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炎黄春秋 2013年第9期 >

第6章

炎黄春秋 2013年第9期-第6章

小说: 炎黄春秋 2013年第9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施宪法意味着什么

作者:张千帆 字数:1143

  宪法到底要不要实施?实施宪法到底意味着什么?宪法能为平民百姓做什么?我们实施宪法,当然不是实施美国宪法或是哪个外国的宪法,而是中国自己的宪法,是执政党1982年主导制定的宪法,这怎么能反对呢?
  八二宪法第二章规定了公民权利,第三章规定了国家结构,虽然不是没有瑕疵,但总体上是好的,只不过实践中没有这么做。宪法第34条规定了民主选举,第35条规定了言论自由,第36条规定了宗教信仰自由,以及后面国家机构规定的人大机构、行政机构、审判独立等。这就是八二宪法。后来经过了四次修正,应该说越改越好了,依法治国、法治国家、人权保障、私有财产保护这些现代宪政基本原则都进去了。
  八二宪法概括来讲有三个方面,这些现在来看应该算是常识:民主、法治、人权。一是民主,具体体现为人大选举,包括人大的议事规则、程序,对行政的监督、官员财产公开等。这些议题能不能讲?现在显然是可以讲的。二是法治。1999年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了,法治当中包含了司法独立、审判独立的内容。三是人权保障,包括各种权利——人身权、财产权、言论自由,政治权利也是一种人权保障。凡是宪法明确规定的,都可以讲啊。宪法就是这些内容的总括。我们把这点明确了,绝大多数老百姓甚至官员都可以接受。我们可以多做一些宣传,告诉他们宪政不仅对老百姓好,对官员也好,宪法也保障他们的人身权、合法的财产权、言论自由。现在“双规”的时候,经常发生刑讯逼供,甚至上吊、跳楼、被自杀……他们的基本权利也得不到保护。张维迎教授说得非常到位:“中国官员有特权,但没人权。”
  宪政是什么?宪政就是落实宪法的这些规定并以此约束政府权力。有一个不合逻辑的观点,那就是把宪政与宪法截然分开:一方面,说宪政是不合中国“国情”的西方模式;另一方面,又不敢公然反对现行宪法。这种立场是十分荒诞的,因为宪政无非是宪法的实施,反宪政必然意味着反宪法。至少是否定宪法的法律效力,要把宪法沦为无需落实的政治口号、说了不算一纸空文。这种主张的实质是宪法虚无主义。其潜台词是中国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宪法,国家权力不受任何法律约束。这种立场显然是错误和有害的。
  就和法治是依法治国一样,宪政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事实上,宪政是法治的题中之义,因为法治中的“法”显然也包括宪法,而依宪治国、用宪法规范政治权力的运行,即为宪政的经典定义。根据美国词典定义,宪政就是“政府权力受到统治者必须服从的法律体系之分配和限制的政体”。由此看来,宪政无非就是宪法获得实施并有效约束政治权力的一种状态。在2012年12月4日举行的八二宪法颁布3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正是迄今为止呼吁宪政的最强音。

