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朝阳 >

第151章

帝国的朝阳-第151章

小说: 帝国的朝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炉前奔跑忙碌着,都在为确保铁水出炉万无一失做着各种准备工作。

整整一夜,唐浩然都守在这座高炉附近,困了也就是在不远处的办公室中打个盹,这座高炉尽管是从英国购买的,但是却借鉴机器小高炉的改造工艺,其产量相比过设计产量投高了数倍,仅此一座高炉一年即可生产十余万吨生铁。

19世纪末,这是钢铁的时代,作为一名冶金工程师,唐浩然自然深知这个时代的钢铁工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脊梁,意味着一直等待着钢轨的工地上可以迅速铺设下廉价的钢轨。

因为没有技术人员的关系,工厂内几乎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是聘请自英德,他们负责检验买进的矿石,石灰石和焦碳的品质,使产品、零件及原料的检测系统组织化。同时还指导着生产,这一炉生铁,是仁川钢铁厂一号高炉的第一炉生铁。

“出铁!”

终于,随着唐浩然发出“出铁”的命令,工人们立即操纵当时蒸汽动力的开口机打开了出铁口,霎时从炉内喷出大团大团焰火般的火花……在万众嘱目下,仁川钢铁厂冶炼的第一炉铁水从炉内顺利流出来了。

数百吨通红的铁水被直接倒入混铁炉中,与炉中的废铁混合,看着那拖着混铁炉的电车往转炉车间驶去时,唐浩然整个人不禁产生一种时空的重叠,不禁想到两年前的这个时候与钢厂中与“流星”遭遇的那一瞬间。

那一瞬间发生了什么,唐浩然并不清楚,可他却知道自己的命运,甚至这个民族的命运,也正是从那一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大人,要不要去转炉车间看看?”

内心激动非常的邝贤俦,看着远去的拖车冲身边的大人说道。

“嗯?转炉车间?当然要去,要去的……”

高大的转炉车间的厂房向地面上投下了一大片浓浓的暗影,从化铁炉与化铁炉的空隙间,有红光一闪一闪的透射出来。紧靠着转炉车间旁边的,是鼓风机房,中间有一条宽宽的小道。唐浩然和邝贤俦正走在这条小道里,头顶上面全都是架在空中的粗大的管道;这些黑通通的管道里,呼隆呼隆响着强力的风的咆哮声。

人还未到转炉车间,一阵阵嘶吼般的咆哮声已经传了过来,待进入转炉车间后,扑面而来的热浪顿时让汗水从唐浩然的身上流了出来,在转炉前除去工人外,还有两名外国技师,他们正在记录着什么,而身边还跟着十几名同文学院工学系的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开始在工厂中实习以掌握基本的冶金技术,为将来往国外留学打下基础。

炼钢转炉的火力猛烈得惊人,可以由炉口看到的紫罗兰色火焰,那座转炉发出如史前野兽嘶吼般的声音,逐渐变成黄色,最后变成美丽的白色光焰,整个过程不过只进行了几个小时。从转炉流到横具中的银白色的钢熔液,然后通红的钢锭直接经传送车运至轧钢车间再轧成钢轨。

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计的“连续”生产线,亦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就如同轧钢车间引进的的四辊可逆式中厚板轧机,一但建成其将是世界上第二部同类钢板轧机,美国的工艺与技术,正在这座工厂中取代英国的技术,同时代最先进的技术正在被引入这个座钢。

“大人,现在我们每天可以生产150吨84磅钢轨,根据先前的测试我们的钢轨质量远好过欧洲最好的钢轨,而且用的合金更少,成本自然也就更低……”

对于自己生产的钢轨质量,唐浩然并不怀疑,尽管这种普通的低合金钢轨,以后世的标准甚至属不合格产品,但在这个碳素钢轨与锰轨刚刚起步的时代,这种低合金钢轨却能凭借其更加优异的性能成为仁川钢铁厂的“拳手产品”,而更为重要的是它的成本很低,而且相比于同时代的工厂的生产成本很低。

“现在厂子里的成本怎么样?”

