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光绪中华 >

第171章

光绪中华-第171章

小说: 光绪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秉钧当然不知道这主儿这一时半会地已经脑子里转了这么多念想。话稍随和了点。笑着向徐世昌点头道:“那是大人的抬爱,卑职谢过大人。卑职在路上已经看过地图,但毕竟是纸上谈兵,卑职还是想实地出去看看。依卑职看,如今官军新败,回匪新胜,还是要先打上一两次小胜,才能把匪势压下去。”

徐世昌和蔼地笑了笑道:“嗯。是这么个道理,安排你们休息,也是给你们个熟悉地方的时间。还有,你是副将,我这里也要把情况通报给你,一是休息,二也是等。”

“等?”赵秉钧疑惑的问道。

“对,等。”徐世昌面色凝重起来,指着地图道:“这河湟之地,最是一马平川,民生均是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回匪一闹就是十几万的动静,咱们在这里进剿,可以说是遍地皆匪,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在我手。”转过头来叹了口气道:“加之前任地方官员无能坏事,所以咱们在这里,算是客军。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缺,孙子是不许咱们打这个仗地,前面绿营坏事,也是这个缘故。”

赵秉钧点头道:“大人在等新武器?”

“智庵真不愧智者。”徐世昌微笑点头道:“你说的对,这个仗不能硬剿,咱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靠新武器,洋人当年你我中华,靠的不就是这个?咱们今天忠王事,要多学学这些。智庵,你说对付回匪这种大兵团骑兵运动战,用什么比较好?”

“我们是围攻。”赵秉钧说到军事,又严肃起来,锁着眉道:“应当是着落在围字上头,回匪此次闹事,乃是缘由于该地连续大旱三年而起,如此一来,存粮必定不足,回匪人马又多,十几万人马总要吃饭,没饭吃就两条路——突围,或是吃马。”

徐世昌点头,手指在循化,河州外围画了一个圈,叹了口气道:“你说的固然是对,要以围为主,但是——”苦笑了笑接着说:“咱们还是得攻啊,你分析得没错,回匪会吃马,会突围。东面是兰州,是西安,你若是回匪,会往东面攻么?”手指在图上一滑指向西北道:“他们会向北,向西去,进疆,或许后面与浩罕国会和。俄国人会接应他们,这么一来就不是你我丢面子下大狱的事情了。皇上严旨务以一年为期,想来也是有这样地圣心谋断在里面。西面北面是绿营的人,北面大营巴燕戎格厅主帅董福祥是回人出身,信不信得过也是一个忧烦之事。智庵,这仗不好打啊。”

“大人说的在理。”赵秉钧点头,一笑道:“可靠问题上,卑职想咱们可以跟董福祥换防,又或是请旨另委将军来。不过依卑职的见识,这方面只稍作防范就好了,董福祥虽是回人,不过叛出回帮,与手下回帮将领马氏兄弟杀回人无算,本族想是已经不能容他了。为朝廷效力是他唯一的出路。这不是燃眉之急,卑职的意思,当务之急是要寻到克制骑兵的法子。”

徐世昌笑了笑,踱步道:“智庵,出去走走。”

中军帐外,兰州府赶建的营帐虽然简陋,但是帐内生了火,每天也都有热饭吃,冷倒也还好,就是先到地龙旗军士兵有点闷得慌,喧嚣多了些。

“大人带的好兵。”赵秉钧道:“不愧我朝名将之谓。相形之下,陕西新军就有些松驰了。”

“龙旗军天下第一军,那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徐世昌微微笑了笑道:“不说这个,我是在想,这回匪的那么多马那么多兵,粮草还能支撑多久?”

赵秉钧讶异道:“大人没有派飞艇侦知么?”

“智庵小瞧我咯——”徐世昌有心笼络,语气客气得很:“每天都有两艘飞艇轮值监视,只是那循化城实在是天候太糟,一连几天都灰蒙蒙的,瞧不真切,如此几次下来,匪众也有了防备,除了大规模运动之外,竟是什么也瞧不出来。

赵秉钧心头一动,嘴唇动了动,犹豫道:“大人,岂非是飞艇在天,回匪即不敢动了?西宁以及巴燕戎戈厅那边,有电台么?飞艇来回要多久?”

