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御前美人 >

第27章

御前美人-第27章

小说: 御前美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玄宁嗓子里噎了一下,神情不由自主地复杂,“你跟她才见过几面,倒是挺喜欢她?”

    漂亮又机灵的姑娘,谁不喜欢?

    汤盈霜心里念着这句话,面上恭肃道:“苏姑娘人美心善,臣妾跟她投缘得很。”

    沈玄宁嗤地一笑:“她去。不过跟在宫里一样,她得在朕身边跟着,大概没空陪你。”

    “……那臣妾不去了。”汤盈霜兴致缺缺地啧了啧嘴,又道,“也罢,臣妾在宫里压着点仪妃,免得臣妾出去了,她把太后气着。”

    就仪妃那个脾气,她半点都不觉得她会因为要直接面对太后而有所收敛。

    这事也挺奇的。二人从大选一道走过来,挑人的那三两年的时间里,她完全没觉得仪妃这么娇纵。

    可想而知,她那时是怕自己选不上。可是,现在她难道就不怕皇帝废了她了?也不知是怎么想的。

    ·

    就这样,圣驾在一个半月后从园子里回了宫,又过了小半个月,便出了京,前往河南。

    这段路不近,苏吟从没经过这么远的颠簸,头几天觉得难熬得很。沈玄宁也一样,七八天下来就瘦了一大圈,看得苏吟提心吊胆的。

    于是在他又一次在驿馆里熬夜回折子的时候,她差随行的侍卫去周边讲究些的酒楼给他买了一盅鸡汤。

    鸡汤仍旧要按御前的规矩先试毒,一切稳妥后,她便将汤端了进去,劝道:“都三更天了。皇上喝口汤,早点睡吧,明天还得赶路。”

    沈玄宁没应声,锁着眉奋笔疾书,苏吟一瞧就知道这落笔间带着火气。

    她就又唤了一声:“皇上!”

    沈玄宁强沉了口气,暂且撂下笔,手摸过来,执起汤盏喝了一口,又接着写。

    口中道:“汤不错。你先去睡吧,不用管朕。”

    “皇上有什么事,都明天再忙吧,天真的不早了。”苏吟柔声道。

    他再度撂了笔,重重地倚到了椅背上,揉着太阳穴,无声地缓了会儿劲儿。

    苏吟趁机就上前把纸笔都收了,他却睁了睁眼,道:“别收,朕得写完。”

    说完他重重一叹:“真气人。山东山西两地的巡抚非要到河南迎驾,朕用得着他们迎?尤其是山西,闹着灾呢。”

    官员们也是好心。

    这句话在苏吟心头一划而过,但最终,她没活这个稀泥,只锁眉道:“这是真糊涂了。封疆大吏扔下百姓来迎驾,百姓若知道了,还不得戳着皇上的脊梁骨骂?”

    沈玄宁气得一笑:“可不是,他们想得还没你一个姑娘家明白。”

    若是百姓安居乐业之时,那也就罢了。眼下闹着灾,他一路上都行事谨慎,生怕给人添乱,底下的官员来这一套?

    这道理难懂么?

    苏吟是聪明,但她毕竟是个不理政事的姑娘家,她都能想到说明不难懂,但官员们偏偏想不到。

    说他们笨?沈玄宁觉得,他们未必是笨。只是多年来行媚上之事行惯了,为人都昏聩了起来,所以才不往那边去想。

    他于是又熬了两刻工夫,回了一封没有分毫客气的折子,把两省官员骂了一通。然后着人四百里加急地往山东山西送,要求必需在天明时分送至两地,免得这帮昏官给他招骂!

    但即便如此,到了河南之后,沈玄宁还是发了好大一通火。

    因为他在河南官吏给他准备的行馆之中,看到了平遥牛肉和清徐葡萄,另外还有久负盛名的汾酒。

    原本陪着笑准备觐见的河南巡抚一进屋就挨了顿骂,御前宫人们在外瑟缩着听皇帝摔杯子。

    “平遥受灾没有?清徐受灾没有?”沈玄宁指着他斥道,“山西巡抚糊涂,你也糊涂?帮他献这种东西?!”

    接着又是啪的一声,但这回摔的应该不是杯子了,不知是什么。

    “你们的这份心,就不能用在灾民身上是不是!”

    这回连候在外头的楚霁都缩了下脖子,压音跟冯深说:“本就旅途劳顿,皇上可别气坏了……”

    “可不是……”冯深锁着眉叹气,“但这会儿,不能进去劝啊!”

    这会儿还不谁进去谁掉脑袋?

