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珠玉在前 >

第109章

珠玉在前-第109章

小说: 珠玉在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叫一个自带光圈。帅得孟约想跪倒叫男神,所以说,为什么人家能娶到女神呢,那是人家年轻的时候,是个妥妥的男神,光靠脸都能吃得开的那种。
  “这料子好,浮光锦技艺才复原没多久,老孟在家乡的织坊能做到这程度,已是顶尖的了。”浮光锦并不是说浮着一层光,而是在特定的角度能看到隐隐浮在锦面上的一点鳞鳞波光,所以才叫作浮光锦。这锦泼水不湿衣,工艺很复杂,但视角效果极美,着目时常有波光,就算是常见的花纹,也显得相当不俗。
  孟约觉得,又要有人同孟老爷说媒了,虽然孟老爷哪个也不答应,但说不定有人烦一烦他,他就会面对这个现实呢。对于大家伙一起帮她催婚,孟约是万分乐意的,她真的很希望孟老爷无处安放的心,能有个妥帖的安放之所。
  当然,得还得看孟老爷自己的意愿,反正也没谁能逼得了他。
  孟老爷生日过后,是明章公主的百日宴,因为百日宴并不是在恰好满一百天这个时间做的,而是挑好日子才作宴。并未广请文武百官,而只是请了几位退休的老臣和宗室,孟约是跟着杨廷礼进宫的,名义上是杨廷礼的小辈,为的是省得跟人解释身份。
  萧皇后见了孟约先是招手,片刻后仔细一打量:“你站着我看看……这才多少日子不见,竟长得这样好了。”
  见萧皇后指她的胸,孟约就忍不住也有点小羞涩,她这根本不是长出来的,而是挤出来的。虽然她做的内衣并非特别能挤的那种,毕竟没钢圈没固定条,没那么好的收拢效果,不过是承托起来略略向中间拱,能比较明显地将胸形显出来而已。
  “嘿,我做了件小东西,还蛮有用的。”孟约也不好说是什么,但见萧皇后一脸兴味,就晓得了,同为天下平胸女,这种兴味她懂。萧皇后是生了仨孩子,依然比较平,可见是真心十分太平,“不然,给殿下也做几件?”
  “今儿回去就去,明儿给我送来,倘真好用,嫂子送你份大礼。”萧皇后素是个行动派,能今天完成的事,不会等明天。
  孟约:“那得先量尺寸,殿下找个绣娘,贴身量好……”
  萧皇后摆手:“哪用费那么些事,针工局有记档,我让她们取来给你看。阿孟可真是,小心机很多啊,你怎么什么都想得到。”
  孟约:日后还会有更多。
  “殿下,宫里新安的电风扇好用不好用?”孟约对这还挺好奇的。
  “吊扇好,台扇不好,台扇的风对着人吹,久了很容易把人吹得头晕脑胀,倒是吊扇好,架得高一些,整间宫室都有微风,很是舒适。”萧皇后说着又停了停,摇头而笑,“就是顶顶麻烦,若要遍布万户千家,且还有得磨。”
  孟约琢磨,应该把缝纫机这安利赶紧卖出去,电灯电扇,确实还有一段路要走,现在光电线都是个不小的问题。时下的房屋是砖木结构,用电安全十分要紧,因而暂时还是不成熟的产品,不能推出面市。
  缝纫机却可以切切实实地让人感受到,咳……科技带来的革新之力,孟约心下觉得这有点怪怪的。毕竟她所生长的时代,科技都是和电子产品、精工机械产品、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等挂钩的,缝纫机在她心里,和科技二字其实不很沾边的。
  “吊扇还不成,有一件东西却已经可以了,这多半个月试下来,我觉得缝纫机已经十分妥当,可以造出来惠及万千家啦。”孟约略解释一下缝纫机的工用和优势,约定过几天请科学院送一台到宫里来。因孟约来得较早,说好一通话,才陆陆续续有女眷过来。
  萧皇后一一指着人叫孟约认,这些女眷里,孟约也只认得懿安王妃一个,所谓的认得还是彼此只闻其名,从没见过人。
  “可算是见着阿孟姑娘了,今年已这时节,该是在忙着备嫁了罢?”懿安王妃对孟约的印象十分深刻,一年里总要往宫中送几次东西,都不贵重,多是自家出产,心意却足。而且不管哪次,也都没落下懿安王府,倒像是给的跑腿费一样,叫懿安王妃怎么能不印象深刻。
  “是,来日,请王妃吃酒。”孟约表示感激,懿安王妃一句话,把她从各种猜测中拯救出来。
  “真是个美人,王重崖倒是好福气。”朗然漂亮,气性大方,懿安王妃觉得,这样的才真叫美人呢。
  从来没觉得自己是美人的孟约,被懿安王妃糊一脸“美人”,真心有点懵。
  以至于出宫门时见到王醴来接她,她还傻傻地问了一句:“师兄,我美吗?”
  王醴:……


