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朝阳 >

第252章

帝国的朝阳-第252章

小说: 帝国的朝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因手握航线的便利,盛宣怀倒也有其它北洋衙门幕员不能享受的便利,搜集情报的便利,这封信是随船带来的,信并不长,但其中信息却让盛宣怀久久无法平静:东北的唐子然颁布政令实施军人授田,按军阶不等授予田地。

这个消息让盛宣怀原本轻松的心情,再次紧绷起来,或许他只是一个商人,对于军国大事全然不知,可作为商人他却深知人性,国人终其一生所求者,不过只充饥之餐,遮体之衣和那御寒之所,而现在他唐子然大手一挥,把千百万亩田地授予东北军,岂不是尽收军心为已用?而东北军上下又岂能不甘心为其卖命?

“这东北军原本就是虎狼之师,现在又授于将来的田产,那些丘八将来打起仗岂不是更卖命?”

手里拿着信,盛宣怀禁不住思忖起来,甚至担心起来。

他又岂能不担心,毕竟对于盛宣怀而言,他的个人荣辱财富完全建立于北洋、建立于李中堂的赏识上,虽说眼下对中堂来说,唐子然算不上最大的政敌,但就长远来看,纵是张之洞、刘坤一两人绑在一起,也不见有其威胁大。

当初虽说用议和逼着唐浩然他的十万虎狼中的八万五调至黑龙江、吉林以及朝鲜,可那也不过只是解眼前之危罢了,一但东北的铁路筑通,这驻于黑龙江又与驻在奉天有何区别?

现在他的这十万虎狼又得了田地之诱,将来打仗势必更加卖命,届时,中堂又能用何军抵挡那些入关的东北虎狼?

当年曾国藩靠着一个区区“双饷”便令湘潭子弟尽为其用,受“双饷”所诱的湘人与发匪打仗时,无不是奋勇效死,现如今唐浩然的授田,可不比“双饷”更为诱人,毕竟银子花了便没了,而土地却是传给子孙后代的。

这唐浩然,心思未免太过狠毒了!

也许是因为立场不同,以至于盛宣怀最终还是将此归于其心思狠毒上,他唐浩然开了这个先例之后,往小了说,东北军上下无不甘愿为其效死,往大了说去,将来这天下壮丁岂不甘愿从军东北,而无意入北洋。甚至若是这消息传出的话,这北洋军中之人没准也会生出异心来,一边是银子,一边土地,何者更有诱惑?

“杏荪,杏荪在吗?”

就在这时一个听起来略带些熟悉的声音,伴随着几个人的脚步从外面传进盛宣怀的耳中。思绪完全被打断的他一时还没听出是谁,于是连忙把手中的书信收好,起身打开房门一看,来的两个人可都是熟人,一位通商银行的总经理严信厚,一位是银行大班陈笙郊。这两位可都是他特意选出的银行主持者,现在通商银行于盛宣怀而言其重要性甚至远超过招商船局,毕竟他之所以倡导办银行,主要目的还是通过自办银行将其已经控制的企业连缀起来;形成统一的经济体;从而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

而事实证明了他当初的想法,在通商银行成立后,假手通商银行,轮船招商局、电报局等其主持的企业无不是获得融资之便,而这种便利又加速了其它企业的发展,甚至其创办的北洋纺织局既是完全使用通商银行提供贷款创办。

正因如此,他才会对银行的总经理严信厚以及大班陈笙郊的到访极为看重,甚至于显得有些紧张,该不是出什么事了吧!

“小舫,你这是……”

一见盛宣怀,严信厚便便停下脚步回头对陈笙郊说:

“我说得没错吧?杏荪既然不在中堂大人那,而且又不在府上,自然就会在铁路公司的。”

说完之后,严信厚便和盛宣怀打了一个哈哈:

“杏荪,不会怪罪我和笙邻冒昧前来吧?”

与盛宣怀相同,严信厚同样也是是李鸿章幕僚,曾长期担任上海道库惠通官银号经理,掌管上海道的公款收支。他在上海创办过南帮票汇业中最具声望的源丰润票号,而在盛宣怀上片请办银行后,其作为嫁接盛宣怀意图的最直接执行人,筹办中国通商银行之后,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首任总经理。在筹备通商银行期间,其更是为通商银行请来了数十位商董,利用其名气以及资金为银行张目,正因那些南北商界颇有名气的商董加入,才使得通商银行在短期内打开局面。对此纵是盛宣怀也极为佩服,更何况铁路公司这边还需要银行的帮衬,而当初办理银行的初衷也是令银行与铁路公司以及其它洋务企业互相扶助。

“小舫!”