    话音落处一扭头,他就看见苏吟过来了。

    苏吟这是刚在屋里收拾好,重新梳妆过,也更了衣。楚霁和她许久没见,看得好一阵恍惚:“……苏吟。”

    “将军。”苏吟平静地颔了颔首,便看向了冯深,冯深赶忙拉着她走开了两步,说了说里头的情况,又央她去劝皇上。

    结果苏吟道:“我才不去。”

    “哎你……”冯深蹙眉,苏吟说:“这些个昏官,不该骂么?我看皇上直接把人砍了都不该拦!受着灾还胡琢磨这些,一个个都对不起朝廷的俸禄!”

    “我的小姑奶奶。”冯深无奈一喟,“你这理儿是对,我也不为他们说话,可我怕皇上气出个好歹来啊!你听听里头那动静……”

    “皇上又不是个瓷娃娃。”苏吟淡淡地给了他一记白眼,“再说,皇上刚亲政,这一趟的立威要紧着呢。皇上要冲官员发火,便让他发,真劝下来,威也就立不起来了。”

    再说,皇帝为政事发着火,一个宫女进去劝“皇上息怒”?合适么?

    她知道他就算是为了给她面子,都得减下三分火气。可这个时候,他最好谁的面子都别给。

    于是苏吟到底也没去劝,只按规矩进去上了盏新茶。

    在她将茶盏搁到案头的同时,沈玄宁骂了最后一句:“滚!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带出去,呈河南各处受灾的情况来!不然不必再觐见了!”

    他说罢拂袖离去,那河南巡抚伏在地上一声都不敢吭。苏吟也没理他,端着托盘就往外去了。

    但那河南巡抚一把拽住了她:“大姑姑、大姑姑……您救救臣吧!①”


第32章 尝薄粥

    苏吟下意识地一抽手,那河南巡抚也意识到了自己失态,赶忙放开了她。

    苏吟后退了半步,欠身道:“大人这是什么话。奴婢只是个宫女,怎么能帮得了大人?”

    河南巡抚从地上爬起来,陪着笑,小心地朝苏吟拱手:“您这话说的,谁不知您是皇上跟前的大红人?”

    苏吟垂着眼眸没应声,河南巡抚稍有点尴尬,又撑着继续说:“您瞧,下官糊涂,惹得圣上不快了。您帮帮下官,下官那儿正好刚得了两块上好的……”

    “大人您自重。”苏吟抬手止了他的话,原就小心翼翼的河南巡抚立刻噎住了声音。

    苏吟想了想,道:“皇上记挂着受灾的百姓呢。大人您若真想让皇上高兴,就从给灾民施粥的粥棚里盛一碗粥过来。若皇上见百姓吃得好、能把这灾熬过去,气儿自然就消了。”

    说罢她便提步出了屋子。她会出这个主意,是为了让沈玄宁高兴。至于河南巡抚想给她塞什么,她听都不想听。

    于是片刻之后,粥就被河南巡抚诚惶诚恐地送来了行馆。

    苏吟估摸着沈玄宁这会儿不想再见他一回,将粥接过来,就让他回去了。然后她端着粥进了屋,笑道:“巡抚大人送了粥棚的粥过来,皇上瞧一眼?”

    沈玄宁正坐在罗汉床上看折子呢,手边的榻桌上全是笔墨纸砚。一听这话倒眼前一亮,抬眼看了看,立刻拿开了两本折子,腾出了一块地方。

    苏吟把粥碗放过去,沈玄宁一哂:“那么个糊涂人,朕不信他能想到这个,你出的主意吧?”

    “奴婢想着,反正皇上总要问问粥的事的。”苏吟说着睇了睇粥碗,“瞧着还不错?”

    瞧着是不错。虽然决计和“好吃”两个字不沾边,但浓浓稠稠的,作为赈灾所用很像样了。

    在赈灾的粥上,有句俗话叫“竹签一倒,人头落地”,说的是若朝廷派钦差到灾区查粥,会拿个竹签插到粥里。竹签如果立不住,说明粥熬得太稀,官员们贪了粮款,立马就可以拉出去砍头。

    ——当然,这指的是粥还在粥桶里的时候。呈到碗里,碗浅粥少,大多是插不住竹签的。

    但河南巡抚送来的这碗一看就稠得很,在粥桶里插竹签一准儿不会倒。

    沈玄宁看得心情大是好了几分,跟苏吟说:“拿把勺来,朕尝尝。”

    “您真要吃?”苏吟有点担心,怕他不适应,会吃坏。可沈玄宁执意要尝,她只好把碗端下去让宦官们按规矩试毒,然后又放了把瓷匙一并端回来。

    沈玄宁不仅尝了,而且还一口一口、认认真真地把一小碗粥全吃了。

    吃完后他沉默了好半天,苏吟在旁瞧着他,迟疑着唤了声:“皇上?”