第216章 挤挤总会有的
  王醴又不蠢,在通读孟约的《慕春令》后,更是跟开了挂一样。再说,这样的情况下,就是傻子也知道,该说美。
  于是乎,被王醴换着花样夸了一首长诗后,孟约真信了她是美人,至少在某一部分人心里当之无愧。王醴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懿安王妃大概是看她顺眼,把“美人”扔过脑后,孟约便着手剪裁,内衣还真不能借绣娘的手,她得自己来裁,再一点点缝合,然后进行细微的调整。因是夏天,用的都是交织了丝线的苎麻透花绫,砂洗过后极其柔软,且十分薄。
  这样一看跟现代的蕾丝文胸差不多,只不过颜色上,受染料所限,不会那么鲜艳。总共选了六个颜色,第一个做好之后,后边的就容易做了。裁剪车缝,一个多时辰也就搞定了,只等着明天送进宫去给萧皇后。
  其实说起来,平胸也有平胸的好处,明制的衣装,胸大的穿起来反倒不好看,要说穿得好看,还得是胸平又有那点肉,瘦得一把柴似的,更适宜宋制。胸大则宜唐制汉制,尤其是曲裾,胸大腰细腿长的穿起来,简直是大写的诱惑。
  大明足够开放,所以,汉唐宋,乃至再古早一些的魏晋服制都依然保留着。街上的成衣铺裁缝铺,是只要你想,甭管哪个时代的衣冠都能做出来的。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也从来不拘袄裙比甲禙子披风,热闹的时候往街上一看,整个华夏文明都在眼中。大明的魅力也正在于此,他的胸襟犹胜汉唐,他的风雅足追魏晋。
  静夜无人时,孟约想起了那个已经不在这里的少女,不知她去了哪里,是否安好,是否生活富足,是否家人宠爱,是否拥有可携手一生的良人,可相伴一生的友伴:“我好好过,你也要好啊,小约。”
  短暂地同少女对个话,孟约坠入梦中,竟是一夜无梦的。
  吃过早饭,顺一遍四只狗的毛,在胖达咬着她裤腿想要出去浪一浪时,孟约无情拒绝了它:“我等下要出门,喊夏姜带你们出去玩好不好?”
  四只狗自然是不挑,能出门玩就成,它们不挑人溜。
  安顿好四只爱宠,孟约乘车进宫去,将昨天做好的透花绫文胸送给萧皇后。她进宫时,萧皇后正满头大汗地哄小公主。这位小公主是不吵不闹的时候,比天使还天使,一旦要哭闹了,非亲爹顺不了毛,萧皇后顺也没用。
  “这怎么回事,哭得好伤心的样子。”孟约听着都觉心疼,小孩嗓子嫩,这时已经有点嘶哑。
  “还不都是你蔓生兄,载章叫他抱惯了,阿孟你是不知,从前载宥载宽,他都没这么抱过。载章却不知哪里打动他,叫他一刻也舍不得放手,连批条陈都不撒手的,现下可好,除他别人都哄不着。”一说起这事,萧皇后就有吐不完的槽。
  宣庆帝这会儿在朝上呢,今儿有大朝会,一时半会儿下不了朝。
  萧皇后喊宫女把孟约手里的盒子接过来,顺手她就把还在哭天嚎地的明章公主搁孟约怀里了:“来,你抱她试试,左右明年后年,你也得有孩子,就当先学习一下。”
  孟约:……
  三个多月的孩子并不会像刚生出来那样小小一坨,看起来就很柔嫩脆弱的样子,明章公主光奶娘就有六个,岂有喂不壮实的道理。所以孟约并没有手忙脚乱,而是先坐下,慢慢地把小家伙给调整到应该会比较舒适,她也比较方便的姿势。
  但是,这并不代表明章公主就会给面子,依然哭嚎不停,孟约忽然想起从前微博上流传的那个外国医生哄孩子手法来。她以前也没试过,也不知道顶不顶用,同萧皇后提一句,萧皇后揉着额角说:“只要你能哄着她,让我怎么都成,让她怎么也成。”
  孟约不敢自己动手,便告诉奶娘是怎么个手法,奶娘略微调整一下后,托着小公主的屁屁前后晃动,这才晃几下呢,小公主居然真的不哭了。虽然眼泪还挂在眼角呢,但真不哭了,可怜巴巴地眨着泪眼看人。这会儿视角还没完全成形,所以小公主看人,是逮着谁动就盯着谁看。
  “你可真成,这都会!”
  “也是听来的,没想真有用。”
  所以,微博上的那些才十几二十岁的小年轻,把各种教养孩子的技巧Mark住是有道理的,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呀。当年跟风,真没跟错。
  “听阿孟这么一说,真该有本书,教导天下父母怎么带孩子。”萧皇后擦去额头上的汗,可算是能清清静静坐下来。
  孟约:真该有个部门,考试天下成年男女是否有成为父母的资格。
  当然,孟约知道这特别异想天开:“这个我可不会,殿下不如朝四海征集,看各家都有什么带孩子的心得技巧。叫人一一试了,出个集子,省得新上任的爹妈们手足无措。”
  “倒是可以,回头我找人说说看。”萧皇后喝口茶,叫孟约一起进内间,教她怎么用盒子里的小心机。
  萧皇后并不自己喂孩子,主要是想喂也没奶水来喂,指点宫女给皇后把文胸穿载好,萧皇后一低头,“哈哈”笑道:“居然还能挤成这样,真是稀奇,甚好。”
  孟约: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一句话出现——挤挤总会有的!
  孟约不仅给萧皇后带来了文胸,还把裁剪时用的纸样也搁在盒子里,日后只需命针工局照着做就行,多做几次,就知道该怎么根据身形变化来进行调整。
  这内衣的生意,孟约是没想过做的,因为即使是亵衣,各家都是自己做的。寻常人家女孩子打会拿针线,就能自己做了,儿郎嘛,小时候由母亲做,长大了由妻子做。至于养了绣娘的人家,自然就是绣娘做了,贴身的衣物,鲜少有去成衣铺买的。
  所以,把内衣的纸样交出去,不用多久,就会传遍整个大明的。而今的大明,信息传播速度也不算以,好比打鼓人的戏,如今整个大明都已经传遍,所以……她走到哪里,都要努力捂住马甲,不然掉马了,日后遇到读者催更怎么办,读者不满意情节,吊她家门口怎么办,写得不好读者往她家扔臭鸡蛋怎么办?
  是以,马甲必需捂紧!
  #呵呵呵,你离掉马不远了#


