几次重要决策都没有让李成过问,便立刻引起了众多猜测。

李成这时虽然知道这些流言,却没有太过放在心上,他早已萌生退意,对这些官场中的碾压也就不是十分在意了。而赵构的疏远却让他或多或少有些不是滋味,只是这种情绪他也不敢十分表露,只是每天把自己扔在军务上这才觉得好过一些。

这天巡视了负责警戒的几处亲卫,刚刚回到自己的营帐,就看到赵构的随身内侍进来笑道:“王爷,皇上请您过去要要事相商。”

李成闻言,也没有去问究竟是什么事情,便向赵构的御帐赶去。这时由于距离杭州已经不远,前面已经派了军队前往准备皇帝的行宫。由于不再担心金兵追来,李成基本上已经十分清闲了。

赶到赵构的御帐,便见汪伯彦和张俊等人已经在帐内了,看到李成进来,赵构笑道:“卫王一路辛苦,如今已经到了杭州总算不用再担心金兵了,朕难得轻松。能有今日,也是卫王一路操劳。朕正在和汪爱卿商议,看如何赏赐爱卿呢。”

没等李成开口,旁边汪伯彦已经笑道:“卫王殿下如此年轻的太师,恐怕是我大宋难得一见的。皇上如此倚重,真事令人羡慕!”

李成扫了一眼,满脸得意的汪伯彦,淡淡地笑道:“李成只是侥幸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请皇上不要放在心上,也请汪大人不用太过在意。”

汪伯彦的笑容微微一僵,却还是点头笑道:“王爷文武双全,年纪轻轻便已经成为股肱重臣,翻遍史册,能够相比者不过一二人而已。大宋能有王爷这样的天纵之才,也是皇上慧眼识才,如此明君,亦是难得一遇。”

看他说话间句句不忘讨好赵构,费尽心思地扯什么贤臣明君,李成并不觉得难过,只是觉得好笑。如果处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作为重要的大臣,想得还是怎么巴结讨好,李成十分期待着历史的车轮将这些无耻的嘴脸彻底碾碎。

想了想,李成还是勉强笑道:“汪大人一心为国,倒是更让李成敬重,看来大人也应该多为国家和百姓做点事情,这样才算得上的贤臣,才算不辜负皇上的期望。”

汪伯彦虽然有些恼火李成的话,可是也不敢发怒,只是干笑道:“卫王殿下,眼看就可同家人团聚,如此远见着实令人羡慕啊!”

李成懒得和他在嘴皮子上打架,淡淡地点头道:“皇上传召可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

赵构看了一眼汪伯彦,点头道:“张爱卿还是希望朕回建康定都,朕想听听爱卿的意见。”

李成知道赵构自己的希望在杭州定都的,便知道反对也没什么用,便点头道:“建康虽然不错,但是皇上已经到了杭州,不如暂时落脚,待局面评定之后再商议定都的事情。”

赵构显然十分满意李成的话,立刻点头道:“如此甚好,就以卫王所言去办吧,定都的事情,终究乃是大事,需要慢慢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说到这里,他望着李成,点头道:“再有两日,便可抵达杭州,卫王倒是可以一家团聚了,这次果然乃是天意,若非当日卫王前往处置童贯,家眷必定也难以跟随南下,这次反而逃过大难,叫人感慨万分,来日到了杭州必定要传召卫王妃,想来如此福泽深厚,朕理当一见。”

李成急忙躬身道:“皇上看重,微臣不胜感激,只是微臣家眷并没有见过什么世面,难免失礼粗鄙,反而令皇上难受。”

赵构脸色一沉,摇头叹道:“此事不提也罢,稍后再说罢。今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