粲然一笑,盛宣怀客气的说道:

“你们二位可都是贵客,我就是平时想请就都请不来哩!快请。”

随后又对着前面随员高声喊道:

“盛三,快给二位贵客上茶!”

一会便有人进来忙着给三人沏茶,待那随员离开后,严信厚笑了笑:

“方才和笙邻刚才去府上找你,可你却不在,于是便直接来了公司这边。”

瞧着严信厚,盛宣怀淡然一笑:

“看来小舫定要有要事,才来找我吧!”

会是什么事?只要不是与铁路公司的资金有关便行,心有所思的盛宣怀便不露声色的说道。

“若是有事的话,直接打电话说一声便是了,那还用这般火急火燎的找来!”

严信厚闻言便笑着说道:

“你看,这心一急,便把电话给忘记了,说起来这还是杏荪的功劳,若不是杏荪把这西洋的电话局引进天津,怕是这世人还不知道,除了电报之外,还有这千里传音的电话哪。”

这一声恭维说的倒也是事实,虽说早在8年前,因受于规制,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中堂,每年春天冰封融化时,都会来到天津办公。等到冬天来临,冰封大河之前,再回到保定办公,如此往复自然需要沟通,尤其是外交之事更非电报三言两语所能道尽,于是当时主持电报局的盛宣怀便于电报线架上另设一条天津至保定的电话线,不过那也就是一条专用电话线,离普通百姓委实太远。

不过当盛宣怀得知仁川、平壤皆设有电话局,进而利用交换机将电话引入市场使用之后,其立即意识到相比电报局电话局更为广泛的用途,生怕旁人抢了先的他,立即着手办理此事,甚至因未能筹备足够资金,便使用朝鲜银行贷款建起了天津电话局,对方的条件到也优惠,除去一分的利息优惠外,只是要求设备必须使用北洋电气的生产的设备,不过其设备到也属精良。

在电话局开通后,首先接通电话的自然是各衙门还有洋务企业办事处,接着又是各位大人,不过只是月余功夫,非但这电话于天津接了一千多台,甚至还凭着价廉把生意做进了租界之中,在租界的安装了几百部电话,甚至成为各国洋商的首选,用报纸上的说法是大涨了国人志气,毕竟上海的租界电话局是越界安装电话,而在天津却完全翻了过来,如何能不让国人人激动。

听严信厚这么一夸,盛宣怀便哈哈一笑:

“当初办电话局的时候,可有不少人在背后说我什么坏话,说什么擅自借款,幸好那会借的是朝鲜银行的款子,而且武昌那会还是朝鲜统监。若不然哪……”

感叹着于中国办事之难,盛宣怀倒是越发珍惜眼下了,而在珍惜之时,想起东北实施的军人授田,那心下却又浮现一阵隐忧来,此消彼涨之下这可如何是好啊!

“杏荪,其实办银行嘛,也是做生意,他朝鲜银行能同咱们做生意,咱们也能同他们做生意不是!”

顺着盛宣怀的话,严信厚又把话峰一转笑说道。

“其实今个来,到也不是为了其它事,这不,上午的时候,有一个从东北的垦殖公司,原本一直在科尔沁那边办垦殖来着,结果未曾想寻着了一个……”

等等,他是说是垦殖!眼前突然一亮的盛宣怀连忙打断严信厚急问道。

“科尔沁?你是说他们在科尔沁那边垦殖?那人现在在什么地方?”

第26章亚洲病患(求月票)

光绪18年6月30日,也就是在朝鲜统监府开始作着迁往东北的准备时,作为统监府官方喉舌报的《东亚日报》刊载了一篇文章《临床建议》,与过去的任何文章截然不同,文中将中国比做为病患,进行了全面性的诊断,指出此时中国的症状以及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法。

