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第2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吏国
宋有一国,与罗刹相近。罗刹数入境,食人无度。王与罗刹约言:自今已后,国中人家,各专一日,当分送往,忽复枉杀。有奉佛家,惟有一子,始年十岁,次当充行。舍别之际,父母哀号,便至心念佛,以佛威神力故,大鬼不得近。明日,见子尚在,欢喜同归。于兹遂绝,国人赖焉。(出《幽明录》)
南朝宋时有一国,和罗刹邻近,罗刹多次入境,吃人无数,国王与罗刹相约说:从今以后,国中的人家,每天有一家给你送人,不要再来枉杀。有一个奉佛的人家,只有一个儿子,才十岁,轮到应该送去。离别之时,父母哀哭,便诚心念佛。因为佛神的威力的原因,大鬼不敢靠近。第二天,看见儿子还在,高兴地和他一齐回家。从此鬼便灭绝,国人有了依赖。
张 元
后周张元字孝始,河北万城人也。年十六,其祖丧明三载,元惧忧泣,昼夜经行,以祈福祐。复读《药师经》云:“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燃七层灯,七昼夜转读《药师经》。每日行道祝曰:“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今以灯光,并施法界,乞祖目见明,元求代暗。”如此辛勤,至七日。其夜,梦有一翁,以金篦疗其祖目,谓元曰:“勿忧悲也,三日后,祖目必瘥。”元于梦中喜踊,惊觉,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瘥。(出《法苑珠林》)
后周张元字孝始,是河北万城人,年龄十六岁。他的祖父失明三年,张元忧愁哭泣,昼夜念经,来祈祐降福,又读《药师经》中说“失明者能复明”的经句,就请七个和尚,点燃七层灯,七天七夜诵读《药师经》。每天行道后祝愿说:“我为孙不孝,使祖父失明,现在用灯光,一齐献给法界,乞求祖父眼睛能够看见,我愿请求代替祖父失明。”象这样辛勤,到了第七天,那天的夜里,梦见一个老翁,用金篦治疗祖父的眼睛,并对张元说:“不要悲伤,三天后,你祖父的眼睛一定能好。”张元在梦中高兴的跳了起来,于是惊醒,就都告诉了家人。三天后,祖父的眼睛果然好了。
释智兴
唐京师大庄严寺释智兴,洛州人也。励行坚明,依首律师,诵经持律,不辍昏晓。至大业五年仲冬,次当维那鸣钟。同寺僧名三果者,有兄从炀帝南幸江都,中路身亡。初无凶告,通梦于妻曰:“吾行达彭城,不幸病死,生无善行,今堕地狱,备经五苦。赖今月初十日,禅定寺僧智兴鸣钟发响,声振地狱,同受苦者,一时脱解,今生乐处。思报其恩,汝可具绢十匹奉之,并陈意殷勤。”及寤说之,人无信者。寻复梦如初,后十余日,凶问与梦符同。乃以绢奉兴,合寺大德至,咸问兴曰:“何缘鸣钟,乃感斯应?”兴曰:“余无他术,见佛法藏传云:‘罽腻吒王受苦,由鸣钟得停;及增一阿含经,鸣钟作福。”敬遵此事,励力行之。严冬登楼,风切皮肉,露手鸣椎,掌中破裂,不以为苦。鸣钟之始,先发善愿,诸贤圣同入道场,同受法食。愿诸恶趣,闻此钟声,俱时离苦,速得解脱。如斯愿行,察志常奉修,故致兹通感焉。“(出《异苑》,明抄本作出《高僧传》)
唐朝京城大庄严寺的释智兴。是洛州人。行为端方而坚毅,尊崇师傅引导不分早晚地诵读经书坚守律法,到大业五年的仲冬,轮到智兴敲钟。同寺的和尚名三果,有个哥哥跟随炀帝南到江都,半路而死。当初没有人报信,托梦给他的妻子说:“我走到彭城,不幸病死。
