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西方社会思想史 >

第64章

西方社会思想史-第64章

小说: 西方社会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镜子琢磨他的表情,想象着观众对其表演的反应。

    这种对“他人”角色的扮演的进一步发展,便是把整个社会群体当作“他者”

    :其他人的态度被一般化概念化了,对主体表现为整个的民族、社会、国家、道德或上帝。

    “扮演他人”若可称为玩耍阶段,那么“普遍化的他人”就是游戏阶段;在前者,个人扮演某些特定的角色,模仿他们的行为;在

…… 462

    第十四章 美国主流社会学(一)

    :互动理论554

    后者,个人的行为则要符合某些一般规则,使自己的行为适应整体的行为。米德举例说,在棒球游戏中,每个参加游戏的人同时扮演着棒球队所有其他人的角色,这会影响个人的行为,至少,其他人的态度会影响个人的特定反应。

    “普遍化他人”的概念与斯密的“公正的旁观者”及库利的“镜中之我”颇多接近。对此,米德不否认这两位思想家对他的启发。但他仍认为他的“普遍化他人”的思想比借来的思想丰富得多。斯密的“公正的旁观者”是一个为了社会地位居住在一户利己的人家中的利己的客人。而他的“普遍化他人”

    则不是客人,他就是户主自己。

    ①米德的这一说明亦使我们了解到,将他的“普遍化他人”与“扮演角色”等概念与涂尔干的“集体表象”和学习社会规则等概念视若相同是勉强的。在米德看来,通过扮演他人所形成的自我概念只适用于自我的“集体”部分,米德称这一自我为“宾我”

    (me)。但还有自我的“个体”部分,即“主我”

    (I)

    ,对自我的发展的描述须同等地包括“主我”与“宾我”两个方面。

    “宾我”

    是一个合乎常规习惯的个人。

    ……个人必须具有那些人人都有的习惯与反应;要不然,个人就不能是共同体的成员了……“主我”是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宾我”

    则是个人所想象的一套组织化的他人的态度。

    他人的态度构成了组织化的“宾我”

    ,进而个人作为“主我”对“宾我”作出反应。

    ②

    ①参阅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第389页。

    ②米德:《心、自我与社会》,第175页。

…… 463

    654西方社会思想史

    当一个人作为“宾我”时,他将按照他人对他的态度来左右自己,或对自己作出反应。他的自我评价是他所设想的他人对他的评价的结果。

    “宾我”

    是按照有意义的他人和整个共同体的观点来设想和认识自我,它反映了法律、道德及共同体的组织规范和期望。当一个人作为“主我”时,他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它代表了人的冲动的倾向和自发的行为,它是不可计算的、创造的和不可预测的。正因为有了独一无二的“主我”

    ,“宾我”才能成为一个客体。可以说,人格(自我)乃是一个“主我”与“宾我”不断互动的过程,这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不断的互动。

    米德的自我理论标志着社会学的行动理论的一个重要进步:行动和自我是同社会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结构,但又是创造的和反思的。个人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主体,将社会规范内在化而参与社会生活,但也能够怀疑这些规范,从而使共同体免于停滞,而如果人格的塑造仅仅是对习俗的同化,那么停滞便在所难免。

    但米德的自我理论仍反映了某种保守的倾向,他没有意识到文化(“普遍化的他人”)对个人的压制性,以及自我的创造性和与自由意志的一面同现代产业社会集体的、服从的性质之间的潜在冲突。

    米德的社会理论是与他的自我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人格(自我)是任何特定的社会的基础:没有人主体的有意识的行动的相互联系,就没有社会的实在;在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之外,也不存在社会秩序。

    “自我”的发展不仅不会削弱相反会增强个人与共同体的联系,这是因为对情境

…… 464

    第十四章 美国主流社会学(一)

    :互动理论754

    的共同定义把群体结合起来。这是借用托马斯的概念,米德类似的概念则是制度概念或“制度化的态度”概念。将社会控制等同于自我控制(“制度化的态度”)

    ,而完全撇开权力问题不谈,这是米德思想的显著特点。因为米德实把“社会”一词用来指称一切发生了个人间互动的情境。由于人主体的互动主要是符号性质的,社会的界线也就是交往的界线。

    很显然,凡不能依社会心理学观点提出的问题全被米德抛弃了。布鲁默在《乔治。赫伯特。米德思想的社会学意义》一文中指出:……人类社会作为结构或组织的概念在现代社会学中已是深入骨髓的了。

    米德的纲领明确无误地反对这一概念。它视人类社会并非一个已确定的结构而是满足其生活条件的人们;社会行动并非发自社会的结构,而是成自行动者;……

    社会不是一个体系,无论它是静止的或运动的形态,还是无论何种均衡的状态;而是无数的同时发生的行动,许多紧密相关,还有许多毫无联系,许多是意料中的和反复发生的,还有一些则另辟蹊径,所有的行动都致力于参与的目的,而不是追求一个体系。

    ①

    米德为社会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米德强调“自我”的社会性、开放性,是在互动中对话中形成发展的,并反对把人归结为行为主义所假定的那种“心理机器”

    ,这样米德同时反驳了社会学中的心理主义与机械论;米德否定大多数古典

    ①引自瓦莱士编《社会学理论》(芝加哥,1969年)

    ,第242页。

…… 465

    854西方社会思想史

    哲学认为思想与行动之间存在根本区别的观点,赋予思想以互动的结构,又给人们的互动形式注入有意义的符号内容,在这个意义上,米德为从社会学角度具体地研究社会和思想过程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米德把意识视为运用有意义的社会符号而进行的内心谈话,同时把社会情境纳入川流不息的主观释义中(普遍化他人)

