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明朝第一驸马 >

第3章

明朝第一驸马-第3章

小说: 明朝第一驸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灾民里有一个面带菜色的中年汉子从人群中挤了出来,他喊道:”这位公子,咱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夫,实在活不下去才会流落到此请公子大发慈悲,给我们一些粮食,我们愿意为公子做牛做马~~”

“我方才说了,你们就地扎营,我们会分一些口粮给你们~~”宋友亮神色冷峻,指着面前一条还没挖成的干渠说道:”你们在这条渠东面扎营,待会我会派人给你们分粮~~可你记好了,咱们的冬麦刚下地,你们要刨也刨不出什么。如果真有人饿昏了头,进到田里刨食,别怪我们翻脸不认人~”

那汉子一拱手,说道:”多谢公子,我叫刘满仓,是这批人的头,我姓刘的拿脑袋作保,大伙儿绝对不会糟蹋你们的田,要是有,我刘满仓第一个掐死他~~”

海阳所外支起了几口大锅,专门熬粥。流民们排着长队手拿破碗领粥,海阳所的丁壮则拿着武器在一边维持秩序,”排好了,排好了~~老人和孩子先来,年轻的后面跟着~”话虽这么说,但难免有人饿极了想插队,甚至从老人小孩手中夺食的,丁壮们按宋友亮的吩咐,发现一次就是一顿鞭子,至于你捱不捱得过,就不管了。见到这种人挨打,流民们也是大多装作看不见宋友亮又命刘满仓将流民里身体还算健康一些的去附近的林子里砍伐树木,或者收集茅草,在郊外搭建茅棚,还专门开挖了几个大坑用作粪坑,男女分开,禁止随地便溺。如果发现有人死去,尸体立刻火化,骨灰深埋,以免引起疾病。

为了照顾流民,海阳所的丁壮分去了一半,挖渠和干农活的人预先紧张。这一日,一个丁壮挖了十几方土之后累得气喘吁吁,拄着锄头,靠在渠壁上休息。一个年轻的流民跳进渠里,从他手里拿过锄头,笑道:”老哥,你先歇着,俺来替你~~”说着抡起锄头就开始挖土周围几个喝过粥的年轻流民也说道:”海阳所人心善,给俺们吃食,俺们有手有脚,哪能厚着脸皮吃闲饭?”说着这几个年轻流民也跳下渠,拿过铁锹、锄头就开始挖土。受他们影响,加入挖渠行列的流民越来越多,有的人喝完粥,也不用人喊,直接搁下碗就干活宋友亮见此情景,不由灵机一动,提议宋千斤就雇佣这些流民来挖渠。宋友亮说道:”这些流民比雇工便宜多了~”

宋千斤有些担心,说道:”咱们救急不救穷,一旦雇了他们,万一将来他们赖着不走,那不是湿手沾上干粉,想甩都甩不掉?再说我们堡里哪来着许多钱付工钱?”

宋友亮说道:”等咱们的渠开好了,庄家收成就不愁了。人手多了,还可以开垦更多的田地。至于工钱,先记账,不给现钱,以后用粮食补。”

“这成吗?”宋千斤一下子没转过弯来宋友亮笑道:”这事交给我,爹你放心,我绝不会给咱们海阳添累赘。”说着宋友亮就去找刘满仓商量雇佣流民的事刘满仓这时正指挥女人们搭建茅屋,听宋友亮来找,赶紧跑来。”我替这千口男女老少谢谢公子了~~”刘满仓说罢那头就下拜宋友亮也不拦他,等他起身,宋友亮才说道:”刘大叔,我有个事情要和你商量~~”,边将雇佣流民一事和刘满仓说了刘满仓早知道有流民帮着挖渠的事,也正打算就此事找宋友亮商议,当下两人一拍即合。由刘满仓做头,组织流民中的青壮年负责挖渠和农活,至于老弱妇孺,能干什么活就干什么活,例如缝补针线之类,总之不能有人吃闲饭。至于工钱,刘满仓倒也爽快,眼下管吃住就行。至于工钱,来年是给粮食还是现钱,到时候再说

