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

第112章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第112章

小说: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郎的婚事,肯定得他自己做主,因此众人才会如此直白的问他。

    过了好半晌,大郎说:“这事,还是得等到阿湖他们来了,再说。”

    燕王脑子里立马浮现出那个力气极大,做饭菜很好吃的小姑娘的身影,笑道:“光说到你了,对了,你妹子年纪也该不小了吧?”

    “对啊,我娘与我娘子这两年,已经在我面前念叨过好几次阿湖的婚事了。说起来她年纪也不小了,再拖下去真是老姑娘了。”谢公子说。

    大郎被这句老姑娘给弄得变了脸色,立马说:“我想马上接他们上京,但却没有人手。”

    “也不急这点时间吧,再过几个月,等燕王的事定下来,再说吧。”谢公子说。

    陈华也点点头,说:“是啊,燕王就藩,护卫亲兵至少是三千人。你们这些直系说不准也是要跟着走的。”

    大郎不解,因为他现在已经封官了,按理说燕王的护卫亲兵应该不会选他。但这也说不准,因为皇上,太子这么防着燕王,指不定就看大郎这种跟着燕王打天下的人不爽,直接找理由把他们再分给燕王,跟着他去就藩,以断绝燕王在京里的耳目。

    也就是说大郎这个京官,当得并不稳呢,随时有可能被解职。

    “那我干嘛要急急忙忙的置房产啊。”大郎后悔的说。如果他要跟着燕王走,京里刚布置好的房产,还有什么用?

    “这也不一定的事情。你毕竟是正经的京官了。也许动不到你头上来了。”陈华安慰道。

    他其实希望大郎能留在京里,这样对燕王其实也是个好事。不然到了封地后,京里一点儿消息也得不到也是不行的。虽然在自己的地盘上,基本可以为所欲为,但京里的风向不知道,对燕王也极不利。

    “对了,你的婚事,也要找借口拒绝一些人。怕这个紧要关头,会有不少来拉拢你。”谢公子提醒道。

    “我,谁要拉拢我?”大郎不解的问。

    他这么个小官,一无实权,二无地位,祖上也没什么根基,有如浮萍一般,自己都过得小心翼翼的,有哪里值得人拉拢的。

    “如果不是燕王的亲事,你只怕已经京中各大小官员家的女婿热门人选呢。”陈华笑道。

    大郎这种上无父母长辈的,家世简单的人,其实是很得一些人的喜欢的,大郎自己没有长辈亲戚,只要他妻子会拉拢他,他就一定会把妻子的亲戚当自己的亲戚,为人家所用。只是,现在燕王的亲事一定,大郎他们这些燕王的直系,地位就尴尬了。这个时候,是很怕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来拉拢了。

    大郎沉吟片刻,明白大家的意思了,想了想,说:“其实我也算是订了一门亲的。”

    “啥?你订过亲,我们怎么不知道?”谢公子惊讶的问。陈华与燕王也颇有兴趣的看着他。

    “呃,说来话长。这门亲,应该说可认可不认。”大郎组织了好半天语言,才说。

    “什么叫可认可不认,那女子是什么人?在哪里?”谢公子倒是被他搞糊涂了,一连声的追问。

    大郎想了半天,还是不肯说出来。他很明白,如果辛湖和他不能成亲,就只能当成是亲兄妹了。在他还无法确实,辛湖的心意之前,肯定不能说出来啊。不然,说出来了,又不能成亲,以后别人会如何看辛湖啊?

    虽然眼下,他对辛湖没有男女之情,但怎么着也有亲人之谊啊。两人也几年没见过了,他实在无法确实辛湖的心意。实际上,他也不敢保证他与辛湖立马成亲,能不能过得好。

    因为他很明白,辛湖其实是个很有个性的女子,如果她不同意,他肯定也不能强求。更何况,两人以兄妹相处了这么久,认识他们的人,都当他们是亲兄妹,他自己也会混乱未婚夫妻,与亲兄妹这两种关系了。

    见他不肯说,众人越发好奇,全部看着他。特别是章炎更是眼巴巴的望着他,希望他能解惑。章炎最近闲得发霉,好不容易有点事情引起他的注意,还能不追着吗?

