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地方房钱一定不便宜,还是找个价位适中的地段投宿的好。
两个人在街上走着,眼晴盯着街道两边的店面看。这一看不打紧,发现什么店铺都有,什么香烛纸张、胭脂水粉店啦,茶坊、酒楼、妓馆、香水行啦,分科医馆、药铺啦,金银铺、漆器铺啦,点心果子铺啦,包子、肉饼、汤饼铺啦,活杀活卖的肉铺等等。加上当街叫卖的水饭、各种肉干、下水、果脯、蜜饯,水果,咸菜……真是包罗了生活中需要的方方面面。苏雪奇一直觉得古代的人物质生活一定是很贫乏的,现在看来那只能说明她的无知和想象力贫乏罢了。
正走着,苏雪奇看到路边有一家古玩字画店,便提议进去看看。两个人走进店里,屋里陈设得十分清雅简洁。桌案上有一张琴,也不知道是当代的,还是老物件?靠墙的高低架上参差摆放着一些炉、鼎、瓶、觚之类,此外桌案上还摆了几幅卷轴。进门东首面墙而立,一个长身青衫纱帽的男人正捧着一个卷轴横竖上下地查看。苏雪奇眼尖,看是杜牧的《张好好诗帖》。
苏雪奇上大学的时候,有段时间曾经对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很感兴趣,找了很多书来读,所以对杜牧唯一存世的墨迹《张好好诗》很有印象,她还记得该帖末尾残缺“洒尽满”和“一书”五个字,而且上面还钤有宋徽宗赵佶的印。现在她突然在这家古玩字画店里看到这幅字帖,忍不住凑上前去看。
字帖的纸看上去并不旧,上面也没有宋徽宗的印,更没有后代收藏家的印,苏雪奇不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会不会为了牟利像现代人一样在这行作假,但是眼前这幅字至少从笔迹上看来,和她以前在书上看到的一样。
马鸣不知道苏雪奇过去看什么,也跟过来,轻轻问了一句:“看的是什么?”
苏雪奇也轻轻地回了一句:“这是杜牧的《张好好诗》。”
马鸣没有听说过,漫不经心地“哦”了一声,就走开了。但是青衫纱帽的男人听到苏雪奇的话却回过头来,等看清楚苏雪奇,先是一愣,但是马上接着说:“姑娘知道这首诗?”
苏雪奇脸上一红,回答说:“让你见笑了,我知道这个字帖,至于这首诗,我只是听说过。”
男人听了更显出兴趣来:“这么说,姑娘也认为这是杜牧的真迹了?”
苏雪奇脸上又是一红,支吾道:“哦,这个……”
男人不等苏雪奇说完,就兴奋地说:“我也觉得这是小杜的真迹。真没想到,只是随便进来看看,竟然有这么大的收获!”
苏雪奇不知道该怎么接他的话,眼睛看着已经被断定了的杜牧的真迹,心想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真应该借过来仔细看一看。
男人很高兴,叫来店主问过价钱,也不还价,便从荷包里拿出一锭银子。
苏雪奇和马鸣正要出去,男人叫住他们:“姑娘,请留步。”
苏雪奇停住脚步,男人走过来抱拳说道:“我看这位姑娘对字帖很有研究,在下对字画诗文很感兴趣,不知道二位有没有兴趣一起去酒楼坐一坐,聊一聊呢?”