尽管有汉城机器炼铁厂的生产成本作为前车,但唐浩然还是忍不住询问着工厂的生产成本。

“大人,铁矿石的到岸价是1。34元,焦煤的到岸价为8。4元,目前工厂的每吨生产的劳务费是1。7元;原料10。3元;石灰、无烟煤粉等1。26元,冶金专利费为2。1元,目标炼钢总成本不过17元。比预计的20元还便宜了至少三块钱,相比于欧美同类钢铁厂,我们的成本节省了近一倍,目前上海洋铁每吨45元出奇,以此计划,若是售铁,每吨利润当在二十至三十元间……”

这么大的铁厂当然不会去卖最廉价的生铁,利润更高的钢轨才是公司欲占领的市场。

“大人,现在这钢轨冶炼出来了,所以,厂里准备委托贸易公司,同北洋衙门去谈钢轨的事情,大人,你觉得,咱们应该让几成利?”

让利?

眉头微微一跳,唐浩然摇摇头,看着那边一根根从轧钢机中挤压出来的通红的长达十余米的钢轨,对邝贤俦吩咐道。

“利是不用让了,这厂子里不是有北洋的股份吗?价格就以欧洲的同类产品,加上运费,至于他们往衙门里开出什么价,咱们不用问,只要保住两倍的利润就行了,要知道,咱们可还指往着北洋衙门帮咱们修路那!”

唐浩然口中所谓的帮指得是在钢轨暴利下,工厂可以拿出这一部分利润,以贷款的方式为朝鲜铁路公司提供钢轨,而这买钢轨的钱自然是由北洋衙门拿的。

“还有,我让厂里准备的东西准备好了吗?”

第116章命运(第二更,求月票)

因为空中正下着雨,高大的烟囱里的烟显得有些“沉”,以至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黄橙橙的、叫人窒闷的烟气。在钢铁厂从各个厂房那半圆形的、肮脏的大窗洞里,可以看见无数的滑车和传送带在旋转,生铁的车床在移动,在把钢和铜钻孔、刨平和磨光。模压机的垂直的圆盘,不停地转着。起重机的轴架在半空里疾驰,往黑暗中飞过去。

炼铁平炉里发出红殷殷、白皑皑的光芒,数十吨的钢水被倒入模具,待冷凝固、冷却之后,又被运至少锻造车间,在车间内一具巨大的蒸气锤捶打着,叫地面都给震动了,这是一台八十吨蒸汽锤,这部引进自法国施奈德公司的蒸汽锤,于蒸汽锤中亦算是一台庞然大物了,可以用于生产各种各样的钢锭以及钢板。

伴随着蒸气锤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一块火红的钢锭正被锻造成型,不过只是一块钢板——厚达360厘米的钢板,经过汽锤的锻造其内部结构变得更加致密,类似的长达数米的特厚钢板,在另一个车间内,已经生产了十块,与钢铁厂的其它车间不同,这个车间并没有太多的复杂的设备,只有一个钢铁制成的大型方盒以及几辆行车吊,但实际上这个车间里的绝大多数设施都是由唐浩然亲自己设计的。

这是仁川钢铁厂的渗碳车间,尽管最初唐浩然曾寄希望于渗碳钢,将这种战列舰时代的钢板作为打开国际冶金市场的敲门砖,当然所出售的将只是渗碳钢专利,通过每吨5英镑的专利费在未来的二十几年间获取数百万英镑的暴利,但“装备”却制约了渗碳钢的发明,他不得不设计渗碳炉、淬火炉等一系的设备,以满足生产渗碳钢的需要。

就在按部就班的研究着所需的设备时,一个月前一篇金属渗碳处理的论文,却让打消了他再往欧洲卖专利的想法,现在只能去争取自己不用交“专利费”。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个时代欧洲各国对专利制度的重视,

在后世有一些所谓的学者说什么美国是山寨大国、德国是山寨大国,但是却忽视了一点,他们山寨的只是产品,如美国山寨并改进了英国的纺织机,德国假冒的谢菲尔德剪刀和刀具。似乎正因如此,他们就觉得这个时代欧洲各国根本就不重视专利技术,甚至认为不存在专利。

而却无视了在中学历史书上都有记载的19世纪末,德图政府积极鼓励“技术接受”。从1886年到1890年,德国六家公司购买了948项英国专利,并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成功地从英国手中夺得了世界市场上合成工业的垄断权。

这种技术专利才是专利的核心,亦是这个时代各国最为重视的,任何机械产品都存在着被复制的问题,但有些东西却是无法复制的,至少在破解技术之前。欧洲各国对专利的保护,是基于对本国工业的保护,许多国际公约是需要以相互遵守才能得到维护,如果他们肆无忌惮的侵犯他国专利,本国的专利同样会被其它国家侵犯。

