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古代农家生活 >

第26章

古代农家生活-第26章

小说: 古代农家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颐:“我爹爹为了供我读书,想了许久,才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说是要做一个新式衣柜,为了让人家记住,他还起了一个名字,叫周记宜居,想把这几个字印在衣柜上,可是我写的字不好看,所以我想来求求夫子,可不可以帮我写这几个字?”他眼巴巴的看着钱夫子。
  “新式衣柜?这倒是稀奇了”钱夫子知道周颐的父亲是名木匠,在他想来衣柜还能有什么新式的,不过看着面前满眼渴求的心爱弟子,钱夫子还是爽快的答应了。
  钱夫子平时宽衣阔袖,颇有魏晋之风,周颐见得只有他上课时教学生的模样,真正挥毫泼墨却一次也没看过。
  只见钱夫子铺好了纸张,磨墨的时候由快到慢,整个人似乎都沉浸了进去,周颐渐渐放轻了呼吸,眼睛眨也不眨的盯着钱夫子。
  钱夫子磨好墨,用笔轻蘸,然后运笔而动,一蹴而就,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说不出的赏心悦目。
  周颐向写好的几个字看去,周记宜居四个字宛若本就从纸中生出来,浑然天成,自然舒展。他一时看的失了神,自己要什么时候才能写的出这样的字呢?
  钱夫子似乎知道他心中所想,“以你的灵性,再加上笔耕不缀的毅力,二十年即可自有风骨。”
  “这么久啊!”周颐下意识的惊诧。
  谁知这句话却不知哪里挠到了钱夫子的神经,只见他笑容立时没了,厉声说道:“你若是存了投机取巧,走捷径的心思,以后别说是我的学生。”
  “啊……我不是……”看着钱夫子越来越阴沉的脸,周颐住了嘴,拿起笔墨,向钱夫子又鞠了一躬,“谢谢夫子”便火烧尾巴似的跑了。
  钱夫子等周颐走了,轻轻的叹了口气,知道自己方才急了,见周颐这么有灵性,他生怕其也走上那些聪慧之人却半路夭折的人老路,少年成名的人不少,但这样的人常常被周围人夸赞迷了眼,被浮华蒙住心,能走到最后的却往往是一开始不显山不露水,但能踏踏实实一步步向前迈的人。
  周颐捧着墨宝,见周老二还没来接自己,料想他应该是去舅舅家借银子了,便准备自己回家。
  还没出县城,就遇到了匆匆赶来的周老二,他旁边还跟了一个壮实憨厚的少年,那少年一见到他挠了挠额头,嘿嘿笑了一声,叫道:“表弟。”
  “表哥!!”


第36章 开业
  回去的路上交谈才知道,原来是王虎担心周老二忙不过来,便把王元派过来帮忙了。听了后,周颐不得不感叹,他这个舅舅对他们可真是太好了。
  回到家里,周老二忙着请人盖作坊事宜,周颐则静下心来练字。今天看钱夫子写字的状态,他被深深感染了,也略有所悟。
  周颐带着笔墨来到小河边,沿着小河往里走,经过孩子们嬉闹的地带后,转一个湾便来到了峡谷处,小河从上湾村穿过,经过这座小山,河水从狭窄的崖口串流而下,这里水浅滩深,村里人一般都不来。
  周颐却独爱这里。
  初夏的傍晚,橘红色的夕阳挂在天边,光线穿过山林洒进来,使这个不大的浅滩仿佛笼上了淡红色的轻纱。开的鲜艳的花朵因为河水的滋润,看起来含苞欲滴,各种鸟叫声此起彼伏,远处还有一片芦苇随风摇荡。
  大自然的美好景色让周颐心旷神怡,心很快平静下来,铺开纸张,沉静研磨,渐渐沉浸在瑰丽的字体中。
  对于周颐来说,繁简字体的切换一开始也是一个难题,开始练字的时候,写的字总是缺胳膊少腿儿,直到这两个月的下死力,周颐才算是将对照的繁体字笔画全记住了,但始终有一个惯性,毕竟写简体字这么多年了,有时候即便知道繁体字该怎么写,一不留神还是会写成简体字。
  还好现在已经逐渐改正了过来。
  四周静谧,周颐专注于笔下,识海一片清明,脑中再无其他。直到天近暮色,在峡谷边呼朋唤友回家的小孩儿声才将他惊醒。放下笔的那一刻酣畅淋漓的痛快感充斥了在心间。
