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食王传 >

第335章

食王传-第335章

小说: 食王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试想,若要是等到万事具备了后,再大张旗鼓的出兵,即便只是建州出兵,那也至少是几个月后的事,这早几个月晚几个月,那就是大笔的收入差距呢。

黄四门黄老头的脸色也是一变再变,他已经发觉了众大佬们的表情起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之前大佬们是抱着瞧热闹的态度的话,那么现在,就已经是准备帮王家二郎子说话了,不成,不能让这事就这么揭过了。

或许他这一刻真的是被对王况的恼怒冲昏了头脑,本来作为李泰的智囊,不应该如此的不冷静的,也不应该如此的不懂看清形势,实在是先是尉迟敬德的怒骂,接着是程知节的威胁,再来就是王况那肆无忌惮的笑声并没被皇帝制止,这一连串的刺鸡让他乱了方寸,这时候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将王家二郎给拉下马来

“陛下,功是功,过是过,臣以为未诏而兵是为大不逆若都如此,倘若哪一天,建安县伯突然出兵剿了离福州并不远的琉求国,更或者说,他直接出兵奔长安而来。。。。陛下,三思啊。”就在朝堂上嗡嗡的响起议论声的时候,黄老头声嘶力竭大喊道。

这话一出口,原来还有些是属于骑墙派的人顿时就挪了挪身子,将自己与黄老头的距离拉大了些,这条狗疯了,咱躲远点。

许多人的脸上就更是写满了夷鄙,这话说的?啊,拿长安和东瀛比了?拿大唐子民和倭奴比了?谁个不知道那琉求虽是号称一国,但一直都是以大唐子民自居的?再说了,建安县伯是那样的人么?你没瞧见,当初蒲少匠不也使了不光彩的手段,结果呢,人家建安县伯并没怪罪,反而扶着他一路上来;你没瞧见长孙家的,当初长孙家的子弟对建安县伯如何?结果呢,最后长孙家只将这个子弟除了名而已,长孙家这两年跟着建安县伯可是捞了不少的好处;还有那个太原王家,当初不是也嘲讽建安县伯一个小小宣德郎不自量力么?现在呢,人家一个子弟领着建州水军呢。倭人如此,那是他咎由自取,谁让他们敢去建安掳人建安县伯如此,咱可不是瞎子,明摆着的哪,对外人,建安县伯决不容忍半分,但对大唐官员百姓,只要不触碰了他的底线,他都是一笑而过。

第三八九章反坐

第三**章反坐

“曹四门所言太过了”一直没吭声的长孙无忌说话了,说话是说话,却是连个正眼也不去瞧一下黄老头,他心里也恼,哦,若按你曹四门的说法,合着当初王二郎就不该分点好处来给长孙家了这才是正常了?咱不说话,那是看在你是某家亲外甥的师傅分上,虽然是名义上的师傅,并没得到皇家承认的,但好歹沾点故么,你这倒好,一杆子就将这么多人全想打下去,帮着你把王二郎拉下马来,然后你好独享其成是不是?难道你真的想挑拨让王二郎从此撇开我们自己独自去搂钱?本来人家王二郎可能已经将前事都忘干净了,你这不是在提醒他么?

长孙无忌的又一个“曹四门”把那曹老头憋得是眉毛上下突突直跳,嘴角也是一阵阵的抽搐,没握笏板的那只满是了年斑的手就像是安了个震动器,那震动频率起码有那么十几个赫滋,如果这不是紫宸殿上,如果不是他还保了一分的理智的话,在王况看来,曹老头简直就要和三国志游戏里发怒的武将一样,跳起来直跺脚了。器:无广告、全文字、更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蒲熙亮也重重的哼了一声,如今他已经是将作少匠,这朝堂上的话语权也是不轻,不为别的,就为着那些大佬们都以有一套将作少匠亲手打造的家具为荣这一点上,都要卖蒲熙亮几分的面子。蒲熙亮这么一哼,有几个官员也跟着哼了一声,更有甚者,有那么一两个就如同王况在后世看的戏曲一样,冲着曹老头一拂袍袖,嘿,敢情那戏曲套路还真的是有来路的?

