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

第134章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第134章

小说: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祝酶墒裁淳透墒裁矗群玫牟荒茉俸昧恕�

    一个月过去了,燕王府的围墙全部又重新加固加高了一整遍,里面原先有的几栋破院子也全部修整完毕,而该准备的大量木材,石材,砖头瓦片等物也陆职陆续续的搬了进来,只待开年后,就大兴土木。

    “王爷,您明天可以过去看看了。”赵甲带着些许兴奋,请燕王去检视自己的这一个月的成果。

    “不去,我和大郎还有不少事要干呢。”燕王却根本就对燕王府不感兴趣。

    陈府这边住起来还蛮舒服的,反正现在总共就他一个主子,他并没有打算现在就要搬到燕王府去。

    “王爷,您还是过去看看吧。”大郎帮着赵甲劝了一句。

    “有什么好看的,最多不过是比你这里宽大一些罢了。说不得,还没这边布置得妥当呢。再说了,今年我是不会搬过去的,就那几间破屋子,再收拾的好,有什么鬼用。不过是能暂时把大家安置下来罢了。”燕王说。

    赵甲想了想,心里对皇帝和知府的不满又增加了一大堆。堂堂王爷连个王府也没有,还只能挤在属下家里过日子,这说出去,又有谁能相信。

    不过他再想想,王府那边确实也不怎么样,因为赶时间,一切从简,还真赶不上陈府这边布置的好。毕竟王府那边的院子可比这边的多,而且更加破,收拾起来,还不及大郎这边好弄呢。所以那边虽然能住人,但也着实算不上是好地方。燕王愿意在这边住着,就先住着吧。

    “您天天和大郎捣鼓这些很有趣吗?”赵甲转移了话题,指着库房里堆的一堆东西,问道。

    这段时间,燕王与大郎不仅仅是闲逛,还和商队学着收了不少东西回来,都堆在这里,准备明年开年后,就贩到京城去呢。

    “有趣啊,本王现在可得多赚些银子回来,不然等那一大队人来了,多过段时间只怕连饭也吃不上了。”燕王说。

    他这几天也和大郎买了不少粮食存着,凉平府虽然地广人少,但粮食价格却不便宜。他第一次听到大郎说买的米面价格时,还吓了一跳,这个价格都赶得上京里的价格了。但米面的品质可比不上京里。

    大郎却说:“王爷带着近四千人过来,也不知道这里的米粮够不够呢。”

    燕王想了想,也觉得可能性很大。这座凉平府在册多少人他虽然还不清楚,但就他这些天所看到的这副破败样子。他就十分赞成大郎的话,他的近四千人真的是个大数目了。骤然增加四千人,恐怕会引起凉平府一些物价的浮动。甚至引发一些事故,他可不想自己一来,这里就出事。很多事情,他还得慢慢谋划。所以他俩就先行悄悄购买了不少米粮存放起来了。

    陈府住了这么多人,也热闹的很,大郎直接在这里买了几个下人,做些打扫等粗活,不过厨房的活儿与贴身侍候燕王的活儿,他却不敢随便找人。因此他不得不自己兼任了燕王的大厨。不过燕王在外打仗时间长了,没人侍候他,他也过得惯,不然,大郎还得贴身侍候他吃饭穿衣呢,只怕要把他忙死。

    幸好赵甲等人基本不用他管,他们在燕王府干活,就直接住在那边了,在院墙根上搭了一几间小房子,就成了他们二十人的住处。并且还就地请了煮饭的,专门给他们弄饭食。

    大郎只要管自己和燕王的饭食就行了。多了个王爷要吃饭,大郎每天煮饭总不能只煮一两道菜吧,还得想方设法的多弄些好吃的,餐餐桌上都有三菜一汤。这是辛湖以前弄的规矩。他不知不觉就习惯了。而且这样的安排也挺好的,两荤两素,搭配的也很好。

    弄燕王感叹道:“没想到,你这厨艺不仅没退步还进步了呢。”

    “这些都是阿湖教我的。”大郎笑道。

    两人分坐在餐桌边,开始吃饭。在这里燕王也不讲究什么规矩,顿顿都和大郎象家人一样,一起吃饭。

    燕王听得又是羡慕又是嫉妒。大郎能陪着辛湖下厨,辛湖能在大郎有难时不离不弃,两人有什么事情也会有商有量。这样才象一家人啊。而他自己呢,女人一堆,却找不出一个与他真正相待的人。

