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反贼平天下 >

第162章

反贼平天下-第162章

小说: 反贼平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首一人,年龄约莫二十四五岁,长相英武,头戴一方璞巾,身穿枣色长袍,面颊瘦削,双眉如剑,双目炯炯有神,却又有着一股儒雅之气。他腰间悬挂着一柄长剑,大步走进来,给人一种沉稳如山的感觉。

王旭见青年走进来,眼睛一亮。

眼前的青年他曾经见过,当日胡灵设宴的时候,青年就曾经在宴席上,不过坐在末尾,并没有凸显出来。王旭也是匆匆一见。此时只是有点影响而已。

黄公德伸手指向青年,介绍道:“文王,此人名叫徐阳浩,胸有万千韬略,囊括宇宙之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旭闻言,心中暗暗惊讶,没想到这人竟是林阳浩,燕山大贤之中,除了那黄枯以外,就是此人了。

他盯着林阳浩,眼中露出灼灼精光,这可是拐带人才的大好机会。

第321章臣则君

若是能够将林阳浩收为己用,那王旭的整体实力又将上升一大截。这可都是军事大才,王旭现在缺的就是这种人。

王旭拱手朝林阳浩拜道:“林先生有礼了!”

对于林阳浩,王旭可谓是放低姿态,以“先生”称呼。这个时代,先生一词,字面的意思是指父辈兄长,年龄稍长的人。但是也用于对有德行有学问的人。王旭以先生称呼林阳浩,无疑是将林阳浩认定为有学问的人。再则,以王旭如今文王之尊,这礼数足够了。

林阳浩拱手回了一礼,然后在大厅中坐下。

紧随林阳浩,又有一名青年走了进来。

这青年面白无须,唇红齿白,黑发如墨,身穿一袭黑袍,神色严肃,行走间显得有些拘谨。他走进来后,黄公德立刻介绍道:“文王,此人名叫石韬,他性情拘谨,做事中规中矩,是郡守、丞相之才,不过他若入朝为官,担任御史大夫最佳。”

王旭听得黄公德评价,心中顿时挺直身体。

能得如此评价,是了不得的人才呀。王旭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挺直身体,拱手道:“石先生有礼了。”

石韬拱手道:“见过文王。”

说完后,石韬才一板一眼的走到坐席上坐下,紧挨着林阳浩。

石韬和林阳浩,本就是同乡,都是南郡人,两人关系极好,一起来到燕山住在黄公德和子鱼门下学习。虽然两人都没有拜师学艺,和黄公德之间是以友人称呼,但事实上两人和黄公德之间,又有着师徒之谊。

在石韬之后。又走进来一名清癯瘦高的青年。

这名青年身穿白色儒袍,长相清奇,颇有古风。不等黄公德介绍,青年朝黄公德和子鱼拜道:“学生拜见黄先生、子鱼先生。”

旋即,他又朝王旭揖了一礼,说道:“景辽孟建。拜见文王。”

王旭惊喜道:“孟先生是古西郡景辽县人?”

孟建点头回答道:“正是!”

王旭哈哈笑道:“孟先生有所不知,旭也是景辽县人,没想到和孟先生竟是同乡。”王旭脸上带着浓浓的惊喜,有了这一层身份,招揽孟建的时候,便有了一层台阶,能更顺利的招揽到孟建。

黄公德笑道:“文王,你可是有一个好同乡啊,孟建才华出众。足以胜任郡守之才。”

孟建一撩衣袍,坐在坐席上。

最后一名青年身穿皂布袍,衣袂飘飘,颌下有着三缕短须,生得是剑眉朗目,丰姿俊爽,容貌轩昂。他头上戴着一方逍遥巾,透出一股飘飘欲仙的感觉。好似是山中隐士,从尘世中来。往山中去。

黄公德指向青年,介绍道:“文王,此乃李钧。他和林阳浩、石韬、孟建一样,都是胸有万千韬略,有郡守之才,可以牧守一方。端的是良材啊。”

王旭又拱手道:“旭拜见李先生!”