在世没做善事,已落入地狱,准备经受五苦。幸好这月的初十,禅定寺的和尚智兴敲钟发响,声振地狱,同时受苦的人,一时都解脱了,今脱生于乐地,我想要报答他的恩德,你可准备十匹绢送给他,并向他表示致谢之意。“他的妻子醒来说这件事,没有人相信,不久又做了这样的梦,后十几天,凶信和梦相同,于是就把绢送给了智兴。整个寺里都蒙受了功德,和尚们都问兴说:”什么原因敲钟能有这样的报应?“智兴说:”我没有什么本领,见佛法藏传中说:罽腻吒王受苦,从鸣钟得到停止;增一阿含经,鸣钟可以造福。我谨遵从这些事,努力实行它。严冬登楼,寒风浸入皮肉,露出手来拿椎,掌中破裂,不认为是苦。敲钟之初,先发下善愿:各位贤圣一齐入道场,一同受用法食,愿凡处在险恶之中的,听到这个钟声,一齐都脱离痛苦,快得到解脱。这样许愿奉行,常志奉修佛法,才有这样的感应啊。“
董 雄
唐董雄,河南人。贞观中,为太理丞。幼奉佛法,蔬食多年。因非累与同列李敬玄、王忻俱维絷。雄专念普门品,日三十遍,锁忽夜解落,雄惊告忻、玄。忻视其锁,坚全在地,而钩连不开,相离数尺,即告守者。御史张守一宿直,命吏烛之而甚怪,重锁封记而去。雄但诵经不辍,至五更,又解落有声,雄复告忻、玄等。至明,守一视之,封题如故,而锁自相离。敬玄素不信佛法,其妻读经,常谓曰:“何为胡神所媚而读此书耶?”及见雄此事,乃深悟不信之咎,方知佛大圣也。时忻亦诵八菩萨名,满三万遍,昼锁解落,视之如雄无异,不久俱免。(出《法苑珠林》)
唐朝的董雄,是河南人。贞观年中,做太理丞。年幼奉佛法,吃素多年。因犯罪而连累了同行的李敬玄,王忻一起被囚禁。董雄专心念普门品,每天三十遍,锁忽然在夜里解落,董雄惊讶地告诉李敬玄、王忻。敬玄看他的锁完整在地上,而钩链却不开。相距几尺,于是就告诉看守的人。御史张守一值夜班,命狱吏给他照亮看到后也感到很奇怪,又重新锁上并封记好而走了。董雄只是诵经不停,到了五更天时,又有解落的声音。雄又告诉玄、忻等人。到了天亮,张守一一看,封记如原来一样,而锁却自己脱离。敬玄一向不信佛法,他的妻子读经书,常对她说:“为什么被胡神所述而读这样的书呢?”等到看见董雄这件事,才深感不信神的错误,才知道佛是大圣人。当时忻也诵读八个菩萨的名字,念满三万遍。白天锁便解脱,看看和董雄的没有什么不同,不久就都得到赦免了。
孟知俭
唐孟知俭,并州人。少时病,忽亡,见衙府,如平生时,不知其死。逢故人为吏,谓曰:“因何得来?”具报之,乃知是冥途。吏为检寻曰:“君平生无修福处,何以得还?”
俭曰:“一生诵多心经及高王经,虽不记数,亦三四万遍。”重检获之,遂还。吏问欲知官乎,曰:“甚要。”遂以簿示之,云:“孟知俭合运出身,为曹州参军,转邓州司仓。”即掩却不许看。遂至荒榛,入一黑坑,遂活,不知运是何事。寻有敕募运粮,因放选,授曹州参军。乃悟曰:“此州吾不见,小书耳。”满授登州司仓,去任又选,唱晋州判司,未过而卒。(出《朝野佥载》)
唐朝孟知俭,是并州人。年少有病时,忽然死去,看见一个衙府,象生时一样,不知道他已死了。遇到一个老朋友做官,问他说:“为什么来这里?”官都告诉了他,才知道是阴间。官吏替知俭查检说道:“你平生没有修福之处,怎么能回去呢?”知俭说:“一生诵读多心经及高王经。虽然记不住遍数,也有三四万遍了。”又重新检验果真如此,于是放他回去。官吏问他想知道官运吗,他说:“很想知道。”于是就拿出簿子给他看,说:“孟知俭合运出身,做曹州参军,转为登州司仓。”就合上不再让他看。于是送他到荒野,掉进了黑坑,于是孟知俭便复活了。他不知道命运是怎么回事。不久有令召集运粮。因而选人,中选后知俭被授予曹州参军。他才明白过来说:“这个州我不去,是个小差事罢了。”又授给他登州司仓,他离任后又叫他做晋州判司,没去而死。
崔善冲
崔善冲,先初任梓州桐山丞,帯荽淌防钪抛喑渑泄佟V盥眩敝牛瞥宓榷嗳吮甲撸馔独ッ鳎共恢溃遄钭鹁6砑婊鹪谇埃诒闼嬷料鹈穑舜锢ッ鳌#ǔ觥侗ㄓ恰罚�
崔善冲,起初任梓州桐山县丞,帯荽淌防钪派献嗍顾绷伺泄佟8髀四狈矗绷酥拧I瞥宓榷嗳颂幼撸塘客侗祭ッ鳌R估锊恢缆罚瞥寰鸵恍哪罘鹁:鋈豢醇鹁嬖谇懊妫蠹冶愀孀呕鹁妫搅嗽绯浚鹁婷鹆耍谑蔷偷酱锪死ッ鳌�
