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浪荡皇帝秘史 >

第327章

浪荡皇帝秘史-第327章

小说: 浪荡皇帝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另一方面,由于皇上一改本朝对商品交易征收重税地做法,大幅降低交易税,大力鼓励商业,我们内地的商业交易也呈一片繁荣之势,商税反而成倍增长。此外.还有海洋贸易带来的关税收入。这三方面相加,才有今年商税四百多万两的惊人规模。依下官看.这里面还有巨大地增长空间,三年之内。商税超过农税,也并非全无可能。”许平宗的话语中气十足。显得极有把握。

这番话说完,殿上文武百官先是惊讶不已.随后哗啦啦相继跪倒,大呼吾皇圣明,高瞻远瞩,虽古之圣君.亦有所不及。

以崔奢为首的保守派,顿时打消了劝皇帝恢复苛捐杂税的念头。白易鸿等人则眉飞色舞,振奋不己.对皇帝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而对于萧若来说,却是意料之中的事。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出对历朝历代都举足轻重,社会上受儒家重农轻商的思想影响,普遍重视农业,轻视商品交易。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历朝历代的施政,普遍都是重农轻商,有的甚至有意的压制商业。

人们普遍认为.农业生产是国家忧关生死地根本大计,应该大力扶持,而商人只会囤积居奇,从中谋取暴利……而忽视了商业交易能互通有无、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利方面。

整个社会普遍都瞧不起商人,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非常低下,正所谓“士农工商”.商人乃是四民之末,倍受歧视,即便是非常有钱的商人.也没什么社会地位,甚至不如一个贫寒的读书人。

而萧若却不一样,他来自商业贸易极其繁荣的21世纪,深受自由贸易主义思想的影响.对商品交易的益处认识之深刻,远远超出这个时代的任何人。所以他能摆脱时代的局限,以高赡远瞩地眼光,和超前性的政策,一改历朝历代压制商品,打击交易地做法,取消对商业交易的压制,大力鼓励推动商业贸易的发展。

致使一方面国内贸易于短时间内崛起,空前繁荣起来,而且开拓了天朝与外邦他国的跨国贸易,尤其是丝绸之路的重新开启,更是意义重大。这些都为天朝的财政带来了滚滚收入。

商税超过农税,这在殿上文武大臣们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和不可理解的,因为毕竞是开天辟地以来前所未有之事。

而萧若却觉得很正常,农业上的税收其实十分有限,所以这么庞大的天朝,一年的税收才五百多万两;而商业贸易的潜力却是不可限量的,等以后商业贸易完全发展起来。超过农税再正常也没有了。

这还是在目前科技仍然不发达地情况下,若是科技发展下去,等到日后交易繁荣、物流通畅的时候,农税收不收都无所谓了,光靠商税,朝廷就可以过得很滋润。正如21世纪的国家,不但不收农税,反而给种田的农民金钱开始一样。这在古代人看来。当然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说什么也想不通。

还有一点,许平宗的奏报里没有,萧若却微服深入民间时却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那就是在朝廷鼓励商业。大幅度降低商税的政策出台后。民间手工艺小作坊也迅速繁荣起来。

因天朝已有足够的技术积累,一旦朝廷放松勒在工商业脖子上地枷锁,工商业就会迅速发展,在几年之内出现费本主义萌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一切,朝廷大臣们似懂非懂,反正对高深莫渊英明神武的皇帝,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似乎当个少年天子真的是天神的化身,他决定地事情,就算是再不可思议,日后也一定会证明是对地。金銮殿上欢呼万岁之岁之声久久不绝。

时至今日,柳长风所率的西域大军正处在班师途中。已过了潼关,还要一段时间才能回到京城。

另一路,十万征东铁骑入高丽作战,战事颇为顺利,节节胜利。扶桑倭人打起仗来虽疯枉不要命,可是在野战中也不是天朝铁骑的对手,吃足了苦头,在几场小规模战斗中连遭惨败。

后来,倭人也学精了,既然明知野战打不赢。就索性放弃野战。入朝扶桑大军全面收缩,龟缩在坚固的城池内死守。准备抢得天朝大军钝兵挫锐,再侍机反击。

天朝大军全部由骑兵组成,野战中固然拥有压倒性地优势,所向无敌,然而弱点也同样明显,便是攻城能力非常薄弱,用精锐骑兵强攻防守坚固的城池,乃是兵家大忌。

天朝大军由刘破虏指挥,他是由普通士兵一步步提升上来的,打了半辈子仗,打仗径验极为丰富。他兵分几路,将倭人几个重兵盘踞的大城团团包围,随后遣偏师长驱直入。

高丽人对灭绝人性的倭人侵略者恨之入骨,日夜盼望天朝的救兵早日到来,如久旱盼雨露。这时天朝士兵一到,无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加上倭人已放弃城外,顿时天朝旖旗所指,农村乡镇纷纷收复,于短短数日之间,便光复了半个高丽。

