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西方社会思想史 >

第73章

西方社会思想史-第73章

小说: 西方社会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波洛玛:《当代社会学理论》,第100页。

…… 528

    第十六章 美国反主流的社会学: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现象学社会学125

    克思强调阶级斗争的革命性质,由此引出的是消灭阶级冲突乃至于阶级本身的革命结论;达伦道夫决没有得出超越资本主义,消灭阶级的结论,他的结论是把冲突纳入社会结构中使之制度化、常规化,因而未触及根本动摇现存社会制度的问题。在这些根本立场问题上,马克思与达伦道夫是泾渭分明的。

    此外,达伦道夫的观点在学理上也有诸多不足。权威关系当然是极重要的社会关系。尤其是达伦道夫注意区分了权力与权威,权力多半要倚仗强制力,权威则是合法化的权力,即已得到普遍承认的权力,这里同样可看出韦伯合法性思想的影响。

    但权威关系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财产、地位、声望、生活方式等也是社会阶级结构的重要因素,就这一点而言,韦伯的阶级学说要比达伦道夫更为周全。

    其次,权威关系也非唯一的与首要的冲突根源。种姓之间与宗教之间的冲突很少源自于权威关系。

    纵观人类历史,许许多多的冲突产生于意识形态、价值模式及信仰体系。

    最后,达伦道夫所说的社会变迁似乎限于权威结构,这一点也不足为信。历史的例外可以举出不少,有时变化是深刻的社会变化,但权威结构却无根本变化,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彼得大帝的改革等。

    对冲突理论的批评可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把复杂的社会冲突归结为一共同的原则的化约主义错误。大多数冲突论者都有这一倾向,例如,权力对于米尔斯,可欲物对于科林斯,权威关系对于达伦道夫,都是划分社会冲突二分结构的首要且单一的原则。他们把世界一分

…… 529

    25西方社会思想史

    为二:权力精英与大众、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等。过分的简化往往无法把握丰富多彩的社会冲突现实。

    第二,与功能主义者将稳定与均衡视为社会的主导秩序一样,冲突理论则假设人类社会是一个持续的变迁流转过程。

    这一观点忽视了这样一个历史现实,几千年来几无变化的社会(传统社会,部落社会等)的例子屡见不鲜。真理与经验事实存在于两个极端之间:变化是社会的正常属性,没有完全静止的人类社会,稳定也是社会的自然属性,在任何时候,将(社会)结构及不变因素从社会系统中分离出来加以分析是完全可能的,这意味承认社会的稳定的因素。

    第三,冲突理论倾向于把冲突等同于变迁,混淆了两个毕竟不完全等同的概念。

    它假设变化必然是从阶级、利益、价值的冲突或任何其它的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如果没有明显的或潜在的冲突,就没有变化。

    这一点也与经验现实诸多不符。

    变革而未导致严重的冲突,或冲突并未带来有意义的变迁的例子在历史中同样可以举出不少。

    与这一缺点有关的是冲突理论未曾小心区分积极的冲突与消极的冲突,冲突的不同形式及其对不同社会因素的不同影响。功能论把冲突等同于结构性的偏差与干扰,而冲突论走向另一极端,视冲突为不可避免,故都是有益的。问冲突是利是弊是没有意义的,应该追问的是哪种冲突,什么结果对什么人是有利还是有弊。冲突可能有助于社会的整合与稳定,同样也会导致社会解体。冲突具有安全阀的功能,即可以使社会冲突合法地得以表现,或使冲突制度化;同样,冲突也会无可弥补地毁坏社会组织,导致它的彻底瓦解。冲突

…… 530

    第十六章 美国反主流的社会学: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现象学社会学325

    理论应把这些完全不同的结果都纳入其理论视野中,用一种更广阔更精制的框架代替仍嫌粗糙的理论。

    尽管有上述的缺点,冲突理论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分析模式。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的遗漏处,正是冲突理论尤擅胜场处。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冲突与共识、和谐与强制是同一社会现实的两副面孔。社会现象在均衡与失衡、稳态与紧张、整合与疏离之间持续波动着变化着。无论功能主义还是冲突理论都不能自诩具有完全的独一无二的解释效力,对有些社会现象,功能主义的分析妥贴中肯,而对另一些社会现象,则冲突理论的解释似更胜一筹。

    162交换理论A(1)交换学说的理论背景

    现代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是在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著作中诞生的,同冲突理论一样,交换理论也是作为对功能主义的反拨而发展起来的。交换学说的主要思想可以追溯到很远,它熔合了18世纪的功利主义的经济学、19世纪的功能主义人类学及20世纪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a)功利主义经济学的“理性人”

    (经济人)的思想遗产交换理论的智识根源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古典经济学的功利主义传统。亚当。斯密、边沁等人描绘了一幅理性的

…… 531

    425西方社会思想史

    经济人的图景:人类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与他人进行交易,他们理性地追求最大限度的自身利益。依据他们对市场形势的知识的力量,以及对成本与利润的计算,人们能合理地考虑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并确定最后的行动方向。不过,近代的与经典的社会学家一直试图提出替代功利主义的人性观。

    现代交换论者认识到人并不总是理性的,他们也并非每次交换都追逐最大限度的利益,他们的互动关系受外部条件的限制。但人们总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易获得某些利益,并且确实在交易中盘算成本与利益,这仍然是所有交换理论的基本假设。