  可是回过神一看,才发觉不知不觉写满了许多纸张,周颐有些心疼,本来一开始的打算是写一点儿就在石板上练习的,现在把好多天的纸都用完了。
  拿起来一看,发现字迹浑圆了许多,这倒是给他了一个安慰 ,总算又进步了一点儿。
  收拾好纸墨 ,周颐在暮色中沿着小河向家里走去。
  这时候有许多白天劳作的大人都在外歇凉,看周颐胖嘟嘟白净净,穿着一件蓝色细布长袍,头上挽了一个发髻的样子,一看和村里的泥猴儿就大不一样。
  “六郎,又练字呢!”有人招呼。
  “嗯,三叔公,您歇凉呢!”周颐眉眼弯弯的问候。
  三叔公一张老褶子脸就笑开了,“是啊,你是个好娃娃,好好念书。”周颐的太祖父一共三兄弟,除了最大的太祖父去世了外,另外的二叔公三叔公都还在世,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穿过村里,不断的有人唤周颐,周颐也很有礼貌的各种叔叔伯伯爷爷奶奶叫过去,让本就喜欢他的村里人更加有了好印象。
  终于到了家,周颐的嘴巴都快叫干了,抱着杯子咕咚咕咚喝了一大杯水才解了渴。王艳责怪:“喝水不要太急了,当心呛着。”
  没一会儿,周老二带着王元也进了家门,王艳把准备好的饭菜端上桌,本来不是农闲的时候是只吃两顿饭的,但王艳心疼周颐和周老二各自辛苦,晚上便会简单吃一些,现在王元来了,晚饭更是成了正餐。
  王元今年十四岁,但人高马大,和王虎站在一起也不遑多让,他吃饭的豪迈劲带动的周颐都多喝了一碗稀粥。
  吃饱了王元看了看桌子,才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吃多了。”
  “你这是说的啥话 ,能吃是福,要不然能有这体格,能打这么多猎”王艳嗔道。
  周老二看着王元的身体满是艳羡,六郎啥都好,就是身子弱了些。周颐要是知道周老二的想法,肯定会捏着身上的肉窝窝发窘。
  “是啊,多吃些,你今天可帮了我大忙。”周老二拍拍王元的肩膀,感概的说道,今天王元帮着他忙上忙下的,只要周老二说了,王元保准一点儿水分都不打。
  “我爹就叫我听姑姑和姑父的话。”
  周颐看着王元若有所思,大舅将王元派来除了帮忙,心里肯定也是不想王元打猎的,毕竟那太危险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后面的几天,周老二带着王元请了村里的人帮忙,一个简易的作坊已经盖了起来,就选在村口的官道边,这里原本是一片荒地,因为太过贫瘠,也没什么开荒的价值,就这么被闲置了下来,周老二花了些钱租了一年。
  说是作坊,其实也就是搭了一个大棚子,周围用木材圈起来,顶上搭的茅草。木材也是从村里买的,下湾村后面连绵一大片山,山里瑰宝多,这些靠天吃饭的农人对大自然的馈赠最懂得敬畏,要是遇上灾年,这些大山就能救命。
  村里人平时上山砍柴,捡些山货,也非常注重山林的维护,砍了树必定要补上树苗,现在周老二一下买了七八两银子的木材,每家差不多能分到四十文,这就差不多够一个三口之家的农户一个月嚼用了,所以要补树苗也都高兴。
  又是盖作坊,买木材,还在村里一下请了这么多人,这么大的动静自然引起了村里人的好奇,纷纷打听周老二要干啥。
  周老二只说要做衣柜,其余的就不肯说了。
  三叔公和二叔公还一起上门来表达了担忧:“六郎还在念书,你手艺好,做木匠话也能维持过去,可不要贪多,搞这么大动静要是趴下了可就难爬起来了!”
  周老二只得好言解释了一番,末了二叔公和三叔公还是忧心忡忡的走了,其实他们倒不是真的对周老二有多担心,他们怕的是周老二亏了,连带了周颐。周颐做为下湾村这么多年头一个考上白鹿书院的,早就在下湾村出了名,又听说了他为周老二在王家门前的一番作为后,更加认定周颐不凡,可不是不凡么,一看周颐就自带文曲星的光环。他们周家祖祖辈辈都是泥腿子,现在看周颐有这个潜力,两个知天命的老头儿就格外关心,指望着周颐出息了带擎周家呢!