    这样一想,燕王晚饭就又多吃了一碗,搞得大郎还以为自己的厨艺突飞猛进了呢。

    作者有话要说:  每到周四就不想码字,怎么破

 第169章 忙碌

    接下来的日子里; 赵甲指挥着一群人,开始重点修整燕王府的大门。这可是燕王府的脸面工程; 别的地方暂时搞不了,起码也得把大门搞得富丽堂煌一些。

    让人一看; 就知道这里是燕王府; 而燕王自己却一点儿也不在意,燕王府会弄成什么样子。就好象那不是他的家一样,整天跟着大郎东奔西跑的; 活生生把自己整成了个小跟帮。

    搞得大郎在本地认识的人; 都以为燕王是他的伙计。因虽然燕王是为了掩饰身份; 外貌也乔装过; 基本不担心有人认出来。他好象还极喜欢这样的生活; 天天跟着大郎走街串巷,谈生意; 跑得带劲极了。

    大郎不得不劝他,“王爷; 这些生意上的事情; 我们慢慢来,您还是抽点空过去看看王府吧。”

    “不急,本王有的是时间,明年想怎么弄就怎么弄。走啦,走啦,还是先去把那批货弄回来再说。”燕王不以为然的摆摆手,又兴冲冲的往外地跑。

    与大郎一起来的商队; 并不太大,有些大生意他们也做不了,但他们在这一带跑得多了,门路多,有些生意自然就找上门来了,但他们又吃不下,见大郎有意思就全部转介绍给大郎了。商队已经起程走了,留下的几笔大生意,燕王十分感兴趣,大郎心里却有点担心,毕竟燕王手下的人,并没有厉害的经济能手,就凭他和燕王自己,他怕这么大的生意,会亏掉。

    “王爷,您真的想吃下那些货吗?”大郎有些担心的问。

    “为何不?”燕王反问。

    凉平府这么穷,他自己不想办法增加收入,就靠此地的税赋收入,又如何养活这么一大群人?皇帝把他扔到这个穷地方来,显然就没想过还要拔银子给他。他带来的近四千人,每年光是吃吃喝喝就得花多少银子啊,他不早点自己打算,还能指着皇帝帮他养吗?要是连自己的人都养不活,他这个燕王也不用当了。

    “可是,讲做生意,您手下有这样的能人吗?我能力有限,不能担任此重担。”大郎直言道。

    燕王皱眉,他当然也明白,可是做生意讲究的就是时效性,最先做的人才有可能拿到最大的利润。不然,等别人都做起来了,你再来跟风,还能落下多少好处?并且,他也想先试试看,自己手下能不能找出些这样的人才来。

    他身边全是一群只会打仗的武人,保家护院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多人,毕竟现在是和平时期,又不要去打战,养着这么多,总要给大家找些事情干,不然大家太闲了,迟早要出乱子。并且,他也得想法子解决大家的生活问题。

    “先试试吧。总得踏出这第一步,才知道能不能行啊。”燕王说。

    “王爷,您看能不能先一样少收点,咱们先试个点,慢慢来。”大郎想了想,建议道。

    他自然知道燕王的处境,一个人要养着近四千人,这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况且这凉平府如此穷,知府与本地的一些土族还占据着大量的资源,想要收服他们也不是那么容易,燕王想在这里舒服舒服的过日子,首先就要保证自己的收入来源,否则坐吃山也空,而且他还没有山可以吃呢。

    燕王心里合计了一下自己的钱袋子,最终还是点了点头,他的身家并不丰厚。他一直在打仗,每次所得大半上缴了皇帝入国库了,小半分给在前线拼命的将士们了,他自己虽然也拿了一点,但加起来也不过几万两而已。

    在京城呆了一年,皇帝除了赏赐了一些东西之外,并没有给他多少可以直接拿来用的财物。如果真把手头的银子全拿去做生意,要是亏了本,可就麻烦了,这么多人如何养啊。

    燕王和大郎出去谈生意了,而在京郊庄子上的辛湖,也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京了。年底了,庄子上也没什么事情要她管着了,家里也有些不少事的得等她回去处理。这一整年,她基本上呆在庄子里,只是每逢平儿他们三兄弟在家休息的日子,才回去住两天陪陪他们,弄些好吃的好喝的,一家人在一起热闹两天。