苏雪奇仔细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男人,个子有一米七五左右,看上去比马鸣的要大些,马鸣是典型的80后气质,可是这个男子浑身散发着一股书卷气息,温文尔雅,说起话来斯文有礼,举手投足间又有一股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苏雪奇当即回复说:“您过奖了,我……小女子……”
苏雪奇这还是第一次和一个古代人进行深层次的交谈,她突然觉得入乡随俗,自己应该换换称谓语,比如说像电视剧里那样,自称“小女子”,但是说出口后又觉得别扭极了,所以马上又改口说道:“我只是略知皮毛,谈不上研究……”想了想又加上一句:“公子谬赞了。”
“姑娘谦虚了。在下……袁杰。”男子说。
“我叫苏雪奇,认识你很高兴。”苏雪奇说道,说完自己在心里吐了吐舌头,“认识你很高兴”这样的话放在古代,听起来很不合时宜,或者似乎应该说“久仰大名”更合适。
“这是我的朋友马鸣。”苏雪奇接着介绍说。
“你好,我叫马鸣。”马鸣和苏雪奇一样不开窍地说。
袁杰听了两个人的自我介绍,感到很有意思,脸上现出微笑来:“二位,我们到潘楼去坐一坐吧,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苏雪奇和马鸣没有异议。袁杰带着两个人往门外走,到了门口时,赵元杰停下来说:“姑娘请,兄台请。”
苏雪奇本来已经打算出门了,听袁杰让他们请,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在古代,古人很讲究礼让,也停了下来说:“袁公子先请。”
两个人在这里来回礼让了几轮,马鸣看得不耐烦了,就说:“你们两个不‘请’,那我就先‘请’了。”说完先迈过门槛出去了。
苏雪奇见马鸣出去了,这才冲袁杰一笑,也跨过门槛出去了。接着袁杰才跟着出来。
苏雪奇和马鸣跟着袁杰拐了两拐就到了又一个酒楼。一样是院门上缠着彩缎,进门两边是长廊,廊里站着几十个艳妆冶容的女子,酒楼门口有小二迎着,着人带三人直上二楼。
三人挑了一个靠窗的桌子坐下,小二送来一壶香片,摆下碟筷,转身换了另一个小二过来拿着纸笔问吃什么。袁杰对过来的小二道:“捡好的给我们收拾一桌上来。”
苏雪奇忙拦:“袁公子不必客气,我们刚从樊楼吃了没多久,喝点茶,聊聊天就行了。”
袁杰听苏雪奇这么说,就对小二说:“那捡你们的果子、水果好的送上来。再把茶博士叫来,给我们点茶。”
小二应声记下后去叫茶博士。不一会儿工夫,茶博士一只手提着茶壶,另一只手拿着茶具走过来。
茶博士给三人行了礼,问是用茶饼还是用茶粉,袁杰征求苏雪奇和马鸣的意见。两个人莫名其妙,由袁杰做主决定用茶粉。于是茶博士摆上一个钵状的青瓷碗,在里面放了些香草绿的茶粉,然后提起水壶往碗里倒了一点开水,接着拿起一个竹制的形状类似今天我们用的搅拌鸡蛋用的打蛋器的东西把钵里的茶粉搅拌均匀成糊,接着再往里面加开水,一边用那个特制的工具不停地朝一个方向使劲搅动,过了几分钟,茶粉慢慢地起了微沫浮在了水面上,像冰淇淋化在了杯子里似的。茶博士见茶已经点好,便拿起点茶的碗,给三个人每人斟了一杯送上。
早就在书上看过无数次茶博士,可当苏雪奇真正看到茶博士在她面前点茶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觉得十分神奇。尤其是这“点茶”的功夫,对她来说非常陌生。苏雪奇从小到大只喝过用茶叶泡的茶,她从来没有喝过茶叶的粉末,而且还是这种好看的香草绿色的,而且还是这样搅拌得起了细腻的泡沫然后浮在水面上的。此情此景,突然让她想到以前看到的古装日剧,日本宫廷里的女人穿着华丽的和服,端坐在幽静的屋子里,慢慢地俯下身,双手捧起茶碗,慢慢地把茶碗转上三圈——听说是为了把茶杯上漂亮的图案转到对面客人的方向,以便于客人观看——然后才缓缓地把茶碗凑到嘴边,小口小口地啜饮。日本古代文化深受中唐以后中原文化的影响,很多生活习惯和文化制度都是从中土传过去的,这喝茶的讲究,很多人都认为是唐代遗风。此刻,苏雪奇坐在宋代的酒楼里,手里端的是宋代的茶博士刚刚亲手点好的茶,她头一次有了时空交错的感觉:唐代,古代日本,现代,宋代。
苏雪奇发现,自从来到了宋代,她第一次跳出单纯的现代人的目光,去看待她所身处的这个时代。这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街市繁华,人烟稠密,衣食讲究,谨守礼仪,人心淳朴,古风犹存。虽然也有悍妇如红衣高髻绿眉女子者,但她现在的确身处于一个很值得观察和研究的时代。如果有幸,她和马鸣有朝一日可以回到现代,她一定要详细地把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写出来,相信一定会成为非常珍贵的第一手历史文献,当然,如果人们相信的话。
三人一边喝着茶,一边谈论些书法绘画的事情。马鸣对书法一窍不通,苏雪奇却因为看过不少相关的书籍,虽然不入门道,却能纸上谈兵地说上一通,所以袁杰和她聊得十分投机。聊到后来,说起宋人的书法,袁杰很惭愧地说:“大宋立国日浅,虽然朝廷优待士人,但是迄今还没有出现哪怕一位公认的书法名士。当朝虽然很多人写一手好字,但能自成一体,得到公认的,却还没有。不但是书法,就是文章学问本朝也还没能出现一位真正令后世景仰的人物。”
听到这儿马鸣终于插上了话,他说:“大宋虽然建立时间还不长,但是假以时日,相信很快就会涌现文采风流之士,比如说欧阳……”
马鸣话没说完,苏雪奇在桌下使劲踩了他一脚。马鸣立刻省悟自己失言了,既然这个时代里,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王安石们还没有横空出世,那么他无论如何是不应该提前说出来的。”
袁杰听马鸣突然开口接话,而且说得意气风发,很投他的心意,正要听他说下去,却见他停了下来,忙问道:“比如说欧阳什么?马兄?”
