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彼得原理 >

第44章

彼得原理-第44章

小说: 彼得原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益精市中心没有收集垃圾的容器,因为每栋大楼均有真空系统,可以在二十分钟内收
集完毕;地下有一中央分离机,可以自动抽出纸类、玻璃及有机类的垃圾。我们已彻底领
悟,任何物品都必须融于自然,使之重复再生循环,生生不息。不仅发明机器促进循环再
生,也借许多方法,强化大自然再生循环的功能。
    我们在市中心市场、大道及公园的荒芜区域培植有机土壤,借着这些富微4、有机体的
土壤来分解大量的一氧化碳。繁殖鲸鱼以去除湿他的蚊虫,绦鱼捕食蚊的幼虫而不会伤害到
其他的昆虫。
    大自然从不违反其法则。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繁殖白鱼以净化我们的湖泊,白鱼吃水草、海藻及垃圾,这种长三英尺重七一磅的鱼并
不会影响其他种类的鱼,它不仅活动力强,而且也可供食用。
    在自然法则中,没有所谓之惩罚或奖赏,只有最后结果的呈现。
    ——英植索尔(Robert Ingersoll)
    我们时时注意改造自然所须付出的代价,不要让一项促进自然循环的方法,引发另一项
对大自然之破坏。很幸运地,我们能够以整体大自然为考虑,而非针对单一问题,忽略全盘
考虑地谋求解决之道。借此,以最接近自然的法则采取行动,从不视单一事件为独立个案,
而是全盘考虑。
    科学精神比任何纪律更值得我们坚持,因它能促使学生及前仆后继的研究者保持理想与
耐心,全心追求真理,不会被任何个人情境或政治因素所牵绊。
    ——达尔特爵士(Sir H。H。Dalt)
    我们如能在科技知识之外,运用某种建构人类行为的准则,借此平衡个人利益勺共同利
益,人类就能向前大步迈进。也因我们能够运用冷静的头脑,和过人的智慧与充沛热诚的
心,这些人类天赋的“资产”,配合技术开发推陈出新,日新月异,终能拨乱反正,大力改
善我们生存的世界。
    我全心努力塑造美好的未来,才发觉未来远超乎人类的想像。
    ——威尔期(H。G。Wells)
    益精圆木大楼距我所住的旅馆只有五条街之遥,十五年以前,大楼曾是我们聚集之所,
景观极美,交通繁忙而便捷,中央大道现在已不似以往,迷你包厢车寂静地沿着许多大厦边
缘。自我们头上驶过;你漫步在街头,几乎卡曾发觉小车厢止、讨驶,直到这种快捷之小车
厢遁入地底,才猛然发现上们的存在。
    所有知识都源于我们既有的概念中。
    ——达芬奇(Leonardo Da Vanci)
    自从回到益精市后,我就慢慢地例览这个城市,我渴望从我留存的印象中,寻找过去的
一些蛛丝马迹,尽管现在我所看见的益精市几乎已焕然一新,但我必须睁亮眼.敞开心灵接
纳它们:爱舒教授的省略、佛塞特市长治理下的市民们、艾里斯的进步等等。此刻观察这一
切,我能更感受到“他们”的成就:“整合的系统比各零散个体的总合,所发挥的力量更加
惊人。这已不是数学上的真埋,而是美学、情感的经验。当我看到屋顶太阳能集结器时,我
感受到益精市各个家庭的温热及电力所带来的便捷,以及目睹载运市民的快运系统和氢气变
成汽车的燃料等种种景观等,我不禁心动不已;仰望天空,我看到湛蓝而洁净的美丽画面,
环顾周围,有娇柔鲜美的花朵在超市四周,我猛然发觉这城市变得文明了,这才是令我激赏
的“人类进步”的面貌。
    人们应有鲜活的思考力,而不是只以萧规曹随的态度做事。
    ——富勤(R。Buckminster Fuller)
    益精市市民的性格及周围之环境均已被整合。科技对于达成人性化,使得真正之进步不
再是梦想,我观察人民可亲的容貌,这城市的确改变了人民,而人民也改变了这座城市。
    人们群聚都市以求生:群聚的原因是期盼有好的生活。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益精圆木大搂是城中心保持原貌的建筑物之一,当我踏上大理石台阶时,真感到宾至如
归,并且这儿一定有许多“宝藏”待我挖掘。《益精日报》是一家相当前卫的报社,内有许
多企图心旺盛的工作人员,但从他们无异议地票选中,得知他们较喜爱保有原貌的工作环
境,因这是他们成长之路,我一步步走上二楼即可感觉到众人对;日有建筑的怀念与关爱。
    建设是缓慢而费时多年的工作,但摧毁却可无情地在一天中完成。
    ——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

