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人生幸福论 >

第4章

人生幸福论-第4章

小说: 人生幸福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马里坦(182—1973年)为代表的这种基督教幸福观,把解决人类精神和道德困境的希望寄托于上帝身上,号召人们通过信仰上帝来实现自己的幸福。马里坦的具体观点,在本编第五章中将作详细介绍。

    现代西方幸福观以悲观的态度对待现实存在的幸福难

…… 30

    41第一章 西方历史上幸福观简述

    题,这实际上是在逃避生活的挑战。我们认为,尽管现代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种种新的问题,但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些问题,并且要相信人类自身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获得幸福的生活。

    上面简要叙述了西方幸福观的发展线索。限于本书的篇幅,我们在本编的以下章节里不可能对所有西方伦理学家的幸福观进行详细的讨论,只能选取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按照其幸福观的不同性质分成四个部分加以介绍。中国古代的幸福观是人类对幸福问题思考的历程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将单辟一章进行讨论。

…… 31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51

    第一编 第二章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

    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学派之一。一般说来,理性主义哲学家在思考人生问题时,崇尚人的理性力量,高扬人的道德品性,相信人类具备权衡和辨别利害关系的能力,在幸福观上,以理性主义为思想基础,将幸福渗透于人的灵魂深处,关注人类内在的精神追求和完满,不重视甚至摒弃物质上的享受和满足,强调人类的精神幸福。

    理性主义哲学家认为,是否具有理性以及能否运用理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因此,以理性能力获得人生的幸福只有人类才能做到,这是人类的骄傲。

    哲学的理性概念是枯燥而抽象的,但通过理性追求人生幸福的实践又是极富魅力和生机的。

…… 32

    61第二章 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

    第二章 一 幸福与美德一致——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美德、至善与幸福A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A思辨活动是最完美的幸福A古希腊哲学是从探索宇宙和自然的奥秘开始的,并因此而形成了不同于古代东方哲学的自然哲学体系。但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也发端于古希腊,先哲们不仅对自然界感兴趣,而且也同时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思考和探索。他们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其范围之广,思考之深,使得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古代思想家的伟大。

    时至今日,我们经常感到,现代人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似乎并没有能够超出先哲们所研究的范围。后人的贡献更多的是,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思考和理解选择了新的观察角度,采取了新的研究手段,而人类自身的问题大抵还是200多年前先哲们提出的那些问题。例如幸福问题,从古到今,每个人都要面对它,哲学家们更是把它作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加以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幸福问题将永远伴随着人类。这是一个永恒的伦理话题。

    在前一章中,我们依据史籍讲述了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与吕底亚国王关于幸福话题的一段故事。如果说,这个故事中表达的梭伦的幸福观开创了古希腊思想家们探索幸

…… 33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71

    福问题的先河,并多少带有启蒙的性质,那么,古希腊最杰出的三位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对幸福问题有了更深刻、更本质的理解。其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最为丰富。

    美德、至善与幸福A苏格拉底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伦理学的序幕。这位古希腊著名的“雄辩家”始终把研究道德哲学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伦理思想史上,他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著名命题。

    他告诉人们,道德依赖于知识,没有知识也就没有德行,人只有具备有关道德的知识,才能做善事;而且人只要具备有关道德的知识,就会必然做善事。这是苏格拉底幸福观的理论前提。

    一方面,苏格拉底主张,只有有道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道德是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的必然的和基本的条件。

    因此,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他们公正、正直,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那么,他们就是幸福的人;否则,就是不幸的人。在他的心目中,遵循道德,坚守公正,刚正不阿,是人的真正幸福和应追求的真正利益之所在。

    另一方面,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在人的幸福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人人都希望获得幸福,但却有许多人得不到幸福,原因在于他们不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如有人把财产当作幸福,因而不惜一切手段聚敛财富,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这实际上不是幸福,苏格拉底把它称作“误认的幸福”。在他看来,一些人做恶事并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因为无知,良知受到了蒙蔽,以至把恶事当作善事,他们并不知道财产本身不

…… 34

    81第二章 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

    能带给人真正的幸福。一旦他们了解了幸福的真正含义,他们就不会因追求物质财富而作恶了,就能避免因犯罪而造成的不幸。因此,苏格拉底认为,重要的在于培养人的理性能力,让人们发现善、了解善,过有德性的生活,并运用理性对人生作彻底的内省,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前提条件。

    总之,知识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关键。

    基于上述,我们看到,苏格拉底的幸福观遵循的是“知识→道德→幸福”这样一条思维轨迹。在这里,知识(理性)是前提条件,道德(德行)是达到幸福的途径,而幸福乃是知识和道德的目的。苏格拉底以他自己的实际行动终生实践着自己所倡导的理想和信念,可以说,他是一个探索幸福并最终相信自己获得了幸福的思想家。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师的思想体系,著名的“理念论”是其道德思想和幸福观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所说的“理念”