第217章 蛋好吃,何必管鸡长什么样
  自从披了打鼓人的马甲,孟约就养成一个时不时去东华门左近一家茶馆坐坐的习惯,那里有来自大明各地的士子,带着他们的人生和故事,或独坐,或对饮,或群聊。只要在那里坐一下午,一个人人生最光辉和最坎坷的画面都可以被描述出来,可能上一刻还跨马游街青春肆意,下一刻便凄风苦雨惨淡人生。
  这种起伏,几乎浓缩在他们人生的每一刻,毕竟那是个来如潮涨,去如潮落的……政治圈。
  杨廷礼那里也可以听到类似的,却没有这么切肤之痛,杨廷礼一生虽有坎坷,但在那位老人家的嘴里,一切都是云淡风轻,可以看作天际晚霞飞的过往,老人家到底是在最高处俯看过人生的阁老。
  不过今天,他们在说打鼓人,孟约不是第一次听到这间连名字也没有的茶馆里,响起谈论打鼓人的声音。
  “打鼓人不是只做开箱戏,今年竟然这么早就有戏了?”
  “也未必只写开箱戏,《闺门令》不是开箱戏,《乘云仙宗》亦不是。”
  “只是排演罢了,说不定还是要到明年,德麟班排戏,快的一个月能排完,慢的……最长我见排一年的。许是这次的新戏更不好排一些,不然不会这时候就开始排演。”
  “我觉着再难也难不过《乘云仙宗》,光场面布置便是个极大的问题,难为他们还想出用钢丝拉人上下飞移的点子来,那准不是一天两天能琢磨出来的事。”
  “这一点《乘云仙宗》倒未必比得《太祖秘史》。”
  “那倒……也是。”
  “你们说打鼓人是江郎才尽,还是《清平令》果有深意?”
  “依打鼓人的说故事能力来看,应是别有深意,就是江郎才尽,也不至于这么快。”
  孟约:谢谢信任。
  “不知打鼓人,究竟是年迈的老者,还是青壮之龄?”
  “笔力老道,不似年轻人,想法之时鲜,又不似老朽。”
  “不,光看绘本,我倒觉得打鼓人是个年轻人,戏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