王况抬了抬眼帘,冷冷的扫视黄四门一眼,缓缓道:“若是某有罪,那么,指使人盗取某给三弟无聊时打发时间的小册子,又是何罪?指使他人,去建安盗挖某给师父立的石像又是何罪?指使他人杀害建安孙家老族长,又是何罪见过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王况这话一出,四周哗然。

当年长安林府的那桩小窃案,不少人是有所耳闻的,都道是无头公案了,现在建安县伯在这个场合说了出来,似乎意有所指?还有,去盗挖建安县伯的石像,sāo扰那个前些时日出现在池州的那个邋遢和尚,哦,不对,是高僧大德的清修之地?等等,什么,还杀了人?这三桩,一桩比一桩的罪还重啊

天可怜见,建安县伯多好的人呐,瞧瞧,这三桩,若是你曹四门不跳出来,建安县伯可能就此不提了的,你倒好么,自己跳出来,逼着建安县伯将这些全抖了出来。电子书下载**这还用问么,建安县伯可是从不做无把握的事,这三桩大事,若是没有确凿的证据,建安县伯肯定是不会说了出来的,现在既然说出来了,那么就是有把握一下就将你曹四门打入十八层地狱去永不得翻身了,这个时候,建安县伯这么说,那就是你黄四门指使的没跑了

偷小册子,盗挖石像那倒还罢了,可关键是杀害建安孙家老族长这一桩,这可不比天小,现在谁不知道建安孙家和建安县伯的关系,这些年里,建安县伯常说的一句就是,没有富来客栈就没有他王况的今天。建安县伯为什么这么说?大家都知道到建安县伯是有恩必报的人物,还要这么说,就说明了孙家在他心中的地位,这是要给世人敲一敲呢,你们讨好孙家和讨好我王况效果是一样的。所以,孙家子孙嘉翰在年初很是顺利的入了品,一个没参加武举,没有任何军功的人就这么轻易的当上了从九品上的陪戌校尉,还是陛下特批的

连陛下都要关照的孙家,你黄四门竟然敢指使人去杀了其族长?你有几个头给人砍呢?

“陛下,偷小册子,臣不想追究,毕竟那只是个给某三弟解闷的小物件,不重要;偷石像,某师父也说过不追究了,故也不提;至于杀人者,与盗石像其实为同一拨人,虽然石像失窃,但杀人者业以就擒,黄使君判了明年秋决,孙伯父也曾言,既然杀人者已经抓了,此事就到此为止,不想深究了。。。。”

王况这边话还没完,众臣们听了却是直点头,纷纷交头接耳的议论了起来,听听,建安县伯多大度啊,再看看那黄老头,就怎么看也怎么不顺眼了起来,建安县伯与之一比,那就是建安县伯在天,曹四门在地了。你一个年龄快赶上人家建安县伯三倍大的老头子,心胸竟然如此,人渣啊,人渣,某等都羞于与尔小人同朝为官了。

阎立德原来是闭着眼准备作壁上观的,在他看来,自己和建安县伯那是再无任何有交集的可能了,而且曹四门是自家细郎的智囊,他这个当泰山的不可能不知道,甚至他比其他人还清楚,许多事情,都是这个曹四门出的馊主意。治学之人,都有那么几分的固执,在阎立德的心里,一直都是以为自家细郎本心是好的,就是这个曹四门教唆坏了的,要没这个曹四门,自家细郎也断断不会和王家二郎闹到如此不和的地步,自己也不会因此而受了牵连,在这一刻,他开始对别人有了怨念了,可能是受了万海的大大刺鸡吧。

本来,阎立德还不想说的,毕竟这个曹四门再是不堪,那也是自家细郎魏王李泰口中的师傅不是?现在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他心里憋着的那团怨念噌的就冒了起来,不可抑制。

“陛下,臣奏请反坐若是著作郎所言是虚,则请反坐,以戒天下”阎立德情商是低了点,但是他的智商可是不低,刚就偷眼见到大唐军神李尚书的嘴角挂着冷笑,又有长孙相公跳出来直言曹四门所言太过,长孙相公是什么人?《大唐律》可是他编的,天下还有谁能有长孙相公对《大唐律》了解的更透彻的?如果长孙相公自称第二,那是没人敢称第一的,长孙相公这么说,摆明了曹四门就是无理取闹了。

或许不诏而兵是个罪,但顶多不过是个贬谪的处分,现在长孙相公这么说,那就罪更轻了,或许只需要罚俸了事情,而曹四门竟然暗指建安县伯有谋逆心。好么,既然如此,那某就给你来个反坐,你说建安县伯谋逆,建安县伯没有,那就是你要承担谋逆的罪名了,正好,给自家细郎身边清了这只讨厌的苍蝇,说不准,建安县伯就不再对自己存了那么高的敌意呢?嗯,一举两得,就这么地,于是,他就请求动用反坐了。