“这几天却是这么个情形。”徐世昌似有所悟,眼睛一亮点头道:“那边都还没电台,巴燕戎戈厅还好,西宁飞艇只能单程,去了就没法回来了,所以与西宁的联系是走北线,往来讯息要两天。所以这两天还是要等,等大飞艇来,运电台去西宁,合适的话在那里建一个起降场。智庵想到什么了吧?”

赵秉钧看着他的眼睛,笑道:“秉钧与大人说话,竟想起借东风来了。不瞒大人说,是一个缓进之策,可以飞艇牵制,大军徐徐围之,稍有异动即行剿杀。待大飞艇来了,还可以在天上剿之。”

“正是这个道理。”徐世昌哈哈大笑道:“智庵还年轻,再过几年,只怕军中第一名将非智庵莫属咯。如你所说,四面齐进,只等飞艇了。就二怕这些天回匪要出来冲一冲啊,若是冲西宁,就要看运气了。不过若是那样,咱们就端了他的窝!”

徐世昌说得没错,韩努日,马匡匡这两位回教新老教派的首领正在循化城内寻思着要趁胜进击,他们刚打了一个小胜,士气大振,这几天被天上的飞艇压得有些憋气,再这么下去士气就完蛋了。兵最忌闷着,特别是颓势的时候,所以,他们决定再打一仗,打出点威风来,也给朝廷的专剿钦差一点颜色看看。

只是他们选错了地方,马匡匡的意思是要把天上飞的那东西打得没地方落脚,要端了这东西的窝。而且探子报知,东面的兰州只有两万多兵,而西面北面前有五六万兵,这仗算起来不难。

所以,年轻气盛的他趁着当日天气好,领着四万骑兵吃饱喝足,黑压压的就向东方二百余里的兰州城掩杀过来,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抢点粮草回来——大军驻境,必有粮草囤积嘛。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他的骑兵刚出城,兰州城里的大军就已经得到了消息。一个多时辰后当他的大军抵达兰州城下时,迎接他的是密集的吓死人的弹雨——有壕沟前阻,北侧是埋伏好的步兵,壕沟内冒出来的枪口喷射着令人恐惧的火光,不过比起北面龙旗军两个协的火力来还算是小巫见大巫,两个协配备的四挺马克沁机枪不住的怒吼着,像收青稞一样将人马一起扫倒在地。要不是怕枪管太烫爆炸,战果还要惊人。

可怜马匡匡的骑兵没有任何机会挥舞手中的马刀,就扔下四千余具人尸,三千余具马尸,灰溜溜的掉转马头立即撤回循化,自此惊恐日甚一日,连西攻西宁的勇气也没了。

这也正好给了大军重组合围防线的机会。在等待中,徐世昌终于等来了大飞艇。

第一九一章 … 东海新气象

梁启超、谭嗣同以及岑春煊三人的钦命江苏观风使也是二月二离的北京,当然是微服——不管是鹿传霖还是瞿鸿机,都是代表着一种思想流派,京中,甚或全国各地,都有无数的人在关注着这场江苏的政争,斗争的双方就是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在慈禧等顽固派势力在皇室即国家权力的核心阶层己经倒下,以翁同龢,徐用仪等人为代表的旧学保守派先后失宠,而以奕忻李鸿章为代表的新学洋务派纷纷得势。这一场新老学派之间的权力斗争就象西北那个伊斯兰教的新老加派的斗争一样,在面临强大外来压力的时候会妥协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团结,但是一旦这种外部来的威胁减弱,又会不可避免的争斗起来。

如今便是国家的外部压力已经比十年八年之前要好得多的多,除了南北两面的俄法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安定因素之外,国家没有大的外患,陕西甘肃青海那边的乱子虽然不小,但是在两派人士眼中看来,那些不过是疥癣之疾,不能端正思想才是心腹之患。国内的各项新政推行所产生的新老思想的斗争成了当前面临的最主要矛盾。

能调和就调和,镇压不是最好的办法,对于这样子的国内思想不统一,我是有心理准备的,在我威权日重的今天,大规模的反抗是不可能在思想界出现的,而我作为一国之君,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倾向性可以有,但是也不能太过打压另一派,毕竟他们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国家,也是一种信仰。而国家要向前发展。也需耍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若是政治气氛太过肃杀,也不是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

