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珠玉在前 >

第195章

珠玉在前-第195章

小说: 珠玉在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真是部好戏,演的演得很用心,后台配合得也很周到,是一部既好看又好吃的戏。嗯,虽然吃不着……”
  “谢谢晋王殿下,看到晋王殿下,我就想问一句今年去天竺耕种的人多不多?农作物去年的收成怎么样,今年也不会出问题吧?”
  “自然不会,阿孟姑娘且安心,米油菜蔬,天竺管够。”晋王如今是越看不见当初犯熊的样子了。
  “那便好。”有饭吃有屋住有奔头,这世道就能继续好下去。
  晋王还得琢磨贺礼,孟约同吕撷英便不多烦扰,难得今天云淡风轻,见了日影,正该好好走走。
  辞别后,孟约忽地皱眉回头看,仿佛早先一段时间,有流言直指先帝遗诏——就是那份兄终弟及的遗诏。
  不过关于遗诏,从来只有流言,并无实证。宣庆帝为君可谓明主,太子亦能承社稷之重,遗诏就是真有,也没谁会蠢到跳出来说起。


第390章 最初才最好,离奇才是戏
  遗诏这事,孟约在写《疾风令》时,就非常八卦地问过曹仲仑,这位在先帝朝时极受先帝喜爱,虽然……先帝常是恨铁不成钢的。
  曹仲仑对此的回答是“断然不可能”,当时曹仲仑一脸回忆从前的唏嘘,跟孟约就遗诏一事略说了几句:“先帝自然疼爱幼子,但先帝离世时,晋王殿下才几岁,谁知将来是不是个能担社稷的胚子。反倒是官家,辩人之能少时便显,用人之明参政时便见,先帝断然不可能留下兄终弟及这么荒唐的遗诏。再有,先帝但凡是晋王的亲爹,都不能留这么份遗诏,你好好想想这其中的门道。”
  当时孟约没细想,曹仲仑说不可能,哪就不可能呗。遗诏之事,虽然存在已久,但世人都只当是个笑话,偶尔有人谈起,也会用“吾等大明子民,长于阴谋诡计,这点小障眼法,怎么可能糊弄过我们”的语气。
  眼下孟约见过朱既彰后再想想,先帝殡天,宣庆帝登基时,朱既彰才是个才几岁大的小少年,先帝真留这么份遗诏,不是赠子江山,而是害子性命。那么这时候的问题就要换到另一边去——是什么人在背后炒这个话题?
  回家后,待王醴回来,孟约将心中疑问道与王醴,王醴琢磨半天说:“若依种种证据,委实就是晋王在背后,但在此事件中,恰不是他。”
  “你怎么知道不是他。”孟约要还记着呢,在《三醮》里,这俩位可是好基友。
  “且不由于督察院查了晋王多少轮,只说当年晋王什么样子年年也不是没见过,别人若道他是装的,我却能同年年说,他就真是个……二缺。”风言风语太多,就是宣庆帝不下命令,督察院也有义务有责任去查,年年起流言年年查,以王醴手里边,也查过几回。他不信卷宗,只信自己亲眼所见,亲手查证,结果那位真不是装熊样,而是他真就有那么熊!
  忽然从王醴嘴里听到“二缺”这个词,孟约愣了一下,片刻后发现这都是她造的孽,只能把无可奈何默默埋心底:“那到底会是什么人,或者说哪方人马?”
  “先帝有一段风流往事……”王醴说起这有点欲言又止,委实不是很好谈,难道要谈先帝差点成为大明历史上第一个被中宫皇后打死的皇帝,又或是说,那位被先帝风流了的女士也是个相当了不得的人物。
