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遁攻心 >

第68章

天遁攻心-第68章

小说: 天遁攻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赫鲁晓夫对《被控制国家决议案》十分愤怒,他认为这是美国对苏联的挑衅。而且,对尼克松长期以来坚持**立场,指责苏联社会是“铁幕”,赫鲁晓夫也非常不满。他决定在尼克松这次访苏期间,利用种种机会,给尼克松上一课。但是,在外交场合中,这又不能做得太明显、直露。

美国国家展览会开幕式上,赫鲁晓夫陪同尼克松出席。一行人边谈边参观展览。大家走到展览的电视台模型前,一位青年技术人员走上来,提议把赫鲁晓夫和尼克松互相寒喧和谈话的镜头拍摄下来,以便在展览期间向参观的群众播放。在场的苏联观众围拢过来,兴致勃勃地看着这个场面。赫鲁晓夫发现时机到了,于是爬上讲台,开始讲话,并示意技术人员准备录相。

赫鲁晓夫对着摄像机问尼克松:“美国存在多少年了?170年。好吧,大家请看,这就是她达到的水平。我们存在只不过42年,而再过7年,我们将达到同美国一样的发达水平!”在场的苏联观众被赫鲁晓夫的讲话吸引住了,他们振奋地热烈鼓掌。赫鲁晓夫继续情绪高昂精神焕发地讲着:“当我们赶上你们并超过你们的时候,我们会向你们招手的!”说着,他回身向后挥着手,好像美国正在慢慢逝去。 .赫鲁晓夫抓住偶然碰到的机会,敏锐地借题发挥,既奚落、挖苦了美国,难堪了尼克松,又大大振奋了在场苏联人的精神,提高了自己的威信。

尼克松访苏期间,有一次由赫鲁晓夫陪同乘游艇游览莫斯科河。游艇在河上行驶着,河上许多游客在畅游。赫鲁晓夫几次让人把船停下来,向附近的人招手致意。人们游过来,围着游艇,向赫鲁晓夫欢呼。赫鲁晓夫故意大声问他们:“你们之中哪个是被控制、被压迫的?”河里的人们一齐大声回答:“没有!”赫鲁晓夫又大声问:“难道你们都是奴隶吗?”游泳者又异口同声喊:“涅特!”??不是。赫鲁晓夫得意地用胳膊肘碰碰尼克松的胸脯,高声说:“看看我们的奴隶们是如何生活的?”然后他又冲河里的人们说:“有人非说你们是被奴役、没有自由的人,这可笑吗?”河里的人们“轰”地发出一阵嘲笑声。随同的苏联记者们将刚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场景都记录下来,第二天就在各个报刊上发表了。在这一过程中尼克松窘迫得哑口无言。

赫鲁晓夫这种随时随地抓住一切机会,宣传苏联的成就、美好,借以回敬、驳斥、戏弄尼克松的做法,虽使得尼克松感到难堪,但却佩服其手腕的高明。他对赫鲁晓夫说:“你知道,我真佩服你,你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进行宣传。”赫鲁晓夫当即反驳他:“不,不,我不是搞宣传,我说的是真话,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在访苏期间,尼克松参观、访问了许多工厂、农庄、市场。在每个尼克松要去的地方,赫鲁晓夫都安排布置好几个人。当尼克松来到的时候,这几个人就从人群中走出来,站在尼克松面前,自我介绍说:“我是一个普通苏联公民。”然后,一连串地质问尼克松:“为什么美国阻挠为停止原子弹试验所做的努力?”“为什么美国想要战争?”或者:“为什么美国拿在外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来威胁我们苏联?”

尼克松明明知道这是陷阱和圈套,也只好硬着头皮往里跳,往里钻。他反反复复一遍遍讲着道理,回答着问题,弄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最后也达不到任何效果。提问题者毫不在意他的回答。

就这样,在访苏期间,尼克松常常被这种场面纠缠得苦不堪言,而第二天还要受苏联报刊诸如“苏联一工人质问尼克松,尼克松在正义面前无言以对”之类的题目控告、奚落。由于这些提问者都是以群众面孔出现,尼克松也无法向苏联当局报怨,怕落个“美国领导怕见群众”的名声。

宣传,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里面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智谋。聪明的宣传家,能够随时把握一切别人往往忽略的机会,从容、自然、顺势地进行宣传,以达到既扰乱、打击了敌人,又激励、鼓舞了自己,同时还抬高了宣传者本人的多重效果。

案例二:

二战后期,盟军攻入比利时。一天,一支部队抓到一个嫌疑犯,被怀疑是德国间谍。他被送到荷兰籍的著名反问谍专家奥莱斯特?平托上校处。

上校对嫌疑犯进行了审问。嫌疑犯自称只是个比利时的农民,村庄被炸毁了,妻子也炸死了。一切都回答得没有破绽,但是上校凭多年经验仍感到这个嫌疑犯非常值得怀疑。他决定从语言方面入手,寻找破绽。??因为这一地区的比利时人都讲法语,如果这个嫌疑犯是德国间谍,不管他对法语的掌握程度多高,作为母语的德语最终还是可能流露出来。

