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宋 >

第124章

乱宋-第124章

小说: 乱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成最担心的就是素娥这种深情,他不觉皱眉道:“如果我不在,你也要好好保护自己,这个家还得你支撑,宝儿不能没有你的。”

素娥闻言,微闭的秀眸猛地睁开望着李成,不安地道:“官人怎么说起这些?难道官人觉察到什么了?”

李成的本来计划是金兵南下之前,宣和七年到来之前,就想办法将素娥和这一家人送到南方去,这样才能保证家人的安全。同时,为了不让徽宗、赵构等人起疑,李成自己自然是要留在汴梁的。而且为了帮助赵构在混乱中登上皇帝的宝座,自己也不能离开那动乱的中心。

看到素娥眼中的惊恐,李成虽然万分心疼,可是还是决定先把这件事稍微透露一点口风,也好让将来事情临头,素娥能有个心理准备。

想到这里,不觉柔声安慰道:“我不过是提前说一说,并没有什么事情,只是为将来打算罢了。你也知道,正所谓伴君如伴虎,荣华富贵哪里是那么好来的?总要未雨绸缪才是。除了我,你便是家里最重要的女主人了,万一我不能及时照顾你们,这些人也就只能交给你了。”

素娥惊恐地望着神色凝重却异常镇静的李成,渐渐平静了下来。皱眉思忖了片刻,这才异常坚定地仰首道:“官人,你放心吧,若是真的出了什么事,我一定教养好宝儿,支撑起这个家等官人回来!”

李成暗自叹息一声,他有些不忍,可是又不得不这样做,面对即将到来的乱世,素娥如果措手不及没有一点准备的话,说不定这个家真的会发生自己不愿看到的意外。

看素娥神色不好,李成轻轻握住那冰凉的玉手,低声笑道:“我们还是先出去吧,大家还等着我们出去庆祝呢。”

素娥这才想起李成晋升,家里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便不能扫了大家的兴致。不觉平静了一下心情,用力握住李成温暖的大手向外间走去。

回到外间,却看到只有孙园一人守在门外,李成正要询问,孙园已经上前笑道:“官人,秀小娘和锦小娘都在下房闲话,玉小娘在耳房里躺着休息,小官人已经吃了奶去睡了。”

素娥闻言,笑道:“都是些会偷懒的,连宝儿也如此,真是叫人叹气。”

孙园小心地看了一眼跟在素娥身后出来的李成,笑道:“晚间酒宴已经差不多了。官人这虽然是家宴,可毕竟是喜事,是不是还要去庙里打醮?”

素娥忙摇头道:“还是算了,只是自己家里几人不用那个麻烦,被人知道又是一番啰嗦。”

李成点头道:“就依大娘子吧。”

说到这里,忙向孙园道:“既然这事已经颁下了旨意,朝中想必也都知道了。你按照官贴上的名单,仔细写好帖子,就说本人宴请诸位重臣,希望大家日后一同全心为皇上尽忠。”

说到这里,又点头道:“既然这么热闹了,后日恐怕得请京中各公侯赴宴,你一一写好名帖亲自去送了。”

第十五章 君臣心事

吩咐了孙园去准备请柬,李成便换了公服准备进宫去见徽宗,由于这段时间蔡京等人的忽然沉寂,让李成非常不安。刚刚被孙园的宴会打醮祈福的说法提醒,自己已经有段时间没听说蔡绦有什么动静了。

自从蔡攸声势渐隆之后,随着蔡京被徽宗渐渐疏远转而信任蔡攸之后,蔡绦也渐渐不再引人注意。李成本来对这没怎么放在心上,被孙园一句话提醒,想起这几天蔡绦四处为蔡京在各处庙宇还愿,宣告蔡京身体大好。这自然是想重新掌权,要对蔡攸发动攻势了。蔡京父子这样满城宣扬,徽宗不会发现不了的,而这个时候自己被徽宗任命为疏密副使说不定还有徽宗另外的用意。

想到这里,他便想进宫再试试徽宗的态度,这件事毕竟来的太突然,之前竟然没有一点风声,这让李成越想越觉得不安。想起蔡京还愿的事情,他还是决定向徽宗辞去这个枢密副使!

带着李全,赶到宫门前,递了腰牌。来到皇仪殿时却看到徽宗正聚精会神地翻阅着几分奏章,李成想了想,还是上前跪下,低声道:“皇上,李成年轻,才学浅薄,实在不敢担任着枢密副使一职,还请皇上三思!”