  那位女士如今是奥托曼帝国的亲王,因为她嫁给了一位奥托曼帝国的亲王,那位亲王去世后,亲王因为没有留下儿女,立下终身不再嫁誓约的女士如同传奇一般,从奥托曼帝国国王那里谋划到了继承权,于是她成了奥托曼帝国的亲王。当初奥托曼帝国做同盟国做得漫不经心,就有这位女士的功劳,如果不是皇储遇刺身亡,奥托曼还会继续拖同盟国后腿。
  所以,那位女士没少找大明麻烦,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那并非是大明子民,而是一位外洋女士。可以通过这件事想象得到,当年先帝年轻时有多浪,都浪到地球另一边去了喂。
  孟约:像我这样戏多的人,只需要这句“风流往事”就足够脑补出无数爱恨情仇,不用再多说。
  由于脑补了许多爱恨情仇,第二天早上起来,孟约便琢磨出了《菊下楼》的大结局。如万众期待的那样,是一个画风无比清奇的结局,必定能满足大家对画风清奇的定义。
  王醴看到她给结局写的几句简短梗概,看她良久说:“真要这么结局?”
  “大家都想要离奇一点的呀,我觉得这很离奇。”孟约一脸愉悦,这个结局的打开方式,她想想都觉得得很嗨的呀。
  王醴:我是怕回头你出不了门,但是,好吧,你高兴就行。
  王醴到衙署,宋之仪将一堆奏疏分派给他之余,还问他一句:“怎么《菊下楼》最后一本还没出来,阿孟姑娘打算写个什么样的结局?”
  王醴:相信我,你还是不知道比较好。
  宋之仪以为是孟约叮嘱过王醴,不许他往外说,遂道:“我又不是外人,放心,我就是知道了,也断然不会说出去。”
  孟约的这个结局,在她自己看来,是堪比大陨石遁的神结局,但王醴可不这么认为,而且他摸着良心说,大家可能都不会这么认为:“结局很离奇,事实上她早上才想好结局,具体什么样,下官并未细看。”
  “离奇好啊,不离奇怎么是戏,若是寻寻常常就结局,那也不是太祖的戏,也不当是打鼓人所编。”宋之仪也不细究,对这个答案表示满意,并表示很期待结局上演的那一天。
  王醴:真希望回头看了结局的戏,大家伙还能这么乐观。
  泛园中,孟约根本没有再修改的意思,关于创作,她记得一句话——最初的才是最好的。
  好吧,其实她就是觉得修稿太麻烦,不想太为难自己,而且这个结局她确实非常非常喜欢。
  “其实这个结局也很传统呀,黄梁一梦嘛,太祖这个梦不过是做得更漫长有趣一点。”是的,她让太祖在吃完第一顿的午后小憩中,做了这么一个漫长一生的长梦。然后醒来,太祖沐浴着晨光,听着老仆叫他起来吃饭,整个人身上散发着沉沉黑气。
  哎哟喂,辛辛苦苦六十年,竟是一枕黄梁梦,心累!
  孟约在最后的封底画上,为黑气沉沉的太祖加上一句官方吐槽“左右,快将朕的八丈长的日月山河剑取来”,旁边是一个跪地哭泣的小人儿,脑袋边上的气泡里对白是“陛下,我错了,我再也不敢瞎写,饶过我吧”,旁边是无数围观群众齐声大喊“这时候却来知错,晚了”。
  不管结局如何离奇,光就这页,大家也能饶过她的是吧。
  吕撷英:“我觉得大家不会饶过你……你敢这么画结局试试,揍你哦。”
  孟约:“反正,我是死也不会再作修发稿的,先生要揍就揍吧。”
  先生难道还舍得真揍她不成,嘁,她可是先生亲亲爱爱的得意门生,绝对……
  “先生,你真打呀。”
  “赶紧改。”这结局其实不算坏,就是莫明地让人抓狂,让人牙痒手也痒。
  孟约:不改,坚决!