就拿渗碳钢而言,甚至直到一战结束后,美国以及法国的多家钢铁公司仍然向克虏伯支付了巨额的专利费。而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对德国最大的榨取,甚至不是巨额的赔款,而是多达上万种专利的无偿转让。

欧美各国对专利的重视,不是后世国人所能理解的,恰也正是这种无法理解,使得很多人不明白,专利制度是导致近代中国与欧洲在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模式上产生巨大分野,进而导致产业革命在欧洲而非中国发生的关键所在。

作为冶金工程师的唐浩然自然深知专利的重要性,就像交给伍宇明带到英国去的上百种专利一般,那些专利授权足以确保公司的许多产品享有一定的“垄断性”。

至于钢材渗碳专利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相比于钢材的渗碳处理,唐浩然更为看重的却是自己于机器局钢铁车间内“研制”几十种低合金高强度钢,就像标号从一至十二的十二种造船钢一般,它将是仁川钢铁厂打开船舶用钢的基础。甚至就是即将用于渗碳试验的360毫米钢板亦是其中的一个钢号。

“根据试验室的测试,十二号装甲钢的基材硬度为250280HB,基材抗拉强度为850900MPa,基材屈服强度为550600MPa,如果经过渗碳处理的话,那么表面硬度可高达670720HB……”

在通红的均质装甲钢板被吊至渗碳炉时,唐浩然向身边的十几名学院工学系冶金专业的学生解释着,这些学生已经学习了十个月的冶金知识,现在一面于学院学习一面于工厂实习,参与工厂的建设时,亦作为唐浩然的助手,协助他进行试验,毕竟很多试验并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对于这种低合金钢板,唐浩然自然深知其性能,他远比历史上最为著名的KC装甲的基材更为优秀,甚至不逊于二战德国时使用的WH装甲,而且其使用合金较少,价格自然相对低廉,现在唯一的疑问就在于它的渗碳效果,尤其是递减渗碳深度,毕竟在百年后用于民用的渗碳钢递减渗碳深度远不及军舰装甲的零头。

“渗碳的过程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充分进行试验,充分记录实验数据……”

根据后世于大学中读过的资料来,以在850摄氏度下渗碳时为例,第一个小时中渗碳层厚度增加了0。4毫米。第二个小时中增加了0。13毫米,的三个小时中增加了0。1毫米;此后增加速度虽有个别跳动现象,但大体上是逐渐减小的;而到了8小时以后基本上稳定在0。05毫米/小时的水平了。而900摄氏度下的渗碳速度,同样,第一个小时之内渗碳层厚度增加了0。53毫米,第二个小时增加了0。23毫米,第三个小时增加了0。18毫米,第四个小时增加了0。13毫米;10小时之后平均速度基本恒定在0。07毫米/小时的水平。由此可见,即使采用气体渗碳、时间长达2周也就是336小时、渗碳温度按照1000摄氏度估算,则渗碳层厚度也就是60毫米的水平。而按照50%的渗碳层厚度,完成整个渗碳过程甚至需要一两个月,唐浩然自然没有时间终日守在这里,而眼前的这些学生,无疑将是进行试验的唯一人选。

“……变成气体方式之方法是将碳化气体如C4H10,C3H8,CH4等和空气相混合后送入变成炉,在炉内1000~1100℃之高温下,使碳化氢和空气反应而生成所谓变成气体,由变成炉所生成的气体有各种称呼,这里方便上叫做变成气体……”

在大人解释着着渗碳工艺时,赵裕则将其记在笔记本上,偶尔他会把视线投向厂房门口的警察,根据保密条例,他们不能从厂房内带走一张纸片,所有的笔记本都需要装进厂房内工作室的保险柜内,不过,对于赵裕而言,他并不需要笔记本,他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完全可以记下这一切。

尽管如此他也不会违反保密制度,尤其是绝不会在外国老师的面前谈论工厂内进行的种种试验,这些试验是工厂赖以生存的根本;自然容不得一丝外泄,更何况这种钢将来还将用于海军的军舰上,从而一改洋人坚船利炮的局面。

当赵裕浮想联翩的时候,渗碳炉封闭了,随着变成气体进入渗碳炉,炉内的均质装甲钢开始了漫长的渗碳过程,而唐浩然则继续向学生们讲解着钢材的渗碳处理工艺,偶尔的他会帮助他们解释一些于课堂上碰到的学习问题。

两三个小时后,直到为那些学生上了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