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铸清华 >

第704章

重铸清华-第704章

小说: 重铸清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面的这位倩影就是传闻之中的柳生樱子了,只是她还是不说话,突然之间外面传来了一声轻灵激越的太鼓声,咚的一声,里面的那个倩影突然站了起来,也不行礼,只是转身离开。

张佩伦直起了身子,手朝着前面伸去,一脸愕然之色,两边的灯笼也被侍女拿着悄然远去,不一会,隔间里面漆黑一片,没有了原本风姿绰约的声音,他不由得生出了一种怅然之情,看着素净的宣纸格子推门,发了一会的呆。

过了一会,美子才捂嘴微笑,“张桑,柳生小姐已经离开了,您还是沉寂其中吗?张桑真是一位痴情的男子呢。”她起身,小碎步挪到了前面,边推开拉门,边转过脸对着张佩伦说道,“这是我们柳生小姐第一次见外客,张桑的魅力可真是大呢。”她拉开了推门,发出了惊讶的声音,“柳生小姐留了一张信笺给张桑。”

美子把一张青色的信笺恭敬的献给了张佩伦,他迫不及待的接过了发着淡淡墨香的信笺,上面写着一句俳句。

“吾庭浅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

“吾庭浅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张佩伦喃喃复述了一句,“真真是好句子啊。”

皇帝坚持要请皇太后继续垂帘,并且表示此事不用再说了,王恺运也不废话,转而说起了最后一个国家,“楚国既亡,那么就剩下最后一个国家了,那就是齐国,山东六国,齐国被灭的最窝囊。赫赫东方大邦,拥有雄厚实力的齐国,竟然没有一场真正的战争就举国投降,端的奇怪。齐国有媲美秦赵的军事实力,有稷下学宫的不竭人才,有傲视天下的鱼盐之利,有深受孔孟智慧熏陶的百姓,怎么会不战而亡?”

王恺运伸出了两个手指头,“两个字,就是偏安。”

“偏安?”

“正是,齐国虽有雄兵,但因偏安之策却武备松弛,虽有人才,却因偏安之策大而无用,虽有鱼盐,却因偏安之策没有换来惊天财富,虽有百姓,但因偏安之策失却智慧之心,齐国之灭,可谓咎由自取。”

“说到这个齐国灭亡之缘由,我倒是要说一说本朝之事了,”王恺运笑道,“圣祖朝时候,郑氏割据台湾,这是大家伙都知道的。”

“王师傅想说的,是郑氏之灭,是由偏安造成的吗?”

“这是其中一点,自然,大陆武备强盛,圣祖天命所归,这是必然之事,但是咱们分析问题,就要从各方面全面的思考,在郑氏的角度,为何一代不如一代?郑成功到郑经再到郑克爽,一代不如一代,郑成功尚且敢挥师北上围攻金陵,更是做出惊人之句‘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这样的英雄气概,的确是了得——虽然是叛逆不假,可后世的郑氏,为何少了其父祖的英雄气概,郑经不仅不敢骚扰中原,后面就连厦门也拱手让出,仅仅是割据台湾,到了郑克爽,更是连反攻中原克复中华的样子,自己为中华正朔的口号都没有了,只是想要企图混一个海外藩属的位置,除却台湾的这些废物一代不如一代之外,这里头最大的原因,就是偏安!”

“存着偏安之心,就少了奋斗之志;得过且过,就会越发羸弱,所以这志向若只是偏安一隅,只怕是最后就连偏安也无法作到,古人有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这就其中的道理了。”

王恺运一席话说完,光绪皇帝沉思不语,显然正在消化其中的内容,过了一会,光绪皇帝才示意王恺运继续讲课,王恺运点点头,“那么接下去自然就说到了始皇帝,完成了中国一统的始皇帝,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盘整华夏的壮举,这些壮举开篇轰轰烈烈,波澜壮阔,许多的人倒下了,也有许多的制度内容都建立了起来,许多的制度或许不用微臣来说,皇上都是知道的,但只有一件事儿,臣以为,始皇帝实乃千古一帝,那就是确立中国大一统之局面,大一统从秦起不仅仅是帝王家的观点,甚是老百姓也认为,中国必须要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个思想在平时似乎并没有什么用,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候,就必然能够发挥出强大的作用,而这个作用就是始皇帝为我们做出来的。这些事儿,等到下次给皇上授课再讲也不迟,今个天色已晚,”王恺运笑道,“不能耽误皇上听军机大臣奏报的时辰。”