    沈玄宁一喟:“就这么一碗粥,就能让灾民咬着牙活下去。朕在想,山西巡抚花费人力物力给朕送牛肉和葡萄的钱,能换多少碗粥。”

    “……皇上别钻牛角尖。”苏吟哑音一笑,在他对面坐了下来,“要让奴婢说,官员们想讨好皇上,永远都是没错了,左不过这回的时机不对。但您瞧,若他像这河南巡抚一样,糊涂归糊涂,可依旧能好好赈灾,是不是也挺好的?”

    人无完人,谁没点犯错误的时候?苏吟觉得,这些当官的能好好办大事最重要了。小事上犯点错,骂一顿罚一顿反正也都随他嘛。

    “这话倒不错。”沈玄宁神情一松,想了想,吩咐旁边的宦官说,“去传楚霁来。”

    说罢他迟疑着看向苏吟,苏吟平淡地笑说:“早就都过去了。”

    接着她便起了身,也没出这方屋子,从容自若地收拾起了床铺。倒是楚霁进屋时,目光不由自主地在她的背影上划了几个来回,最后还是被沈玄宁的轻咳拽回了视线。

    沈玄宁道:“河南巡抚给朕送了碗粥棚里的粥。你带人去附近的几个粥棚看看,从每个棚里各盛一碗过来。”

    “?”苏吟一讶,扭过头看看他,抿唇便笑了,“皇上好生狡诈!”

    沈玄宁噙笑反问:“若是他送什么朕都信,何必亲自出来一趟?”

    楚霁怔了怔,抱拳领命告退。待得退出这方院子,他心中复杂地转头回望了一会儿,说不清是什么感觉。

    两年过去,他依旧是喜欢苏吟的。这样聪明又漂亮的姑娘,换了谁也难做到说忘就忘。

    可看着苏吟和皇上的相处,他又有股说不出的……乐见其成?

    他们的那种默契与和睦,寻常的夫妻大概都不能比。旁人只消看着,都会觉得心旷神怡。

    而且他心里有些发酸地觉得,苏吟待皇上,还是比待他更亲近的。

    他永远都会记得苏吟当年看他时眼底那股热烈的情绪,而且她也总是笑着。可他刚刚发觉,在她看皇上时,眼中虽然并无炽热,却总是柔和一片,她无疑很享受与皇上相处的时候。

    楚霁沉默地走出行馆,深吸了一口气,带着人去办差。

    要跑附近的几个粥棚,路途可不算近。他于是在入夜时才回来,几碗粥端到沈玄宁面前一瞧,倒真让人松了口气。

    “看来这河南巡抚着实还可以。”沈玄宁笑笑,跟苏吟说,“你着手安排一下,明天晌午传他一道来用膳。”

    “好。”苏吟点头记下,着人去河南巡抚那边传话的事,自有冯深去办。

    ·

    宫中,随着七夕临近,宫里陆陆续续进了不少新的布料和首饰,给女眷们图个新鲜。

    大多东西自然是送去了太后的慈宁宫和太妃们的宁寿宫。当今圣上的女眷,总共也就一后一妃,余下的东西就先都送进了坤宁宫,然后由皇后赏仪妃和各宫宫女。

    结果汤盈霜就听说,今儿个一早,她还没起床的时候仪妃就来了,想讨块南红石走。

    “呵。”她不禁笑了一声,“仪妃的耳朵可真灵。”

    那上好的南红石,这回总共就得了两块。一块献给了太后,另一块暂且在她这里。

    按道理来说,这块就应该是她的了——除了太后,可不就是皇后么?她相信这个道理仪妃也懂。

    但她就是要来争。汤盈霜心里有数,她要的才不是这块石头,她是咽不下那口气,想跟她叫板。又或者可以说,是胡家在跟汤家叫板。

    她无非就是想让人看看,是皇后在宫里过得更好,还是她这个胡家的千金过得更好。

    汤盈霜对此完全不感兴趣,更懒得跟仪妃较劲。但那块南红石,她还真不打算给仪妃。

    成色那么好的东西,得衬美人儿才行。若做成头饰耳饰,肯定显得气色很好!

    她便不咸不淡道:“不理她。这就寻工匠去,打一副簪子。若再有多的边角料,穿个手串或者做个项坠吧。”

    她身边的宫女是一听她不打算惯着仪妃就高兴,当即喜滋滋地福身应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