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朝阳 >

第262章

帝国的朝阳-第262章

小说: 帝国的朝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正是人才,正是人才的匮乏导致了直至江南制造局建成半个世纪后,其仍然未能发展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兵工厂,仍只是一个“工厂式的作坊”。也正是人才制约了洋务工厂的发展,无念经是江南制造局也好,亦或是规模庞大的汉阳兵工厂,人才是其发展的瓶颈,即便是少数几名技术人员,亦无法改变其整体上的人才匮乏。

在许多情况里,各个工厂里的领班和工人都不了解进料和生产机具的正常运作速度,因此机具常常没有被利用到极至。连最基本的技术工人尚不合格,更何况是其它人才!

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

深知在过去的两年间公司以及府中的发展一直制约于智力资源不足的唐浩然,自然将如何培养人才作为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现在自然也不例外,甚至相比于过去又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因为现在他不需要再去考虑是培养朝鲜人还是中国人的问题。

“现在……”

话声稍稍一顿,从思绪中回复过来的唐浩然,从窗上的雪茄烟盒中取出一根雪茄烟,然后把烟头切掉,现在唐浩然已经将吸烟的习惯改为抽雪茄,在雪茄烟点着之后,房间内顿时弥漫起一阵雪茄的香味。品味着雪茄的香味,唐浩然将视线投向窗外,

“鹤兰,有一些人看不清教育部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今后每年总督府的财政支出的20%用于教育,实在太多了……”

视线始终在窗外的唐浩然唇角微扬,确实有些太多了,以明年的预算为例,教育经费足有700万之多,以东北的人口计算,平均每人多达一元以上,而这仅仅只是总督府提供的经费,如果叠加省级30%,市县乡50%的地方支出,人均教育经费将超过1。5元,这无疑是许多人无法理解,尤其是在总督府财力本身就不宽欲的情况下,支出上千万元的教育经费是否适当。

但无论他们是否理解,他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人才资源的匮乏制约着政治经济军事工业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所以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支持,而在支持之余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留学计划,军令部有向德法英美派出军事留学生的计划,至于总务、民政等各个部门也都有类似的专业留学进修计划。

在中国被满清奴役两百余年后,相比于西方,中国的落后是全方面的,非但要向西方学习军事、科学,甚至就连最基本的民政市政管理都需要向西方去学习,以改变中国官府以百姓为鱼肉的传统施政方式,并将现代市政管理理念引入中国。

全面的学习导致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大量派出留学生的必然,至于在未来的十几年间这些留学生会把中国带往何处,并不是唐浩然所需要考虑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那些对留学国充满好感的留学生把持政局是一个后世国家在近现代社会崛起时,不可避免的需要面对的事情,至于会带来什么后果,不是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在中国需要的是抓住最后的机会把历史欠帐找回来!

“可他们并不知道,我们在教育上的历史欠帐,足有两百年之多,还记得东亚日报的《临床建议》一文吗?”

面对大帅的询问,容尚勤立即想到了那篇轰动一时的文章,自然也知道大帅所指的答案。

“求知识于世界,挽文明之沦丧以为正道,正规学校之教育最大量、补习教育最大量、幼儿园最大量、图书馆最大量、读报社最大量。”

不过没有人知道那篇《临床建议》是何人所作,而以容尚勤看来十之八九是大帅所做,因为即便如他一般有过留美经验的,亦难以理解大帅对教育的那种近乎偏执的重视,而在这一方面那些日裔学者官员反倒能与大人取得共识。

“对,表面上这一《临床建议》,是为了恢复民族元气,可实际上,却是残酷的现实要求,现在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各国之间激烈地位角逐,表面上看似军事实力的竞争,但实际上军事实力又是建立在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基础上;而归根到底又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可以说……”

话声微微一沉,将雪茄烟夹于指间的唐浩然沉声道出了一个事实。

“教育是唯一的强国之道!”

