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人生幸福论 >

第7章

人生幸福论-第7章

小说: 人生幸福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努力去保持他们的存在,人人都追求全体的公共福利。”

    ①“凡受理性指导的人,亦即以理性作指针而寻求自己的利益的人,他们所追求的东西,也即是他们为别人所追求的东西。所以他们都公正、忠诚而高尚。”

    ②善不是某个人的所有物,而是人人都追求的。

    但是出于情欲的冲动所追求的善,往往只是个人单独的自私的占有物,这就不是出于理性的共同享有的善。相反,一个依据理性对待他人的人,其行为绝不仅仅是出于情欲的冲动,而是保持一种在理性指导下的为他人谋福利的欲望和爱。真正的

    ①②斯宾诺莎:《伦理学》,第184页。

…… 53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73

    快乐和幸福就在于公众都享受善的东西,而不只是某一个人享有善。那种因为享受了他人享受不到的好处,而认为自己更幸福的人,其实不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从斯宾诺莎的幸福观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位哲学家的伦理主张。首先,他承认追求快乐对于人生的意义,这是对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幸福观的反叛。他鼓励人们去过充满生气和乐趣的生活,并举例说:“如可口之味,醇良之酒,取用有节,以资补养,他如芳草之美,园花之香,可供赏玩。此外举凡服饰,音乐,游艺,戏剧之属,凡足以使自己娱乐,而无损他人之事,也是哲人所正当应作之事。”

    ①当然,他也不同意放纵自己的欲望,而是要“取用有节”

    、“无损他人”

    ,这又同极端享乐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其次,斯宾诺莎特别强调理性生活对获得幸福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应当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感情欲望,用理性对事物的善恶作出恰当的判断,这样,人们就能得出共同的善恶观念,人们之间的利益和幸福就会彼此一致。用理性指导人们的生活,不仅不会损害人们的利益和幸福,相反,由于克服了因情感判断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对个人利益和幸福的满足更有好处。斯宾诺莎的这个观点,分析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辩证关系,其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第三,斯宾诺莎把幸福看作德性本身,这与古希腊理性主义幸福论者的观点一致。他还把德性与理性结合起来考察,并指出,遵照德性而生活,就是遵照理性的指导而生活。我们认为,有

    ①同上书,第206页。

…… 54

    83第二章 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

    德性的活动离不开理性的指导,高尚德性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理性能力。在这方面,斯宾诺莎的见解对我们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斯宾诺莎重视理性和德行,仍然没有离开其人性自保理论,他说:“绝对遵循德性而行,在我们看来,不是别的,即是在寻求自己的利益的基础上,以理性为指导,而行动、生活、保持自我的存在。”

    ①这就使得他的理性主义幸福观多少带上了利己主义的色彩,反映了斯宾诺莎理论上的内在矛盾。

    一方面,他要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个人依本性生活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试图建立一个以理性和德性为中心的伦理学体系。既然二者都很重要,那么,理性和德性就不得不为人性的自保和自利服务。在我们介绍斯宾诺莎幸福观时,时常感受到这种矛盾的碰撞。问题的症结在于,斯宾诺莎引以为其伦理学基础的人性自保理论固然对反对禁欲主义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从而得出人性是自保的观点,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一面。人有其自然性一面,但更重要的还是社会性。

    斯宾诺莎没能看到这一点,他毕竟受到时代的限制,而哲学家们的理论也难以超越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

    ①斯宾诺莎:《伦理学》,第187页。

…… 55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93

    第二章 三 幸福存在于至善之中——康德的幸福观对快乐主义幸福论的批判A善良意志是幸福的条件A幸福存在于至善之中A“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①这句名言,读者们大概不会陌生,它出自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的笔下,具有强烈的感召人的灵魂的力量。康德的一生,平淡无奇,枯燥而规律,甚至有些乏味。

    但就是这样一位对自身的物质生活无所追求的德国人,却对追求真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18世纪下半叶创建了至今仍令我们惊叹的哲学体系。他对伦理学的贡献是提出了道德自律的著名学说。我们已经从上面的那句名言中深深地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康德更是对此充满自信。他认为,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时时令我们赞叹和敬畏,我们不可能超越道德法则而生活。康德的幸福观也是在坚信道德自律和道德法则的信念下提出来的。

    对快乐主义幸福论的批判A在康德之前,经验主义哲学家们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建

    ①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3月版(下同)

    ,第164页。

…… 56

    04第二章 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

    立了快乐论幸福观的道德体系,他们认为,幸福就是享受快乐,快乐也就是幸福,康德对这种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康德并不否认感性世界中人的需求和幸福,他承认人有各种各样的感性活动。

    他说,“人类,就其属于感性世界而言,乃是一个有所需求的存在者,并且在这个范围内,他的理性对于感性就总有一种不能推卸的使命,那就是要顾虑感性方面的利益,并且为谋求今生的幸福和来生的幸福(如果可能的话)而为自己立下一些实践的准则。”

    ①尽管在感性前面有理性的指导,但康德还是肯定了感性领域中的利益和幸福。

    在其所著的《实用人类学》一书中,他详细地分析了人的感觉能力、人的愉快与不愉快的感情、人的欲望能力等等,这些属于感性世界的东西,在康德的思想中依然有存在的地盘。

    这表明,作为生活在实际社会之中,并且每天都要面对充满着感性诱惑的世界的哲学家康德,不可能超越基本的感性活动,而且还要给予适当的重视。但是,承认感性世界及其幸福生活的存在,并不影响康德构造自己的道德理想和伦理体系。

