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

第47章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47章

小说: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很了不起的,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环境下,都很了不起。这话还有另外一个层次的意蕴,也预示着八十回以后,作者的总体追求,就是“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质本洁来还洁去”。我们都知道《石头记》开篇就是有一块大石头,它下界经历一番之后,最后还要回到青埂峰下,还要回到它本来的位置上去,所以曹雪芹的语言确实都是内涵很丰富的,层次很丰富的。然后妙玉还接着说,“若只管丢了真情真景,且去搜奇捡怪”,当然她这是半句话,下面还有半句,但咱们先说这半句。实际上曹雪芹通过妙玉这个话就再一次宣布了他自己的写作原则。在前面那么多讲我一直坚持了一个看法,就是《红楼梦》它是带有自叙性、自传性这种特点的小说,它的人物有生活原型,它的事件有事件原型,甚至于它里面的物件有物件原型,它很多细节有细节原型,它里面很多话语是作者亲耳听见过的,从生活当中撷取来的。在这里他通过妙玉准备续诗,在提笔前说的一番话,再一次宣布了这样一个美学原则,就是不能丢了真情真景,不能够去搜奇捡怪。但是妙玉的后半句话更值得玩味,也有个别的红学家、红学研究者,注意到这后半句话当中的奇怪语气,请注意,后半句怎么说呢?还得接着前半句话,后半句话才说得顺,说“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这“二则”咱们先不讨论,咱们说这“一则”。有人就说曹雪芹怎么这么写呢?她是一个尼姑啊!你带发修行,你是在栊翠庵里面,每天坐蒲团,要念经的,要做功课的,对不对?你怎么能够去和林黛玉、史湘云站在一个立场上,说咱们都有闺阁面目,都是闺阁女子呢?你那禅房跟闺阁,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空间啊!你自己以前不也常用槛内、槛外那样的概念,把两种空间区别得清清楚楚吗?怎么现在会这么说话呢?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提出这个问题了吧?她这句话怪怪的,有人就觉得这话不应该由妙玉说出来,黛玉和湘云这么说可以理解,说咱们是闺阁女子,咱们不能失了咱们闺阁面目,但你妙玉怎么会忽然说出“不能失了咱们闺阁面目”呢?我个人认为,曹雪芹这样写,他是有用意的。他就告诉你妙玉这个人,她确实是“不合时宜”。她人在庵中,却心有情爱,她爱的并不是贾宝玉,她爱某一个王孙公子,她始终认为自己是闺阁中人,她不认为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了这样一个尼姑,就必须去遵守那些佛教的清规戒律。她就认为自己是一个闺阁当中有尊严的女子,她享有俗世的所有女子应该享有的权益,这就是妙玉,她就这么说话。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妙玉的语言,言为心声,妙玉的内心世界,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妙玉她将怎么续?她未动笔前,先向林、史二位宣布她自己会怎么续,她说,“依我必须如此,方翻转过来,虽前头有凄楚之句,亦无甚碍了。”她续诗前续诗后都有话,她续这个诗,你看她不是一般地续,她有她的最高原则,有她的美学宣言,有她对诗句内涵的追求。她说她为什么要这么续时,强调必须如此方能翻转过来,请注意“翻转过来”四个字,在八十回后,妙玉在宝玉一生当中所起到的作用就可以用“翻转过来”四个字概括。一会儿我要讲给你听我的推测。

那么,《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以出人意料的笔法让妙玉出场,并让她一气呵成续出了中秋联句十三韵,这其中的玄机到底在哪里?妙玉的十三韵究竟说明了什么?而它与妙玉的最终结局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继续往下分析。

妙玉续的这个诗,有些读者读起来,会觉得比较艰涩、难懂,有的人读到这儿,不知道究竟曹雪芹在表现什么,就跳过去不读了;我觉得阅读当中有些地方跳过去也是一种办法,不能对每一个阅读者都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因为阅读是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应该是率性而为,怎么读得舒服怎么来。我个人过去对妙玉所续的这十三韵,也经常跳过去读,但现在我需要探究妙玉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就要细读了。在西方文学批评各种体系里,曾经有一种颇为流行,叫做“新批评派”。他们的主张就是文本细读,认为只有仔细地,甚至探幽发微地去细读细抠细品细评作者写下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用语字眼,才能洞彻作者的创作心理,并阐述出作者所想表达的深层意蕴。我对西方的这一文学批评方法,也很愿借鉴。我研究《红楼梦》,基本的方法也是细读,而细读了妙玉所续的这十三韵以后,就形成了我个人的见解,现在我就把自己细读的心得告诉你。