唐 晏
唐晏,梓州人,持经日七遍。唐开元初,避事晋州安岳县。与人有隙,谗于使君刘肱,肱令人捉晏。夜梦一胡僧云:“急去。”惊起便走,至遂州方义县。肱使奄至,奔走无路,遂一心念经。捕者交横,并无见者,由是获免。(出《报应记》)
唐晏是梓州人,坚持念经每天七遍。唐朝开元年初,在晋州安岳县避事,和别人有隔阂,那人就向使君刘肱进谗言,刘肱派人捉拿唐晏。晏夜梦见一个胡僧说:“快走!”于是惊起便走,一直到了遂州方义县,刘肱派的人赶到,晏走投无路,就一心念经。追捕的人来来往往,并没有发现他,因此才获免。
张御史
张某,唐天宝中为御史判官,奉使淮南推覆。将渡淮,有黄衫人自后奔走来渡,谓有急事,特驻舟。洎至,乃云:“附载渡淮耳。”御船者欲殴击之,兼责让,何以欲济而辄停留判官。某云:“无击。”反责所由云:“载一百姓渡淮,亦何苦也?”亲以余食哺之,其人甚愧恧。既济,与某分路。须臾,至前驿,已在门所。某意是嘱请,心甚嫌之,谓曰:“吾适渡汝,何为复至?可即遽去。”云:“己实非人,欲与判官议事,非左右所闻。”因屏左右云:“奉命取君,合淮中溺死,适承一馔,固不忘。已蒙厚恩,只可一日停留耳!”某求还至舍,有所遗嘱。鬼云:“一日之外,不敢违也,我虽为使,然在地下,职类人间里尹坊胥尔。”某欲前请救,鬼云:“人鬼异路,无宜相逼,恐不免耳。”某遥拜,鬼云:“能一日之内,转千卷续命经,当得延寿。”言讫出去,至门又回,谓云:“识续命经否?”某初未了知。鬼云:“即人间金刚经也。”某云:“今日已晚,何由转得千卷经?”鬼云:“但是人转则可。”某乃大呼传舍中及他百姓等数十人同转,至明日晚,终千遍讫。鬼又至云:“判官已免,会须暂谒地府。”众人皆见黄衫吏与某相随出门。既见王,具言千遍续命经足,得延寿命。取检云:“与所诵实同。”因合掌云:“若尔,尤当更得十载寿。”便放重生,至门前,所追吏云:“坐追判官迟回,今已遇捶。”乃袒示之,愿乞少钱。某云:“我贫士,且在逆旅,多恐不办。”鬼云:“唯二百千。”某云:“若是纸钱,当奉五百贯。”
鬼云:“感君厚意,但我德素薄,何由受汝许钱,二百千正可。”某云:“今我亦鬼耳,夜还逆旅,未易办得。”鬼云:“判官但心念,令妻子还我,自当得之。”某遂心念甚至。鬼云:“已领讫。”须臾复至,云:“夫人欲与,阿奶不肯。”又令某心念阿奶,须臾曰:“得矣。”某因冥然如落深坑,因此遂活。求假还家,具说其事,妻云:“是夕梦君已死,求二百千纸钱,欲便市造。阿奶故云:‘梦中事何足信。’其夕,阿奶又梦。”因得十年后卒也。(出《广异记》)
张某,唐朝天宝年中做御史判官,奉使去淮南做推覆,将要渡淮河。有一个穿黄衫的人从后面赶来渡淮,说是有急事,特为停船,等到了船上,却说:“只不过附带着载我渡淮河罢了。”驾船的人想要打他,并且责怪他为什么你想渡淮而耽搁了判官的时间。“张某说:”不要打他!“反而责怪船夫说:”带一个百姓过河,有什么苦呢?“并亲自给他送饭吃。
那个人深感惭愧。已经过了淮河,和张某分路,不一会,到了前面的驿站,他已在门前了。
张某认为是又有嘱托或请求,心里很讨厌他,对他说:“我刚才把你渡过河,为什么又回来,可以马上就走。”他回答说:“我其实不是人,我想和判官商议一件事,不让左右的人听。”于是张某屏退左右的人,他说:“我奉命来捉你,应在淮河中淹死你,承蒙你给我饭吃,本不应忘,已蒙受了你的厚恩,只可以让你多活一天罢了。”张某请回到住处,准备遗嘱。鬼说:“一天之外,我不敢违命,我虽然是使者,然而在地下的职务就象人间里的尹坊胥罢了。”张某想上前求救,鬼说:“人鬼不同路,不应相逼,恐怕不能免了。”张某远远拜谢。鬼说:“你能在一天之内,咏诵一千卷续命经,就能延寿。”说完便出去。到了门口又回来对他说:“知道续命经吗?”张某正不知道,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