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朝阳 >

第63章

帝国的朝阳-第63章

小说: 帝国的朝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太后这边……想着太后,光绪却不敢抬眼看太后,只是不时的握着掌,那掌心里都冒出汗来了,全是一副急不可待的模样。

慈禧却是不动声色的坐着,全是一副沉于戏中的模样,好一会,她轻轻点点头。

“若是这天下臣工们,都像你这般明白道理,这事定也就好办了,好了,皇上,我看这试行新政的差事便委了他吧!”

“一切自当遵皇爸爸吩咐!”

光绪的脸色带着难抑的喜色,这事成了!成了……

话音未落,唐浩然又重重叩头。

“老佛爷和皇上天恩高厚!”

在唐浩然谢恩时,慈禧却转脸笑看着光绪。

“皇上,前阵子,这朝上不是因为日本的事儿闹的不可收拾嘛,这不,当初为了平这个事儿,不是许了朝鲜的事情皆由驻朝大臣交涉办理嘛,当初也就是一说,可谁曾想让日本人给抓了话柄了,咱大清国是天朝上国,说出去的话,那还有再收回来的理儿,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听着慈禧的话,唐浩然的心里却是不住的敲起鼓来,朝鲜?这个时候你这老娘们不是应该给老子封官给赏示恩的嘛,怎么又扯起朝鲜来了?

朝鲜……朝鲜

心里念叨着这个词时候,唐浩然脑海中却又浮现出那句话来——许你一地的差事!

难不成这老娘们想把自己踢到朝鲜去!

“皇爸爸说的是!”

光绪显然没有想那么多,慈禧的话声不过是刚落,他便连忙应了声。

“现如今,这日本人抓住着理字,弄的袁世凯在朝鲜苦于应对,我瞧着,那袁世凯虽说是功勋之后,也是为国立过功勋的,可他出身于行伍,这办外事,总还只是勉强,这些年在朝鲜那地方,也是劳苦功高的,可倒也难为他了,我看这朝鲜的差事,便给他卸了吧,召他回朝另许个差事,至于这驻朝鲜总理大臣的人选嘛,我看还是让唐浩然先担吧,我听说就连日本人也佩服他的紧,再说,这些年朝鲜可没少问咱们要银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唐浩然有一身本事,可以全在朝鲜使出来,也我看让唐浩然去朝鲜,不单能解了朝鲜的局;巩固藩篱,也能在朝鲜试行一下新政,这有些朝鲜人不是一直喊着要办新政嘛……”

虽说是笑着的话语,可光绪听在耳间,却是浑身一颤,这,这,太后怎么能这样,唐浩然,那那可是他要重用的臣子!

听着慈禧的话唐浩然的心里这会更是泛起满心的苦水,有了慈禧的话,台湾的差事就别想了,朝鲜!

朝鲜那是个好地方吗?

你这老娘们,你们一帮子人办事的时候瞻前不顾后的,到最后竟然让老子去给你们擦屁股!自己忽悠了半天那边光绪才同意自己去朝鲜,这边你一句话便把老子踢到朝鲜去了。

唐浩然于心里抱怨着的时候,那边光绪却已唯唯诺诺的说道。

“儿臣自当遵从皇爸爸懿旨!”

见光绪的脸色一阵白一阵青,目的已经达到的慈禧却把脸上的笑容一收。

“皇上,这是朝廷的事儿,哀家管不着。皇上,你自己个办吧。”

勉强强笑着光绪,看着唐浩然温言说道。

“唐浩然,这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也是实授的位同三品道,虽说朝鲜是我大清藩蓠,你要记住“藩蓠固、宗国安”,这驻朝大臣,虽无总督之名,却有总督之权,于朝鲜试行新政,倒也没有各方的掣肘,好好做,朝廷对你是有厚望的,若是于朝鲜的差事办好了,将来朝廷对你也是有重用的……”

正看着戏的慈禧却在一旁突然插了话儿。

“皇上,既然要于朝鲜办新政,还要练新军,以哀家看,这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就易成驻扎朝鲜总理事务大臣吧,有了名义,这样办起事来方便,才能把这新政办好了不是?”

慈禧的一句话,便把光绪给噎住,刚才他正向这臣子施着恩,让他记着情,没想到慈禧在旁边轻轻一句话儿,施恩便又超过了他这个皇上,脸色虽是一变,但却连忙唯唯诺诺的应道。

“还是皇爸爸考虑的周全,那便易了名吧!唐浩然,你要记住太后和皇上的恩典,好好办差……”

“臣谢太后老佛爷和皇上的恩典,臣甘脑涂地亦办好这份差事!”