(“你看书,我买单”。五天后,一次任性到底!群里每天派红包……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150536833你看书,我买单……倒记时第五天!欢迎加入抢红包哈哈快快抢起……)

第36章翅膀(求月票!)

“教育是唯一的强国之道!”

在道出这句话的时候,唐浩然便默默的叼着雪茄烟,不再言语了,而他那看似平静的表情中却又带着一丝凄凉之意。

教育强国!

似乎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现在的人也好,后世的人也罢,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至少在人们的口头上,无不是一致的——强国之道在于重视教育。只是重视各有其不同罢了,自然的结果也是自有其不同。

似乎国人总在重视与忽视之间走来走去,从未曾做到“始终如一”的重视,甚至在许多时候,所谓的“重视”,不过只是存在于口头罢了,甚至唐浩然本人的也是读着交纳学杂费的“义务教育”。

相比之下,唐浩然反倒有些嫉妒作为近邻的日本人,甚至韩国人了。这两个东亚国家,在另一个时空中,对教育无不是持之以恒的重视,生怕一不留神,因忽视了教育导致了国家以及民族的失败。

尤其是日本,其在明治维新早期派出旨在考察西洋、修订新约的岩仓使团考察,尽管没有达成修订新约的目的,但却找到了他们眼中的强国之道——教育。

明治政府为了把日本建成一个既能抵御西方列强入侵,又能与列强相竞争的国家,从维新伊始,便强调教育的重要。更把是否重视教育,作为考察各级官吏政绩的重要依据,一些地方官吏因未能办好地方教育而引咎自裁。因此日本只用了50年的时间,就走完于英法等欧美国家在教育上用200多年的时间所走过的路,为后来日本的振兴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日本的成功与其说是维新的成功,倒不如说是教育的成功。在二战结束后,从日本殖民统治下独立的韩国,在朝鲜战争结束的第一时间,一方面恢复在战争中受创的日本残留的殖民地教育体制,并在其基础上仿效日本本土的模式,建立六年强迫义务教育,并如日本一般将教育作为振兴国家民族基础,虽然期间历经多次的军事政变,但即便是军事独裁亦未曾改变其重视教育的根本。经过数十年教育积累后才有了其后来的“汉江奇迹”,教育正是韩国后来居上的起跳板。

两个国家,相似而又相同的历程,无不是以教育为国家发展的突破口,而教育并没有辜负他们,对教育的重视使得他们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想到“知识越多越反动”以及所谓的“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荒诞不经,一声苦笑之后,唐浩然将变得有些浮燥的心思收回,冲着容尚勤满是歉意的一笑。

“鹤兰,又走神了!”

大帅歉意的笑容,让容尚勤连忙客气了一下,在赞同大人对教育的看法,感叹大帅对教育的重视实是东北之福之后,又一一将留学生派遣国加以汇报。正如唐浩然初时料想的一般,果然不出他所料,一千余名留学生中的半数都是派往德国。

如果在后世二十一世纪,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首选的留学目的地肯定是美国,而对于志在理工的学生而言,以科技教育独步全球地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院,才是全世界大多数理工科学子们的“第一志愿”,这座在当时被称这历史上把科学界创新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学校,是全世界理工科学校中的N0.1。

但这也只是在二十一世纪,而且那还是二十世纪中晚期之后的事情。在十九世纪末,全世界最好的大学并不在美国。而是在欧洲,在德国,那怕是美国最聪明、最有抱负的年轻人都会远到德国像海德堡、莱比锡和哥根廷这样城市中的大学去攻读博士学位。德国的每一所大学,对其它国家的青年而言,都无异于其心中地圣地。他们学习着德国的科学、教育以及德国的一切,并试图于本国复制德国高等教育,如美国,其19世纪晚期的高等教育即是全面学习德国,在整个19世纪,德国大学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持久的。从1815年到1914年美国留德学生达一万之多。这些留德学者回国以后,大多成了美国高校教学与科研的主力,成了传播德国学术思想的领头人。