第391章 没有偶然,只有必然
  书商收到完本稿后,迅速投帖登门同孟约谈心,在孟约死不修改后,书商绝望地表示:“回头大家伙儿倒是舍不得堵阿孟姑娘,但准舍得堵我。”
  要不是不舍得,孟约哪有现在这样的好日子过,当然,这份不舍得里也掺杂着喜爱与尊敬,孟约是单凭自己就能让人爱恨交加,根本不必靠其他的。送走书商时,孟约还想,自己是不是有点过份。
  但是,紧接着,戏迷票友们联名致信德麟班桑班主,严肃地表示——不换七天一场新戏,我们就要搞名堂,搞大名堂。
  桑班主欲要置之不理,奈何,德麟班的戏迷票友里,多得是身居高位的,孟约可以关起门来管他门外春夏秋冬,桑班主不行。最后,桑班主虽然没如大伙儿愿,改七天一场,但到底改成了十天一场。
  “本来一个月才两场,我这能慢慢排,正好半年演一部新戏,接下来半年则返场复演。现在这样一变,一个月得三场,四个月就得演完,接下来可还有八个月,我总不能接着八个月都返场复演吧。”桑班主同孟约吐苦水。
  孟约深深觉得,戏迷票友们真是心计深,他们逼得桑班主快愁白头,桑班主这就来催她,让她看能不能从一年一部戏,改成两年三部戏,或者三年四部也是可以的,总之一年一部是不能满足的:“我这到底有个孩子,不可能天天趴在案头画画,这样吧,我从我的学生的作品里挑两部给桑班主。”
  一说到这,就觉得自己当初格外高瞻远瞩,居然跟早就预料到大家伙儿要搞名堂一样,竟早早就培养学生画本子,结果在长江书院带起一股“编故事”的风潮。眼下,就是不会长于画画的,都开始写小说啦。
  不管绘本还是小说,最终都要请人改成戏本才能排戏登台演出,因两者之间没什么太大难度差别,
  桑班主听了,倒也没什么不肯,只有一个疑问:“会同样精彩吗?”
  “桑班主不要小看我的学生。”全天下最玛丽苏,最狗血套路,最敢写敢想的,就是十三四至十七八岁之间。孟约这段时间很是见识了少女们的内心世界,真的,各种玛丽苏啊!和现代的玛丽苏比起来,少女们苏得更含蓄雅训一些。
  “那要是不麻烦,劳驾孟夫人过几日将本子带给我瞧瞧。”
  “也不必过几日,桑班主先等会儿,稍后书商就会送样书来。”自从出了本萌萌的《父亲大人日常》后,长江书院的少女们就一发不可收拾,已经有十好几人出书,书商最近超级狂热地爱着她。
  说到书商……
  孟约把更加狂热的春宫书商记起来,虽然未曾谋面,但据吕撷英转达,新的春宫已经雕刻好封面,将取名作《洛水秘谱》,洛水对巫山,没毛病。书商狂热的地方在于,他竟然十分遗憾,秘谱无法登台演成戏,不然“该比打鼓人的戏还火”。
  对此,孟约只想同那位狂热的书商说一句:要真演成戏,咱们就都该被抓起来下大狱了,罪名都是现成的——伤风化,乱教化,这可是至少流放三千里起步的罪名。
  不多时,出正常本子的书商过来,给孟约带来了少女们的样书,并非绘本而是只配几幅插画的小说。孟约同桑班主一人一本细细阅读,孟约不过是再被苏一苏,桑班主却不好说读着是种什么样的感觉:“戏是好戏,故事也很不错,只是通读之后却有种说不出的怪异感。”
  如果桑班主见识过现代的网络,就会知道如何准确描述这种怪异感——又苏又爽,还居然完美避开所有雷点,简直神奇。
  “怎么样,能排成戏吗?”
  “我拿回去叫常先生看看,应该能。”一个回到北朝初年,托身五姓阀门的少女,戏确实精彩,遣字用词古雅非常,林下风致亦写得淋漓尽致。
  孟约早前就看过,还给曹仲仑看过,曹仲仑的评语是——小姑娘学识之渊博,令人赞叹,魏晋风流在她笔下,深蕴于字里行间闪闪发亮,是一个精妙缜密的好故事。
  书商这时插话道:“倘排成戏,估计也应当不错,但比起阿孟姑娘的故事来,许爱的人少一些。”
  “为何?”
  “太雅。”
  这倒也是,桑班主深知,戏迷票友里虽多得是学问渊深之辈,但谁到戏楼子里,还愿意听山高海深,都更愿听点能搏人一笑乐开怀的。孟约的戏就很能让人乐开怀,开怀之后又能留几分余味叫人品咂,而这本名为《朱雀桥》的小说,差的不是余味,而是不用带脑子的轻松畅快。
  近几十年来,小说戏剧界其实一直盛行着白话风,所以孟约才会轻轻松松大行其道,深富学识的人认为这才是真正能教化人的文章,唯深入浅出,叫世人都能看进去,方能使人受教化。而对市井百姓来说,简单直白易懂的才叫娱乐消闲,不然弄得跟上学堂时考试一样,那还有什么趣味可言。
  “雅正好啊,便是戏台子上,那也当百花齐放。再说,不是一直有人说我俗么,这回好,给他们个雅致的。”总有些老学究,嫌她带坏了时下著文的风气,说是浮夸浮躁没内涵,只会拿太祖来炒作自己,达到谋重利的目的。
  这也不是只孟约被诟病,德麟班也一样连带被批:“孟夫人这么一说,就没问题了,请孟夫人这几日里哪天得工夫,将红枣姑娘请来一晤。”
  “行。”
  送走桑班主和书商,孟约还得去春雨巷一趟,之前有学员过来喊她,说是拍好的戏已经剪好,叫她过去看。梁礼光是慢工出细活,而且还跟开挂一样,在胶卷上做起了后期修片。一张张底片地修,工程之巨,搁孟约简直不敢想象,然而梁礼光却肯下几个月苦功。
  成功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