时间:黄帝纪元4589年

姓名:中国

性别:男

年龄:隐籍现住址已248岁

原籍:大明帝国

现隐籍所在:满清帝国

地址:北纬4°至北纬53°31′;东经73°40′至东经135°5′之间

职业:东亚文明始创者以及守卫者

遗传:黄帝、周公、孔子、孟子等血统。

素质:为上述圣贤后裔之故,素质强健,天资聪颖。

既往症:幼年时,身体颇为强壮,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品行高尚,身手矫健,创世璀璨之东亚文明,远超西洋文明数百年,中年时,先后遭金鞑、蒙鞑侵入,生灵涂炭,文明沦丧。后洪武帝与诸先烈,不甘为异族之奴役揭竿而起,逐蒙鞑于漠北,明帝国后,接受不完全的治疗,稍见恢复,唯因遭受异族百年蹂躏,慢性中毒达百年之久,不易霍然而愈。后因内疾而虚,满清趁虚而入,夺我九鼎,受两百四十八年愚民政策之毒害,身体日渐衰弱,意志薄弱,品行卑劣,节操低下。

现症状:道德颓废,人心浇漓,物欲旺盛,精神生活贫瘠,风俗丑陋,迷信深固,顽迷不悟,枉顾卫生,智虑浅薄,不知永久大计,只图眼前小利,擅长内斗、不知团结,有若散沙,堕落怠惰,腐败、卑屈、怠慢、虚荣、寡廉鲜耻、四肢倦怠、惰气满满、意气消沉,了无生气,麻木不仁。

主诉:头痛、眩晕、腹内饥饿感。

最初诊察患者时,以其头较身大,理应富于思考力,但以二、三常识问题试加询问,其回答却不得要领,可想象患者是个低能儿,头骨虽大,内容空虚,脑随并不充实;闻及稍微深入的哲学、数学、科学及世界大势,便目晕头痛。

此外,手足硕长发达,这是过度劳动所致。其次诊视腹部,发现腹部纤瘦凹陷,一如久饥之人,腹壁发皱,留有白线,长久半饥摧残下,使原本极为扩张的腹壁急剧缩小,以至于体格羸弱,不堪为用。

诊断:科技文化之低能儿。

原因:智识的营养不良。

经过:慢性疾病,时日颇长。

预后:因天然素质优良,且有世界第一等优等民族之基础,若能施以适当的疗法,尚可迅速治疗。反之若疗法错误,延时日有病入膏肓死亡之虞。

疗法:原因疗法,即根本治疗。

处方:求知识于世界,挽文明之沦丧以为正道,正规学校之教育最大量、补习教育最大量、幼儿园最大量、图书馆最大量、读报社最大量。

若能调和上述各剂,连续服用,可于二十年内根治。

尚有其他特效药品,此处从略。

黄帝纪元4589年2月15日

尽管这篇文章中没有提及更多的问题,亦没有提及更多的细节,但是却一针见血的将国人身上诸多毛病毫不客气的直指而出,而指出诸多毛病以至劣根之时,却又提出了根治之法,欲挽愚民两百四十八年之弊病,唯有加以教育。这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但如何教育国民,进而重拾中国礼乐文明之邦旧貌,这是摆在统监府,更准确的来说,东北总督府面前最为迫切的问题。

嘟……

伴着汽笛声,一艘从山东或江苏驶来的西式大帆船驶进了港口,在过去两个月里,每天都有数艘洋式帆船进入大连、牛庄或者其它几处港口,而这些帆船无一例外的带来了移民。与过去依靠百姓自发的闯关东不同,现在东北总督府成立后,却是大范围的吸引移民来东北,甚至提供免费的船票。

免费的船票、现成的熟地以及免费的教育,在总督府出的宣传员中,东北的一切就像是天堂一般,山东人两百年多来便有闯关东的习惯,稍经宣传员的鼓动,便有数十万计的移民开始经由海路进入东北,而宣传员的脚步甚至一路走到了江苏、安徽以至河南、湖北等地,这些不知闯关东为何的百姓,仍然被宣传员们口中美好的许诺所吸引,向往着那有如天堂的地方。

“所有移民必须进入移民登计处进行登计,未登计者将得不享有移民福利保障!”

纵是在船上,那些卖掉家中可怜的田地房地,拖家带口的不远千里来到东北的百姓们,也于船舱中了解了所谓的“移民福利”,那移民福利指的是每人五亩的田地以及种地的农具,而最为宝贵的却是那半年的口粮。

对于这些一贫如洗的百姓来说,初来东北的他们,完全只能听任移民处的摆布,而没有任何反抗之力,更准确的来说,很是听话的他们根本就未生出任何反抗之心,甚至生怕因为自己不听话,失去了“移民福利”。

当一船数百说话带着皖北口音的移民,踏上码头后,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尚着那宽度不过只有一米多通道进一栋建筑的时候,他们无不是都显得有些紧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