我个人细读的心得是,妙玉在她所续的这些诗句里面,把贾府,特别是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除了她以外的这些女子,甚至你也可以把她自己包括在内,所有各钗的命运结局,做了一个扫描和概括。底下我讲的这些看法都仅供参考,再申明一次:我从来不认为我自己的想法都是对的,但是,我又从来都非常乐于把自己形成的一些看法竭诚地告诉别人,与同好形成一种平等讨论的关系。

妙玉是怎么写的呢?头两句,“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第一句“香篆销金鼎”,大意就是说很高级的那种香在很贵重的鼎里面,点燃以后在燃烧,但是它很快就要烧完了,这是预言贾元春。在八十回后,虽然贾元春她身处在“金鼎”般的皇宫里面,但是她的命运也无非跟香一样,很快就会燃尽,报销掉。那么“脂冰腻玉盆”呢?这是讲秦可卿,是说秦可卿这个事已经结束了。什么叫“脂冰腻玉盆”呢?在过去,经常是用玉做的一种盆形的器皿来安放蜡烛,当然是贵族、有钱人家才这么做,而现在这个蜡不仅已经燃尽,而且是燃尽很久了,流淌出的蜡油,掩埋了蜡根,那玉盆里就好像堆满了脂肪一样,像冰一样凝结在里面了。这当然是指秦可卿这个事已经过去了。

然后她又写,叫做“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箫就是吹箫、洞箫,箫的声音总是很悲凉、很凄惨的。嫠妇,就是寡妇、守寡的人,她在那儿哭,但是她的境遇也还过得去,晚上还有伺候她的侍女给她把被子弄暖了,比如搁个汤婆什么的,这个就是概括薛宝钗的命运。在八十回后,薛宝钗确实嫁给贾宝玉了,但是她和贾宝玉之间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贾宝玉还一度出家,她很悲苦地过着一种活寡妇的生活。根据脂砚斋批语的透露,在袭人离开贾府的时候,曾经跟这个府里面的人留话,说“好歹留着麝月”,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最后在薛宝钗很悲苦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一个伺候她的人,那人并不是莺儿,莺儿当时究竟还在不在,我们现在找不到什么线索,但是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线索,就是后来麝月留在了她身边,所以说“衾倩侍儿温”。

那么,后来王熙凤这些人到哪儿去了呢?下面就写了,“空帐悬文凤”,人去屋空,只是在帐子上还有凤凰的图案,成了一种悠远的回忆。这就是暗示王熙凤后来人都没有了,当年的一切繁华富贵的生活,她的那种弄权、那种调笑、那种得意、那种愠怒,都已烟消云散。下一句叫做“闲屏掩彩鸳”,它也是写景,屋子也是空的,但是在屏风上面还画了一些彩色的鸳鸯,这是暗示贾府里面像鸳鸯这样的一些大丫头,最后也都花落水流红,漂泊不知何方,留下的只有一些回忆,一些影像。

下面两句则应该是概括整个八十回后贾府的艰难处境的,叫做“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再下面两句,我认为是概括了迎春和探春的遭遇。一句叫做“犹步萦纡沼”,就是说走在那个沼泽旁边,随时要掉下去,这就预示着迎春嫁给孙绍祖以后,终究还是掉下去了,被中山狼吞吃了。探春怎么样呢?探春是“还登寂历原”。探春后来的命运似乎稍微好一些,她原来是一个庶出的女子,血统背景不怎么具有优势,可是她后来远嫁了,远嫁以后似乎地位表面上还有所提升,但是这种提升正像诗句所说的,是登上了“寂历原”。什么叫“寂历原”?很寂寞的,离自己的亲人和家乡很远的那样一个高地上,这预示着探春远嫁的命运。