改善教育品质
    当我回想到奥福伊有关教育的文章时,我不禁开始思考现在的市中心与一九七五年时之
不同。想到今日孩童与环境的关系,我走到奥福伊的办公室,我相当期待这次的会晤,因为
奥福伊的文章对大众舆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并且他的教育理念也颇获大众支持。
    所有欲统治人类的权术都如此认同:一个“帝国”的成败维系在青年教育。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我一走进她的办公室,即对内部有条不紊的摆设感到讶异,以往我对新闻记者的印象都
是杂乱无章。我还发现奥福伊非常。迷人,若她参加选美赛,我一定会很高兴投给她一张支
持票。
    我告诉奥福伊小姐,我想要这一五年来益精市学校转变的全部讯息,她提到她在学生时
代的一些事情,并且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因她在一九五○年代,曾在益精小
学就读。她觉得她都曾经历好、平凡或是不胜任三种类型老师的教诲。像奈恩老师就是一位
热忱而能使学习变得有趣的老师,奥福伊便亲临这位老师的教诲,进而能够阅读写作及体会
求知:乐趣;当她进入中年级,她在同济中已是一名勤奋有成的阅读写作者。她的英文老师
阂特斯帮她奠定写作基础,使她在小学阶段即成为同侪中之翘楚。之后莫尔及盟恩老师也使
她发挥文学天赋,音乐老师们亦对她的启蒙助益良多,使她在高中时期,就能够成为布鲁斯
所指挥领导的合唱团中一位优秀的团员。
    教育即是协助孩童发挥他的潜能。
    ——弗罗姆(Erich Fromm)

●教育的谬误

    但奥福伊在数学及科学方面就不是如此幸运,她的第一位教师里特,便常嘲笑犯错的孩
童:而她的高中数学老师耶斯,则常指定许多繁琐重复的功课;她的基础科学老师凯莲特是
个老好人,但她热爱动物以致忽略了许多生物学现象,也导致她有时扭曲或非理性地教授科
学观念。
    所谓干练的人,就是会去身体力行的人;而非干练者即是教导别人的人。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
    由于奥福伊对文学及写作的热爱,使她决定成为英文老师;大学英文课程令她如鱼得
水,欢偷不已,但她的教师教的课程却令她失望透顶;她修心理学的课程,但内容竟和传道
授业方面毫无关联;而研究方法课程,尽是请些教授讲述三十年前的陈年往事;在伊恩教授
的领导下,她的实习教师课程,着眼在教室的沾净宽敞,与遮帘放置平衡等芝麻绿豆琐事中
度过。
    世界上有两个地方,对时间总是锱铢必较:监狱与学校。
    ——格拉瑟(William Glasser)
    奥福伊第一年在益精中央高中任教时,她发觉大学所学的东西。在这儿一点儿也派不k
用场。她与其他老师沟通后,发觉大家部颇有同感,必须在毕业后再重新学习。
    教学重,戈应是方法而非内容,……应是启发法而不是填鸭法。
    ——蒙塔古(Ashley Montagu)
    奥福伊很受学生喜爱,她对爱好文学的学生的启发非常“成功,但在这所高中,由于部
分学生本身就很大缺文化素养,连阅读也发生困难,更别提赏析英国文学了。
    克拉博是中央高中一位古板的教员,她建议奥福伊不要担忧学生的问题,只须使学生忙
碌评维持教窄的秩序即可。拉尔亦建议她多说笑话、户外教学历影片等消耗时间。然而奥福
伊无法接受,她不想当一位浪费学生时间的老师或一个小丑,她知道,从古至今,教师的工
作便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与热诚,而成为受欢迎的老师只是其中之-而已、她发觉有
些颇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事实上,并没有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能胜任的教师常心存激发学生
的兴趣,尤其是对基本事实。慨念、涧察力及求知的态度,而她也知道要成为这样的老师。
自己仍得继续努力。
    人若有能力去求知,但却死于无知,那才叫作悲剧。
    ——卡菜尔(Thomas Carlyle)
    奥褐伊虽对早期教师的养成教育颇为失望,但却加入了一辅导文化障碍学生的计划,这
项计划的前提,是要求教师教那些只了解中产阶级之价值,而不了解下阶层价值的孩童。课
程内容包含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及非洲历史。她虽觉得课程安排很有趣,但是最后
还是离开了,因为她深信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及非洲历史学家对城市黑人孩童的了解根
本不深。“教育上,因无知而无法对事实作有效反应,这是教育最令人讶异的地方。
    ——亚当斯(Henry Adams)