上校开始了他对嫌疑犯的语言测试。

首先,他让嫌疑犯数一盘豆子。因为当地人在说“72”时不是用标准的法语,而是发一个专门的方言的音,这样就能检验出嫌疑犯是不是地道的当地人。但是,嫌疑犯在数到“72”时,清楚地发出了方言的音。这样,上校的第一次测试失败了。

第二次,上校决定在晚上进行测试。因为一个人在刚睡醒时,思维还不能完全清醒,有可能在这时不小心说出母语。晚上,当嫌疑犯睡着后,上校命人在门外放起火来,有人在门外用德语告诉嫌疑犯着火了,但嫌疑犯醒来听到后没有任何反应。然后,又有人用法语告诉他着火了,嫌疑犯才惊慌失色地站起来。上校的第二次测试又失败了。

第三次测试是在审讯的过程中。上校在问过嫌疑犯几个问题后,与旁边的人聊起天来。上校用德语告诉旁边的人说,这个嫌疑犯在第二天就要处决了。但是,嫌疑犯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连眼睛和喉头都没有丝毫的变化。这似乎证明,他根本不懂德语,也就不可能是德国间谍。

上校的第三次测试又失败了。经过再三考虑,上校决定再进行最后的一次测试,如果再失败,只能当场将嫌疑犯释放。第二天清晨,嫌疑犯被带进上校的办公室。上校装作正在看一份文件,看完后拿起笔在文件上签了字。然后,上校抬头看看嫌疑犯,平静地用德语说道:“好了,一切都清楚了。你现在自由了!”这时,嫌疑犯长长地舒了口气,像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仰起脸,露出了愉快的神色,然后开始往外走。立刻,他警觉到自己犯了个致命的错误。可是一切都晚了。

上校在一系列测试失败之后,终于在最后关头反败为胜。人毕竟是有感觉的,再高明的间谍也不可能掩饰住自己所有的心情,当听到获释的消息时,怎么能不因为心情的急剧变化而出现差错呢?上校正是用极其高明的伪装蒙蔽了间谍,用使之惊喜的消息打乱了间谍的思绪,破绽怎能不露出来呢?

36…1 走为上

…………………………………………………………………………………………………………………………………………

【原文】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出处】

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著《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按语】

《战略考.南宋》: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

敌军处于全面优势的态势,一方军对无法战胜敌人,只有投降、讲和或退却三条出路。投降就是彻底失败,求和属于半败,退却则未必失败。未必失败就有可能找到胜利的转机。

如南宋将领毕再遇与金兵对垒,有一天晚上,他拔营撤退,旗帜照常留在营内,并预先把一些活羊吊起来,把它们的两只蹄子放在鼓面上。羊受不了倒悬的痛苦,挣扎中两只前蹄便频频击打在鼓面上发出响声……………悬羊击鼓。金兵没有察觉宋军撤走了,几天后才发现宋军的营地空了,这时宋军早已远去了。这可以称得上是善于退却的了。

【释义】

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本卦六四,《象》辞:“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是说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因为扎营或左边或右边,要依时情而定)并没有违背行军常道。

【计名探源】

走为上,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其实,我国战争史上,早就有“走为上”计运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明知晋楚之战迟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荡荡向曹国进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其势汹汹,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说道:“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以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志。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陈、蔡军的将官以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紧追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弄得烟尘蔽日,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陷于晋国伏击圈,又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令突围。虽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性命,但部队丧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战机。所以,“走”,是上策。

【案例典故】

楚庄王为了扩张势力,发兵攻打庸国。由于庸国奋力抵抗,楚军一时难以推进。庸国在一次战斗中还俘虏了楚将杨窗。但由于庸国疏忽,三天后,杨窗竟从庸国逃了回来。杨窗报告了庸国的情况,说道:“庸国人人奋战,如果我们不调集主力大军,恐怕难以取胜。”

楚将师叔建议用佯装败退之计,以骄庸军。于是师叔带兵进攻,开战不久,楚军佯装难以招架,败下阵来,向后撤退。象这样一连几次,楚军节节败退。庸军七战七捷,不由得骄傲起来,不把楚军放在眼里。军心麻痹,斗志渐渐松懈,戒备渐渐失去了。

这时,楚应王率领增援部队赶来,师叔说,“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庸人已十分骄傲,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楚庄王下令兵分两路进攻庸国。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怎么也不会想到楚军突然杀回,仓促应战,抵挡不住。楚军一举消灭了庸国。师叔七次佯装败退,是为了制造战机,一举歼敌。

【赏析】

敌方已占优势,我方不能战胜它,为了避免与敌人决战,只有三条出路:投降,讲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也是一半失败,而撤退不能算失败。撤退,可以转败为胜。当然,撤退决不是消极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与敌主力决战。主动撤退还可以诱敌,调动敌人,制造有利的战机。总之退是为进。

何时走?怎样走?这里要随机应变,学问大得很。按语中讲的毕再通用缚羊击鼓蒙蔽金人,从容撤走的故事,就显出毕再遇运用“走为上计”的高超本领。走为上,指敌我力量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