从历史视角看落实八二宪法

作者:秋风 字数:2216

  最近这些年我研究历史,我想从历史角度看看八二宪法为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非常重要,落实宪法为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政治主题。
  我分两部分讲:第一,从历史看一下八二宪法的历史意义,即如何定位八二宪法。
  中共建政60多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以三部宪法作为标志: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的《共同纲领》,第二个阶段是五四宪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八二宪法阶段。这三部宪法在很多地方有连续性,因为不管怎么变化都是共产党占据着主导的、绝对的地位。但若我们对宪法的内容以及它所涉及的政治结构做一个分析,会发现这三个宪制之间有很大区别,我想这是我们理解60多年政治的一个视野。
  八二宪法的意义究竟何在?就这个问题我谈远一点。中国政治过去的两千多年,每一个王朝都会经历非常重要的转折,转折第一次就发生在西汉,陆贾和汉高祖有一段对话: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关于政治演变的一个最重要的命题,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王朝都不能够回避这样一个转折,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由“革命党”变“执政党”。革命党是打天下,是上马用武力、暴力夺取政权;执政党是下马治天下。这提出了人类政治周期性演变的基本规律。以此模式看八二宪法,八二宪法基本是一个“下马治天下”的基本宣言。
  毛泽东时代的特点是坐天下时还以打天下的姿态治理天下,还是以革命党的心态治国。所以50、60、70年代政治最重要的口号是“继续革命”,这是人类历史上很罕见的,夺取政权了,就要踏踏实实地坐天下,用和平的办法、用法律治理天下。而毛不一样,毛的想法为夺取政权的时刻其实是继续革命的开始,以前的革命只是小范围的革命,现在坐天下,就在全国进行广泛深刻的革命,从政治革命到社会革命、文化革命,到心灵深处的革命,一轮一轮扫荡所有人,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罕见的做法。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导致全国人民都不能够忍受,所以才有了邓小平的改革,有了八二宪法。八二宪法最重要的职能是宣布了“继续革命”的结束。
  所以,拿八二宪法和五四宪法、《共同纲领》做一个对比,最重要的变化是放弃了革命。以前的宪法第一句话都是革命叙事,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八二宪法第一句话不是,而是“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以前是革命,通过革命夺取政权。现在是这个国家比我早,没有革命时就有这个国家,现在只不过继续统治这个国家,这是统治心态的一个巨大转变,所以把八二宪法放在共产党政治演变的过程来看意义非常巨大,其意义是共产党已有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决心,这是八二宪法的历史意义。
  第二,八二宪法的政治价值。一套宪法肯定有其政治价值,依据政治价值设置结构,规范与政治有关的行为,包括用价值来塑造一个社会。美国宪法有它自己内在的一套价值,大清的“宪纲”有它自己的一套价值,中华民国宪法有它自己的价值,同样的,《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也有它独特的政治价值。那八二宪法的政治价值是什么?我给它的一个简单概括是——一个政治转型的纲领,简单说是一个过渡性的宪法,是一个转型宪法。
  若要清楚八二宪法的政治价值,首先要探清当初立宪的政治意图,当时制定这个宪法目的究竟想干什么?当初立宪者是怎么想的?根据文献,谈得最多的是避免文革再发生。其实含义是避免50、60年代那种继续革命的事情、现象继续发生,这是八二宪法最重要的政治价值取向。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回潮毛泽东时代的很多做法就是违宪的,违反八二宪法立宪意图。那个意图是大家都经历了文革的混乱和灾难,所以有了共识,这是八二宪法当初为什么能顺利通过的心理基础:大家再不愿意50年代阶级斗争的那种疯狂以及文革再度出现。所以守护八二宪法就是反对阶级斗争重新出现,反对文革式的话语、做法和心态重新出现,这是我们通过立宪意图能够确定的八二宪法的一个基本政治价值。
  通过过去30年宪法修订也可以确定它的政治价值。宪法经过了四次修订,我们把这四次修订的条款做仔细对照,能清楚看到它有一个明确的政治价值,这个政治价值跟刚才的立宪意图是一致的,所有修订就都围绕一个目的:避免原来的继续革命重新出现,然后引入一个现代的基本宪法设置,比如法治、民主,变化特别大的是关于私人产权的保护。原来的宪法,看《共同纲领》、五四宪法,跟世界上其他国家宪法文本结构比较,最大区别是有一大套关于经济制度的条款,要确立公有制。看30年来的历次修订,这个地方修订的幅度最大,由此逐渐确立了私人产权保护原则。其他方面也是,比如关于法治的表述也有逐渐的变化,关于人大的权力、法院的审判独立性等,所有这些条款的变化都有一致而明确的方向——保护人权,增进民主。这是它确定的方向。
  通过这两点能够确定它的政治价值,守护八二宪法是守护1982年制定宪法时中国人的共识。我们讨论有没有改革共识,也许可以谈另外一个词:“八二宪法共识”。这个宪法凝聚了当时中国人的基本共识,是以一个宪法的形式确认下来的,而且这个共识在过去30年,通过宪法修订、政策调整,确实在规范并且指引着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的发展,过去30年都是在宪法的框架下走,现在也应该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走,在八二宪法的精神指引下往前继续推进,也就是说中国的转型完全可以沿着八二宪法划定的方向往前走。

