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朝阳 >

第414章

帝国的朝阳-第414章

小说: 帝国的朝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声感叹之后,张佩纶倒是忍不住朝着东北看了一眼,想到东北的狂妄,他竟不知是喜还是忧,心情可以说极为复杂。

“幼樵,以你之见,你是想他赢还是负?”

在问出这句话之后,李鸿章却是缓步步出了亭子,他的脚步并不快,相比于过去却显得极为沉重,若是注意的话,那步子与其说是走,倒不如说是在拖。

“这……”

大人的问题让张佩纶的心思微微一沉,他还真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作为中国人,他自然希望唐浩然能赢,然后把满清割让给俄国人的土地都收回来,更重要的是,若是能打赢了俄国人,这世界上有那个国家还敢再轻视中国?

“你一定是在想,若是他赢了,到时候怎么办,这若大的中国,谁人能挡住他的强兵入关是不是?”

身后的沉寂,让李鸿章丢出了一句话,那话传入张佩纶的耳中,只让他在诧异之余,彼为无奈的摇头苦笑道。

“是啊,或是败了话,那东北能不能保得住,都是一说啊!大人!”

提及此张佩纶的脸上顿时显出一片忧色来,

“幼樵,你肯定是在寻思着,这唐子然太自不量力了,那俄国可不是满清,不是他放两炮,就能吓唬得住的吧……”

两炮,就能吓唬得住,当年唐浩然不正是靠着这一招,夺了东三省嘛。可俄国人吃不吃这套?

“大人,我觉得这次东北即便是赢了那也是一场惨胜!”

视线北移,似乎是想看到北方的战场似的,张佩纶的话声微微一沉。

“毕竟这俄国披甲百万,就是在欧罗巴,那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国,他这次,非是太过自不量力,而是妄自尊大啊!这些年他顺风顺水的,若是……恐怕非得摔个大跟头不可!”

张佩纶的观点是普罗大众最基本的观点,或许他们会为唐浩然的勇气叫好,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知道中国与西洋的实力差距,若是说这些年九督议政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恐怕就是大家伙都把办新政兴洋务当成“强身之本”,而免不得要开启民智,恰如这全国上千份报纸一般,这开启民智的结果就是令国人不再像过去那般妄自尊大。

有时候,勇气并不能弥补实力上的差距。或许这些年东北甚至中国的进步极快,但距离挑战欧罗巴列强,依然还有些差距,更重要的是东北是以一地之力战一国,若是小国倒也罢了,问题在于俄罗斯是一个人口亿万的大国。

“到时候,能不能保得住东北都是一说……哎……”

摇头感叹着,张佩纶的心底甚至已经有了最坏的打算,他看着大人说道。

“大人若是到时候……”

“到时候,不需要北洋出面,也轮不到咱们,到时候,如果所料不差的话,英国人自然会出面帮他维持局势!”

“英国,大人您的意思是……”

“哼哼……”

冷笑一声,李鸿章看着那铅灰色的天空说道。

“早先,赫德和我说那些话的时候,我还不明白英国人的意思,现在明白了,不是英国人要支持他唐浩然一统中国,而是英国人支持他去打俄国人,若是他唐浩然打不赢,到时候,英国人肯定不会袖手旁观的,他们既然不直接派兵,也会千方百计的维持局面,而以他唐浩然的脾气,即使是输了,也会往死里在俄国身上咬一口,到时候啊……”

叹了口气,李鸿章并没有继续说话,而是继续往前拖着他的有些沉重的步子,可他的话却让张佩纶的心底一惊,连忙说道。

“大人,他唐浩然是受英国人驱使才打得俄国,那,那……”

那和支持他统一中国有什么区别?只要他唐浩然能打赢,到时候这天下,谁人还会再敢挑战他,更重要的是,只要他赢了这一仗,这天下的民心也就全被他赢得了,即便是那些过去视他为乱臣贼子的读书人,也会将他视为理所当然的“圣天子”。

突然,张佩纶似乎明白了,他明白了为什么唐浩然要打这一仗,与其说是受英国驱使,倒不如说是利益的驱使,对于唐浩然而言,他最大的阻力是什么?就是许多国人视其为“乱臣贼子”,尤其是他那于东北行着的一套西洋式做法,虽说现在关内也是,可相比之下,他走的太远,也太早,正因如此,反倒落实了他那“乱臣贼子”甚至“勾结洋人”的“罪名”。

可现在,他同俄国人打了这一仗之后,便再不会有人视其为“勾结洋人”的“二鬼子”,更为重要的是,他给了那些曾于百姓面前抵毁他的人一个台阶,一个重新挽回其名声的台阶。

民心!