光绪皇帝抬起头,看了看外面的天色,才发觉已经到了日上中午的时候儿,“王师傅的课实在是好的很,朕听得津津有味,不知道居然到了这个时候了。”(未完待续。)

四、宫内宫外(一)

“臣说句实话,这些事儿听听过去就是了,”王恺运笑道,“绝非堂堂正正之言,再者,政事之繁琐,日后皇上必然会体会到的,一件事儿要完成,不会就在这么几个字几句话之间就能一蹴而就的,比如这始皇帝攻灭六国,在微臣这里,不过是半节课的时候就讲完了,可秦国君臣,花了几代人的功夫才有这样的样子,故此,政事是不能急的,而是需要极多的沟通协调命令下达和让步的,皇上日后会发现,就算是贵为君上,也有许多事情是无法一言而决的。”

他这样的话倒是和别人的说法不同,无论是谁,不管是有意无意,灌输给光绪皇帝的说法就是皇帝为天下之主,任何权柄都操于上手,出口成宪,绝没有皇帝做不到的说法,光绪皇帝不免有些疑惑,“王师傅的话,朕有些不明白。”

“倒也没什么,”王恺运站了起来,拱手行礼,“历朝历代的君主,除却极个别的,都不会愿意国家倾颓,都想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的,为何成为千古明君的帝王极少,更多是昏聩不堪的,要知道这本心是不会错的,为何干不成事,这就是其中的阻力,这个阻力包含了许多的方面,如果不能因势利导,帝业的成就必然不高。”

王恺运说了这些,鞠躬离开了,光绪皇帝还在沉思之中,就坐在御座之后,托腮想了半盏茶的时分,太监硬着头皮上前,“万岁爷,时候不早了,军机处大臣都在养心殿候着了。”

光绪皇帝这才回过神来,点点头,“那就快着些吧。”

天气有些不好,风从袖口领口卷了进去,有些发冷,光绪皇帝也不坐轿子,披着披风就一路从毓庆宫走到了养心殿,这时候军机大臣都已经到了。

军机大臣鞠躬行礼,光绪皇帝看到了御案上厚厚一叠的奏折,不免得皱眉,责怪的对着御前伺候的太监说道,“什么事儿,都先要让皇太后审阅才是,怎么又拿到这里来了,真真是糊涂!”

太监连忙跪下请罪,礼亲王给这个太监缓颊,“西圣的旨意,就是让皇上先历练起来,所以把这些折子都先送到皇上这里,等皇上和军机大臣们商议好了,再由皇上把要紧的事儿,告诉西圣,所以也不是底下的人不懂事。”

光绪皇帝摇摇头,“皇太后的疼爱之心,朕是知道的,只是本朝以孝治天下,断断没有说儿子的独断专行的,这些折子,朕就先不看了,等会朕去储秀宫请安,到时候朕亲自送过去,请皇太后批示。”

礼亲王大赞皇帝仁孝,实在是天命之主,又说起了军机处添人的事情,把名单呈了上去,光绪皇帝打开一看,“奕劻、郭嵩焘、肃顺、荣禄、许庚身、张之万”六个人,礼亲王解释道,“这六个人里面,倒也不是说都要入选的,这是奴才等僭越了,先选了几个人出来,请皇上朱笔圈几个,再请西圣御览。”

“这里头的人,”光绪皇帝点点头,“都是极好的人选,奕劻主持总理衙门,郭嵩焘管着外交诸国之事,对着洋人们十分熟稔,肃顺是皇考当年重用的,”光绪皇帝说的皇考,就是指的咸丰皇帝,他是过继给咸丰皇帝为子的,“荣禄是兵部尚书,主持新军,许庚身也是知晓兵事,张之万,恩,也不错,礼王你用心了,这几个人很妥当。”

“皇上谬赞,”礼亲王笑眯眯的说道,“那就请皇帝选几个出来吧。”

光绪皇帝摇摇头,把折子放了下来,“这也不是朕应该做的事儿,等朕问过了皇太后。”

于是又问了问别的事情,礼亲王把奏折上选了一些重要的事儿说了,光绪皇帝只是耐心听着,偶尔发问,却也不发表自己个的意见,末了说到新币发行的事情,阎敬铭将此事一说,光绪皇帝倒是有些特别的兴趣,“朕听闻这次发行的新币,发的是纸币,西洋诸国已经有了纸币,咱们大清到现在还没有,这个纸币的事儿,到底如何?”