    “等我写信问问阿湖再说吧。”大郎被逼得没法了,说。

    “也好。”谢公子点点头,说。他以为大郎是要和辛湖他们商量一下他的婚事,却不知道完全误解了大郎的意思。

    而在芦苇村的辛湖,也有着同样的烦恼。

    胡妈妈已经不知多少次念叨过她的亲事了。特别是现在大郎又有消息了,还在京里当了官,辛湖的亲事就更加急迫了。

    “别急,别急。等大郎写信回来再说吧?”辛湖说。

    现在能通信了,她相信大郎也该有个准话了。无论是承不承认这门亲事,他俩也有扯不掉的关系。如果大郎不想和她成亲,她也不是很在意。毕竟两人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大家都还小,真没有爱情啊。不管怎么说,她也希望自己能感受一下爱情的滋味。

    可是,这个年代想去谈场自由恋爱,真的不太现实啊。况且她也希望自己年纪再大点才嫁人,她实在不能忍受十几岁就结婚生子啊。

    辛湖头疼的抱着被子,在床上打了几个滚,幻想着长大后的大郎是什么样子?心里一劲的想着,可千万不能长残啊。

    大郎提着笔,实在不知道该如何问辛湖这个问题,总不能直接问:“你愿意不愿意嫁给我吧?”

    还是说:“你想不想和我成亲?”

    这种直白的话,他真说不出来。况且对方还是个妙年少女,也不好回答他的这个问题吧。

    最重要的是,他写回去的信,指不定还是先被平儿拿到手呢,如果平儿看了,岂不是令辛湖难堪吗?就是他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啊。

    所以他纠结了好几天,这封信还是没有写出来。

    而这时,燕王的婚期也订下来了,就在一百天之后。说实在话,大家都觉得实在是太仓促了些。但皇上与此同时也下了一道旨意,说什么燕王年纪已大,要快快成家生子了。同时还给他指了两名侧妃,与正妃一样,家族势力都不大。

    那意思是说,燕王一大婚,就得带着妻妾离京就藩了,却偏偏没有把燕王的封地给订下来,弄得大家简直是一口气提着上不来,也下不去。

    燕王大婚,并且还同时纳二侧妃,这事情可多得很呢。皇上可能也是心里有愧,对燕王的婚事要求就格外高,令礼部等务必照最高规格来办。一下子又把京里的各大与之相关的官员给忙得脚不沾地了,大郎正好也被派了一桩公务,跑东跑西,忙得连休息时间都没了。一到晚上,只想倒头就睡,哪里还有时间与精力给辛湖写信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不能这么轻易就让大郎娶到辛湖,大家说是不是啊……

 第142章 进京

    却说大郎在京里忙得脚不沾地; 无暇顾无私事。

    辛湖却因为一桩事情,不得不来京里一趟。

    原来; 当年芦苇村人登记入籍之时,张婶婶想来想去; 最终还是把自己家的来历告诉给安修远了。

    因为安修远本身就精明厉害; 又是大肆清查外来人口,诸如张家村,及芦苇村附近的一些小村落; 这些人; 他都要求大家把来历说清楚; 说好了要一一核对的。

    陈家; 大郎已在军中; 安修远的人来登记时,辛湖也半真半假的一通话; 就令人以为他们真的是芦苇村的人,反正只说几年前; 他们就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什么都记不太清楚,也正常。平儿,大宝,阿毛更加小,更说不清楚。因此还没人怀疑他们的身份来历。

    但小石头的父族,朱家又不是普通乡户人家,还有个张家村在。张婶婶肯定不能象辛湖这样; 左一个不知道,右一个不晓得就瞒过去。与其令安修远事后来盘问,甚至如果有事牵扯,倒不如她自己坦言相告。

    因此,她说:“小妇人身怀六甲,又带着几岁大的幼儿,在刘大娘的维护下,拼命逃窜,终与夫君等人失散。后来要不是因为遇上了大郎与辛湖,又被他们俩救到芦苇村来了,只怕早就死了,却也没能力去寻找夫君他们。”

    刘大娘也在一边补述了张家村人的话,安修远当然知道当时的乱象,路上逃难的不少人确实是死在流民与官匪之手。听了她们的话,再一想那朱公子一家人居然也不管这母子三人了,心里对她们还很同情,自然不会怪罪他们。