    ,这为填平向来分隔开原子个体与社会结构之间的鸿沟提示了一条启发性的思路;米德的扮演他人角色的概念是指一个人对他自身将取他人对他所持的态度,这与现代社会学称为角色表现或实行某一特定身分要求的期望等概念不是一回事,但正是从米德那里借用了角色概念,才有现代角色理论的持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这一点在学界已无异议。

    当然,米德留给美国社会学的遗产不是没有缺点的。他关于自我意识在社会中发展的洞见是深刻的,但他对社会中社会组织的解释并不十分清楚;米德未能涉及所有社会学领域,这本来不足为奇,但他几乎不关心权力与社会分层、阶级与社会流动等问题不能不说是严重的疏忽;他关于我们时代的进步的观点显然是过分理性主义的和乐观的。米德分析了互动的现存的形式,但却未考虑这些形式历史形成的问题。

    他也没有从互动的内容方面,尤其是从生产过程的社会关系方面分析互动过程,因此不可能把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当作决定与规定其它一切形式的互动的因素区分出来。米德对社会与人个之间的互动的观点,是一种从“内部来的”

    (扮演角色)

    、不超出现成的、既定的东西的观点,因此而产生米德观点不可避免的主观主义、唯意志论的倾向,这正是他对库

…… 466

    第十四章 美国主流社会学(一)

    :互动理论954

    利的批评,但他终也未能完全克服库利。

    147符号互动论A在米德强有力的影响下,一种名为符号互动论的社会理论在米德后学中发展起来。

    互动概念是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社会组织和人性概念亦有其独特的主张。

    (1)互动概念

    有意扮演一个角色的能力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做出和解释有意义的手势的能力就是进行充满意义的互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乃是个人“对象化”倾向的一种发展。在有意义的交往中,自我必须不仅视自己为一“主我”

    ,而且为一“宾我”。没有主我—宾我的平衡不会产生自我。除了自我的对象化外,自我还可以将其社会世界中的一切现象对象化,不论此现象是精神的、情感的还是物理的。在群体中,只要对特定的已客观化的现象如规范、观念、人等等的特定含义彼此达成一致,符号的互动便因此而发生。只要个人能够认识其社会群体当作符号上重要的东西而已挑选出来的那个对象的世界,他就能使用它们参与有意义的交流。

    社会世界中被视为符号上重要的而被挑选出来的现象的对象化过程意味着在群体内对这种挑选必须达成一致意见。

    符号互动论者称此选择过程为“情境定义”。

    除非对交往中一组对象的符号上的意义有一致意见,否则就不会产生有意义

…… 467

    064西方社会思想史

    的互动。一个群体力图对有意义的手势和有意义的符号达到彼此的认同,从群体内的充满了妥协、发明与试验的复杂历史中发展出了社会。通过对手势(举动)与符号达到一致的定义,社会就建立起一种普遍的框架,只有在这种框架内,互动才能产生并得到评价。对这一社会框架的勾划,用符号互动论的术语,称为“绘制”

    (maping)。

    这个绘制符号互动的社会框架的过程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因为经验之流充满了新的妥协、发现和尝试,为了维持定义的一致,就必须对情境不断再定义。如果没有对这种一致的框架的再绘制与持续的维持,社会必定会解体。作为一种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符号互动论使用了互动、评价、定义和再绘制这些概念,其注意力聚焦在自我、心灵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上。作为一种理论,符号互动注意的是人类互动的符号性质。

    (2)组织概念

    符号互动论依社会的有机过程的观点设想社会组织,因为人的行为不过是个人的解释、评价、定义和筹划的过程的实例而已。这样,社会组织的任务是使互动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的有意义的举动相互配合。只有在把社会结构定义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乃是持续的个人行为的伴随的社会现实——的样式时,它才成为符号互动论者分析的焦点而变得重要起来。社会结构所以能在时间中存在,是因为在个人的互动过程中不断重复着结构的明确期望与对情境的共同定义。

    正因为是通过重复进行人们的互动才有社会结构的持续存

…… 468

    第十四章 美国主流社会学(一)

    :互动理论164

    在,而互动本质上是符号的而不是单纯的刺激—反应,这样,在社会结构中就必然存在由于引进新的重要而有意义的对象而引起变化的潜质。因此,社会结构与互动一样,本质上是有机的和动态的,由于对人的行为再解释、再评价、再定义和再筹划,它不会长久保持不变。

    (3)人性概念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社会生活根本是个人的解释、评价、定义与筹划的行为的产物。因此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必须集中于互动中个体单位的性质,即个人本身的行为及其符号化的行为。首先,人能够把他们自己想象为主体和客体,进而能够把任何对象标为互动中有意义的东西,这样,个人被视为在创造与维持他们自己的社会世界的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不是被心理的或社会的力量决定的被动的木偶。

    其次,符号互动论认为只有关注个人创造其世界中的意义的符号对象的能力,才能理解人们的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组织。个人之间运作的符号过程是社会结构得以产生、维持与改变的条件。正因为人具有改变、发明符号的能力,他就能自由地、自觉地改变行为,从而改变社会组织。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正相反,符号互动论把行为视为个人的意向性的构造。人是创造者和发明者,而不是被操纵的和被决定的。

    以上观点是大部分符号互动论者所共同持有的,而它们大多又可在詹姆士、杜威、库利、尤其是米德的思想中找到其起源。

    一位学者常会因他的著作而被人们誉为伟大的导师,

…… 46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