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食王传 >

第509章

食王传-第509章

小说: 食王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一干二净的。

“走!去道观!”王凌丢下这一句话,拔腿就跑。

王况等人也跟了去,王况也不担心这塑像里会有什么秘密是不应该别人知道的,如果自己的猜测没错,那个塑像如果真的和项爷有关系的话,顶多就只会解释一下项爷的来历,而且这个解释,也只有王况能看得明白是怎么回事,又或者说,那里隐藏着某一个关联,那个关联,也只有自己会知道,其他人绝对不会有其他的想法,否则,当初项爷送信就不会连李业嗣也送了,就只会送给自己。

再说了,道观里的兰花指和自称为项爷的老管家有没关系还不一定呢,人家可是没到过建安的。王况也只是因为那道观是自己来大唐后的第一个呆的地方,这才有了联想。王凌虽然是风风火火的第一个冲出门去,但其实,他也不抱多大的希望,只是有一点希望,他也会去找,毕竟,老管家可以算是帮了王家一个大忙,哪怕是没有老管家的帮忙,王家有王况在,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但你并不能因为人家的帮忙起的作用不大而完全否决了,这不是王家人的心性。(未完待续。。)

第六一八章盒子

第六一八章盒子

此时的道观,已经是整个大广场的一部分,外表修葺一新的道观,和钟楼,文庙一起,是广场上仅有的三个建筑,文庙和钟楼在中间,道观在西边,原来通往道观的小巷子和破败的围墙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围绕着道观种的一圈桂花树,只在道观正面留了个缺口。

王况他们到广场的时候,已经是炊饭的时间,按理,这时候街道上及广场上的人不会太多,广场上有三三两两的孩童在嬉戏打闹,其中还有一个孩童正在放着纸鸢,有几个孩童含着手指,一脸的羡慕看着天上飞着的纸鸢,其他的孩童有的在地上抽着陀螺,有的在耍着从河滩上捡来的漂亮的鹅卵石,相互比较着谁的漂亮……

王况的到来,在那些年纪大些的孩童中引起了骚动,他们欢喜的叫着:“小东家哥哥,小东家哥哥。”嘁嘁喳喳的就围了上来,那个放纸鸢的孩子也是一下就将手中的纸鸢线塞到了一个羡慕的看着他的孩子的手中,也围了上来。

“乖!”王况笑吟吟的变戏法般的从袍袖里掏出了一大把的琥珀糖,一把塞到了一个个子最高的孩童手中:“给大家分分,哥哥有事啊,等有空再来陪你们玩。”很怪,建安的孩子,叫王冼全是叫小哥哥,叫王况全是叫哥哥,哪怕他们的阿爹阿娘是王况的平辈或者是更低一辈也是如此,这个叫法,当初是跟丑丑学的,后来久而久之的就成了传统,而当他们长成了少年后,就会改口叫小东家和小小东家。

“哦,吃糖咯,吃糖咯。”小孩子们欢呼一声,却也没一哄而散了去,竟然在几个年纪稍微大些的孩子的指挥下,三三两两的分散到了道观的周围,一脸的戒备,盯着偶尔路过的几个不是建安人的路人,但得出来,那几个年纪大些的,应该还是童子军的成员。

徐国绪哭笑不得:“二郎,你这童子军可厉害,谁都不放过的,看看,连某跟在你身边,他们也不放心,盯着某呢。”

王况哈哈一笑:“玩去吧,哥哥就到观里看看,这是在建安,没事的。”孩子们听了这话,这才在那几个童子军的指挥下,哄的一声散了,却不是去继续玩耍,而是跑回家去了,想必是急着回去,将小东家哥哥回来的消息告诉阿爹阿娘,他们却是不知道,王况打从进城门开始,人还没回到家呢,建安城里的大人们就都知道了小东家又回来了。

“啧啧,怕这也是大唐独一无二的奇景,文庙和道观相距如此之近。”徐国绪摇着头,跟在王况身后迈进了以桂花树为栅栏的道观所在,他这是感慨建安人将王况视为了神灵般的存在,也只有王况,才可能有如此的待遇,不敢想象,万一哪一天,圣人和二郎同时出现在建安街道上,你说建安人是尊敬圣人多些呢还是尊敬二郎多些?算了,咱不考虑,圣人都不在意,自己怎地就想到了这层上去?

