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青春雪 >

第34章

青春雪-第34章

小说: 青春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家里人急她却不急,至少表面上是这样。这样的女孩整天在你身边浮来浮去,你也不是够不着她,但她不靠你太近也没躲避的意思,使你不忍心对她施以某种手段。所以蒋立言不愿意去深究。一来二去,他们成了真正的朋友。
  印刷厂的厂长吴北辰也是一个不错的人,他对人总是热情,而且能想出别人隐藏的困难并给予援助,很不在乎钱的样子,好象他的印刷厂就是为了交各界的朋友而开的。然而这里面蕴含着大聪明:他给人豪爽、热忱的好印象的同时,有条不紊地干着盗版、非法印刷的“坏事儿”,然而大家对他却有一种“小孩儿发坏”的感觉,哈哈一笑了之;就是有什么风吹草动,也有各“线儿”上的哥们罩着,水大没不了船。而一些受过他恩惠的客户,没几个不把他当做朋友的,再有什么活儿,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所以他的印刷厂虽不大,但路子野、业务繁忙。所以他吴北辰更是一个精明的人。
  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蒋产言真的感到了生活的宽大厚重,自己学不来的东西还那么多,就好象陈玲说的,他不过是一个书生,除了因穷而酸外,几乎什么也没有,不过陈玲又认真地说:
  “过不了几年,你也会象他们一样丰满起来,拥有自己的小圈子,并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到时候,你也就散发出成熟男人的魅力来了。”
  其实已经朝那边儿转舵了,蒋立言自己感到。自从进了单位,他多少次自觉不自觉地压抑了原先活泼、张扬的自我,很成功地在一些场合说了一些话,很及时地改正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他觉得自己时刻小心着,他能觉得出来。
  青年文学作品选的发起使他引起了作协及文联领导的注意,虽然没有什么,但这无疑是良性的开始;他承担了大部分的实际工作,采、编、排、校,有时陈玲也跟着干到大半夜;而他却把顾问、执行主编、副主编的职位让给了这些偶尔停下脚步来问几句的领导们,这同样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中国人总自觉自愿地躲进领导的蔽护下,因为没什么神通的话怎能当得了领导;而且当上了领导后,就是笨得要命、狠得令人寒心,通常人们也是拿他没有办法。所以蒋立言作为七个编委之一,干得热火朝天。
  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市青年文学作品选终于在北辰印刷厂问世,收集了八十九位作者的诗文作品,封面用的一百二十五克铜版纸并压膜,使八十页的杂志显得厚重气派。而且专号几乎照顾到了全文联的头头儿──名誉主编是文联王主席,执行主编是作协李主席,文联吴书记、陈副主席、江副主席分别题了词,书名是书协杨主席题写的,封面画、封底画分别是美协赵主席、刘副主席的;封二与封三是重点作者的照片,陈秋田、阿贵、黄玉河、黄简等共十八人,总之该上的都上了,不该上但需要上的也上了。当然,也有他蒋立言的,排在里面故意让它不显眼,书中收了他四首诗,版面虽然有点儿大了,但也说得过去,不致于招人闲话。一千册杂志每位作者得了五册,其它的文联及各单位收的收、送的送,没余下多少──
  
《青春雪》续篇 第六章(2)
皆大欢喜。
  市青年文学作品选大功告成了,蒋立言得到许多直接或间接的表扬,在众人热乎乎的赞许的目光下,他走路开始有点儿飘乎乎。
  这还只是一方面。专号所收作品的作者有八十八位,每人交了四十元钱──蒋立言除外,他负责具体工作,财务收支他都负责,盈、亏也是他的事儿,别人也就懒得过问──这就是三千五百二十元;由于事情牵动了文联的各阶层,领导们也多有参予,所以文联办公会一致通过,为专号拨出五千元经费,这就超过了林雯开的八千元。款全部到位后,林雯专程来了一趟;蒋立言按原先约定的交给她八千元,把余下的五百二十元自己留下了──作为编务费及其他;她收钱后代表《文学与社会》杂志社审校了作品选的终校稿和版式,然后做主在本市印刷,刘江云把片子出来后就直接交给北辰印刷厂了。
  由发起到印制完毕还不到两个月,蒋立言连上百分之三十的提成,共收入了两千九百二十元。他是感激林雯的,要知道八千元扣去他的提成,扣去印刷费,再上交杂志社,林雯几乎没什么赚的──而人家这样忙,还不是为了自己?
  “小人得志便猖狂”,蒋立言不让自己这样,他觉得如果说真的是顺利,真的是由朋友
  帮忙取得了成功的话,那至少还得拓展出一部分,才能享受此时的喜悦、高现在的兴。此刻,在大家都举杯相庆的时刻,他又决定向前走一步了。
  2
  蒋立言从刘江云那里拿到《同居时代》的打印稿后的第二天就去了省城。在之前他已和林雯通了电话,她说已和几个书商朋友打过招呼了,只等他来了坐一坐了。正赶上双休日,陈玲也跟着去,说到时给出出主意。
  他俩十一点多钟到了省城,因为事先说好了林雯在家里等,就直接坐车过去了。陈玲心细,下了公共汽车后不急着去林家,而是拽着蒋立言走进旁边的一家自选商场,在儿童专柜前来回走了三趟,才买了一辆能“呜呜”叫的闪着彩灯、能走能翻的小汽车,还有几袋花花绿绿的儿童食品,一共花了四十三块钱,但装在一个手提袋里很象那么回事儿。陈玲对蒋立言说:

()
  “他们不是有个四岁的女儿吗?咱们去不能空着手。再说现在上去了正是吃饭的点儿,没什么表示怎么好意思坐下来就吃饭?”
  林雯一家三口都在,他们买的一袋东西真管了用,林雯四岁的女儿在爸妈的教导下清脆地叫了叔叔、阿姨,然后抱着东西玩去了。林雯家已为他俩的到来做了准备,丈夫周雨又亲自下了厨,做了一桌色鲜味美的饭菜,然后四个人团团坐了,喝着周雨家乡产的白酒,边吃边谈;他们的小女儿时不时地跑过来,让妈妈挟上一筷子菜,放在嘴里,然后又“咯咯”笑着跑开……
  吃过午饭后,林雯带着他俩去找书商,那个叫吴红禄的书商把点儿设在了城市的另一端,三个人倒了两次公共汽车、花费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吴书商在大宾馆包的房间,是那种颇有品位、档次不低的宾馆,估计一晚上得一百来块钱,可见他的财大气粗。吴书商不在,房间里只有一个女孩,是那种有些姿色的,却不浓妆艳抹,化着淡妆的她淡淡地告诉他们:
  “老吴不在,刚刚出去了。”
  “出去了?不是说好等我们的吗?”林雯有点儿急了。她与吴书商并不熟,只是在聚会上经朋友介绍认识互相交换了名片。
  “你们等着吧,他一会儿就回来。”女孩依然那样,捧着一本书,过于专注地看。
  他们不好再跟她说什么,于是便等。屋里很乱,床上、桌子上、墙角都是书,还有一些散页、书皮,墙上贴着几张宣传画,是一套文革回顾的书,黑大广告语挺吸引人。蒋立言与陈玲很新奇,四下看着;尤其是蒋立言,拿起一本书看看,然后放下又抄起另一本,看内容、摸质地,在心里暗暗与自己的长篇作比较。林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掏出手机拨号,通了,然后跑到走廊里与人说话。一阵儿电话铃响,女孩走到写字桌前,从一摞书后面拿起红色的话筒来,“喂”了一声,然后表情热烈地说了起来,末了,她对着那边说:
  