马鸣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才能把刚才的破绽遮掩过去,正要支吾,苏雪奇抢着说:“比如说欧阳询,我们大宋一定也可以出几位像欧阳询、柳公权一样了不起的书法名家。”
“说得好!”袁杰听了拍手赞道,“好一个‘我们大宋也一定可以出几位像欧阳询、柳公权一样了不起的书法名家’,苏姑娘,你真是一位有想法的姑娘,借你吉言,希望我朝不但可以出几个了不起的书法家,也可以出几位像李白、王维、韩愈、白居易一样了不起的诗文之士!”
“那是一定的!”马鸣激动地说。
“苏姑娘、马兄,今天能够结识二位,在下不胜高兴。我看二位拿着行李,不知二位打算住在哪里?”
“实不相埋,我们今天中午才到汴梁,还没有找到住处。”苏雪奇答道。
“我有一位朋友,他家住在相国寺不远处,二位如不嫌弃的话,可以暂住那里。”袁杰说。
“这……不太方便吧。”马鸣答道。
“没关系,我这位朋友非常好客,他也喜欢诗词歌赋,闲了大家还可以坐在一起聊聊,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那……就多谢了。”苏雪奇立刻答应了。
(七)第一次月事
喝过茶,袁杰领着苏雪奇和马鸣下楼出了潘楼。一路上几个人谈谈说说,聊得越来越投机。袁杰趁机问道:“二位既然不是汴梁人,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呢?”
苏雪奇想也没想,冲口说:“哦,我们是北京人。”话一出口,她立刻觉察到不妥,但想收住已经晚了。”
“哦?北京人?”袁杰听苏雪奇说完立刻问道:“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地方,不知道具体在哪个府路呢?”
苏雪奇自知说错话,和这个时代的人说“北京”,不纯属子虚乌有吗,可是话赶话,既然话已经说出口了,总要圆过去,苏雪奇大脑飞速运转,极力想找到历史上和“北京”有关的记忆。搜索了一圈,她终于记起宋朝确实有个北京,不过可惜的是那得等到现在这个刚刚即位的皇帝真宗赵恒死了,他的儿子仁宗做了皇帝之后。
大家都知道北宋的都城是汴梁,也叫汴京,很多人还知道汴梁也常在《水浒传》里被称为东京。既然有“东京”势必就有一个“西京”。没错,中国古代有一个和我们今天不同的政治创举,那就是在西周时期就创立了陪都制度。西周的都城在镐京,也就是今天的关中地区,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加强对东方各地的控制并防止商朝残余势力的复辟,就在洛邑,也就是洛阳,建立了历史上的第一陪都。此后,历代王朝不论大小,都沿袭了周朝的做法,而且,有些朝代不只一个陪都。比如说北宋,历史上除汴梁之外,先后又设了西京(洛阳)、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三个陪都。西京洛阳是王朝建立之初就确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一度还积极筹划过要把京城搬到洛阳去,后来由于朝臣反对和一些其他原因,最终作罢;南京应天府,就是苏雪奇和马鸣穿越到这个时代后第一个去的城市,也就是刚刚离开的宋州,这个时候还没有改名字,也还没有被定为陪都;作为北宋王朝的第三个陪都,设立时间最晚,是下一个皇帝宋仁宗时候的事情了。
苏雪奇在电光火石之间想到的关于“北京”的仅有的知识和记忆无法帮她解释“北京人”的说法,正在不知怎么办才好的时候,马鸣接过话来说道:“是我们那个村庄的名字,离这里很远。”
苏雪奇听马鸣这样说,心里松了一口气,心想千万别在身份上闹出什么乱子来。
袁杰听马鸣说北京是个村庄的名字,便不再问。
三个人一路走着,苏雪奇觉得还是应该解释一下作为“村庄”的北京,于是便胡乱说道:“北京在大散关西边,离汴梁远得很,早就听说京城非常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