进了道观的范围,几年没来,王况竟然还是觉得这道观依旧是以前的样子,还是那个长满杂草的空地,还是道观前那棵小树,还是那个被雨水冲击出来的小水塘,所不同的是,小水塘显然是被人细心的维护过,周围用鹅卵石围出了个小岸,说是水塘,其实也就是个小水洼而已,这个水洼,曾经是王况兄弟俩的生活用水来源,也不知怎么被建安人保留了下来。

同样的,杂草猛的看去是杂乱无章,各种不同的草没有秩序的乱长着,但一样有人修葺过的,整个小院子,没有一棵让人觉得很突兀的长得特别高的草,这和野外的真正杂草地是截然不同,显然是有经过人工照料,将那些不好看而且长得高大的草比如说芦苇都清除了。

道观的外墙和房顶是新的,门窗是旧的,但在王况的眼中,并没有觉得格格不入,仿佛本该就是如此,仿佛他记忆中的道观就是这样的。看来,建安人这是特地去请了名匠来修的这个道观。

进得门,塑像果然还在,地面还是那样的坑坑洼洼,还有门口那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地灶以及王况兄弟俩当初在塑像前铺的稻草,都还在,只是由于年岁有些远了,稻草已经变得有些灰败,但是绝对没有人去动过这些稻草,它们依旧保留着王况兄弟俩在这里睡过的最后一晚的样子,甚至王况当初用来当拐棍支撑大病刚愈的身体的小树枝,也还是那样的靠在塑像那残破了的腿上。

王凌比王况先一步到的道观,这时候他正站在一边,仔细的看着那泥胎塑像右手拈着的兰花指,见王况等人进来,就往后退了一步,让王况上前来看个仔细。

王况这时候才是第一次真正认真的打量着这个泥塑像,尤其是它那拈着兰花指的右手,越看这塑像,王况觉得越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怪异,似乎这个塑像,原本不属于这个世界?

顾不得想那么多,王况端详了一会后,就开始围绕着塑像的三面上上下下,仔细的查找了起来,塑像的后背就是墙,那堵墙还是原本的墙,当初这个道观,也就只有塑像身后的墙是完好无损的,既然是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这墙也就保留了下来。

绕了两圈,都没什么发现,王况突然想起所谓泥胎像,都是中空的,泥胎塑像的建造比起木胎来甚至更要复杂,要先用湿砂堆出一个人的轮廓或者是用稻草扎出一个人形,然后是一层麻布一层掺了糯米鸡蛋清的泥糊上去,密密实实的糊上至少十来层达到至少两寸来厚,然后再在外面糊上一层更厚的粘土,等半干了之后才开始塑形上彩等这些细节部分。

而不管是以稻草为里还是以砂为里,都会在塑像的后背开个口子,因为塑像完成后,想要上神坛还有一件事是必须做的,那就是要抓一只蜂子,将泥塑像内容物掏出来后放到泥塑像的里面,为什么这么做,王况没去了解过,有人说是给塑像注入生气,有的说是开光等等,各种说法不一。而那个口子,不会再用泥糊上封好,而是会用一截桃木削成塞子堵上,有的地方,则干脆将蜂子封在桃木塞里,再塞好塑像。

塑像和墙其实还是有一尺来宽的距离的,王况就爬到了基座上,侧着身子,勉强挤进了半个身子,伸出手去在塑像的后背摸索了起来,果然被他找到了那个桃木塞,王况一把就拔了出来,泥塑塞的桃木塞不可能很紧,怕撑裂了塑像,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泥塑会越来越干,那孔也会越来越大,桃木塞只消轻轻一拔就拔了出来。

先是看看木塞,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在木塞冲里的一侧还有个小木塞,想来这个塑像的封灵就是采用将蜂子封在木塞里的做法,王况也没去拔那个小木塞,随手就将其放在一边,手又伸到那个孔洞里掏摸了起来。泥塑像并不是很大,王况又有半个身子塞进了缝隙里,加之泥塑的内里空间也不是很大,只比一个人稍微大一点的泥塑像,哪怕是坐着的,扣掉了几寸厚的泥壳,里面的空间,不过就是半尺来宽两尺来高的高度而已。

突然,王况脸上一喜,他的手摸到了一个四四方方的东西,东西不大,也就王况的巴掌大而已,正好是泥塑背后开的小孔可以通过的尺寸。王况小心翼翼的将其拿了出来,因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所以王况很小心,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将东西搞坏了,而且,这个泥塑对建安人而言意义不小,王况也不想把泥塑像给搞破损了。

