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人生幸福论 >

第23章

人生幸福论-第23章

小说: 人生幸福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172

    651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幸福观

    第六章 一 以德祈福论全寿富贵之谓福A自求多福和求神赐福A以德祈福A以德祈福,这是中国古代产生最早、影响最大的一种观点。几千年来,它一直属于俗文化,支配着文化素质较低的中国人,其中不光是人民大众,也包括许多豪富和权贵。即使一些文化素养较高的人,在心灵深处,也难以完全抛开它的影响。

    全寿富贵之谓福A中国古代用“福”这个范畴表示幸福。福字在甲骨文中是或等①,表示“两手奉尊于示前”

    ,也就是两手捧着盛酒的器皿贡献在祭台上。由此可见,福字原是祭祀之意,表达人们的祈望和要求。

    甲骨文中也有“帝弗其福王”

    ②的句子,显然用意也是占卜。福字的内容,也就是当时人们祈望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尚书。洪范》中有个详细解释:“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的“攸好德”

    ,指遵行好的品德,算作幸福的内容似乎勉强,所以《韩非子。解老篇》中把它删除,只说是“全寿富贵之

    ①《汉语大辞典》第2卷,第2404页,福字条,四川辞书出版社。

    ②《殷虚书契后编》卷下,第24页。

…… 173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751

    谓福“。

    《礼记。祭统》中把幸福的内容更加延申,说是“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总之,福字表示人的长寿健康、安宁富贵、一切顺遂,万事如意。

    这也就是以德祈福论者所理解的关于幸福的含义,后来到汉代,桓谭在其《新论》一书中又增加了“子孙众多”一项,这在重视宗法血缘关系的时代,当然是个非常重要的补充。

    在等级社会里,福即幸福,无疑也是有等级的。例如在殷周社会里,只有王子配作福、作威、玉食,臣是不敢享有这一切的。春秋时代的诸侯大夫“福莫大于享国有家,祸莫甚于亡家丧家”

    ①周天子对晋国的籍谈说得更详细:“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奉之以土田,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子孙不忘,所谓福也。”

    ②至于普通老百姓的福,在当时的典籍上却难以找到具体的说明。

    既然幸福是指从环境、机遇到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完备和满足,那么,能达到这种条件的人可说是难乎其难,很长时间里人们认为只有唐代的郭子仪近之。郭子仪是唐代的中兴名将,活了85岁,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参与并指挥了平定安史之乱和后来的内叛外乱,有“再造王室”之功。史称他“岁入官俸无虑二十四万缗,宅居亲仁里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不知其居前后。赐良田美器名围甲馆不胜纪。代宗不名,呼为大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校中书令考二十四、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诸孙数十不能尽识,至问安,但颔之而已。”

    “宿将数十,皆

    ①②《春秋左氏传》文公十四年孔颖达疏、昭公十五年。

…… 174

    851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幸福观

    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余人,后皆为将相显官。“确实达到了”富贵寿考“的标准。可是即使他也没有避免事业上的坎坷和人生的磨难,主上疑臣下忌,宦官程之振、鱼朝恩辈更是百般陷害,连其父墓也被盗发,他不得不处处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后来人说他”权顷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

    ,“完名高节、烂然独著,福禄永终”

    ,③如此等等,不过是冠冕堂皇的溢美之词,并不完全符合事实。由此可见,幸福,在中国有时也称之为福禄、福休、福祚、福祥、福嘏等,虽然几乎人人向往,却往往是停留在个人的愿望和对他人的祝愿之中。

    中国流传的宗教,主要是道教和佛教,迎合着人们的这种文化心理,把“福”字作为自己的旗帜、到处招摇,争取信徒。佛教虽然宣扬人生皆苦、现实生活中不会有幸福,可是它又宣扬人死之后可以“涅槃”

    ,达到最高的幸福,积极推销廉价的天国入门券。不但如此,他们还把自己的宗教设施和宗教活动,贴上福的标签。例如把庙宇佛寺称作“福界”

    、“福堂”

    、“福宇”

    ,把信徒们的供养布施、行善修德称为“福业”或“福田”

    ,意思是说这些活动好像是播种耕田,将来会收到幸福的果报。道家在求福的过程中更为直捷,它们认为人不必死,在现实生活中就可以谋得幸福,白日飞升,成神成仙,进入“福地”

    、“福庭”

    、“福乡”。这些思想之所以在中国深入人心,历代相传;佛教和道教之所以历经千余年而香

    ③《新唐书。郭子仪传》。

…… 175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951

    火不绝,直到今天还在继续流传,原因就在于它们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的渴望。至于儒家所提倡的幸福,像“孔颜乐处”

    ,只能被少数文化品位比较高的人所接受,尽管当权者千方百计地提倡它,对于大多数人民群众来说,只能是可敬而不可亲,可听而难于行。相形之下福神的笑脸倒是比孔夫子的肃穆面孔更有魅力。

    自求多福和求神赐福A人生幸福的根据是什么,也就是说,是什么决定着人生的幸福?人生的幸福可不可以遍求,靠什么来求得幸福?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而他们也总是根据自己的时代所提供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出了各种不同的回答。

    持以德祈福观点的人们认为,人生命运的最终支配者是帝、天和鬼神;天子有一定的权力,他可以作威作福,可是,天子的权力也是由帝、天和鬼神赐予的,他只是天命的代表。

    正如墨子所说的,“我未尝闻天下之所求祈福于天子者也。”

    ①

    在他们看来,只有超世间的神秘力量才能决定人生的命运,成为人生之祸福的最终主宰。然而,这种观点并不赞成绝对的命定论,如所谓的“天高而难知,有福不可请,有祸不可避”