    (b)人类学中的交换论弗雷泽爵士(Sir

    James

    Frazer,1854—1941)的著作提供了交换理论的最初阐述。在对原始社会中五花八门的亲属与婚姻行为的研究中,弗雷泽惊奇地发现,澳洲土著居民极愿意姑表联姻,而禁止姨表联姻。他试图用人们熟悉的功利主义经济学思想解释此等习俗:澳洲土著人由于没有财力娶妻,不得不交换自己的女性亲属以得到妻子。换言之,人们进入制度化的交换框架以满足他们基本的经济需要。弗雷泽也认识到这种交换关系对于人的地位与权力的后果。他写道,“由于在澳洲土著人中妇女具有较高的经济与商品价值,所以拥有众多姐妹与女儿的男子就富有,而那些没有姐妹、女儿的男子就贫穷,甚至可能得不到妻子。”

    ①老年男子可能在

    ①引自埃克(Peter

    P。

    Ekeh)

    :《社会交换理论》(剑桥,1974年)

    ,第23页。

…… 532

    第十六章 美国反主流的社会学: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现象学社会学525

    年轻妇女中为自己物色好几个妻子,而家中没有可供交换的女子的年轻男子则不得不独处或满足于与被长者所遗弃了的妻子相结合。这样的交换制度也使掌握了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物品的年长男子获得权力与社会特权。

    马林诺夫斯基是清楚划分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第一人。在对特罗布瑞安岛民的人种学研究中,他讨论了称之为库拉圈(Ku-la

    Ring)的交换体系,在一个封闭的人群圈子里,岛民用臂环交换颈饰,又用颈饰换来臂环。与弗雷泽的功利主义观点形成鲜明对比,马林诺夫斯基认识到臂环与颈饰的礼节性交换的象征意义在于加强一个人际关系的网络。此外,库拉交换只能在同伴之间进行,交换人不能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的目的。交换体系用来满足个人与社会的各种社会心理的和功能的需要。

    马林诺夫斯基承认解释社会行为时基本的心理需要的重要性,但他拒绝关于人的行为渗透经济动机的假设。马林诺夫斯基触及到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核心问题。他据以解释库拉关系的基本假设是,一种既满足个人的需要又有利于维持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利害关系的社会的制度,比起只能保证一项功能的一种制度要更加稳固。

    针对马林诺夫斯基的心理学的解释,莫斯重新解释了库拉圈。他力图发现促使接受礼物者给予回报的力量。他认识到是社会而不是个人管理着交换,交换行为是由集体控制的。

    这种认识导致了现代交换理论中第一个集体的或结构的取向。莫斯的主要贡献在于他认识到,社会交换过程为一个更大的社会产生行为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则获得一种社会交

…… 533

    625西方社会思想史

    换情境之外的独立存在并指导着社会中一切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人际关系。

    莫斯不重视个人在社会交换中的作用。在他看来,并不是孤立的单位行动者的个人,而是某种社会角色的代表参加交换。

    莫斯还强调社会交换的伦理学并排除自我利益的考虑。

    列维-斯特劳斯,最有影响力的结构主义者之一,既反对弗雷泽的功利主义解释,也反对马林诺夫斯基的心理学的概念,而采取一种类似于莫斯的分析,精心阐述了一个最明确的结构交换观点。他不是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是从文化意义上定义交换项目,它们的价值不是固有的,而是外加的与象征的。

    交换的首要功能是更大规模社会的结构的整合,他也强调交换模式随社会组织形式而有所变化,它们受社会的规范与价值的调节,此外,所有的交换关系都关系到个人所付出的代价,但是不同于经济和心理学对交换的解释,这种代价应归于社会——归之于社会的风俗、规则、法令和价值……;个人自己不承担这些代价,而把它归之于‘社会秩序’……①列维-斯特劳斯还批驳心理学对交换过程的解释。首先社会交换是一种独特的象征过程,它既不出自也不能归之于动物行为。人与低于人的动物具有某些共同的性质,但是使人成为人的独一无二的性质不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性质,而是使人从事社会交换的性质。第二,社会交换是受社会规则支

    ①引自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第311页。

…… 534

    第十六章 美国反主流的社会学: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现象学社会学725

    配的规范的行为。第三,交换行为是创造性的和动态的,而缺乏想象力的动物行为则是静态的。列维—斯特劳斯指出,“在文化领域,个人总是获取多于付出,付出又多于获取。”

    ①

    此外,人还赋予被交换的事物以独立于其内在价值的意义与价值。第四,交换行为是在经过定义的制度性的框架内进行的。

    回顾了人类学的交换论的遗产后,让我们引一段特纳的评论,“这一知识遗产对社会学中交换理论的战略和战术都已发生了影响,但其影响的发挥却只有在心理学中的一支特殊的体系——行为主义观点对它的假设和概念作了重大的修改之后。”

    ②

    (c)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交换论的启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主义,交换论大大受益于起源于巴甫洛夫(I。

    Pavlov,1849—1936)的条件反射心理学的行为主义。从著名的巴甫洛夫试验中得出的一些原理最后汇入到行为主义。这些原理包括:若刺激a连续不断地与刺激b相伴随,那么刺激a会引起一种特定的心理反应;如果与刺激有关的满足感不再出现,那么这种条件反射现象就会消失;与引起条件反射相同的刺激也可像刺激一样引起相同的反应;如一刺激渐渐不同于曾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那么这类反应就会逐渐减少。巴甫洛夫意识到这些发现虽然是从动物实验中得到的,但对研究人类行为一样有启发意义。

    ①引自埃克:《社会交换理论》,第46页。

    ②引自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第312—313页。

…… 535

    825西方社会思想史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紧紧把住刺激—反应这一概念结构,发展出一套极端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其要点是不否认意识的存在,但完全撇开目的、意识等内省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刺激—反应关系,可接受的唯一证据是公开的行为,完全站在人类意识的“黑箱”之外,只研究与可观察到的刺激有关系的可观察到的行为。他认为,对刺激及由刺激集合而成的情境所作的适应性的反应或行为(act)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