甚至正是大量的留德学生缔造了美国未来的高等教育,可以说,正是向德国的学习才使美国这个暴发户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为其崛起奠定了智力基础。

正因如此,向德国大量派遣留学生,自然就成了教育部的首选。对此唐浩然当然不会有任何疑问。但如若是没有二战前后的欧洲的智力外流,又岂会有美国二十世纪中晚期高等教育的崛起,所以在派遣留学生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智力的引进。

“我相信这些留学生未来所取得的成绩一定会让素来轻视我中国人的西洋人惊叹,但他们首先会让他们的教授为之惊叹。”

惊讶!

也许用这个词更准确一些,就像同文学院成立前,唐浩然对于那些只会之乎者也的学生,或许还有的轻视,更准确的来说是偏见。可在国内的东亚同文学校,以及仁川的学院建成后,面对那些只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学会了外语,并能用外语上课、读写的学生,当年为了学外语,累得像条狗似的唐浩然自然只有惊叹的份了。

当然对于那些人迅速掌握一门外语,唐浩然还能将其归于他们年复一复背诵“圣贤书”的“训练”。但他们在学习数学物理等理科知识时,也表现也超出后世大学生的水平,至少其学习速度极快,其由国内的同文学校考入同文学院后,其数学水平便不下国外大学预科或高中水平。尽管其数学水平仍不能与后世学生相比,但已经足以让唐浩然刮目相看。

别说是那些24岁以下的童生、秀才,在学习上令刮目相看,甚至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甚至就是师范学校中那些“高龄速成师范生”,尽管其于学校中接受军体训练,过兵营式的生活,看似相比学业更注重兵营式的纪律。

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如此,因为速成师范生只是初小教员,尽管他们的课业较少,但那些普遍在三十岁左右的学生,也展现出其惊人的智力——其能在短短数月内,将小学水平的数学提升至中学水平,其中一些有语言天份的,甚至能用简单的外语进行对话。

正因为了解这一切,所以唐浩然才真正体会到,这个时代读书人的“智商”,难怪如此“邑聚千数百童生,拔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拔百数十人为进士。復于百数十进士,拔十数人入于翰林。”如此好似难如登天的筛选之下,剩下的自然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正是这种看重,才使得唐浩然对这些童生、生员以至举人出身的留学生充满了的期望,准确的来说,对他们未来所能取得的成就充满了期待,也许在他们之中将会诞生许多名振中国的专家学者。

“而在让他们的教授惊叹之余,也可以邀请他们的老师来中国做访问学者,毕竟东北大学明年就会开学,至少在我们的学生于国外学成归国前,我们还是离不开那些外国学者!”

相比于带着浓浓的专科气氛的东亚同文学院,东北大学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但这所真正的大学之中,除去几名国学教授外,再也没有中国教授,想解决教授的问题,只有如同文学院一般聘用外籍教师,而外籍教师的作用并不仅仅只是任教学,还能起到政府“顾问”的作用。

“大帅所言极是,相比于我们在西洋聘请,那些学生到了西洋各国,通过教授讲习,旁听自然能分辨出教授的优劣来,如此一来倒更容易请来有真才实学的教授!”

虽说府中对外籍雇员以及教授的聘请考核极严,但总难免有一些鱼目混珠之辈或名不副实之人,对于前者自然是解雇,对于后者往往是降级使用。

接下的谈话倒是很简单,容尚勤更多的是就诸如小学的设立等问题加以汇报,现在对于教育部而言,除去留学生选派之外,又数教员培训以及小学设立最为重要,毕竟小学教育是基础,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

“……小学校舍大约百分之四十是利用旧官舍、公舍,百分之三十三利用民宅,当然,大帅,这只是暂时应急之策,毕竟按计划三省地区所有六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儿童都必须入校学,接受四年完整初级小学教育,明年整个东北需要建立超过一千八百所学校,聘请7000名教员……”

当容尚勤解释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