    其他的时间,她都呆在庄子里,管理着田间地头的事情。庄子里的人一开始还有些欺主耍精的,都被她收拾得服服帖帖了,不听话的,太精滑的人也被她轰走了。反正干农活,她自己就是一把好手,根本就不用担心搞不好。

    主子们基本不在家住,陈府也用不上那么些下人仆妇,她干脆把一部分年轻力壮的人带到庄子上来干活了。只留了几个必要的下人,在胡妈妈的带领下,守着宅子呢。

    马、王两位姑姑,跟着她到了庄子上,平时除了贴身照顾她之外,也跟着学习一些农事,帮她分管着事情。两人以前虽然没做过这些事情,却也觉得格外有趣,庄子上可比京里自在的多,没那么多的规矩,空气也好,两人还住得很开心呢。一开始辛湖还怕她们不习惯,是打算把她们留在京里的,但两人跟过来后,却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大部分的田种了主要粮作物,留了两块田种菜,还栽了不少果树,养了成群的鸡鸭,几头耕牛,一群羊,几头猪。整个陈家平时所需的吃食,基本都从庄子上获取,不怎么拿银子出去买,确实也给她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吃不完的东西,她都拿出去卖了,多少也能换些银子回来。

    在辛湖的精心打理下,两处庄子的收成都还算不错。刨去一家人吃喝之外,所剩下的东西,还卖了一百两银子呢。

    带着两车东西和几名下仆,辛湖赶在腊月里回京城了。陈府有胡妈妈打理,一切都照应的好好的,她一回家来,就立是热闹起来了。

    “乡君,您总算回来了。”胡妈妈欢快的笑道。

    辛湖每个月也回来两三天,但因为她不常住在这里,整个陈府基本上关门闭户的,没有客人往来。但现在入腊月了,几家亲近的人家也是该走动起来了。主人不在家,总是不太好,所以辛湖也是瞅着日子回来的。

    “有什么事吗?胡妈妈。”辛湖问。

    “也没什么大事,不过是进腊月了,也该准备年货了。您和几位爷也该裁制一些新衣裳了。”胡妈妈说。

    辛湖点点头,回房去换衣服了。回到京里,该要的打扮还是要的,可不能象在庄子上那样随意了。

    等到平儿三兄弟回来后,她把算好的帐本拿出来,对他们三兄弟说:“我已经算好帐了,今年还算不错,有一百两银子的节余。你们过来,每人算一遍。”

    她平时也会教这大家学习算帐,其实他们家的帐目很简单,不象别人家那么多那么繁杂。她总共就记了两本帐,一本就是平时的开销,一本就田庄上的产出。还有一些实在太琐碎的小笔开支,根本就没有记。

    平儿三个人都用算盘,他们平时也会学习算学这门课程,打算盘都是小意思。但辛湖却不学,因为她一向用现代所学的计算方式,普通的加减乘除,足以对付这些帐目了。

    平儿三兄弟早就学会了她的算法,在接过帐本后,每人很快就算出了结果。

    大宝还乐呵呵的说:“大姐,你这算法比我们学堂上学的算学有用方便的多。”

    “那是当然。”辛湖笑了笑。这里的人可不会用阿拉伯数字,而他们家记帐却用这种符号,这帐本拿出去,外人不仅看不明白,也根本就不会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他们自己家人却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人都算完了,答案都与她的一样。

    辛湖说:“大郎说过,结余给你们两个,这一百两银子,大宝和阿毛各拿五十两去存在钱庄里,把存单拿回来给我,我先帮你们保管着。”

    大宝和阿毛两人商量了一下,说:“大姐,就这么一点儿,还是你拿着吧。这马上过年了,家里也得要买些东西。我们平时的花用够多了。”

    “买东西的银子我有啊。这是你们该得的,先存好了,留着以后给你们娶媳妇。”辛湖笑道。

    说起来,平儿年纪也不小了,但家里现在这副光景,而且她也认为迟些成亲比较好,就还没有相看人家呢。谢夫人曾经提过一嘴巴,但也觉得平儿现在功不成名不就的,又没什么产业,想说门好亲也不容易,还不如等他考中了举人再说亲。而大宝和阿毛两个年纪还小,再拖几年也没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