李钧点后颔首,回了一声,便回到坐席上坐下。

王旭目光扫过四个人,又看了眼一脸笑意的黄公德和子鱼,心中有些疑惑。黄公德如此郑重的介绍。是想要他们出仕西都么?若真是如此,王旭可就要满载而归,将胡灵的底子掏空了。想到这里,王旭眼中便闪过一丝灼热。

这么多贤才,都成为他彀中之物,可真是一件大好事。

黄公德坐在上方,目光掠过几个人,笑说道:“今日文王来燕山,是我燕山之幸。将你们几个人找来,是给你们介绍文王,有道是以文会友,文王才思敏捷,胸有韬略,你们能够和文王交谈一番,可谓是一大幸事,要好生把握。”

这番话,其实就是让王旭和林阳浩几人交流一番。潜意识里面,黄公德就是在向林阳浩等人推荐王旭,让他们试探王旭,看是否符合出仕的条件。

但是,王旭能否经得住几人的考验,还得看王旭自己的能耐了。

林阳浩、石韬、孟建、李钧,性格各不相同,各有特点。

林阳浩儒雅有侠气,多了一丝英武之气;石韬拘谨守规矩,少了一丝灵活多变;孟建清奇而多智,有古之贤人之气;李钧淡泊而自傲,为山中隐士。四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风格,却又互为好友,惺惺相惜。

然而,每个人心中又有一把尺子,衡量自己的底线,决定着未来的出路。

黄公德一番话,几人已经明白过来。

是否出仕,全在个人意愿,机会摆在眼前,黄公德和子鱼已经做了该做的事情。事到如今,黄公德和子鱼已经把路铺好,剩下的是林阳浩等人的事情,是否愿意走出山林,入仕为官,全凭个人决断。

由此也可以看出,黄公德虽然不喜王旭,但是不得不承认,王旭是一个明君,也正因为此,他才将这四人介绍给王旭,他也是希望燕山俊杰能辅助明君,一生所学能有的放矢占。

黄公德恩怨分明!王旭打压世家是一回事,但是王旭对百姓好,他佩心生敬佩。

王旭面带微笑,静坐在坐席上,等待着几个人轮番上阵。面对林阳浩、石韬、孟建和李钧,王旭就像是一个前去面试的人,等候着几个人的轮番轰炸和考察。

主君求仙的情况,在乱世当中最为普遍。

乱世出英才,出雄才,文武之人,纷纷登场。天下纷乱,便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君择臣,臣亦择君,有才的人都待价而沽,想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人,林阳浩等人便是如此。不过黄公德对王旭青睐,给了林阳浩几人出仕的机会,同时也是给了王旭招揽贤才的机会。

这件事,本就是你情我愿的事情。

子鱼看向林阳浩,微不可察的点点头。

见此,林阳浩深吸口气,瘦削的面颊上露出严肃的神情。

他也是知道王旭的事迹,能免除百姓所有的赋税,着实令人惊异,林阳浩调整好心中思绪,拱手问道:“文王,阳浩曾经去过西都,对文王的育民之道深为佩服。”

林阳浩先是夸奖一番,然后话锋一转,直接说道:“阳浩虽然钦佩文王的人善之举,但是心中却有些许疑问,请文王不吝赐教。”

王旭摆手道:“请!”

这一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王旭知道这是招揽林阳浩的唯一机会,若是这次和林阳浩擦肩而过,肯定再也无法招揽林阳浩。因为事情已经摆明,而且是在黄公德和子鱼在场的情况下,王旭若无法拿出一点本事出来,不仅不能折服眼前的几位,还会显得黄公德和子鱼有眼无珠,看错了人。

第322章刁难

林阳浩站起身,缓缓说道:“文王免除了天下百姓的赋税,实乃难得的明君,纵观历代君主、郡王,也是不及;不过阳浩观西都之地,地狭民贫,粮饷难支,自保且难,难有作为;若想成就大业,难矣!”

林阳浩说的意思很明确,无疑是说王旭太冲动了,如此做派是笼络了天下人心,但是同时也将自己陷入了困境。

说的好听点,王旭这是体恤民情,说的难听点,王旭就是意气用事,没有量力而行,长此以往,西都将入不敷支。

林阳浩说的很好,一句话就道破了西都眼下的处境。

在座的人,没有一个人是傻子,都是才学过人,胸中有韬略之辈。林阳浩话语中的意思,都明白。无疑是想听听王旭有何治国之策。

王旭拱手回了一礼,并没有回答林阳浩问出的问题,反而直接问道:“林先生,您熟读诗书,可听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

话说到这里,王旭便没有继续往下说。

林阳浩闻言,微微一笑,没有继续发问。

他脑袋一偏,朝石韬微微点点头,示意石韬说话。见此,石韬心中升起一丝疑惑,刚刚林阳浩的问题非常简单,换做是略通谋略的人,都能够回答出来。林阳浩问了一个如此简单的问题,就不继续询问,让石韬惊愕不已,这厮太敷衍了事。