虽说满心的苦水,可唐浩然却只能叩头谢恩,雷霆万雨露皆是天恩啊……甚至相比于先前,这头叩的更重,自然也更响了,若是说先前那是拜死人的话,这会可真是拜死人了。

虽说双腿早已经跪木了,可在离开德和园的时候,唐浩然的脚步却比先前轻快许多,甚至那三海吹来的徐风,也没让他整个人变得神清气爽起来。

驻扎朝鲜总理事务大臣,主持朝鲜新政!

这是什么事啊?

在历史上朝鲜办新政,那可是几年之后,朝鲜“独立”后的事情,现在倒好了,这差事落到了自己的头上了。

现在别说办朝鲜新政了,那地方可是虎狼之地,于那种地方办新政,单是日本的问题就难办,朝鲜人要办新政,那还不是日本人支持的开化党鼓动的,那些人可都是亲日派!

他奶奶的!这老娘们可真够毒的!

竟然一脚把自己踢到朝鲜去了!这可怎么好?

第44章根本(求推荐)

“怎么样!”

几乎是在唐浩然刚一踏进家中院内,李光泽、宋玉新、谭嗣同以及史腾阁便急切的开口问道,从唐浩然去颐和园后,他们便一直在院子里等着,若非是怕惹人非议,只怕他们早都跑到园子外候着了。

“还能怎么样!”

面色难看着,唐浩然径直坐到凳子上,看着神情急切的四人颇有些无奈的说道。

“一脚把咱们踢到朝鲜去了!”

唐浩然的话只让四人无不是同时一愣,朝鲜!

按照先前几人商定的主意,不是忽悠着皇上同意在台湾试行新政吗?

“怎么会这样?”

四人的神情顿时变成了激动。

“别提了,原本忽悠个差不多了,皇上那边也松了口,眼瞧着台湾巡抚的位子就要到手了,可谁曾想,那老娘们插了一脚!”

喝了口茶,而上满是苦色的唐浩然看着面前四人说道。

“这不台湾巡抚没捞着,结果得了一个驻朝鲜总理事务大臣!接袁世凯的差事,月内赴任!”

唐浩然的话声一落,一旁的宋玉新立即惊呼一声。

“哎呀!这可如何是好!”

宋玉新惊呼之余又是大声叫喊道。

“子然,这朝鲜的差事可不好办,表面上看这驻朝大臣是万人之上,于朝鲜无人可掣,可朝鲜那地方,莫说是办新政了,单就是外交之事,便能把人给牵绊死!”

台湾去不了了!要去朝鲜!

在宋玉新看来,去台湾就等于飞出了京城这个鸟笼子,那是要去台湾办大事的,办新政,若是办好了,不单唐浩然能名垂青史,即便是他宋玉新,将来也有可能晋一方大吏,在官场苦等这么些年,图的不就是这种机会嘛!

可现在,朝廷的一通旨意,却把众人的打算完全落了空,他焉能不激动。可不就是,朝鲜那地方,袁世凯在那也是一人敌一国,日子看似风光无限,可内间的苦处旁人不知,唐浩然又岂会不知,这办外交靠的是国家给撑腰,可我大清又岂是个撑腰的主。

“子然,你下一步准备怎么办?”

想比于宋玉新的激动,李光泽却显得很是平静,在他静静看着唐浩然,其它三人也都把视线投在唐浩然的身上。

是啊,下一步怎么办,这才是最重要的,从丢了湖北的差事,来了京,自己谋的、想的不就是外放吗?现在好了,终于外放了,虽说有些不尽人意,可毕竟这驻朝大臣也勉强算是“一方大员”,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这驻朝大臣虽说为外事所绊,可归根到底,便是日本人也不得不顾忌并承认咱们的宗主权,可若是论起权责来,便是巡抚、总督之权,亦无法与之相比,更何况现象这驻朝大臣又享以全权,所以……”

迎着众人的目光,或是安慰众人亦或是安慰自己,唐浩然吐出了这么一番话来,在回来的路上,对去朝鲜的诸多利弊,早就一一想了个通透。

“虽说朝鲜是个是非之地,可若是论起权来,驻朝大臣权力之大,远超你我想象,现在朝廷既授以全权,甚至断行国王废立亦无不可。”

嘴上这么说着,可心里的苦水只有唐浩然自己知道,台湾,原本若是外放台湾,还有四年的回旋余地,现在倒好直接去了朝鲜,四年后自己可就得撑起朝鲜的那片天了。

“子然所言极是!”