【6】新生产模式

很快的,海阳所外一片茅屋就搭了起来,屋子里男女分住,多得二十来人,少的也有十多人。他们大多衣衫单薄,相互抱在一起取暖,或者盖着厚厚的茅草。即便是如此,海边晚上的天气也是寒冷的很,又恨潮湿,几乎每天都有因为身子虚弱而病死的人。对此,包括宋友亮在内,也是有心无力有了新劳动力,开渠工作进展顺利,在冬天土地冻结之前,新渠的工程量已经完成了八成,来年开春就可以完工送水了。海阳所人和流民们都对来年春天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燧发枪的成功让宋友亮很兴奋,但是宋友亮清楚的明白,眼下最重要的是解决粮食问题。如果没有粮食,一切都免谈。海阳千户所原来屯田五十四顷;屯粮六百四十八石。不过后改为粮饷由有地方供应,原先要去轮流戍守的班军也荒废了,全所男女老少全部成了农夫。登州的粮饷向来不准时也不足额,全所上下和新近收留的三千多流民全指望着五十四顷田、六百四十八石粮食是不可能的,况且最近连年大旱,收成还不到六百四十八石。海阳所这几年的地是越种越少,原因首先是军户大量逃亡,其次是原先军户们的耕种热情不高,把眼下的地种好就不错了,谁还会去开荒?就是开了荒,那地也会被军官们以各种名义和手段抢占。第三点就是因为这几年气候反常,旱灾、蝗虫灾害不断,没有人会在这种年景开荒。所以经过丈量和清点,海阳所现在一共只种了不到四十顷地,每年收获的粮食不到五百石,怎么养得活眼下的近四千人?

因此宋友亮决定要大规模开荒,而且海阳现在具备大规模开荒的条件:首先海阳所管辖的范围就是今天的ru山市一带,ru山市地处黄海之滨,境内特产丰富,素有”金岭银滩”之称。位于市境东西两侧的ru山河、黄垒河沿岸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是重要的小麦、玉米生产基地;其次,因为崇祯五年孔有德的叛乱,使得ru山一带大量土地被抛荒,有足够的土地让自己开荒;第三,有范顺宝这样的开渠能手在,不怕将来灌溉有问题;第四,新进的流民可以提供足够的人手;第五,通过雇佣制度之后,屯田工的劳动积极性会极大地提高;第六,自己有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的优质小麦种子。综合以上六点因素,宋友亮决定在海阳开荒眼下有两个问题要解决,第一是生产模式中国几千年来大部分实行的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似的自然经济,海阳千户所的军户们当然也不例外。这种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以种植粮食为主体,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生产自给为目的,经营方式落后,农民年复一年重复简单劳动,所得很少,这种自然经济不但生产力落后,而且在自然灾害面前往往无力,单人独户,个人力量总是小的。一遇天灾人祸,人民往往流离失所。

针对这一情况,见识过未来大庄园规模化经营的宋友亮觉得首先改变这种一家一户的小农自然经济模式。大规模农场式的生产方式,由于实力雄厚,很容易采取先进的科技,使用新的耕作方法和耕作技术,扩大耕地面积,改良肥料等,提高粮食产量,形成良性循环。苏州常熟谭晓的经营方式颇具典型意义,该乡因地势低,常有涝患,乡民多弃田业渔,荒芜田亩以万计。谭晓与兄谭照购田,凿池养鱼,围圩植粮。地较高者广种果树,洼者种茭白菱芡。因悉心经营,地尽其利,家道日富,”窖而藏者以数万计”。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御倭寇侵扰,县令王鈇募金筑城,谭氏兄弟独任4万余金修固城防。时人称为”谭半城”。

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地主与贫农之间既充满斗争,又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前者的土地只有依靠后者的耕种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后者的劳力只有通过前者的土地才能获得衣食之资。两者发生联系的途径有二,一是租佃,一是雇佣。此外,明代蓄奴之风十分盛行,奴仆被用于农业生产之事常见于史籍。在有些地区,奴仆是在地主的直接指挥之下(就像雇工一样)在田野从事劳动,如湖北麻城“耕种鲜佃民,大户多用价买仆,从事耕种”,其大地主如有名的”刘、梅、田、李强宗右姓,家僮不下三四千人”。也有许多地区地主的田地是租给奴仆的,这以徽州地区盛行的佃仆制最为典型。不过相对普通贫农,军户承佃者的负担更重,他们不但要承佃种田,平时还要无偿地为军官们佃主们从事各种劳役。这些是没有工钱的,甚至有时连伙食都要自备。海阳所的这些军户佃农们,理论上与宋家没有任何的人身隶属关系,可以随时离佃。不过,这样就得罪了宋千斤,且军户是不能随便迁移的,若是在海阳所得罪了夏百户,那你的日子就难过了,还想在海阳所继续呆下么?正因为军户佃农的压迫重,劳动积极性也不高有鉴于此,宋友亮决定首先要改变自耕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集中力量搞规模化经营,其次就是改变生产关系,把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佃农转变成领工资拿薪水的农业工人。