然而,石韬却不知道林阳浩此刻心中所想,他早就想着出山入士,王旭一心为民,这正是林阳浩期待的明君。所以,他不会故意为难王旭。只是稍微问一问即可。他对王旭颇有兴趣。如今王旭礼贤下士,寻访人才,他便借坡下驴,虚晃了一枪。

石韬不明所以,却将自己的思绪理清楚,问道:“敢问文王。若亲族犯事,当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很宽泛,也很简单,因为涉及西都律法的问题。石韬一双眸光闪烁着道道精芒,仔细的盯着王旭,期待王旭的答复。

王旭说道:“天子犯法,尚且与庶民同罪,何况是百姓亲族,一旦出现亲族犯事。影响百姓安定,按刑律处罚。”

石韬点点头,便没有继续发问。

接下来,则是孟建。

孟建此刻也明白了林阳浩和石滔的意思,这是故意放水啊,放的太明显了。

他并不是第一位,排在第三位说话,早已考虑好问什么问题。轮到他上场的时候。孟建拱手问道:“建早就听闻文王文武皆被,才思敏捷。曾经在西都所作之诗赋,建此刻还铭记于心。有道是诗明志,就请文王以‘天下兴亡’为题,赋诗一首,可否?”

刹那间,客厅中的目光都聚集在孟建身上。

好狠!

不管是黄公德、子鱼。还是林阳浩等人,都露出哑然的神情。他们知道王旭文武双全,可即使如此,却不一定表明王旭就能够赋诗。再者,诗赋一道讲究天赋和才华。并不只是熟读书籍,就能够赋诗的。

众人的目光先落在孟建身上,再转移到王旭身上。

王旭瞥了眼孟建,心中暗自诽腹道:话说孟建还是景辽人,这哪是同乡应该问的问题?按照孟建的说法,不仅要能够赋诗,还要能和“天下兴亡”沾边才行。否则,纵然王旭拿出李白、杜甫写出的传世篇章,也无法让孟建满意。

问题刁钻,非常困难。

最重要的是,王旭没有足够的时间考虑。

王旭虽然熟读兵法,却没有时间去考虑怎么做诗?怎么做诗?王旭看着众人的目光,知道决不能在这里怂了,否则挖刘表墙脚的事情很可能要泡汤。

他站在大厅中央,背负着双手,缓缓走路。

一步!

两步!

……

一连走到第五步,依旧没有找出符合“天下兴亡”的诗。幸好王旭每走出一步,都要沉吟一下,思虑一番,再迈出第二步。否则按照往常的速度,早已经迈出十步有余了。他微微低着头,不停地搜索关于天下兴亡的诗。

此时,大厅中,寂静的落下一根针都能够听见。

“呼!呼!”

大厅中,淡淡的呼吸声响起,传入耳中,格外的清晰。

黄枯睁大了眼睛,好奇的望着王旭。他听说过王旭的名声,知道王旭的事迹。现在亲眼见王旭赋诗,心中有些激动,但也为王旭担忧。林阳浩、黄公德、子鱼等人也都是面色忧虑,唯独孟建老神自在,坐在坐席上静候王旭佳音。

“有了!”

突然,王旭嘴角勾起,脸上流露出一抹笑容。他的声音不大,却在客厅中回荡,让所有人都听见他说的话。

孟建拱手道:“请文王颂来一听!”

王旭深吸口气,缓缓走到大厅门口,望着岘山巍峨的山峰,以及俯瞰着环绕在山脚下的汉水,吟道:“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南都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洪周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建听后,仔细咀嚼一番,脸上露出惊愕的神情。

不仅是孟建,坐在大厅中的其他人,都露出震惊的神情。

一句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尽了千古百姓的真实处境。虽然王旭赋“诗”很另类,不是时下流行的诗体,甚至可以说是不符合。然而,大厅中的几人都没有追问这个问题,而是考虑着王旭赋“诗”中的含义,仔细的思考着。

“啪!啪!啪!”

黄公德抚掌称赞,说道:“好,好,好一句‘百姓苦’!”

孟建更是长身揖了一礼,拜道:“文王大才,建心服口服。”

此时,已经有林阳浩、石韬、孟建问话,三人都是点到为止,并未深入,也只有孟建刚刚提出的问题比较尖锐,却被王旭一席话吸引住。

李钧看了眼王旭,脸上露出复杂的神情,沉默良久,最终说道:“文王文武双全,有勇有谋,是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