没错!

唐浩然为什么不入关!就是因为他没有得到民心!只要打了这一仗,无论输也好,赢也罢,对于国人而言,他唐浩然都是英雄,天下第一的英雄!因为全中国只有他一个人敢同洋人打仗,也只有他一个人能……

“大人,这唐子然心思……”

“哎,有时候,瞧着东北的时候,我总是寻思着,若是当年,我把他留在身边,把这北洋交给他,你说……”

回头看着张佩纶,李鸿章反问道。

“现在北洋又将是什么模样?”

这一声感叹之后,李鸿章的脸上全是一副无奈之色。似乎是在为当年的失误而惋惜。而在惋惜之余他却又突然一笑,那笑容中似乎有些解脱,似又有遗憾。

“这天气,哎,纵是要打仗,也要挑个好天气啊!”

说话的时候,李鸿章的视线投向北方,那老迈的而又满是病态的脸庞上似乎又隐隐的带着一丝期待,良久之后,他那沙哑的嗓间却又是发出一声叹息……

第204章拿回来(求月票)

2月3日,上午八时,东三省所有的邮差,刚一进入邮局,就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民间邮件一率停止派送,与此同时他们又接到繁重的派信任务——每个人都需要派送数百份,甚至上千份信件。与平日不同的是,他们甚至被要求佩带武器——邮递员同样也是东北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在任何国家都是如此,因为他们更了解地形。而在这时邮递员之所以被要求携带武器,却是为了保证那些邮件被安全的送达到每一个人的手中。

与普通的信件不同,这些信件无一例外都是由东北军司令部下发的,那红色的信封像是寄送喜报一般,那是“征召信”,每封信的邮资不过仅为五文铜元,这甚至就是征召动员兵的“成本”。

在数以万计的邮递员骑着自行车,按着车铃在街道、市镇上穿梭着,将上百万份征召令送达给被征召者的同时,作为东三省首府的大连,此时的气氛却显得有些紧张——多年来,军队第一次成建制的进入这座城市,几乎是一夜之间,大连的人们诧异的发现,在街头,除去警察之外,又多出了军人的身影。

战争已经爆发,几乎是在爆发的第一时刻,便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上百万预备役人员被征召,数万名医生、护士被征召,所有的交通工具铁路、轮船都接受参谋部的指派,而工业生产也在第一时间转入战时状态,开始生产各类军需品。

十年来,一直处心积虑的为战争做着准备的东北,终于在这一天“如愿以尝”的进入了“总体战”体制——所有的一切都以为战争服务为中心,所有的一切都必须让位于战争。

“……今天我们发出的征召令是125万份,其中85%的动员人员集中于农村,而其中30%来自于非移民村落……”

站立在走廊内,静静的望著走廊外那阴沉沉的天空,唐浩然手中拿著一支烟,不时的对外间的花园吐著烟圈,然后凝视著烟雾在微风中扩散着,只是静静的听着身后的参谋官的汇报。

“……计划征用3245列列车以及10。356万节车厢,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势必将会影响到民间运输,为避免对外贸出口造成影响,外贸委员会建议将外贸出口纳入战争体制,以保证外贸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及运输工具,他们相信,对外贸易同样也是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战争离不开外汇……”

当真是一群生意人,即使是在战争时期也不忘记利益,外贸委员会的那一群前商人,在这个时候如此义正词严的提出这样的要求,完全超出唐浩然的意料,但对此他已经见怪不怪了,这种事情,他只需要知道就行了,参谋部自然会给予回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参谋部极有可能会同意这个要求,确实,战争同样需要外汇,甚至需要更多的外汇。所以维持正常的外贸生产以及运输,自然也是战争的一部分。

“关内有什么动静吗?”