担心还有什么遗漏,王况又伸手进去再摸了一遍,直到再三的确认了泥塑内里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后,这才跳下了基座,举着手中那个四方的东西端详了起来,王凌,徐国绪和李业嗣见王况拿到了东西,就也围了上来看。

天色还没有全黑下来,要等到全黑下来,也得等到普通人家都用过晚饭并且洗漱完毕之后,如今建安人已经不在意那点灯油烛火钱了,但是先辈们为了节省灯火而养成的天黑前用完餐的习惯还是被他们保留了下来,毕竟这是大家都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再说了,吃早点有什么关系呢?晚上若要是饿了,还有消夜么。

四四方方的东西,黑漆漆的,质地很轻,似乎是一个木头盒子,但王况却知道不是,这个东西,同样不应该是出现在这个时空的,这是一个在质地上很像木头,如果只看不摸,没人知道是什么,但王况的手能摸得出来,这绝对是人造的东西,木头的质感不是这样的,结合重量,似乎是塑料类的材料。

盒子倒是很明显的有盖,有锁扣,而且没上锁,王况将盒盖打开。徐国绪一见到里面的东西,“咝!”的倒吸了一口冷气。

第六一九章夜光

第六一九章夜光

随着徐国绪的一声“咝!”李业嗣也是一声的:“咝!”声音比徐国绪还要大还要延续得更绵长。只有王凌和王况没有声音。

将那俩家伙的表情收在眼底的王凌奇怪的指了指盒子里的东西,道:“这什么物件?灰不灰,黄不黄,土不啦叽的,有什么好处的?怎么李镇将和国绪你们两个是这么个表情?”他跟着王况都是叫徐国绪为国绪,对李业嗣,相对会生分一些,也是,李业嗣和王况的实际关系在经历了王况骂了一句月娘之后,就已经比别人眼中的关系要亲近了许多,但王况没说,李业嗣又是那一副性子,所以就连王凌也不知道,只当李业嗣也是和那三个小魔王一样的。

徐国绪“咝”是因为他以前常常见到过这种物件,但是只有内府库里有,在内府库外,他这是第一次见到,而且,不光是第一次见到,竟然比内府库里的相同物件中的任何一个都要大了许多。李业嗣的“咝”则是他也见过自家阿公手中常常把玩着类似的物件,知道其珍贵,而眼前的这个,足足有他阿公手中的几十倍大还不止。

王况也不说破,只叫了一声:“三白,关门。”登时就从房梁上蹿下一道白影,随即道观的门就咿咿呀呀的关上了,随即,道观马上就暗了下来,但也还能看清东西。王况这时候才将盒子往王凌眼前一递:“大哥,瞧仔细了。”

三白是从王况出门的时候就跟了过来的,这个小家伙,十几天没见到王况,这会有点想念了起来,没想王况是一回到家里就把自己关在了书房里,所以三白饶是心急也是没得办法,只能守在书房外,当王况从书房里出来后,就紧跟着王况不放,可也不知道是不是这小家伙的智力又见涨了,约摸瞧出来王况有事,倒也没有像以往一样的吊到王况的胸前去,王况要来道观,它当然也就跟了来,现在一听一整天没理会自己的主人突然吩咐它关门,喜欢得不得了,门一关,就又嗖的一下,吊到了王况的胸前,吱吱叫着,用手指头轻轻的碰一碰王况的脸,然后缩了回去,接着再碰,再缩,乐此不疲。

“你让某瞧仔细了,却又为何让三白关门?”王凌嘟哝着,将原本被三白的关门而吸引过去的目光又转到了王况手中的盒子里,下一刻,他也“咝!”了一声,这一声比徐国绪和李业嗣他们两个加起来的都还长。

王况手中的盒子里,正发着幽幽的蓝绿色光,那光说诡异吧,却又瞧着让人很是舒服,看着那光,仿佛整个世界从此就是宁静到了极致,这种宁静不是声音的宁静,而是情境的宁静,是心灵的宁静,宁静到了此刻原本觉得有点嘈杂的那些广场上孩子们的嬉闹声和院里的蛐蛐及一些不知名的虫子的鸣叫声在王凌的耳中,也仿佛仙乐一般的悦耳动听。

盒子里,静静的躺着一块巴掌大的长方形的物件,从盒子的高度来看,那物件也有一拳之厚,东西是方方正正的,只在上面的正中间,有一个四方方的凹槽,其他的就再也没什么。

这便是被王况称之为夜明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