徽宗神色一冷,猛地将手里的笔扔进笔洗内,这才转身怒道:“怎么?看不上朕的这个枢密副使?!”

李成听徽宗发怒,急忙叩头道:“皇上信任,微臣便是死了也不怕,何况一个官职,只是微臣这样忽然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难免会有人不服。只是这些人,不敢在皇上面前表露,必然会使些见不得人的手段来,微臣身家性命并不重要,只是微臣不希望看到皇上因此而失望,所以想暂时不做这枢密副使。”

徽宗双眉一挑,冷冷地看着书案上还没有写完的一份奏章,点头道:“此事的确没有和其他人商议,不过,爱卿虽然年轻,可是办事极是令人放心。这半年来,御史台报上来的事情少了大半,朕也难得轻松一点。既然你有这个能力,自然不应因年龄而不加重用。”

说到这里,他转身望着李成,微微点头道:“虽然你出自康王门下,但是这几年来,你的确叫朕十分放心。这几次若非你的举荐,朕也不会得到童贯这样一员能臣。何况你本身不攀权贵也是很令朕欣赏。天下间,恐怕没有几人能那样拒绝公主下嫁的。”

李成听他说起当初的据婚的事情,便知道徽宗并没有生气,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不禁小心地道:“皇上信任,李成深感惶恐。只是这次陡然升微臣来坐这枢密副使,恐怕皇上还有其他事情?”

徽宗看了一眼李成,点头道:“蔡京此人虽然不错,但是近几年来难免年老昏聩,很多事情朕已经不希望再由他去做,可是他却不能明白朕的一番苦心,屡屡和王黼为一些小事争闹不休,令朕失望。这次朕希望你为枢密副使后,能和童爱卿一起,将朝政承担起来,朕也好歇口气。”

李成看他时时想着轻松,并没有想到自己身为皇帝应该承担的责任,心中又不觉暗自叹气。只是听他这样说,也不能不回答,只好做出一副恭敬的样子,拱手道:“能为皇上尽力,是微臣三生之幸,”

徽宗看着李成,忽然笑道:“这下你该放心了吧?若是担心有人因此而心生妒意而在朕这里进谗,那就未免杞人忧天了。这段时间,蔡京和王黼、童贯之间渐渐不和,很是令朕心烦。你若能和童贯一起将枢密院的事情承担起来,朕也就放心不少了。”

李成没有想到徽宗看似每天只是关心嬉戏赏玩,却对朝政看的如此清晰,渐渐明白似乎徽宗是想借自己和童贯来制衡蔡京和王黼。只是,这些人中个个背景深厚,自己这样被迫卷进这六人的权利争斗中,安宁的日子恐怕不会有了。看来自己想要在金兵南下之前,韬光养晦的想法是恐怕难以维持下去了。

刚想到这里,只听张才在殿外小心地禀奏道:“皇上,王大人和蔡太师在殿外候旨,都说有要事求见陛下。”

徽宗看了一眼李成,皱眉道:“让他们进来吧。”

片刻之后,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在殿外响起,同时,两个声音同时响起:“微臣见过皇上,皇上万岁!”

李成忙扭头望去,却看到蔡京和王黼同时跪在地上行礼,一名内侍上前就要搀扶蔡京。徽宗淡淡地道:“两位爱卿有何要事?”

蔡京刚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下,拱了拱手,正要说话,却刚好看到站在徽宗身前的李成,脸色顿时一变。

王黼这时也看到了李成,神色也有些不大自然起来。只是他一向狡诈,只是拱手笑道:“想不到李大人竟然也在殿内,本官尚未恭喜李大人高升呢。”

蔡京冷哼一声,不满地皱眉道:“皇上,枢密副使一职关系重大,李成年纪轻轻,骤然担任这样重要的实在叫人放心不下。”

王黼接口道:“李大人年少有为,令人钦佩,这次又有举荐之功,皇上封赏自然应该。只是,枢密副使一职事关重大,皇上还是慎重考虑一下为好。”

徽宗冷冷一笑,指着李成,向蔡京点头道:“太师以为李爱卿为何会进宫呢?”

蔡京闻言,颤巍巍地起身拱手道:“皇上。李大人恐怕是担心老臣等前来进谏,所以提前来见皇上。”

王黼皱眉道:“难道是皇上召见李大人还另有要事?”

徽宗淡淡地摇头道:“李爱卿是来向朕推辞这枢密副使之职的,你们这样阻止李爱卿担任此职,克制李爱卿本身却并不愿意来任这枢密副使。只是,朕还是觉得此事由李爱卿来任很是合适,所以众卿不要再吵了,朕已经决定,勿再多议!”