起初打得顺风顺水,横扫千里如卷席,好似秋风扫落叶一般.可是,接下来的战事,便有些麻烦了。

扶桑倭人主力未损,龟缩于一些易守难攻的坚城内,对于适合野战,不利攻城的天朝铁骑来说,就有些吃不下了,只能围城,设法诱敌军出城。

无奈倭人铁了心了,就是一味死守,死活不出战。围便由你围,要攻城就尽管来。

由于倭人退缩城内时,采取了坚壁清野地残暴做法,各地乡村集镇的的粮食都被抢掠一空,实在带不走的,便一把火烧掉。故而他们城内囤积了极多粮草,一两年都不会缺粮。

而城外天朝大军远道而来,补给困难,高丽人的粮食也被搜刮殆尽,天朝军要是解决不了粮草问题,早晚都得退兵,那时候,就轮到他们穷追猛打了。

倭人如意算盘打得响,却万万想不到,天朝军队与他们倭人不同。倭人是异族侵略者.在高丽各地无恶不作,丧尽天良,激起高丽民众止此起彼伏的反抗;而天朝大军却是救援军,而且军纪严明,是仁义之师,深得高丽民众拥戴.高丽国上下视天朝军为救星。

只因天朝铁骑推进太快.补拾输送跟不上,在最困难的时候,高丽人自发地将最后一点点幸存的粮食献拾天朝军队,自己没吃的,就以糠稗野菜果腹,万众一心,哪怕饿死也要支持天朝军队打万恶的倭人。

后来,随着战线趋于稳定,天朝在皇帝调度下,充分发样强大到极点的经济实力,粮草和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输入高丽,运抵前线,不但围城军队够用了,还有多余粮食按济饥寒交迫地高丽人。

高丽民众分得天朝送来的粮食,无不潸然泪下,面朝西边天朝京城方面跪拜,含泪大呼万岁不己。只可惜,远在京城地圣天子听不见。

随着天朝大军的补拾状况全面好转,扶桑倭人的奸计彻底破产。城内倭人看见城外天朝高丽两国军民亲密无间的情形,有些诧异,有些惊心。

倭人军中几个较为理智的将领突然间意识到,这场战争打不赢了。不过,他们的意见在一惯疯狂盲目的扶桑军中,显得微不足道,毫无影响。

在人人皆失去理智的环境中,若有清醒的人,只会被周围人视为懦夫,甚至会被忠于幕府将军的爱国热血青年干掉,而众人则会为此欢呼赞扬,只恨动手的不是自己……于是,疯狂的气氛进一步升级。

东洋扶桑人与中土天朝人都是农耕民族,在战场上,都有不擅长野战,而长于城池攻防战的特点,现如今倭人待在坚固的城池内,一心一意打守城战,确实不易对付。

天朝军今回全是骑兵,而且为了不拖累行军速度,没有携带任何攻城器械,几乎没什么攻坚能力。面对高耸坚固的城墙,只能望而兴叹。

主帅刘破虏沉着冷静,下令全军在城下扎下坚固的营寨,做好长期围城的打算,一面写奏报,派快骑火速传递回国,奏报皇帝。

不过他自己心理也很清楚,攻城器械一一尤其是结构复杂的大型攻城器械,行动极为缓慢,纵使皇帝一接到他的奏报,就派步兵运攻城器械出发,至少也要几个月才能到高丽前线。正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可是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第九十八章 高丽军情

左副元帅秦义不甘心,想挟新胜之兵威硬攻城池看看。他命士兵大肆伐木,临时打造云梯。两日的工夫下来,云梯造好了上百架。

秦义布置妥当,一声令下,命骑兵下马步行,携云梯硬攻城池,他本人亲自擂鼓助战,以壮军威。

结果,不到半个时辰就不得不下令停止,因为伤亡实在太大,在缺乏强有力的攻城器械时,以简陋的云梯硬攻坚固的城池,无疑是不明智的。

就像当年两万契丹铁骑打到京城城下时,只要城内自己不乱,强行攻城就是进攻方的恶梦。当日契丹不少身经百战的精锐铁骑,被头一回上战场的百姓轻易消磨掉,在城下流尽了鲜血。