一样。与国家的发展一样,这种思想界地整合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等到哪一天国家真正强大了,这些政争反而对国家有益。如今嘛,是有一些消极作用的。旧式地思维思想会与新学抢夺人才,抢夺资源,这些都是危害。而我能做的。就是通过我特殊的地位去调和这种冲突,尽可能的将这种冲突朝有益的方向引领。今次江苏的新旧政争,我只会仅限于瞿鸿机所弹劾的腐败罪名地有无上,而不会牵扯到新旧思想的肯定于否定上——我地行动来表达就行了,不需要再用言语去重复。

当然。身在紫禁城的我并没有远在一线的梁启超等人了解得多,有些事情还得他们实地的调查才能得出结论。我担心地是他们初担重担,一心想立功,把事情无限放大,又或者无事生出事情来。这样就有悖于我的初衷了。反腐固然是要进行,但是还是要把握好一个大局,眼下西面的内政有些紊乱,东部一定要保持一个安定的局面,沿海地区是工业革命的摇篮,稍有动荡就有可能会影响到发展地进程。所以,在他们出发前的陛见时我特意向他们强调了这一点,实事求是。只要不牵涉到鲸吞国家藩库,地方上有些什么不公正,抑或是官商勾结的事情可以不加理会,在目并的阶段,但凡是对工业进程有好处的,哪怕是有一些有违律法的事情,睁只眼闭只眼都是可以的。

虽说谭嗣同与岑春煊目光灼灼看上去很有一番立功的心思,但是为正地梁启超经过这几年历练下来,稳重了不少,令我放心了许多。三人辞了出去,我的心思也就不再放在江苏那一省上了。

与法国人的关系很是微妙,善耆从欧洲发来电报汇报了在法国访问的成果,法国的农业部很有兴趣在远东展开合作计划——因为善耆表示愿意付出金钱来购买法国的技术——这让法国人很有兴趣在未来的若干年里把在中国的商业份额提高到足以与德国人相媲美的程度,当然,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原因还是在于德国,德国的崛起源自于陆军,而陆军代表的便是德国的大地主阶层,在新兴的工业界代表的海军在远东取得商业上的突破性进展之后,陆军除了一些军官的培训之外,没有给他背后的那个阶层带来任何好处。为了平息德国人的不悦,善耆还必须去德国扔出一些订单去。

不是有钱没地方花,机械化和化学肥料产业的引入哪怕是对以劳动力多而着称的中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育渐渐推行,军队的保障有了保证之后,眼见就要推行新兵役制的情况下,但凡有点志向的男儿都把未来锁定在三个方向上去,一是当兵走从军晋升的路子,二是走读书做文官或者技术官僚的路子,再不济的就进各种工厂参加培训成为产业工人。种田是实在撞南墙撞到头疼的时候才用来做最后保障的一条路。所以,在沿海的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已经有了佃农不足的情况。

沿海的这些省份发展的出奇的好,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这些地方出现了一种良性的循环出来,唯一的副作用便是劳动力有些偏于紧张了。但是在这个时代由于交通的不便利,还远没有出现后世那种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情形。

首先是教育,在吸引大量的学生进入各类官办私办的学堂之后,教育——当然还包括报纸业——所产生的大量课本以及印刷物的需求,刺激了印刷业的发展,交通基础建设和工业都在他的惠及范围之内,军工产业的枪炮制造业,以及海军的军舰订单所需要的大量优质钢铁,除了一部分关键装甲需要依赖进口之外,都必须由国内提供,矿山开采以及矿石的治炼,钢铁行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导致大宗物流的产生,又刺激了交通业的发展,由于钢铁业的重镇武汉到天津之间交通极为不便,张之洞奏请修筑从北京到汉口的铁路线,与已有的北京到天津之间地铁路线相连接,这样在一南一北两个军工重镇之间就有了便捷迅速的交通。

交通产生的大宗物流。惠及到重要交通线附近地民生,工业化的好处,沿海省份的居民体会最深。虽然说见到的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多了,有些不习惯。见到的短发呼啸而过的阿兵哥多了,有些不顺眼。但是人是很现实地动物,有好处到身上,一些不习惯不顺眼的东西都可以暂时放一放。

经济地发展也有一宗坏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国家越是富裕。民间的土地兼并现象就越严重,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只会越来越多。而贫民们受惑于土地的高价,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