    “那现在你们准备怎么办?”安修远问。

    “如果夫君有心,现在安定了也该过来寻我们。总不能我们老弱妇孺出去寻他们吧。再说了,小妇人实在不知夫君们去了哪儿。”张婶婶答。

    原来,朱公子的老家,张婶婶以前根本就不知道在哪里,后来一家子出门时,才隐约知道要要去哪儿,因为那地名她以前根本就没听说过,当时她怀着身子,也无精力去记这些。哪里想到后来会失散。所以真指望她们去找,估计还真找不着。况且那朱家人也不一定就是真回到老家去了。

    当时那么乱,指不定他们也和大家一样,遇到适合的地方就安置下来了呢。

    安修远沉默片刻,才说:“如此,你们就先落在芦苇村再说吧。以后再慢慢打算吧。”

    张婶婶松了一口气,自然巴不得,连连点头称是。

    这件事,对安修远来说,也算不什么大事,并没有格外放在心上。但他这人记忆力极好,既然知道了这事,自然就记住了朱公子的家世来历等。前不久,他从一份公务当中,听到了朱公子的名字,再问了一下朱公子的年纪家世等,觉得很象小石头的父亲。

    但此朱公子人却走通了太子一系的关系,已经在京城,可能很快就会谋得一官半职。他要是真出面去调查此人,又怕搅到皇家的事情当中去。

    特别是,他是就知道燕王之事了。对于皇帝与太子的作法,他虽然不赞同,但他也心知肚明,是为了什么。这个时候,他越发要避嫌,不好调查朱公子。

    朱公子仍是太子一系的人,虽然地位不高,但真要查到太子什么事了,可就麻烦大了。再说了,他也不乐意管皇帝的家事。

    所以,他就来提醒小石头了,让他亲自去确认一下。

    张婶婶知道相公的事情后,怎么着也得去找找看,毕竟小石头是要继续考的,如果有父族的力量就更加好了。再加上,如果小石头考中进士,要当官,肯定是会被翻出他父亲的事情的。如果说一直不知道消息,别人还不好说什么。

    现在明明有机会查到,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肯定要确认才行。

    但是,张婶婶又怕朱公子另娶,置他们母子三人不顾。所以,就只得让刘大娘先前去探查一翻,好有应对之策。

    但刘大娘一来年纪也不小,二来,也不可能单身一人跑那么远。让她带着小石头出门,张婶婶也不放心。这个儿子可是她最大的依靠了。同时,这种事情也不能张扬出去,如果他们去了,朱公子又娶了妻,甚至生了孩子,丢得可是他们的脸面,所以愁得不行。

    张家如此为难,辛湖自然看出了,然后张婶婶就把这件事说出来了。

    辛湖正好被胡妈妈念叨的烦不胜烦了,天天在她面前发愁,怎么把她嫁出去。有这个机会,胡妈妈的意思是,让她进京去看看大郎,顺带问问大郎对她的婚事有何打算。

    张婶婶想到大郎如今在京里当了官,又没空回村来接弟妹们去,辛湖心里焦急主动进京去看看,也正常。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辛湖一开始还没想过要上京去找大郎,但现在有这个机会,而且她也正想了解大郎的近况。比如,偷偷看看,大郎是不是有意中人啦?又比如,是不是已经不她想象中的那个大郎了,会嫌弃她这个村姑啊。所以她干脆,就与平儿,跟着刘大娘和小石头一起上京。

    因为难得上一趟京,要带的东西就格外多了。有要送给谢府的礼物,有给大郎带的东西,还有诸如一些芦苇村的特产啊,还有辛湖特制的一些熏制鱼啊肉啊,咸菜,大酱等,满满当当的装了一大车。

    另外,辛湖想着路途遥远,吃喝拉撒都不方便,自然要多带些行李物品,比如换洗的衣服,铺盖卷,以及在路上说不定,时不时的自己弄东西饭,所以连锅碗瓢盆也带了不少,如此又搞了不少东西。

    平儿看着这么多东西,简直不敢相信的说:“大姐,你要不要带上桌椅板凳呢。”

    “对哦,还带两张小茶几,几张小凳子。”辛湖急急忙忙的又去拿了两张小竹茶几,和两张小竹凳子。成功的令平儿黑了脸,还想再说什么,那边小石头连忙捂着嘴,冲平儿挤眉弄眼,小声的说:“别再说什么了,不然她还会拿的更多。”

    总之等到出行时,就连安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