所谓反坐,那就是为了防止有人诬告,滥用莫须有的罪名扣到那些身负重任戍守边疆的要员身上,这些人里,或是文或是武,虽然身居高位,但因职责所在,不能来朝,比如说现在的并州总管英国公李世勣(徐世勣,因李世民赞其为“纯臣”而赐姓李,字懋功,亦作茂公。),他是国公,又要呆在并州总管一州军政,也却是最容易被人安上个有不臣之心的莫须有罪名的。反坐的效果就是,如果你告一人某罪,但你拿不出证据或者最后查证其人无罪,那么你这出首之人就要承担你所告的罪名,故在大唐常会有发生某一女子被判奸*yin良家女的罪行的,就是反坐的后果,并不是说这个女子真的行了那样的事。

李世民正在发愁怎么处理这事,长孙无忌的一句话让他看到了希望,辅机看来是站在王二郎这边的了,那么处罚肯定是不大,好么,既然你曹四门胆敢跳了出来让朕没了面子,朕也该让你好看。而且,刚刚王二郎所说的三桩案子,矛头直指曹四门。当然后面不可能没有李泰的影子,但王二郎说的话里已经很明确了,魏王所做之事,他不追究。

王况既然暗中表了态,那么李世民也要表态一下,一个著作郎和一个给大唐带来民富粮丰,其手下又刚刚给大唐夺下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大银矿的县伯相比,就是一只小蚂蚁和一匹千里马相比,绝对不是一个档次的。谁轻谁重,都不用想。

而且,退一万步来说,我大唐就是觊觎你东瀛的银矿怎么了?我就是要夺下来又怎么了,别说没有当初东瀛人来掳人,派人到大唐来大肆窃取我大唐的各种成果的事实。就是真没有事实,朕要知道有这么个大银矿,也是要找个“事实”来的。发兵东瀛为大唐子民报仇,那是天经地义的事,若不如此,大唐人到了外面,还不是要饱受了欺负了?当年汉帝敢为了几匹汗血马出兵大宛,朕就不能为了一个银矿出兵东瀛了?黄大那哪是不诏而兵,他那绝对的是深合朕意,深懂朕为了大唐呕心沥血的心啊,这样的一员虎将,如何舍得处罚?

“曹四门,阎卿奏请反坐,尔可有异议?”反坐不是轻易就能动用的,通常情况下,只有双方的矛盾鸡化到再也没有缓和的地步,才会采用,不管怎么斗,必须有一方倒下,另一方才能消了气去,这就是反坐的妙处。现在既然是阎立德这个本应是曹老头同一阵营的人跳出来说要反坐,说明就连魏王一系的人也看不下眼了,很好么。

第三九0章三叠

第三九0章三叠

王况话说一半就停了下来,实在是他的话还没说完,朝堂上就已经乱作了一团,而他品级还不够资格坐得离李世民足够近,中间隔了好长一大溜的大佬及那些还不够格成为大佬但品级比自己要高的官员呢,比如说蒲熙亮就是比王况高那么一点,有那么多人挡在前面七嘴八舌的,王况可不愿意费那个劲去扯着嗓子喊,一个是浪费体力,另一个大声说话是对领导的不敬。书迷群2

倒是没想到,他这一停,正在组织着下面该怎么说,才能既给李胖子一个教训,又不打击了他编写《括地志》的积极性的时候,本该是李胖子阵营,不管怎么着按情理来说也应该是保持沉默的阎老头却跳了出来,旗帜鲜明的站在了他这一边。

这让王况很是有点诧异了,让他对阎老头的为人有了新的认识,看来,画如其人,这话说得不是没道理啊,阎老头如果不是有阎立本这尊画坛大神的兄弟遮挡了他的光芒的话,这时候他的名声恐怕是更为响亮得多,而阎老头在历史上并无恶评,至少王况没见到过,说明什么,说明这老头是个学术型的人才,只认个理字。

连坐,这倒有点意思了,既然阎老头跳了出来,那么说明哪怕将这个曹四门拍得稀烂了,事情还是在可控的范围内。无论李胖子再怎么不得百官的喜,但他在这朝堂上肯定是不会只有曹四门这一只腿的,最起码,三五只总该是有,这世上,每个人处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下,对同一件事情就会有不同的判断,真正的英雄所见略同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只能说是在大致方向上是相同,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所以,有人会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