    他认为,人固然是有感性欲望的动物,但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理性的。而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道德,也正是因为理性能够为自己确立行为准则,从而使人不会顺从感性欲望的驱使而与动物同流合污。因而,尽管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感性需求,有追求感性满足的欲望,但人的本质不是感性,而是理性。如果人只把自己看作一个感性存在物,只知道追求一种感性的幸福,那么,人与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①经验主义者认为快乐就是幸福,这是以感性利①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第62页。

…… 57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14

    康德对感性主义幸福观的批判,是为了确立他的理性主义道德原则和幸福观。理性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把人与动物相区别,更重要的是,理性“不但也要考察本身为善或为恶的东西(只有不受任何感性利益所影响的纯粹理性才能判断这一层)

    ,而且还要把这种善恶评价从祸福考虑完全分离开,而把前者作为后者的最高条件“。

    益为幸福的基础,而康德则认为,确定幸福与否不能在善恶评价之前,经验主义者的错误在于把道德的根基放在感性的享受上,这实际上就失去了道德之为道德的特征。

    道德的特性在于理性的善恶评价,而且,这是判断幸福与否的前提条件。这就是说,断定幸福与否只能在道德法则之后,并且只能借助道德法则来确定。这是康德与经验主义者在理解幸福问题时方法论上的严格区别。

    从这个基本前提出发,康德认为,经验主义的快乐论幸福观没有普遍必然性,也没有客观标准。

    “同一个人能够把他生平仅见的一部好书,不经阅读,就还给人,以免耽误打猎;能够中途抛开一段妙论,去赶着赴筵;……能够因为当时手头的钱只够买张喜剧门票,而把自己原本乐意周济的一个穷人撵走。”

    ①趋乐避苦的感官享乐是随时变化的,“因而他的幸福概念也随他的需要而定。”

    ②同一个人在遇到不同的感性享受和感性需求时都可能发生变化,那么,不同的人在同一件事情上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事情上,其变化更是多种多样。

    这样,一个人认为是幸福的东西,另一个人可能恰恰相反。由于对感性欲望的要求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①②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第21—22、24页。

…… 58

    24第二章 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

    种种偶然的经验可能影响或支配每个人对其行为的选择,这种经验主义幸福论就不可能建立在普遍有效的共同标准之上,幸福就没有规律可循,这不符合康德所倡导的道德律令和道德法则。康德严厉指出,如果按照经验主义者快乐即幸福的观点理解幸福,那么,人的幸福与动物的求生愿望就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都是一种生物的本能反应。所以,如果把物质享受、财富聚敛、感官快乐等作为幸福的要素或标准,那么,幸福就与伦理道德毫无关系。

    善良意志是幸福的条件A康德对经验主义幸福论的批判,是为了确立理性和道德律令的位置。他还对功利主义伦理学、爱尔维修、沙甫茨伯利和休谟等人的伦理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些伦理学体系的一个共同特征、共同错误是,把经验的、情感的、功利的等感性东西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标准,作为幸福的条件和前提,因而没有普遍有效性。康德试图从善良意志出发,超越经验的局限,建立起以内心信念和道德律令为原则的形式伦理学。在康德看来,道德的标准不是行为的目的,不是行为的效果,而只能是行为的意图(动机)

    ;任何一个行为首先必须符合道德动机,遵照道德律令。

    他举例说,像理解、明智、判断力等这些人的精神上的才能,像勇敢、果断、忍耐等这些人的性格上的素质,从很多方面看,当然是善的,而且是令人羡慕的,但是,即便是这样一些具有善的特性的东西,如果没有善良意志的指导,它们也可能是极大的恶,非常有害。比如一个恶棍,如果他表现出沉着和冷静的素质,那么,他所实施的行为可能更加危

…… 59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34

    险、更加狠毒。所以,当我们在赞赏某些善的品质时,不能忘记善良意志的存在和作用,必须把善良意志作为这些善的前提和条件,用善良意志来指导具体的善的行为。善良意志是判断事物能否给人带来幸福的首要条件。康德认为,虽然生活中善的东西能够给人带来幸福,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善良的意志去指导这些善的东西对心灵的影响,使行动原则和普遍目的相符合,那么,“财富、权力、荣誉甚至健康和全部生活美好、境遇如意,也就是那名为幸福的东西,就使人自满,并由此经常使人傲慢”。

    ①长此以往,幸福就会远离这些人而去。所以,一个人若想获得持久的、真正的幸福,必须具有理性、具有善良意志。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意义的善良意志,不能从经验主义者所说的人的本性中找到,也不可能来自上帝的意志和某个权威,而是来自人的理性本身。

    这样的善良意志,是无条件的善,具有内在的无条件的价值。

    “在世界之中,一般地,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一个无条件善的东西。”

    ②

    由于善良意志的这种特性,康德不仅把它看作一切品行是否具有道德价值和幸福的必然条件,而且还进一步指出,善良意志本身就是善的,它“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所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善,而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并且,就它自身

    ①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下同)

    ,第42页。

    ②②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42、43页。

…… 6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