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朝阳 >

第301章

帝国的朝阳-第301章

小说: 帝国的朝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咔!”

将弹匣装入枪身左侧时,枪身的重心发生了些许偏移,但仍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不会对使用造成任何影响,更何况以使用时还会架在三脚架上。

“希望这次的结果能让人满意吧!”

看着工作台上的机枪,武玉田轻声自语道,并顺手用火柴点着了一根香烟,在过去的一年中,他已经先后制造了超过二十支机枪,每一次试验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而正是在这不断的改进中,机枪的可靠性越来越好,从最初样枪粗糙的设计,常常打不到十几发子弹就会发生故障,到之前的样枪可以持续射击成千上万发子弹。

不过尽管如此武玉田依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完善着它的设计,就像眼前这架机枪正是在上次试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其零件、机匣以及枪管都换上了新型钢材,按武玉田的设想,其使用寿命将远超过上一型试验枪。

急促的枪声在东三省兵工厂靶场上回荡着,在那震耳欲聋的枪声中,两架机枪正朝着靶区喷吐着弹雨,一个个铁质的枪靶在密集的弹雨中被打成筛子。不过那两架机枪似乎有所区别,带着粗大冷却水筒的马克沁机枪安装在炮轮式枪架上,看起来如同一门小炮一般,而一旁的草地间,一架机枪于低矮的三角架上喷吐着火舌。

相比之下,马克沁机枪的射速似乎更快,尤其是其使用的333发弹带为其提供是持续不绝的火力,而相比于之下,一旁的那架使用50发弧形弹匣供弹机枪,其火力却显得有些“薄弱”,不过在射手的操作下,其不断以69发子弹频率实施点射,看似持续射击的中间又不时加以一秒或两秒的停顿,而在停顿时副射手则会迅速更换其左侧的弹匣,以保证弹药供应,虽说看似比马克沁机枪的射速慢,但实际上两者却又旗鼓相当。

站在十余米外的观看台上,穿着一身军装的唐浩然的神情显得有些激动,尽管那架试验机枪与他熟知的机枪,更准确的来说是当初于机械试验室中凭着记忆绘制的布伦机枪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其上方供弹改为左侧供弹的改变,让它看起来非常陌生,但唐浩然仍然找到了旧时记忆的印象。

“大帅,前几天的试验中,它用两根枪管连续射击的四万发子弹,而马克沁只打了不到六千发子弹就发生了故障……”

就在商德全的话声未落时,那架如小炮般的马克沁机枪便停止了射击,操作机枪的射手立即忙活了起来,从炮架上的盒子中取出工具拆解机枪,更换发生故障的部件,而一旁的那架瞧起来似乎有些不起眼的,使用弹匣供弹的机枪仍然在喷吐着火舌。

马克沁机枪的故障让武玉田的唇角微微一扬,同时朝着观看席上的大帅以及参谋部的长官们看去,今天的这场射击表演是试23型机枪的独角戏,而大帅脸上流露出的喜色让他相信,自己成功了。

“在田,它的造价是多少?”

看着武玉田,唐浩然没想到首先将自己的“构思”变成产品的,会是这个当初在机械试验室中并不起眼的家伙,无论如何,机枪正是军队所需要的,即便是这种火力持续性较差的“两用机枪”。

“大帅,现在的车间试验型机枪的造价是286元,如果进行批量生产的话,应该可以降低一半左右……”

武玉田的回答让唐浩然颇为满意的点点头,确实非常便宜,远非造价高达千元的马克沁所能相比。于是便继续吩咐道。

“既然试验很成功,我看可以先制造一批供部队试用,要是试用满意的话,可以考虑大规模装备部队……”

话声微微一顿,看着那喷吐着灼热火舌的机枪,唐浩然的唇角微微一扬,面上尽是得意之色,似乎看到了成千上万的敌军排着密集队形倒在机枪的枪口下……

第79章演习(求月票!)

