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天香 >

第24章

天香-第24章

小说: 天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疲∷裕灰铀似鸬猛恚罄凑呔由希熬安豢上蘖俊N蘼凼钦蚴窍兀硕汲啤吧虾L病保 疤病笔鞘裁矗烤褪堑爻〈螅蟠蟆�

希昭问:阿爷有没有去过上海?沈老太爷不禁赧颜,摇头道:没有是没有,可书上有记载,说那地场“人烟浩穰,海舶辐辏”,十分壮观!希昭就说:我要去上海!阿爷抚抚孙女儿的头顶,道:青葱一棵人芽儿,到那粗蛮地方,无论如何舍不得的!希昭一摇头,一跺脚:我就是要去上海!阿爷知道孙女在撒蛮,哄道:去上海,去上海!希昭一扭身子,跑了。跑几步,又回头,笑靥如花:骗骗你的!这是爷孙俩惯常的游戏,无数遍重复也无厌足。自此,希昭嘴上的歌谣:“知了儿叫,石板儿跳,倒灶郎中坐八轿”,就改了几个字,变成:“知了儿叫,石板儿跳,上海人客坐八轿”。双手搬一个小板凳,一步一摇,在天井里来回走,唱着歌,上海客人的印象渐渐淡去,最终全消。

待到柯海下一回来杭州,已是万历十年。嘉兴知府龚勉重修滮湖上烟雨楼,增高了石台,取名“钓鳌矶”。当然是给读书人的祈福,“独占鳌头”的意思。钓鳌矶后面是栖凤轩,也是吉名。又添设“文昌”“武安”两祠;“凝碧”“浮玉”两亭;“禅定”“观空”两室。有古有新,有清有奇,临了天然的湖光山色,蒹葭杨柳,菱叶荷花,一望无际。然而,从遥不可见的湖心,却传来悠扬的渔歌,既是野唱,又是仙乐。到夜晚,烟云退尽,湖岸上升起万家灯火,岸下是几船渔火,继而满天星斗,一轮皓月,竞相辉映。盛大壮丽,天籁人工一气呵成,不是私家园林可比拟,所以引来四方游人观瞻。柯海也来了,伙着钱先生几个朋友。少年玩伴如今都是有儿孙的人,自然不敢再无聊轻薄,性子稳重许多。只是顽心未灭,一旦听说哪里有稀奇有趣,立刻按捺不住,乘船乘车疾赶了去。看过烟雨楼,果然百闻不如一见,远看水中一阁,如海市蜃楼;到跟前桃李林荫,飞檐翘壁,分明蓬莱仙境;登高楼,烟波浩淼,水天一色。下楼来,在阁中喝茶,吃菱角豆干,一行人再往杭州来了。

这一回因是和钱先生们同行,所以不方便住沈府,而是在热闹的上后市街住了店。街上有著名的歌馆茶楼,一到夜间,熙熙攘攘,灯红酒绿,有无数的场子要跑,曲子要听,顾不上探亲访友。直到第三天上,柯海才想起到沈府问安。出来时,特地为沈家孙女儿带一个小针线荷包,荷包上绣一只黄茸茸的小鸭,浮在水上。但当看见希昭,柯海不由一愣怔,顿觉得所带绣物太轻亦太稚气。记忆中,覆着额发,梳两个小抓鬏,奓着十个染红的小手指头,张开口等饭菜送进嘴,像待哺的小雀,如今形迹全消。柯海几乎都不敢认。希昭长身玉立,漆眉星眸,只是宛尔间,右颊上的笑靥,依稀还有幼时的模样。再屈指一算,距那年青田之行,竟有九个年头过去,希昭已是十四岁。沈老太爷也有龙钟之态,不晓得他们看自己又是如何。不由感慨时光急骤,令人不及措手足,同时,又造化神奇,白驹过隙,活脱脱一个女儿长成,待字阁中。柯海第一个念头就是阿施,即刻笑自己荒唐,阿啪方才八岁,跟了落苏这样的娘,怎能不落得几分呆气?切莫玷辱了人家闺女!继而想到阿昉,阿昉却已在年前定亲。于是乎,阿潜跳到眼前,心头便是一亮。

阿潜比希昭长一岁,这年十五。白小在小绸房里长大,起先与姐姐采萍作伴,后来采萍出阁,他便落单。开蒙之初,随哥哥阿昉去了几日塾学,流了许多眼泪,闹了几场病,到底赖下了,留在家巾,由小绸教。小绸教他的,就是教采萍的一套。阿潜是个男孩,将来总是要处世立人,所以每月有几日,就到大伯柯海处,读一部《大学》,外加一部《左传》。柯海中年方才得子,从未和这等少年应对过,起初竟觉得无措,又似乎是一种羞怯。为掩饰窘状,他格外做出威严,令阿潜感到胆寒。教与学就在这尴尬中开始。然而,学问的乐趣吸引了彼此双方,柯海看出阿潜可谓冰雪聪明,也看出阿潜的聪明里处处有小绸的调教。阿潜呢,从小没受过父亲的疼爱,虽然外表如女孩子家清秀温雅,内心里其实渴念有成年男子的注意。因此,一长一幼就都揣着求好的心,虽还是生分着,但到底经不得日复一日,渐渐地稔熟,相处也自如起来。