  周颐没想到同族之内竟然这么看好他。
  周老二下定了决心,还是很有行动力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进行。没过几天,周老二把人请齐了,相熟的木匠也请了来,作坊便开始了动工。
  一开始不熟悉。磕磕绊绊的,效率不高,等过了些天,渐渐摸索出了门道,动作就快了许多。周颐还出主意让按天结钱改成按件计费,这样一来,所有人的情绪都高涨,产量更是猛增,一天能制作三十多架衣柜,大大的超出了周老二原先估计的二十架。而帮工的人因为做的多,得到的工钱也多了,双方皆大欢喜。
  这其中,周老二让王元充作监工,务必要保证质量,王元一根筋,瞪着一双大眼睛严格按照周老二的话执行。他那小山般的身体带给人莫大的压力,一些本来还想取些巧的人见了,顿时打消了小心思。
  在作坊开工十天后,周老二带着周颐在县里物色铺子,最后他们看重了一间要出租的带小院儿的铺子,原先开的是米铺,原来的老板要回家乡,不租了,铺子的主人正招租。
  周颐看了,觉得合适,谈了谈价格,因为铺面大,还带着小院儿,价格比预期的高一些,一年要五十两银子。这价格在广安县都不算便宜了。
  好说歹说,最后便宜了二两银子租了一年。
  铺子租好,由于没有多余的银钱,王艳带着几个丫头只收拾了一番,并没有重新装修。
  租好了铺子,作坊那边也上了正轨,周颐就准备打广告了。想来想去,决定分为几步走,开始引起舆论,造一个话题,比如希望怎样让衣服放在衣箱里不皱,希望家里有什么样的家具之类的,还可以打打标题党,比如最贴心的嫁妆之流,这前世无所不在的软文广告可是有极大的威力。
  最近广安县莫名其妙兴起了一个新的话题,见面不是问吃了吗,而是问你这衣服也皱了啊!非常魔性,然后借由这个自然就过度到了周颐安排的几个话题中。
  这么讨论了几天后,又刮起了一个话题,什么样衣箱放久了衣服不皱。
  其实这只是周颐在书院的时候逢人便问:“咦,你的衣服有点皱呢,是在衣箱里放久了吗?”问的多了,自然就在学子中间起了影响,一些学生回家后就诉说了这个苦恼。
  然后周颐又感叹:“要是有放衣服不皱的衣箱就好了。”
  这些学生回去后便向家里表达了这个愿望。周颐再次感叹广安县人民造八卦的能力,他这儿还没使多少力呢,话题就起来了。
  临近铺子开业的时候,周颐又开始了打广告的第二步,发小传单。广安县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识些字,周颐的广告简单粗暴,《周记宜居衣柜,放衣服不会皱的衣柜》,下面又说了宜居开业时间和地点。
  请了些小孩满大街的散发。
  广安县的人还是第一次接到这样的广告,拿过一看,这不是最近大家都在说的事吗!还真有这样的衣柜呀!哎呀,这可要去看看,周记宜居,一家新店?
  到了周记开业的这一天,大半个广安县都知道了,鞭炮哔哩啪啦点燃,在围观的人群中揭下了牌匾。周记宜居,钱夫子的字顿时让整个牌匾提升了档次。
  此时铺子里已经放上了组装好的衣柜,周颐为了现身说法,专门用了一个做了展览,里面分门别类的放着衣物,按色系用衣架晾着外衣,收纳的抽屉,格子,从未见过的移门,都颠覆了广安县人的固有看法,这衣柜还能这样做?
  这不仅收纳方便,看着也整洁,比原来单一个箱子可实用好看多了。
  一问价钱,有两个档次的,一种八百文,一种一两银子,这……不贵呀。就是家里的那个笨重的木疙瘩也要六七百文呢!
  当即就有人心动买下了。有人第一个买,马上就带动了其他人,放置在铺子里的三十架衣柜立马抢购一空。
  周老二马上安排人将作坊的衣柜往铺子里运。
  一天下来,卖出衣柜三百架,已经将作坊里的存货销售了三分之一。这趋势,作坊里的存货铁定不够。
  周老二兴奋的直哆嗦,马上会回作坊开足了马力干活。
  周记宜居开业仅十天,就卖出了一千架衣柜,粗粗一算,纯获利就有五百两。
  王艳和周老二看着算出来的账都不敢置信,深深怀疑是不是算错了,这钱什么时候这么好挣了!
  周颐特意给他们又算了几遍,两口子这才相信是真的,他们真的用一个多月时间就赚了这么多钱。
  王艳一脸的梦幻:“他爹,我咋觉得在做梦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