清晨的朝阳;蒸散了夜间的雨露,晨曦映照在河面上一片金光粼粼;美得几令人陶醉。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夹杂着些带着露水气息的植物芬芳。大草原在那团不可觉察的薄雾中随风摇曳着,草叶上的露珠在空中闪落着,映着阳光炫出夺目的光彩。

突然,这份清晨的宁静却随着一阵脚步打破了,在半人高的草丛中,三五成群的人们迅速穿过了,人们脚上的硬底靴踩在草叶上,只使得那露珠不断的抖落着。而在这宁静被打破之时,人群迅速“消失”于草原上,就像从不曾存在似的。

将一式机枪用连接栓固定于三脚架上,操作着机枪时那钢制枪身的那种冰凉的触感和那股淡淡的枪油味,只使得李谓林的精神瞬间清醒起来,作为一名机枪射手,他甚至还没有完成培训——所谓的培训,实际上只是教会他们操作机枪,至于机枪的战术,嗯,仍在研究之中。

依在半人高的草丛中,透过草地的梢头,凝视着这宁静的大草原,李谓林知道,也许很快,眼前的这片草原就会变成人间地狱,火焰将会吞噬这片绿色。

“李班长、李班长……”

一个有些紧张的嗓音打断了李谓林的思绪,他回过去看去,是营长的传令兵,他的脸上还带着些雀斑,他叫什么来着?

“营长问你怎么样?到时候这边可全靠你那!”

年少的传令兵在说话的时候,不无羡慕的盯着那泛着幽蓝金属光泽的枪身,在早前的射击中,那连续不断的枪声惊呆了所有人,身边能有一架机枪,对于每一个战士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

“让营长放心吧……”

拍了拍机枪沉稳的金属枪身,又刻意用手指点了下左侧的那个百发弹鼓,李谓林笑着说道。

“水缸里抓鱼,跑不了!到时候,只要子弹没打完,他们就别想从咱眼前过……”

自信的言语源自于对武器当然更多的是对平时训练的信任,自信的话语换来的是一阵得意的笑容,机枪班战士们的欢笑声换来的是整个阵地上的轻松,似乎对于他们来这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清晨。

当草原上的战士们用自信的笑声迎接着清晨时,远在十数公里外的一片山丘上,披挂着插满枝叶、草枝的伪装网的帐蓬内,这会的气氛却显得有些紧张,野战电话发出的刺耳的铃声不断的在帐蓬内回响着,参谋军官和通讯兵来回走动着。

在帐蓬外伪装网的下方,大型沙盘边挤站着几十名参谋军官,不过他们的衣领处却出人意料的没有军衔,而只是两片红色无衔领衔,那是学兵衔。因建军时间短,且建军早于正规军事教育,为此,无论是当年的讲武堂,亦或是现在的沈阳陆军军官学校,除去年年新招的军官生外,每年都有大量的军官“回炉”重训。

而按陆军学校的规定,无论军衔高低进陆军学校培训,都必须摘去军衔,享受如普通学兵一般的待遇,唯一的不同就是没有学长们严厉的训斥以及戏弄。

此时这些军衔相同,年岁相仿的青年军官挤在沙盘前,不停的讨论着沙盘上双方的得失,这是一场演习,对于东北军而言。演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物,从连排于营地周边每周进行两次的战术演习,到师团级的对抗演习,演习可以说早已经渗透到了东北军的方方面面。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演习中参演各方都是毫不留情的用尽一切办法以图重创对方,这既是团队的荣誉所至,同样也是因为各级军官的晋升在平时是与演习相挂勾的。

当山丘下的两个步兵团扮演的红军蓝军进行着对抗的时候,在山丘上的军官生组成的参谋团,同样在进行着他们的参谋演习。而与此同时一旁的几名穿着德军军装的德国教官,却是神情肃然的注视着眼前的这一切,并不时的从翻译的口中获知他们拟定的进攻或防御计划,那眉头却又不时的紧皱着,但是无论是皱眉也好,扬眉也罢,总是稍闪即逝,今天的主演是他们,今天的演习是中级指挥官研修班的毕业典礼。山丘下方已经完全展开防御或进攻态势的两个团近六千余人部队,则是检验他们学习成果的的“棋子”。

一直以来,尽管表面上东北军战斗力颇强,堪称国内第一,即便是西洋军官的评测中,东北军同样也是一支战斗力颇强的现代化军官。但是只有了解东北军的人才知道,东北军最大的软肋在于军官,尤其是中高级指挥官的严重不足,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合格的中高级指挥官,即便是如商德全等人,以西方的眼光来看,至多也就是营长水平。至于其它的团营连长,虽大都曾于讲武堂进修,但半年或数月的进修,不过只是令其初具基本指挥才能。