现在的唐浩然和过去完全是两个模样,从他整洁的服装和挺直的背脊上看,他显然并不像过去那样疏忽小节。他衬衫的领子洁白硬挺,裤脚管上的褶痕熨烫的笔直。不仅着装上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就是连外表也发生了些变化,皮肤不复了过去白净,反倒显得有些黝黑的,眼睛也变得深邃起来,不过却不见了过去的忧郁,像一般过了三十岁的人一样,来到这个时空的整整个十二年后,他的眼角已经经生出了皱纹,相比于过去他似乎更显得深沉些,因为他总是习惯性的微蹙著眉头。

“关内现在的反应普遍比较悲观,但是民众是支持我们的,在天津以及上海等关内大城市,有许多民众为我们募捐……”

这不是的唐浩然所关心的,他所关心的是关内的总督们是什么看法,甚至现在对他而言对于关内的关注,远甚于对战争的关注,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完全是基于对东北军战斗力的信任,在陆地战场上,东北军投入的兵力是俄国人的三倍,至于海上,现在的太平洋舰队非但龟缩于港口内,且在外海还有阻遏雷场。

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对于东北军而言第一阶段任务除去海参崴尚未攻战之外,战役目标已经基本达到了,在这一前提下,他自然不怎么关心战场上的局势,毕竟海参崴的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而现在,关内的重要性甚至远超过战场。

关内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没有任何人比唐浩然更清楚,对俄罗斯的战争,不仅仅只是对俄战争,同时还是统一全中国的集结号,在接下来的这场战争之中,急剧膨胀起来的上百万东北军将会以俄罗斯为练兵场,演练新型战术,使用新型武器,而最终,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在俄罗斯被击败的时候,东北军的主力将会投入关内,届时谁又能阻挡那支百战精锐的进攻?

可以说,届时东北军将是一支无法阻挡的队伍,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对俄国的战争将会洗去满清以及所谓的仕林强加给自己的“乱臣贼子”的名声,在报纸等宣传工具的作用下,自己将会成为爱国者的象征,进而赢得民心,赢得民众的支持。

而这种支持将会因为东北军在对俄战争中取得的空前的胜利,而达到顶峰,到时候,自己唯一需要做到的就是借势而为,李鸿章也好,张之洞也罢,他们都无法阻挡这一切,到那时中国最高权力的宝座将会向自己发出召唤。

对此,唐浩然从未曾怀疑过,所以在这个时候,他自然关心关内的态度,关心关内是否会成为自己的牵绊,而致使自己无力投入全部的精力于对外战争中。

毕竟,那些人总有不让人放心的地方!要是万一他们……准确的来说是李鸿章,如果他倒向俄国人该怎么办?

想到这个问题,唐浩然的眉头不由再次紧皱,这正是他最担心的地方。在所有的计划之中,都将李鸿章的态度列为“中立”,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每个人都非常清楚,现在我们对俄国作战,或许是为了国家,但是最终,当战争结束的时候,一但我们赢得胜利,是不可能在第一时间裁撤精锐,我们一定会趁机动员部队开赴关内,实施统一之战,现为俄国,他日必为关内,对此,我相信任何一个稍有眼光的人,都能看到这一点。”

“当我们选择对俄作战的时候,那么多年来的韬光养晦就会前功尽弃,势力将会引起关内的警惕,面对我们的进攻,俄国势必会在关内寻找一合适盟友,以牵制我们的力量,而在中国除了李鸿章之外外又有谁能担此之任”

“在这场战争之中,前线固然重要,但后方,尤其是关内同样重要……”

想着两年前,在军事联合会议上,对关内忧心忡忡的判断,唐浩然的眉头猛的一皱。

“李鸿章不会卖身投靠俄国人……”

又一次,唐浩然固执的坚持着自己一开始的判断,不是参谋部没有将北洋视为威胁,而唐浩然自己固执的相信,李鸿章绝对不会甘心为俄国人驱使,他相信那个人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对于中国而言,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只要自己能击败俄国人,就能实现民族的光复,说能利用战后的民意,实现全国统一!

然后,十年,二十年后,中国势必将会成为真正的强国,到那时,谁还会再敢轻视中国,几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