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大科学家 >

第95章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95章

小说: 重生之大科学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一次,从未间断过。这个奖项是现今化学界的最高荣誉,好像去年的获奖者是居里夫妇呢!”

它居然是化学界的最高荣誉?难道化学界的最高荣誉不是诺贝尔化学奖?孙元起开始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

事实上,戴维奖确实是化学界的一面旗帜,很多获奖者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比如门捷列夫,比如上面刚提到的两次诺贝尔获奖者居里夫人、鲍林。除此之外,还有数十位是诺贝尔奖的得主。在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的前四十年里,更是一大半得主都曾获过戴维奖!

那人继续说道:“如果说戴维奖还只是局限在化学领域,那么科普利奖就是所有科学成就的最高荣誉奖!要知道,科普利奖章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奖之一!它是以皇家学会的高级会员戈弗里·科普利爵士的遗赠设立的,在1731年首次颁发,以后每年颁发一次,授予那些在科学研究上有杰出成就或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不论任何学科。它对获奖者的国籍种族、获奖项目完成的时间都没有限制,并且同一学者可以因不同成果而多次获奖。以约翰逊教授您的成绩,没准儿以后还能再获得几次!”

孙元起连忙对他的褒扬表示感谢。

比诺贝尔奖早170年的科普利奖,在二十世纪初的赫赫声名绝对是无与伦比、无人可及。在他的获奖者中,诺贝尔奖得主已经不算什么稀奇了,因为牛人实在是一抓一大把,像达尔文、焦耳、赫胥黎、爱因斯坦、卡文迪许,以及时下享誉全球的残疾人科学家——霍金。

既然临时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孙元起的回国计划自然泡汤。只有让薇拉等人先行回去,自己到英国,再取道地中海、印度洋,等到家的时候,恐怕都得是元旦了。

长话短说。在1904年十月上旬,孙元起从波士顿出发,二十天后抵达了伦敦,英国皇家学会自有人在码头等待。随后,学会在旅馆举行了一个简单而热烈的欢迎会。已经八十高龄的学会会长哈根斯爵士亲临会场,这让孙元起倍感荣幸。

因为中国在清末还没有正式的科学组织,自然无法和英国皇家学会签署互访协议。在这种情况下,按照皇家学会的规定,他们会资助来访科学家的生活费,但研究访问的时间不能少于14天,也不得超过3个月。席间,这位天体光谱学的奠基人就向孙元起郑重建议,希望回国后,积极促成中国政府成立相应的机构,使得双方学者以后的交流更加顺畅便利。

孙元起有些心动:在中国成立一个这样的组织,确实可以拉近国内同行的距离,也便于国内外学界的交流,对提升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现在叔祖孙家鼐大人是学务大臣,掌管教育这一块,这个大好良机如果不加以利用,那就实在太可惜了!

见孙元起同意,哈根斯又详细介绍了英国关于研究人员互访、交换留学生的一些做法,供孙元起参考,以便将来接轨时不出现问题。

说了一会,又谈起未来一段时间的安排。既然是定义为研究访问,孙元起自然要到各个大学、研究所、实验室走走。此外,还要应英国皇家学会之邀,做一场学术报告。

做什么内容的报告呢?这让孙元起花费了一番心思。

化学反应原理?这些知识已经写进大学教材,变得众所周知,自己拿来炒冷饭,似乎有些不厚道!

原子结构?光电效应?这些东西很多都没有被学界承认,在保守的英伦大庭广众地宣传,似乎不太合时宜吧!

量子力学?别说听懂听不懂,就是看到这个名字,估计人家都不愿来。

相对论?回旋粒子加速器?算了,别激发他们灵感,让造出大杀器来!

想来想去,终于圈定一个题目:反物质。

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呢?孙元起是基于如下考虑:首先,这个概念孙元起和张贻惠刚提出不久,很有新意。其次,在宇宙射线中很容易就发现正电子,而人类现在认识到的三种粒子正好就有电子——其余两个是中子和光子——这样,就会给反物质的说法带来有力佐证。第三,这可以为质能方程提供一个“用武之地”,当然,前提是找到反物质。最后一点,就是可以让英国部分核物理方向的科学家把兴趣转向寻找反物质,避免他们心思偏向不该偏的方向。要知道,在一百年后,大家还没能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反物质的任何迹象!