天朝大军明明占上风,却偏偏在坚城之下一筹莫展,委实今人不甘心。

右副元帅南昱灵机一动,想出一个有些阴损的法子。他派人收编了大批高丽壮丁,分发给他们兵器,驱使他们爬云梯去攻城。只许前进,不许后退,有一队弓箭手在阵后监督,后退就乱箭射杀……

结果打了一个下午,攻城高丽人死了数千,城内倭人死了数百。交换起来似乎十分吃亏。不过南昱不心疼,反正不是自己本国人,高丽人多,让他们去消耗好了。

城内防守的倭人大惊失色,闻到了死亡的气息,绝望的气氛在城内迅速蔓延开来。这种不拿高丽人当人的做法,虽说无比的残忍血腥,可是也非常有效,如果天朝军队铁了心这么打下去的话.他们倭人除了硬着头皮消耗下去之外,还真没有别的办法。

高丽人口也不少,除了这回倭人大举入侵。整个高丽惨遭蹂躏践踏。大片人口死于战乱中之外。年青壮丁仍然有一百多万人。

只消天朝统帅硬得下心肠,驱使高丽人不断来攻城消耗,不考虑伤亡。今天死一万高丽人,拼掉城内一千倭人;明日又死一万高丽人,又消耗掉城内一千倭人……如此下去。用不了多少天,城内倭人非死绝不可。

这种战法极为残忍,但也往往十分有效。反正不管高丽人与倭人消耗成怎样,天朝军队都没有任何损失,立于不败之地。这是野蛮的游牧民族攻城时地常用战法,倭人打仗也经常这么干。

然而,天朝毕竟不同于野蛮民族,此等残忍做法没有在高丽人中引起反弹,却在天朝自己军中引发激烈争执,有叫好的,也有大骂的。

天朝三员领兵大将对此争许不休。刘破虏坚决反对。说这种做法很没有人性。高丽人虽不是我们同族人,可也是人生父母养的,不是蝼蚁,是活生生的人,也有父母妻儿,怎能忍得下心驱使他们前赴后继的去送死?何况天朝大军乃堂堂正正之师,救亡伐罪。师出仁义,那等作为.岂不令属国民众寒心,损及天朝威严?

南昱也坚持己见,针锋相对,争辩道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尤其是攻城的时候,死人更是比什么都快,既然必须强攻倭人的城池。那么与其死天朝将士,就不如死高丽人。反正这场战争原本就是高丽人的。他们为了保卫自己地国家而流血,也是理所应当。对高丽人来说,与其亡国之后被倭人屠杀,就不如在天朝军队帮助下与倭人拼个你死我活……

两人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而秦义也拿不定主意,觉得两人说得似乎都有其道理。这做驱使高丽人攻城的做法,确实有够冷血,不过南昱说得也有道理,战场上哪有不死人的,若是能因此攻下城池,全歼城内倭人,那高丽人的死伤也是值得的,可是打的过程又似乎太难看了点,有损天朝的形象……

而争论中的主角高丽人,则没审发表任何意见的权利.静静地等待争论地结果。他们既打不过扶桑倭人,又不敢违抗天朝的意志,如同一群待宰的羔羊,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假如天朝将领最终决定继续驱使他们攻城,那么他们也不会反抗………也不可能反抗的了。

他们攻城.那么他们也不会反抗一一也不可能反抗得了。

三员大将的争论没有结果,最后,一齐写奏章呈报皇帝,请皇帝裁夺。暂且停止攻城。

半个月之后,钦差大臣火速赶来前线,传达皇帝旨意,命今全军将士不得再采用驱使高丽人攻城的血腥战法,大军暂且围困敌城,新式攻城器械不日就将用到,届时再行大举攻城。

争论有了结果。三员大将谨遵圣旨,各自指挥所部做好长期围城的打算。

消息很快传遍高丽地乡村市镇,高丽民众无不欢呼庆幸,大呼万岁不绝,听说钦差传来的圣旨中有“高丽百姓矣联子民,联不忍见其伏尸城下”之语,无数高丽人感动得泣涕交流,一片呜咽失声。

高丽战局至此陷入胶着状态,倭人不敢出城,天朝骑兵也攻不进去就这么对峙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