这天,宋友亮找了几个为自己家种地的军户,他们几家是种宋家田地最多的几家。他们与宋家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属于地主和贫农之间的关系,还夹杂着司和下属之类关系,显得更加复杂。“各位~我今天召集大家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宣布~”宋友亮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从今天开始,宋家将收回所有租给你们目前耕种的地~”

此言一出,众军户都是一阵骚动,有声喊道:”我们每年都有交租子,只是这几年天公不作美,宋家收回田地,是要我们的命啊~~”

“是啊~~宋公子不能收啊~~”

众人一起乱叫,弄得宋友亮直皱眉头,便朝许二多使了个眼色。

【7】新生产关系

梆梆梆~许二多用刀鞘拍击房柱,大声叫道:”别吵吵别吵吵让公子把话说完~”不少人都安静下来,只还有几个不识相的依旧乱叫,许二多举着刀鞘冲到他们面前,做出要当头劈下的动作,这几人才闭了嘴宋友亮说道:”各位稍安勿躁,听我把话说完,地是不再租给你们了,但是宋家会雇佣你们,你们继续在宋家的田地上耕种,不用干别的活。如果你们愿意,只要签下契约,宋家每年会定时足额地发给你们工钱目前先定每人每月五斗小麦。”

明代一石粮食约等于140斤,五斗也就是70斤左右,以每户军户五口人计算,如果有父子二人同为雇工,那一年可以得到12石即1680斤粮食的工钱。按五口之家计算,每人每月有28斤粮食,不光能吃饱,还有少量富余。比起常常被克扣的粮饷,和无偿为军官们做的劳役,这待遇差别很大。继续做佃户还是做雇工?脑袋活络的人已经开始扳着手指盘算起来,其实不用算也知道,他们不能离开海阳所,如果不种宋家的田,又不受宋家雇佣,那根本没有其他活路。

于是一个军户佃农当即表态,”宋公子,我愿意受雇”这人名叫孙老栓,和宋千斤是转了好几个弯的亲戚,凭着这点关系,租种宋家的三十亩田。

“好~老孙叔,你过来签了这契约~”宋友亮拿出早就拟好的契约,”你在这里摁个手印”宋友亮又说道:”不过,我丑话可说在前头,要是偷懒、窝工、甚至手脚不干净什么的,轻者扣工钱,重者捱军棍,再严重的就军法处置”宋友亮一字一句,掷地有声。孙老栓先是犹豫了一下,片刻之后,还是用拇指沾上印泥,在契约上按上了手印。众人虽然觉得真要干好这份好差事不这么容易,但是少许犹豫之后,还是都按上了手印。

宋友亮笑眯眯地把契约收好,手指身边一小堆麻袋,说道:”这是第一个月的工钱,每人五斗”

“这就发工钱?”众人都是一愣,要知道这个月只剩十五天了,况且自己什么活都还没干呢。

许二多见众人犹豫,居然单手随手抓起一只麻袋,扔向孙老栓,”咋了,各个不识好歹的,公子给你们发工钱还不谢恩?”

孙老栓被70来斤重的麻袋砸了一个踉跄,这才赶紧拜谢道:”多谢公子,多谢公子~”其余众人赶紧一人抢了一包,高高兴兴地谢过宋友亮之后,扛着麻袋回了家宋友亮看了看墙角,还余下四麻袋小麦粉,又看了看艳羡那些雇工的许二多,便笑道:”许二多,你跟在我身边鞍前马后没少忙,这粮食我赏你了,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许二多大喜,问道:”公子,当真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本公子说一不二~”

“多谢公子~”许二多哈哈一笑,一手两个,提起四个麻袋,象提四只老母鸡一样轻松,一面谢恩,一面屁颠颠地朝家里跑去,只留下看傻眼的宋友亮。两石小麦,将近300斤重啊,许二多不尽能一手两个,还能用跑的真是怪物一样的人下一步就是准备开荒了“开荒?”许多海阳所人几十年没听见有人说开荒了开荒需要动员全海阳的力量,所以宋千斤找来副千户和镇抚等人一起上“要开多少?”副千户姜怀仁问道“十万亩起”宋友亮笑答“十万亩?”在海阳人能理解的范畴里,十万是一个难以理解和想象的数字许仁彪有些担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