《青春雪》续篇 第六章(3)
“你没什么事儿就回来吧,有三个人在等你呢。”
  又过了半个小时,吴红禄才回来。他的典型特征就是矮、黑胖。四十多岁的样子,肥厚的手里提着“掌中宝”手机,他嗓门宏亮,一进门就对林雯说“对不起”,然后给那女孩叫“华”,问华谁谁打电话来了没有,谁谁谁回音了没有,女孩一一答复。听说话他们是从属、工作关系,看样子却有一种亲昵。然后请他们坐下,对蒋立言说:
  “是你有一部稿子吧,叫什么时代的?”
  “是《同居时代》。是我刚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在改革开放第二个时期,社会大潮变幻不定的大背景下,一群年轻人的婚恋悲喜剧。他们处于一个情感、道德、价值观都日新月异的年代,人们失去了信仰,解构理想,回避崇高,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横行泛滥,新思想、新观念与传统的思想道德形成一个巨大的落差,他们迷惑而惊喜,跃跃欲试又惴惴不安,在新旧道德的激烈斗争下,他们恋爱、谈婚论嫁,直面一切既定的客观事实,他们流泪、流血,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才换取了一点点儿醒悟,才能日益成熟起来……”蒋立言象背课文一样滔滔不绝,又好象讲述自己的写作大纲,写作的过程中这些已锲入脑海了,今天一见了书商,一见了可能使自己的作品风行于市的人,便有些激动地排了队溜出来了。
  吴红禄坐在那里,一边听一边“哦、哦”,见他没个完,讲完中心思想后又想讲段落大意,便打断了说:
  “你写的不是纪实文学啊,我在电话中听林小姐一说,以为是一部纪实文学呢,现在市场上有关隐私的书卖得很热,我想一部名叫《同居时代》、以一些同居的事为主并加以分析、评判的书,做出来肯定好卖。没想到是一部小说。你能不能以我刚才的思路把它改成一部纪实性的作品,好象问卷调查似的?”蒋立言一下子愣在了那里,他没想到兴致勃勃地赶来,这儿却是“猴吃麻花──满拧”;更没想到吴书商会轻轻松松地让他把半年的心血连血都换了,好半天,才断断续续地:
  “这……我写的是小说,至于纪实文学……以后、以后可以试一试。”
  “我现在感兴趣的是纪实文学,小说是不可能做的。现在小说的市场不怎么好,象什么恋啊、情的太滥了,不是很好发。我想你回去可以做一下调整,把它改成或另起炉灶,搞一部纪实的,这咱们可以合作合作。其实也不太难,弄几个问题,找几个阶层的人,瞎编也行。”吴红禄直来直去,不容蒋立言说什么的推开了这次合作。
  蒋立言望着人家,眼有点儿发直。如果梦破灭时也会“啪”地响一下的话,那他的脑海里已经“噼噼啪啪”了。来之前想得太多、太好了,以至于现在如梦初醒、哑口无言。
  “哦,原来你只搞纪实的啊,是我事先没讲清楚。”见蒋立言发呆,林雯插话缓解气氛了,“不过现在的行市也没个准儿,前一阵儿热的搞出来后没准都过去了;看着没什么戏的也许就能火起来,总之,市场化了,操作性很强,是不是?”
  蒋立言没有听清她们说些什么,无非是一些遮掩、寒喧的话,直到告别出来,内心的沮丧才巨大而真实起来,一时间,心情格外阴沉,脸也木起来。
  “很失望吧?都怪我,没问清楚。”林雯察觉出他的情绪低落,颇有歉意地说。
  “这有什么,这就跟在菜市场上一样,你硬批给卖芹菜的一些鸡蛋,人家有个要吗?再找别人呗,又不是只有一个书商。”陈玲早就调整过来了,或者她一开始就没有盲目地乐观。
  “他也太功利性了。”蒋立言还一副怨妇神态。
  “你就是这样──一会儿激|情冲涌,一会儿又心灰意冷,写诗的都是狗脸,说变就变!”陈玲也说,并在后背抻了蒋立言一下,暗示他不要不管不顾的。
  蒋立言抬起脸来笑了一个。
  “别管他了,今晚你们住我那儿,吃完饭咱们玩麻将,正好凑一桌!”林雯朗声说道。
  
《青春雪》续篇 第六章(4)
第二天吃完早饭蒋立言与陈玲就从林家出来了。林雯已为他们联系了另一个书商,约在了上午十点。蒋立言见林雯找这个找那个的闲不住,就不想再耽误她了,让她忙自己的事,他们自己去谈,并想下午直接坐车返回去。
  对省城他也算熟悉,没费多大力气就找到了书商林志强住的朝阳宾馆。林志强在等着他们,他不同于吴红禄,年轻、干瘦,而且说话也客气,显得很有修养。见他这样,蒋立言又萌生了一些幻想,又大同小异地介绍了一遍,还把故事梗概讲了,林志强很有耐心地听完了,然后一笑:


  “听您这一讲,我明白了一大半。怎么说呢?我觉得您很有编故事的能力,有波澜、有高潮,而且您写了多年的诗,语言不会太差劲儿。只是有一点,小说的字数好象少了点儿──所以稿子我也不用看了──十五万字,也就七、八个印张吧,我们要作的话,定价定不上去,就不会有多少利润。我想您最好把它抻长,二十五万字到三十万字最好,最少也不能低于二十万字,否则的话,不太可能有人想做。还有,您在城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