有时,阿潜会提些怪异的问题,免不了旁门左道的嫌疑,可也令柯海十分惊讶他有见地。比如,阿潜排了五帝的族谱,对大伯说:黄帝生了玄嚣与昌意,帝位一直在兄弟两系间来回互往,彼此都很有礼,行的是禅让;到了殷商就大不同,有了争夺;直至春秋,天下分立,乱作一团,分明是一代不如一代,是不是人心不古的意思?柯海一时竞不好作答,思忖过后说出一个故事,就是公孙鞅和秦孝公。公孙鞅有谋才,但无人能识,四处碰壁,却听说秦国下令求贤,便找上门去,五次三番之后,秦孝公终于见他。第一次,公孙鞅与秦孝公讲帝道,秦孝公从头至尾打瞌睡,公孙鞅只得退出;第二次,公孙鞅以王道论之,秦孝公没有瞌睡,注意听了,听完就追他出去;第三次,公孙鞅讲的是霸道,秦孝公与其畅谈三天三夜!为什么?秦孝公坦言道:帝王之道要数代方能立业,我等不得!阿潜听完,说:都是霸道作的怪。柯海见他说得老气横秋,不觉好笑,抬手抚抚他的头,就有一种亲情生出。难免遗憾阿施晚生了多年,无法如此父子兄弟。

阿潜在柯海那里读书,与他大伯日渐亲近,小绸难免有些不悦,有时会离间几句,但也说不上什么,读书总归是正途。然而,一旦听说柯海要与阿潜择亲,还没细问是怎么的人家,立时将传话人驳了回去。她说,四处游冶来的野人家,会有什么好的!这话伤了闵女儿,因她也是在柯海游冶途中得来。有多事人传到公公申明世那里,也是不中听,沈家是申家的世交,怎么是野人家?但上下都知道小绸的性子,又知道她多年尽心尽力抚育阿潜,比得过亲娘。所以,都只是恼在心里,没人敢与她辩驳。这一回择亲,便中途而废了。

杭城里,其实有无数人家向希昭提亲,都因老人家舍不得,婉拒了。这是老太爷亲手调教,看着在跟前一点一点长起来的人,谁家的伢儿能有福分配她?多少呢,年纪大了,就像小孩子,缺一窍似的,看不见希昭正往大里长。做父母的暗中着急,又不好违老人的意志。有几次,凑得时机提起,刚开口便让堵回去:你们是多她了还是怎的?这一次,来议亲的是希昭的蒙师吴先生,所说人家也姓吴,论起来是吴先生本家。早说过,吴先生是南宋吴太后的后裔,雀儿营居住大多是她的族人,而嫡亲一脉则住彩霞岭下五福弄,那一家就是五福弄内的老户,洪武年问,祖上中过进士,做了官。后世虽然功业平平,家境亦很一般,但操守谨严,子孙均贤孝,人丁也兴旺,是个大家,住个大宅。所以,他家的台门是五福弄内最高而阔的。到了如今,这家小子倏忽间显出异质,小小年纪应童试,县试、府试、院试均上榜,取生员入泮。吴文童出生隆庆三年,长希昭两岁,生相清俊,性情温和。且和希昭同样,也是大人捧在手心,好比珠在贝壳里,一点一点润大的。吴家和沈家相互都有听闻,多年前,希昭还是个小伢儿,沈老太爷曾携孙女去牛羊司巷的蒋苑喝茶,还与吴家的老太爷见面寒暄。大约就是那时,吴家老太爷看见的希昭。当时存心不存心不知道,但到了孙子论婚娶的年龄,很自然的,就想起了沈家小女。