就在孙元起在旅馆精心准备这场报告会的时候,门房递来一张中文拜帖。

在遥远的英伦忽然看到熟悉的方块字,心里顿时生出“他乡遇故知”的欣喜,连忙打开看,只见落款上写着:

后学李复几。

九十、有人花底祝长生

李复几,这是一个险些被历史遗忘的名字,也是一个注定应该被人记起的名字。

这位和孙元起算是小同乡的男子,1901年7月毕业于南洋公学,随即受学校派遣留学欧洲,在芬斯伯里学院、伦敦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06年进入波恩皇家大学,师从凯瑟尔进行光谱学研究。1907年,以一篇题为《关于勒纳碱金属光谱理论的分光镜实验研究》的论文荣获高等物理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物理学博士。

学成归国后,李复几积极参与南洋公学电机科的创立,开启了中国电气工程的高等教育。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不可能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导致他的学术生命绚烂而短暂,在回国后再没能进行物理学的学术研究。

1910年,他离开学校,先后在汉冶萍公司、汉口工巡处、四川盐务管理局等部门工作,担任过江南船坞、汉阳铁厂、萍乡煤矿、京汉铁路等大型项目的工程师,为中国工业的近代化贡献所学。这位物理学博士日常从事的是普通技术工作,但他并没有放弃过学术研究的念头。1923年,他负责的京汉铁路桥梁工程即将完工,曾向上级申请出洋考察学术,结果被拒绝。

李复几晚年经济拮据,为了延迟退休,只好隐瞒5岁。逝世前夕,甚至还兼任中学的英文教员。据其子女回忆,他晚年精神状态不佳,工作之余沉默寡言、郁郁寡欢。这也不难理解:一个堂堂的名校博士,最后沦落如斯,个中辛酸却向何人说道?想来只能默默无言,自我况味吧!

1947年,六十六岁的李复几在四川自贡病逝。死后竟然囊橐萧萧,无钱安葬,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才购得棺木,并按照当地的习俗,被抬至面朝故乡的高山上掩埋。随之埋葬的,还有中国物理学早期发展的短暂辉煌。之后,便再也无人记起。直到五十年后,中国改革开放,中德交流趋于正常,他才被母校波恩大学再次提及,进而为中国学界所熟知。

作为中国的第一位物理学博士,他的遭际代表着中国科学发展的辉煌起点,也反映了在国弱民贫的年代里中国科研工作者的苦难历程。

见到李复几名字的时候,他的经历在孙元起脑海中一晃而过。只是按照道理,李复几现在应该已经在德国实习或攻读博士学位了,如何会出现在伦敦呢?带着复杂的心情,孙元起连忙来到门口迎接。

门口只有一位华人,自然是李复几无疑。听见孙元起用汉语打招呼,那小伙子连忙抬起头。怎么说呢,这小伙子长得还真不是很好看:倒八字眉,眼睛细长,高鼻梁,大嘴,尖下巴。不过古话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何况在孙元起看来,这位年青人还是自己的前辈呢?自然没有太在意相貌问题。

孙元起很热情地把他请到房间的客厅里,一边倒茶一边笑着问道:“李兄,你怎么会在伦敦?又知道我在这里暂住呢?”

李复几闻言连忙起身:“后学实在当不起孙先生‘仁兄’的称呼!孙先生,您还是叫我‘泽民’吧!”

“泽民?”孙元起觉得这个称呼有些怪异,想了下才明白,他居然和太祖大弟、高宗同一名讳!当下也说道,“那你也别叫我‘孙先生’了,我字百熙,你就叫我‘百熙’得了。”

“嗯。”李复几接过茶杯,在沙发上欠身而坐,“我1901年由南洋公学选派,来欧洲留学,期限四年。同行的还有学政治的曾宗鉴、胡振平,学商务的赵兴昌。我们先进入国王学院学习英语,随后各自分开。我是到芬斯伯里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又到伦敦机械工程师研究所实习一年,如今再伦敦大学专习机械工程,已经毕业在即。正好看到学校贴出的海报,说是您近期会有学术报告。我便向学校和皇家学会打听,得知您的住址。这次冒昧来访,打扰您的工作,实在是抱歉!”