可就是这么一支军队,却凭借着基层官兵良好的训练,在“东北战役”期间,以少胜多将被视为“帝国掣柱”的淮军陆师精锐打的落花流水,更是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关东,全无敌手。

尽管“辉煌”如此,但在驻朝新军编遣为东北军后,其并不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认真反思了战争期间的不足,什么各级指挥官的能力欠缺,什么部队间的配合不默契,什么部队主动性不强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最终都被归于一个问题——军官素质低下。

为此大规模的指挥官研修便被摆上了议程,而与讲武堂时期的三个月至半年的军官进修不同,研修班的培训时间长达十个月,因其完全没有假期的关系,所以其几乎不逊于再上一年的军校。

“先生们!”

就在防御方案完成制定之后,看着信心十足的学员们,作为陆军军校教官团团长的梅克尔少校,看着那些青年军官们,沉声反问道。

“普法战争德国胜利;靠的是人多吗?”

如果同样作为陆军学校教官的东条英教听到这句话,他的眉头或许会微微一跳,当年在陆军大学时,当时尚为少校的梅克尔,也曾向他们提出相同的问题。

“不是;是指挥官的能力!”

话声微扬,梅克尔上校盯视着面的这些军官,尽管他们制定的防御计划依然存在着不少漏洞,但相比于进校之前,他们却已经初步掌握了战争指挥这门艺术,所欠缺只是经验,与那么一点灵性——他们的计划制定的可以用呆板来形容,完全是亦步亦趋的以教科书为范本制定防御计划。

当然,梅克尔上校并不会说什么,对于这些指挥能力欠佳的军官们来说,这或许是避免失误的一种保障,而最终他们会在一次次演习甚至战争中成长起来,尤其是前者,对于这些军官来说,几乎每一次进行师团级演习,都是一堂生动的战术课。

掌握这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今天则是沈阳陆军学校中级指挥官研修班的毕业礼,今天你们的表现将直接关系到你们个人的前途。但是……”

话音稍顿,梅克尔上校凝视着面前的学生们,用极为认真的话语说道。

“而你们未来的表现,又将直接决定国家的命运,先生们!”

此时梅克尔的语气显得极为凝重,作为陆军军官学校的教官团长,他非常清楚东北军的优点,相比于军官,东北军的士兵却都接受过严格且良好的训练,而作为军中骨干的士官,也大都曾进考进士官学校进行三至六个月的士官培训,至于年青的基层尉级军官,也都曾于军校接受的严格的培训。

也正因如此,东北军的基层部队在战斗时都可以按照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军不易有机可乘。但这种情况却于团级“嘎然而止”——因中高级指挥官指挥能力的不足,使得其在师团指挥指挥中,总会暴露诸多的问题,所幸的是他们尚知自身的不足,在基本原则上很少发生重大错过,虽说经验不足而且年青,但做起事来却大都能够脚踏实地,一丝不苟,这些都是他们的长处。

可长处总归只是长外,虽说那些自知指挥能力不足、经验不足的中高级指挥官,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总能做到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但这同样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战术过于教条化,就像他们现在制定的防御方案一样,完全是按照教科书实施,如果是同清国内部的敌人作战没有任何问题,甚至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基层部队就能击溃清军,但是如果碰到经验十足的外国军队呢?

比如俄罗斯军队?

这正是梅克尔上校所担心的,不过他相信今天的演习能够给这些中级指挥官留下一生的印象,因为在山下的那两个团中,负责进攻的步兵团是由教官团掌握的,他们将毫不留情的给予学员团以最猛的进攻。

“你们必须牢记一点,战争在一开始时就要抢占优势!”

说罢,梅克尔的眉头微微一扬,在山下此时炮声已经响了起来。

进攻开始了……

一种奇怪的声音于空中划过,听上去就像是尖锐的风笛,那风笛般的声音越来越近,随后在机枪工事外传来了一声剧烈的爆炸声,一时间整个世界都开始摇晃起来。

“李班长!红军向我们开炮啦!”

在高声的尖叫声中,战士们无不是都缩到了胸墙的墙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