春秋笔

中国在朝鲜战争问题上的教训

作者:何方 字数:12336

  朝鲜战争停战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很值得做些回顾和反思。六十年来,国内外对这场战争的资料收集和研究成果,可说早已汗牛充栋。我今天只是想换一个角度,着重谈我国在这场战争中应该记取的教训。

  一、同意并支持发动战争
  1949年3月11日金日成已经在苏联向斯大林提出武力统一朝鲜的设想。斯大林没有同意,只答应增加给钱和武器。但是金日成锲而不舍,接连找苏联驻朝鲜大使和参赞谈话,再三提出南下的要求,说南朝鲜人民水深火热,都盼着他去解救,看着一大半朝鲜人受苦受难,他不忍心;而且南朝鲜人民信任他,拖着不打,他会失去朝鲜人民的信任。
  斯大林一直不答应。二战后头几年,斯大林非常谨慎,竭力避免同西方国家发生军事冲突。为此甚至一时收敛世界革命追求,在国际共运中推行所谓“联合政府”路线,就是要各国共产党停止暴力革命,转而求得同资产阶级政党合作,组成联合政府。所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也命名为《论联合政府》。因为苏联在二战中实在打得精疲力竭,死亡人数占到全国人口的近七分之一,物质损失也很大,人民生活相当困难。在苏联,老百姓害怕战争到了什么程度呢?当时在我国驻海参崴领馆工作的一位苏联女打字员听说朝鲜战争爆发,竟当场晕了过去!
  金日成为了解除斯大林对美国干涉的顾虑,多次向斯大林表示:他准备发动的是突然袭击,四天即可拿下汉城(现称首尔),很快就可占领南朝鲜,等美国反应过来,把远东驻军开到朝鲜,战事已经结束。何况劳动党在南朝鲜还有20万党员会里应外合,举行起义。
  其实,斯大林早有他的战略计划。根据苏联扩张势力范围和支援世界革命的外交路线,他先是集中力量在欧洲争夺地盘。等在东欧的地位和影响基本确定并大体巩固下来后,他就要腾出手来经略东方。所以金日成的统一计划也合乎他的想法。但他主要顾虑美国干预。虽然形势的变化表明美国干预的可能性在减小,但万一要出兵参战呢,总不能把苏联直接卷进去。怎么办?他设想让中国顶住,至多发展成为中美之间的大战,这样正可把中国牢牢地和苏联拴在一起,把美国对外扩张的重点从欧洲引到东方,从而大大减轻在西线对苏联的威胁。所以,他后来同意金日成发动战争、武力统一朝鲜,先决条件也是必须取得毛泽东的同意,把中国拉进来。在斯大林并未同意金日成进攻南方时,就已要求金日成同中国共产党协商,让中国把它的朝鲜族部队编进朝鲜人民军。因此,金日成1949年4月底派金一作为特使到中国来,请求毛泽东同意把解放军中的朝鲜族部队拨给朝鲜。毛泽东当即同意,表示可以把东北军区由朝鲜族组成的官兵成建制地拨给金日成。金一走后,毛泽东随即指示高岗把驻扎在沈阳和长春的两个朝鲜族师两万多人送回朝鲜。这支在中国参加过抗日和解放战争、富有战斗经验的部队7月份就回到了朝鲜。
  斯大林的谨慎态度也终于在1950年1月30日发生变化。他通过苏联驻朝鲜大使转告金日成,说是由于国际形势有了变化,他同意金日成统一朝鲜的计划,并准备帮助他。发生了什么变化,他没有具体说明,不过从当时一个月内发生的事件或许可以看出促成斯大林改变态度的因素。这就是:
  第一,杜鲁门1950年1月5日声明,美国不拟卷入中国内战,意思是说不会干涉新中国解放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