阎敬铭有所准备,从袖子里拿了一个条陈出来,献给了皇帝,然后侃侃而谈,说着这里头发行的事情,这么一说又是小半个时辰,光绪皇帝边看边点头,然后想了想又发问,“前明的时候,宝钞也是纸币,可起初的宝钞还是有些价值,可到了最后,就是普通的纸张,根本无法用作货币使用,若是今个咱们来发行纸币,如何保证这个新币有用?若是发了之后不值钱,可是有损朝廷的颜面的。”

“是,户部早就想到了这点,故此,新币将来发行,银子是一概早就不许用了,但是银元一直用的极好,新币发行,银元还是继续使用,不会一下子全部取消掉,再者新币可以不限任何金额数目同等兑换银元,这样的话外面对于新币的疑心就可以消除了。”

“国库之中只怕是没有许多的银元预备着吧?”光绪皇帝说道,“每年的银子收进来就要马上花出去,若是要直接拿来换,只怕是不够。”

“是不够,所以臣的意思,就先发一千万两的纸币,一千万两的纸币,无论如何,也能换的过来,而且等到市面上商人老百姓都接受了之后,再进行大量发行新币,这就很稳妥了。”

光绪皇帝点点头,显然他也觉得阎敬铭的主意十分妥当,但正准备说什么,却又突然停住了,“朕知道了,”他说道,“朕要去储秀宫给皇太后请安,你们跪安吧。”

这里又是花了小半日的功夫,时辰差不多已经到了用午膳的时候了,光绪皇帝起身,绕过后殿,沿着长长的宫巷朝着储秀宫行去,两边行走的太监宫女,见到皇帝的御驾,纷纷转过身子,天气原本是阴沉沉的,但到了中午,阳光终于露了出来,虽然还是有些干冷,到底是有些暖和起来了。(未完待续。)

四、宫内宫外(二)

光绪皇帝到了储秀门外,储秀宫总管朱执义已经到了门槛内等候,见到光绪皇帝,连忙打千行礼,“起来吧,”光绪皇帝点点头,“你是伺候皇太后的老人了,是体面人,不要老是跪啊跪的,皇太后这会子,在哪里?”

“回万岁爷,西圣爷正在花房里看花,皇贵太妃陪着。”

“哪一位皇贵太妃?”

“是丽皇贵太妃。”皇帝皇帝点点头,跨步进了储秀门,绕过了正殿前的两对铜鹿铜龙,朝着北边走去,后面的偏殿抱夏之西,建了一个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盒子模样建筑,外面用的都是钢条搭着玻璃铺成的,里面一片绿茵,北京这个时候的天气,外面风沙大,春天的气息无处可寻觅,只有这里,似乎是春天常驻的样子,宫女在门口候着,见到皇帝来了连忙打开玻璃门,清宫的规矩,只要是当差的就无需行礼,所以宫女只是自顾自的做事,光绪皇帝进了里间,只觉得里面的暖气轰的一下扑面而来,不由得浑身暖洋洋的,如同浸润在温水之中,里面没有设宝座,只是放了两个圆凳子,并一个天晴水墨山石屏的圆桌子,一个宫装女子背对着门口,身影有些寂寞,边上一个穿着天蓝色鹦鹉梅花绣金线璎珞旗装的女子正在拿着一个银剪子在修剪花枝,她的脸微微昂起,在阳光下泛着晶莹的光泽,她的年纪应该不年轻了,因为眼角已经有了一些皱纹,脸上的皮肤也有些松弛,岁月夺去了一些东西,但是赐予了她很多旁人似乎难以得到的东西,猛地一看似乎已经不年轻,但是再一看,只是觉得她的浑身上下散发着生机勃勃的样子,任何人看到了她,都不会觉得她的年纪很大,大约总是在四十岁左右的样子吧。

她正在拿着一把银剪子来修剪着一盆山茶花,京中的山茶花,名贵品种极多,现在正在修建的一本就是“十八学士”,这个“十八学士”并非天龙八部之中所说的一本山茶花开出十八种颜色来,而是指的是花瓣的轮数,从外面到花心,一共有十八层花瓣,层层叠叠,花朵形状十分奇特,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十分美观,这位女子拿着银剪子,看着那几朵近乎完美的朱红色山茶花,不知道怎么下手,花房其实早就修建的很好了,自然是有些多余,光绪皇帝看到的这一幕,其实只是在片刻之间,太监就禀告,“万岁爷来了。”

拿着剪子的女子转过头来,她的头上干干净净的,只是有一个翠玉如意簪子,簪子挂着的流苏是用粉红色的碧玺串成的小米柱子,她看到了光绪皇帝,眼神之中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