底下两句,过去一般人都认为是在写大观园夜晚的景色,叫做“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如果在一个月夜,尤其是月色朦胧的夜晚,你走到大的园林里面去,就会看到那些山石、太湖石,好像神鬼一样,而且好像在那儿互相搏斗;那些树木都阴森森的,好像很奇怪的一些东西,好像虎,或者狼,在那儿蹲着。它确实也是在写景,传达出一种凶煞的气氛。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两句实际上是在概括八十回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险恶处境。谁是石啊?当然是贾宝玉,是不是?这个石是奇石,还不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那块无材补天的大石头,而是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的“赤瑕”“神瑛”,是“病玉”,因此也就虽具玉名玉像,“腹内原来草莽”,其实还是一块顽石,这块奇石顽石,他的命运很险恶,神鬼要来害他;木当然是指林黛玉,她是绛珠仙草,木是她的象征,她自己也说过她是“草木人儿”,她跟贾宝玉构成了“木石前盟”,这些书里多次明点暗写,对吧?林黛玉的前途也是很凶险的,有虎、狼在那儿蹲着,等着她,要吞吃她。这两句是概括书中两位大主角他们八十回后的命运。

然后又有两句,叫做“朝光透,罘晓露屯”。这就是写大背景了,写这些人物命运后面的一个大的背景。“”,传说龙生九子,它是其中一子。俗话里所谓“王八驮石碑”,那个“王八”其实不是龟鳖,而是这个龙之子,只不过它的形态跟龟鳖接近罢了。“罘”,是宫门城角的多孔的屏障,用来观察敌情往外射箭。那么石碑和城堞这类象征权力威严和进攻防御的东西,都被朝光晓露笼罩,可见鹿死谁手,胜者为王败者寇,已经初现端倪了。也就是说,它预示着书里面的“月派”即将大溃败,贾家呼喇喇似大厦倾的局面,很快也就会无可避免地出现了。

妙玉这个诗很巧妙,她下面又写了两句,叫做“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讲的似乎是自然界的现象,实际上她写的是一种反抗的力量。“振林千树鸟”就意味着从冯紫英到柳湘莲到蒋玉菡到倪二等等,他们会在政局的大震荡中反抗到底;“啼谷一声猿”则更是困兽犹斗的意思,虎虽终胜,但兕会顽抗到底。

然后又有两句,一句叫做“歧熟焉忘径”,就是说有的人对斜路,对不正的路很熟悉,有人一开始就不愿意走正路,对偏门邪道他挺熟,所以到了关键时刻他不慌,他焉能忘记了他已选择好的那个路径呢,他很自然就走到那条路上去了。这说的谁啊?我个人认为说的是惜春。惜春出家,她这个念头不是在她家族败落之后才产生的,大家记得吗?第七回送宫花的时候,她们家当时状况还很好啊,是不是?并没有出现什么危机嘛,可是她跟智能儿一块儿玩,开玩笑,她就说她以后要剪了头发当姑子。她一直存有这种念头,是不是可以叫做“歧熟”?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小姐居然说这种话,不正经的话,有这种念头,想走歧途。结果到了八十回后,“三春去后诸芳尽”,她本人因为老早就有这个想法,所以很自然地就选择了出家。附带说一下,高鹗写惜春出家,很简单地把她安排在栊翠庵里面,去代替这个妙玉,这当然是不对的。因为根据曹雪芹的设计,最后贾府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且关于惜春的判词里面说得也很清楚,说的是在一个古庙里面,一个女子在那儿独坐、念经,她当然不会是在栊翠庵里面。前面我已经指出过,栊翠庵不是古庙,从建造到贾府被抄一共还不到五年。“泉知不问源”,这说的是谁呢?说的当然是巧姐。巧姐后来的命运比较好,她被刘姥姥搭救,不是偶然的,是她生命的泉水流向了那里。根源是什么?就是她母亲善待过刘姥姥,“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当然,所谓她的命运比较好,也只是相对而言。

然后妙玉就开始写到自己和李纨了,当然写得很含蓄,叫做“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就是说在整个贾府都败落之后,出现了两个现象,一个就是栊翠庵——庵、寺有时候在中国俗称里面是可以混用的——还一度存在;而且更有趣的是它提示我们,稻香村还单独存在。这是为什么?我下面还会向大家讲到这件事,这是很有意思的。

然后她就做结束,她说,“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这两句话比较直白,我想不用我再跟大家分析了,这是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