    ,是指作为现实世界根源的永恒不变的、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实体。在他的理念世界里,善的理念居于最高的层次,而善的理念就是至善,诸如勇敢、智慧、节制和正义等品德都在至善的统辖之下,因此,善的理念就是最高的善、普遍的善、绝对的善。柏拉图认为,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达到至善,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依靠人的理性能力。在柏拉图看来,只有人的理性才能认识善的理念,人的理性是高级的;与此相对,人的感性和欲望、人的肉体感官需求则是低级的。这些基本观点影响着他对幸福的态度。

    柏拉图认为,快乐和幸福是两回事。

    快乐属于感性领域,

…… 35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91

    它可以是情欲,也可能是感官享受,但单纯的感性快乐,如果没有心灵、记忆、知识(理性)的参与,就不是真正的幸福。一个人如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首先克制自己的情欲和享受,必须用智慧和德性去追求美德和至善。由于人的肉体和感官的快乐是暂时的,不值得留恋,而最高的理念——至善是永恒的,值得我们终生追求,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一个能用理性控制情欲的人,自然也是幸福的人。后人在谈论爱情问题时,经常使用“柏拉图式的爱情”

    这句话,这是指一种超越肉欲和情欲的纯精神领域的感情,是一种纯感情的爱情。

    在今天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

    未免有点绝对化;但就爱情的本质而言,男女之间精神上的相互依恋的确是爱情生活中的最重要成分,也是爱情生活是否幸福的重要标志,比单纯的“肉欲”

    、“情欲”重要得多。因此,虽然柏拉图贬低感性追求、蔑视物质享受的主张带有禁欲主义的色彩,但是,他对精神领域中的德行和至善的推崇,并把幸福建立在德性和至善基础上的观点,还是有其合理性的。

    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A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活动使古希腊罗马伦理学达到了顶峰。他继承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伦理思想,但又没有把自己局限于两位老师的思想框架内,他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作出了更大的发展,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伦理学理论和幸福观。最突出的贡献是,亚里士多德对幸福作了不同于两位老师的定义和理解。

    前面说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美德、至善与幸福看作是具有同质意义的概念,这个思想也影响着亚里士多德。他

…… 36

    02第二章 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

    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有其目的,如医学的目的在于健康,战略的目的在于获得胜利等等,这些目的就是善;由于活动的目的不同,善也具有现实多样性。他不同意柏拉图用一个抽象的、普遍的至善理念来涵盖现实存在的善的多样性,而是认为,善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在这些等级和层次的善之中,有一个最后的目的即最后的善,它就是至善;至善本身就是目的,它任何时候也不能成为手段,因而,至善是其他目的的目的。

    他说:“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倘若仅只有一种东西是最后的,那么它就是我们所寻求的善。倘若有多个最后目的,那么其中最后的,就是我们所寻求的善。

    ……看起来,只有幸福才有资格称作绝对最后的,我们永远只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绝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

    ①从这番话中,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遵循着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伦理传统,在看待至善与幸福的关系问题上,与他的先辈们保持着思想上的一致性。但是,我们接下去再看看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具体理解,又可以发现他与前人思想上的差异,从而表现出他对幸福的独特思考。

    亚里士多德注意到,当问及人类行为所能达到的全部善的顶点是什么的问题时,大多数人都同意这样的看法:善的生活、好的行为就是幸福。但是,在幸福是由什么构成的问题上,却颇有争议。有人认为,幸福是某些明显可见的东西,如快乐、财富、荣誉等;有人认为,幸福是明智的活动;还

    ①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0年11月版(下同)

    ,第10—11页。

…… 37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12

    有人认为,幸福就是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几种主张都有其合理的根据,它们能够在某一点上站得住脚,或者能够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可。那么,在对别人的观点作了这样的分析以后,亚里士多德又是怎样理解幸福的呢?

    因袭幸福就是德性的理性主义幸福论传统,亚里士多德把幸福定义为: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在这个定义中,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德性,二是现实活动,幸福由这两种因素构成。尽管这个定义中的德性成分与前人尤其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相同,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他的这个定义特别强调“是在占有或展示德性中,即根据品质来把握最高善,还是在表现品质(heksis)的现实活动中来把握最高善”

    ①这样一个重大的区别,这是与前人的幸福定义有着本质区别的地方。

    为什么在具有了德性品质后,还必须进行现实的活动,才是幸福呢?亚里士多德对此作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一个人虽然具有善的品质,但是,如果他的这种善的品质不能产生善的效果,那么也就不能称之为幸福。例如,某个人睡着了,或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停止了活动,那么,即使这个人本身具有善的品质,但却没有产生善的结果,因而这个人也就不能说是幸福的人。

    然而,德性的“现实活动却不能这样,它必然要行动,而且是美好地行动。

    正如在奥林庇亚大赛上,桂冠并不授予貌美的人、健壮的人,而是授予参加竞技的人(胜利者就在他们之中)一样,只有那些行为高尚的人,才能

    ①②③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14页。

…… 38

    2第二章 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

    赢得生活中的桂冠和好的东西“

    ②

    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的幸福并不在于他拥有或具备某种东西,而是要看他是否在善的引导下去实施现实的活动;只有行动,才能获得快乐,才能赢得真正的幸福。生活是美好的,而行动是美好生活的体现。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