李成闻言,微微放心一些,急忙躬身道:“微臣遵旨便是,皇上信任,微臣必定死而后己!”

蔡京脸色铁青地瞪着李成,正要说话,一口气没上来,猛地咳了起来,惊得旁边的内侍们纷纷上前替他捶背推拿。

王黼却急忙恭敬地道:“皇上既然觉得李大人合适,微臣就放心了,只是希望李大人日后能全心为皇上尽忠。”

说到这里,他又向徽宗躬身道:“皇上,紫宸殿的贴金工程浩大,所需黄金还需一万多两,微臣希望皇上降筹措黄金的事情交给微臣,这样便不需动用府库黄金。”

徽宗开始听他说起紫宸殿贴金的事情,神色便阴沉了下来,显然也是在为所需黄金犯愁。这时听他自告奋勇要来筹措黄金,神色登时一松,却还是不相信地道:“爱卿从哪里筹措这一万多两黄金呢?”

王黼看了一眼刚刚缓过气来的蔡京,得意地道:“如今商贾繁盛,尤其是盐商和出海的丝绸商人,只要向他们征集一部分黄金,然后再由地方征集一部分,此事自然可行。”

徽宗欣然点头道:“如此甚好,难得你能想出妥当的办法,朕总算没有看错人。”

李成看这君臣二人在亡国之祸即将到来之际,却还在想着自己享乐压榨百姓的丑态,真是心中暗自冷笑。同时也为这时代的百姓感到难过,如此不计一切的盘剥百姓,穷苦人家怎么活得下去?依照这样下去,就算没有金兵南下,农民起义也迟早要推翻这种腐朽的政权了!

第十六章 击鼓鸣冤

从宫里出来,李成本来轻松一些的心情,却被王黼那筹措黄金的主意弄得闷闷不乐。由于前往枢密院任职的旨意刚刚下来,而且只是兼职,李成还是要在御史台继续工作。而御史台机构冗杂,官员众多,不过真正掌握有限权力的也就八九个人,李成这时因为兼任枢密副使,所以品级便超过了本来只有三品的御史大夫的品级。枢密副使虽然品级高,却没有说明真正的实权,所以徽宗特旨他兼任。而真正有权的却是这三品的御史大夫,可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有刑讼的大权。而上次李成因为抗旨和素娥的身份问题便被御史台关入狱中,其权利可见一斑。

这天,天气渐渐转凉,眼看就又是一年的深秋,再过几个月便是宣和六年了。李成心里虽然不安,却还是一如既往地来到御史台上班,一大早,李成刚刚翻阅了几页有关官员风纪的弹劾表章,只听外面隐隐地传来一阵擂鼓之声。他也没有放在心上,只是继续翻看着手里的文件。

门外一名御史台的侍御史急急走进来,向李成拱手道:“大人,有人在府台外击鼓鸣冤。”

“击鼓鸣冤?”李成惊讶地向那身穿绿色公服的侍御史望去,他在御史台工作还不到一年,还是第一次遇到有人来御史台告状的。虽然御史台是和刑部平级的刑狱机构,只是针对的大多都是官员。百姓中真正敢和官员打官司的几乎很少。

即便是李成宰官署外贴了鼓励百姓告官的公文,却还是应者寥寥。这是闻言便有些惊讶,同时也有些惊喜。

看到李成眼中惊讶的目光,那侍御史急忙再次躬身道:“请大人前往大堂。”

李成只好放下手里的东西,在众人簇拥下向大堂走去。这个御史台大堂,他可不陌生,记得当初三司会审自己的时候,便早已领教了这御史台大堂的庄严慑人。

虽然两者之间境遇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但是李成对这御史台大堂的庄严性从未有过质疑。

在衙役们震耳的升堂唱诺中,李成尽量让自己保持平静,在书案后坐下,这才看到下面跪着一名三十岁上下的重孝男子。看他头上戴着头巾,李成便知他不是普通穷苦百姓,这才勉强不似先前那样惊讶。

看到那人神色决绝,李成依照这时代的机关,沉声喝道:“下跪者何人,有何冤情?”

那人重重地叩头道:“小人张庆,乃是汴梁人氏,从前做过一任都虞侯,因家母过世所以丁忧在家。小人的娘子子刘氏有些姿色,前日往庙中还愿,谁料竟被中书令蔡绦,蔡大人看到。第二日便有蔡府家人前说是蔡府需要乳母一人来要小人将娘子送入蔡府。谁料今日,小人按照约定去看望娘子,看到的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