孙元起不以为意,摆了摆手:“没事没事,我也是瞎忙乎,没什么正经事儿。那,你还打算继续深造么?”

李复几点点头:“是的,我觉得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便想呈请延展两年,留在欧洲继续学习。现在我正在等南洋公学督办盛先生、提调兼总理张先生的消息,不知道他们会如何答复呢!”

孙元起眨了眨眼睛:“那你打算继续研究机械工程中的哪一块?”

李复几有些不好意思:“因为还没有得到确切消息,我此时还没有考虑那么多。”

“那我能提个建议么?”孙元起试探着问。

李复几连忙说道:“孙先生您是著名的科学家,能够得到您的指点是我的荣幸!请讲,请讲。”

孙元起细声解释道:“我们中国人向来喜欢说‘学以致用’,尤其是在现在,国势颓败、生民凋敝,我们所学就更要注重实用性。我以前没有太注意这些,现在才发觉,正在改。你要吸取我的前车之鉴,早些关注机械工程中对国家最具价值的部分。

“在我看来,中国与国外在机械工程方面差距最大的,就是发动机设计制造。要知道,发动机是船只舰艇的心脏,关系匪浅。而我国国门就是被英法等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开的,如果不能在这上面有所突破,那么我们辽阔的海疆终将归于他人。所以,我建议你学习发动机的设计制造。”

看李复几在默默地思索,孙元起又道:“如果你学习发动机,并且毕业后愿意到我们经世大学工作,你在欧洲的学习生活经费,我们全额支付!”

李复几思忖半天,也没有立马答应,只说回去再想想。

过了几日,李复几再次来访,给出了一个让孙元起喜忧参半的答案:喜的是他答应学习发动机,多少能为未来中国机械工业和兵器工业发展,提供一些助力;忧的是南洋公学来信,认为他‘才品甚优,有志向学,自应展长学期方能造就成才,以备回华效用’,同意延期至1907年6月,年供经费180英镑。

也就是说,李复几毕业后,不太可能到经世大学工作。

怀着略有失落的心情,孙元起迎来了11月30日。这一天,英国皇家学会在伦敦皮卡迪里的Burlington House举办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同时决定增选孙元起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在接受科普利奖、戴维奖之后,孙元起开始了自己的演讲,题目很简单,就叫:反物质。

演说从宇宙射线的发现说起:“在去年,卢瑟福教授在运用游离室观测放射性时发现,即便小心地把所有的放射源移走,在验电器中,每立方厘米内每秒钟还是会有大约十对离子不断产生。如果用铁和铅把验电器完全屏蔽起来,那么离子的产生几乎可减少3/10。卢瑟福为此专门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可能是某种贯穿力极强、类似于γ射线的某种辐射从外面射进验电器,从而激发出二次放射性。

“今年七八月份,我在加拿大见到卢瑟福教授,他向我提到了这个问题。我的见解是这种射线来自宇宙,穿越大气层后来到地球,进而影响实验,产生游离室的电离现象。研究这种宇宙射线,可以使我们深入地了解宇宙的组成,乃至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在现代物理学发展史中,宇宙射线的研究占有一定的地位,很多新粒子都是首先在宇宙射线中发现的,比如正电子、μ介子、π介子等。在高能加速器未出现以前,人们只有靠天然的源泉进行研究,而宇宙射线就是理想的观测对象,它具有高能量、低强度的特点,很便于观测。所以它一经发现,就成为人们竞相研究的对象。

孙元起现在所说,就是引导英国科学家放弃研究高能加速器,转而认真观测宇宙射线,默默无闻地为科学发展做贡献。

转而,孙元起又推销他的反物质观念:“现在,我们已经发现原子至少是由电子、中子两种微粒构成。其中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也就是说,原子内肯定还有一种微粒带有相应的正电荷,使得整个原子保持稳定。这时候或许就会有人想,世界上会不会有这样一种物质,是电子带正电、另外一种粒子带负电、再加上反中子构成的呢?

“去年年末,我们中国有一位叫做张贻惠的学生首先提出了这个观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