    ②之类。墨子尖锐地批评了这种“福不可请,而祸不可避”的“执有命之言”

    ,他指出:“天鬼之所亲厚,而能强从事焉,则天鬼之福可得也”。

    ③在他看来,决定和支配人生祸福

    ①③《墨子。天志上》、《墨子。尚同中》。

    ②《鶡冠子。近迭》。

…… 176

    061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幸福观

    的帝、天和鬼神,是有知觉、有感情、有思想的善良主宰。

    应该说,与绝对的命定论相比较,这个思想是个进步,它不自觉地降低了帝、天和神鬼的地位,而抬高了人的地位,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其实,远在殷周时期,有些思想家已经明白,人们可以部分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决定个人的祸福。据说殷代的太甲就曾对伊尹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④西周时代的诗人吟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⑤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思想更加突出。在上天和人力到底哪个是决定人生幸福的问题上,天平越来越倾向于人力。史嚚认为神也要“依人而行”

    ,周内史叔兴说:“吉凶由人”

    ,鲁国的闵子马竟然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⑥这种认识的进步,是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科学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

    但是,不论人们的认识怎么进步,当时的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天命鬼神等迷信思想的影响。在他们强调的人力作用上,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人的祭祀祈祷,即以自己的宗教迷信之信仰和行为取得帝、天、鬼神的宠爱和保佑。例如,用“黍稷醇浓,敬奉山宗,神嗜饮食,甘雨嘉降。独蒙福力,时灾不至”。

    ⑦墨子比较清楚地讲过关于人力对祸福起作用的方式:“(天子)

    率天下之万民,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其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蠲洁,牺牲不敢不瘯肥,珪璧币

    ④《尚书。太甲中》。

    ⑤《诗。大雅。文王》。

    ⑥见《春秋左氏传》庄三十二年、僖公十六年、襄公二十三年。

    ⑦西汉焦延寿:《易林。观之坎》。

…… 177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161

    帛,不敢不中度量。春秋祭祀,不敢失时几,听狱不敢不中,分财不敢不均,居处不敢怠慢。“

    ①前半段是祭祀,后半段讲的是人事。然而人事也是服从祭祀,对上天负责,向上天邀福。可以说,在中国从古代一直到近现代,都没有摆脱这个影响和这种模式。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祈福祭祀的对象越来越具体,从祖宗神、抽象空洞的帝、天和神鬼,发展到形象具体的福神,祭祀的仪式也越来越隆重,花样也越来越多。

    从东汉张陵创立道教以来,中国的神仙开始有了具体的形象和明确的分工。最早出现的福神是所谓“天官”。张陵的儿子张衡(不是创制浑天仪、地动仪的汉代科学家张衡)提出天、地、水三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于是“天官”成为赐福的神而受到人们的信奉。历代民俗年画中,天官被表现为吏部天官的形象,“红色袍服,龙绣玉带,手执大如意,足蹬朝靴,慈眉悦目,五绺长髯,一派喜颜悦色,雍容华贵气象。

    ②有的赐福的天官,还与禄星、寿星一起,也有的赐福天官与善童在一起。善童或执玉兰、牡丹花,表示玉堂富贵,或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鲤鱼灯,表示福包括着长寿、多子、财富有余等。古代中国还有一个福神是唐代的阳城,他在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任上,因奏停向朝廷进贡侏儒,受到了人民的感戴。后来元代无名氏撰写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把他说成是汉武帝时代的人,叫

    ①《墨子。尚同中》。

    ②参见马书田著《华夏诸神》,北京燕山出版社版,296页。

…… 178

    261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幸福观

    杨成,也是建议不把侏儒当宫奴,道州“郡人立祠绘像供养,以为本州福神也。后天下士庶黎民,皆绘像敬之”。祈福的方式,无非是斋戒沐浴、打醮祭祀、戴符佩印、导引辟谷、宝精行炁、金丹大药等,其中虽然有些科学成分,例如气功、医药之类,但是,基本上是迷信虚妄。

    以德祈福A中国古代人最重视道德,认为这是评价人的最重要的标准,甚至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至于人生幸福,必然要和道德联系起来。

    在古代的中国人看来,决定人生幸福的帝、天和鬼神,都是品行高尚、好善憎恶的,他们总是根据人的道德状况来决定他的祸福。

    据说产生于殷商的《尚书。汤诰》中,已经谈到“天道福善祸淫”。而《洪范》中更强调指出:“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

    ……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就是说,对于品德好的人,可以给他以幸福,那些品德不好的人,如果你给了他幸福,还会给你带来祸害。

    例如谦虚是善,骄傲(盈)是恶,《易传。谦卦》说:“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也是说鬼神的好善憎恶决定了人的好善憎恶。人要求福去祸,必须迎合神的意旨,也去行善除恶。

    既然人之祈福要靠自己的祈祷祭祀等活动仪式,又要靠积德修德,那么这二个方面中何者更为重要,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至少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积德修德要比祈祷祭祀等更重要,更根本。曹刿论战时,首先问到鲁国抵御齐国入侵的战争条件,当鲁庄公谈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时,曹刿很不客气地说:“小信未孚,神弗

…… 179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361

    福也。“

    ①只有说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他才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认为循规蹈矩地祭祀上天,只能算是“小信”

    ,不能得到保佑;只有忠于职守,尽心处理多种案件,这时才能得到上天保佑而能作战。与此几乎同时的隋国大夫季梁也指出,祭祀只不过是道德的形式和表示,光有隆重的祭祀而没有实在的德行,不过是欺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