听了唐浩然的话;李光泽点头赞同之余又接着说

“朝鲜表面上看似不是个好去处,可却也有他的好处,倒不是权责之事,而是朝鲜是为外藩,一般言官断无插入外藩之理,于朝鲜办起事来,所掣者唯总理衙门以及北洋大臣那边,这倒是地方一省所无法相比,且地方上利益盘根错节,试行新政又岂是易事?可于朝鲜,子然却是外人,自然无需顾忌太多!”

最初在谋定的最有可能的两个去处中,虽说李光泽并不看好朝鲜,可却同样无法忽视朝鲜的“优点”,现在既然外放朝鲜已成定局,纵是有再多的麻烦,也要想办法克服。

“可,可这朝鲜终为外藩,这办新政,要靠朝鲜人、甚至就连练新军,也要靠朝鲜人,归根到底,还是给朝鲜人办事,如此一来,我等又焉能为朝鲜办差?”

在众人之中,谭嗣同的想法最是不同,毕竟他知道这办新政也好、练新军也罢,最终是为了另一个目的。

“携新军以自重……这练新军,若是尽为朝鲜所用,朝廷焉能取你我之重!”

在谭嗣同借名道出了他的担心之后,李光泽点点头,自剿定发匪起这地方大员皆是携军自重,这新军亦是新政最为重要的一环,他又焉能不知,若无新军之重,又岂能显出幕主之重。

“这……”

“这也不是什么事儿!”

在来的时候,已经想了两个多钟头的唐浩然果断的一咬牙,道出了自己的打算。

“既然驻朝大臣享以全权,咱们就打着为朝鲜办新军的名义,自己先练一支兵,先练好了咱们自己的兵,他日才能替朝鲜练兵不是!至于朝鲜那边,便是朝鲜之王亦可废之,又何况只是练一支新军。”

这话说的倒是有些专横跋扈,可现在唐浩然也没有别的办法,无论如何,都必须要先练一支兵,若不然岂不是一切皆前功尽弃,没有新军将来如何打倒满清?

这新军必须要办,甚至在朝鲜办新军还胜过在台湾办新军,毕竟,于朝鲜那地方,自己这个总理大臣能享以全权,而且又为外藩,自然无需考虑各方掣肘,只要有银子,想练多少新军都可以打着朝鲜的名义去练,便是想建新学,亦不会有言官说三道四的。

“这新军自然要练,问题是要如何练?”

注意到唐浩然的神情中的无奈,李光泽又岂不知幕主此时的心情,便在一说轻语道,

“可现在当要之急,却不是编练新军!”

“银子!”

唐浩然唇角微微一扬,看着众人说道。

“银钱是庶政之母,没有银子一切皆是空谈,这练新军要银子,于朝鲜试行新政,亦需要银子,可朝鲜那地方……国瘠民贫的,尚需要靠朝廷借款渡日,想用朝鲜的财力练兵,恐怕……”

恐怕是妄想,既然是妄想那也要去想。

时不待我啊!

唐浩然不由感叹一声,归根到底,还是时间的问题,如果现在是1885年,有十年的时间用于建设,自己自然无需担心,许多事情可以徐徐图之,有十年的功夫去做事情。

可现在自己至多只有四年,四年后,甲午战争就会爆发,而身为驻朝大臣的自己,无疑将处于风头浪尖之中,就需在卷入那场影响东亚两国百年国运的战争之中。

四年内,自己需要办成什么事?

不仅要在异国他乡克服一切困难,练出一支新式陆军,还需要练出一支足以自保的海军,还有兵工厂、造船厂等一系列的配套工程,这些可不都得靠银子,可从什么地方弄银子?

自己可不像穿越小说中主角,当个相公便能值个千万两银子,若不是在京城开了煤行,别说练兵,便是想办最一般的事情,估计都苦于银钱不足,没有银钱谈什么办事?国什么事不需要银子?

如果想把这些事办成,没有两千万两银子做底,一切都是空谈,可是这钱从何处来呢?

“时间……银子!”

于心间思索的时候,李光泽却在一旁苦笑道。

“朝鲜的财力是别想了,朝鲜年入不过四百余万两,本国用度尚且不足,其国之瘠民之贫,远甚于国朝,便是极尽压榨协饷新军亦极为困难,想要于朝鲜办事……”

瞧着唐浩然,李光泽不无认真的说道。

“估计还得靠你殖产的本事,否则,一切皆是空谈!”

听他这般一说,众人无不是把目光投向唐浩然,众所周知,这唐浩然可是有着“运财童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