这一桩亲,无论家世、门风、人品,都无比合适,与希昭可说天地之配。希昭的父母亲再按捺不下了,生恐老太爷拒绝,在背底与吴先生商议,请先生务必耐心,一次不行,说二次,二次不行三次。然而一次,二次,三次,老太爷均是一个谢辞。吴先生也没办法了,劝了句:众人都知道老太爷格外疼希昭,正因为此,才不敢耽误了!老太爷听此话,并不作声。吴先生又跟了一句:坊间有俗话道,箩里挑花,越挑越花,我看老太爷是挑花眼了!老太爷不禁笑了,放下手里的茶盅,说道:你们这些人,婆婆妈妈的,我怎能将希昭的终身大事交付出去?这桩事由我做主,其余一个人也莫插嘴。吴先生就问:老太爷心中是不是已经有了中意的人?老太爷沉吟一时,慢慢地说道:有一个人——谁呢?大家都向老太爷倾过身去。你们记不记得曾经造访过的上海客人?第一回来,希昭还小,那客人就看见过;上年嘉兴修葺烟雨楼之后,多少人前去观瞻,上海客人顺道来了杭州,是第二回。人们自然都记得,不敢插嘴,噤声听老太爷接着往下说——这一回,客人与我说,他有一个侄儿,比希昭长一岁,从小死了娘,爹爹又进庵念经修行,就是由大伯、大伯母带大,因不是亲生,所以倒比亲生的更用心,吃的用的是他大伯母调理,他大伯自己教书授业,简直就是玉琢的。听的人无一不在点头,吴先生忍不住开口添一句:那一家可是上海大户!老太爷打断道:大不大户算得了什么?并不想高攀,只是十分喜欢这家人的性情,看那客人就可看出,有天籁,与我孙女相合!客人他自己向我提起儿女亲事,可回去之后却再没有音信,我们是女家,万不可先开这个口,否则希昭不是太委屈了?人们再没想到一年来老太爷心中搁了这么件事,听起来是很不错,可毕竟旷日已久,又隔得远,谁也保不住境遇有变。老太爷叹息一声:我只是心不甘,总觉着两个孩子有缘,就想,再等等,再等等!

众人都止了声息,默了一阵,希昭的父亲忽然说:我曾记得爹爹说过,上海客人与我们家祖辈就有交谊,寻寻看有没有什么互通的亲友,嘱人打听一下,应无不妥。老太爷说:这就要仔细理一理了,说是世交,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认真追究过根底。此时,静坐一边的希昭娘开口了,说她听客人提过一句,他的父亲做官时,往返途中在家住过。老太爷“哦”了一声,渐渐记起,隐约中,那父亲虽是在家中住过,但并不是直接的交情,而是由人介绍,还有手书一封,似乎是那人的兄长?对了,那位兄长也是做官的,在西南地方做太守,和沈老太爷家过去的一位清客是朋友——那位清客原是行商,专往川蜀地方贩去一种丝料,织天鹅绒所用,再将黑白胡椒贩回交易——因都是江南人,可算作大同乡,在那蛮夷之地,人不亲土还亲呢!这位清客在沈家住有一年半,离去后便不知所踪。如此溯本清源,竟是越来越远,最后遁入虚枉。吴先生试图另辟蹊径,重新来起,问那清客与沈家又是如何干系,沈老太爷答:无亲无故!人们再无话可说。

停一时,吴先生又生一计。他说,吴家在上海倒有一位真正的世交,姓张,原先颇有些往来,后来,那家太爷官至杭嘉湖道,为免攀附和弊私的嫌疑,双方都疏远下来,久不通信息,只听说如今渐趋中落,却还居于上海。同是一地乡贤,张与申必是互为有知,何不请张老爷来说话呢?沈家人说,多年不走动,平白忽刺刺上门,怎么不莽撞?吴先生又说,四月十四,为吕洞宾诞日,早听说上海建道观紫霞殿,别称“小武当”,正是那一日开殿,就说是去看热闹,顺途探访,也是说得过去。人们也说:要是能看那小子一眼,说不定只是家中人自己吹嘘,并不怎么地的,那提都不值得提了!沈老太爷想了想,说了声:也好。

说来又不巧又巧,吴先生来到上海,已是四月十六,紫霞殿的开殿已过,集市也到收尾之势,可却赶上另一桩盛事。

这天,吴先生在肇嘉浜虹桥下船,雇一领蓝布轿,寻到四牌楼梅家弄,敲了张老爷的门。初始,有一降愕然,但等吴先生报出杭州雀儿营吴家的来历,立即悟过来,迎进门,厅堂里坐下,唤人来斟茶。喝茶时,吴先生略打量四壁,多少有些逼仄局促。前面的天井只有三四步进退,砖平瓦齐,却也十分规整。贴墙立几株芭蕉,还有几缕青藤爬上屋檐。屋内壁上有几张字画,其中有倪瓒一幅山水小品,方才透露家世渊源。吴先生说明来意,本是为赶新道观开张的热闹,结果风顺水不顺,船迟了二日,错过了,就想来试着寻访故旧,没料到真寻着了!张老爷说,其实通家上下都知道杭城雀儿营吴姓是旧交,可历来无缘谋面,这回能来真是太好了,必定要住几日。两人细排了班辈,才发现两人年纪虽差不多,但张老爷要比吴先生长两辈,吴先生即改称张太爷,张老爷不让称,吴先生执意,推让一番,到底还是称张太爷。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