自我觉醒
    奥福伊是优秀的学生,她的老师都鼓励她进研究所继续求知,直到获得博士学位。老师
那样地勉励,她当时觉得4卜常荣耀,然而她的想法是,不再继续与其目前教学无关的课程
有所瓜葛。尤其当她看过指导教授的博士论文之后。更坚定了她不再求学的决心。塔脱博士
的论文是“中等学校校长对问卷的态度研究”,主要内容是寄发五百份问卷给校长,然后询
问他们关于填写问卷的感觉;而鲁尔博士更鲜,她的研究论文是证明上课是教导学生最没效
率的方式,这项研究使她声名大噪,而她也因盛名所累,忙于四处上课,借此发表她的《上
课无用论》。
    博士论文只不过是把死人骨头从一个坟墓换到另一个坟墓。
    ——多比(J·Frank Dobie)
    从这时开始,奥福伊便开始在《益精日报》报导有关教师目前教学的窘境,以及不称职
的教师如何教导别人的教学方式。她的第一篇文稿是呼吁重视所有孩童的平等教育权,并改
善教育财务,将先进的科技应用在教学上及孩童的学前教育中。但奥福伊也强调虽然财务、
设备及现代科技已获改善,但若是教育者的水准没有进一步提升,就好像把锐利的刀交给技
术拙劣、的木匠,反而会造成更糟糕的局面。
    爱默生建议他的同胞要培养学校老师,并使他们成为世上囊优秀的老师。
    ——布告克斯(Van Wyck Brooks)
    奥福伊撰文表示,老师充实自我与准备,是其表现杰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解决教育
问题上的重要一环,然而老师成功与否亦取决于其经验、奉献热诚与天赋,而非只特别重视
专业的课程。长久以来,我们都太相信“老师的特质是与生俱有,而不是培养的”以及“教
学是一种自然天赋的能力”,奥福伊认为教学的成功就如同医学、建筑或其他专业领域上的
成功一般,都是需要天赋的能力,但成功亦需要能够获得正确。的知识与技巧。
    不仅自我认知是一种艺术,教导他人也是一种艺术。
    ——西塞罗(Cicero)

三种教育类型
    在一九七○年代早期,公立学校可说是一团混乱,奥福伊借着发表三种教育倾向来澄清
当时的状况。长久以来,美国教育均服膺三种哲学立场,然而公正学校印夹杂在其间而显得
混乱。其中一个教育传统主要是强调“三R”。另一个则被体为前卫,充满自由风气的学
校,它是以孩童为中心、并强调开放教室、放纵式教育及强调孩童主观经验的教育。大部分
的与师及教育者都是属于前者,否则就归类于后含。
    学校董事会诚挚地下结论说,学校愈是得严谨,学生愈自以为是。
    ——奥佛斯特里特(H·A·Overstreet)
    传统学派的人以为,孩童借沥规蹈矩而能学习何谓责任;他们谈论许多对孩蒙如何学习
责任与尊重的教盲方法,其观点就是要求孩子们尊重老师及权威,而他们借此盼望后代能加
入他们的“阵容”。
    在大学所好的各类主题变化不大,都只在“世袭”相授,老师教学生,学生义成为老
师,继续教育学生。
    ——利希腾伯格(G.G.Lichtnrberg)
    另一派前卫的教育家,深信放纵式的教育、他们认为教育系统与生活无关,所以应该没
有所谓的正规教育体制。他们鼓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