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铸清华 >

第374章

重铸清华-第374章

小说: 重铸清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折腾恭亲王以免在外国人面前失了天朝的脸面。

庆海还在欧洲,自然无法接待,恭亲王也不欲理会日本人,加上琉球国多年不朝,恭亲王也想着给他们一个教训也罢了,所以只是对着大久保利通说道,“琉球国虽是天朝藩属,可其国内之事,天朝从未干涉,其渔民越界犯法之事,贵国自行与琉球处理便是。”

大久保利通巴不得恭亲王有这样一句话,电报拍回国内,成立不久的日本海军即刻出征琉球国,可怜琉球国主几日之间,还没来得及派出使节前往北京求援,日本国海军就已经兵临城下,虎视眈眈的了,国王不得已之间投降了事,此事一经在《大清日报》上刊出,瞬间在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

还是前门大街上,最热闹的祥福茶馆,说起来,这些日子倒不是最热闹的时候了,前些日子,茶馆里头是半只脚都插不进去,也不知道是那里来的消息,说如今已经外放江苏省镇江府知府的方老爷,原本的那位穷章京,就是在祥福茶馆遇到了贵人,这才一跃冲天的,如今已经是四品黄堂,所以前些日子,祥福茶馆一下子涌进来许多穷京官,和补缺的官儿,一时间祥福茶馆官气逼人,只是流言蜚语不足为信,且过了许久,也没见有人在这里遇到什么贵人,得了什么大官,这热闹的样子才慢慢散去。

只不过这祥福茶馆还是热闹的紧,今日在大门口就听到里头人声鼎沸,“要我说,什么时候轮到日本人在咱们头顶撒野了?”一个嗅了鼻烟的大胖子嗓门洪亮的很,“你说以前的洋鬼子,什么英吉利,什么法兰西,以前也是得意过的,拿着大炮把咱们国门给轰开了,咱们也容不下他们,八里桥外头还有多少金头发的洋鬼子头颅在那里呢?这就是得罪咱们天朝的教训!”(未完待续。)

十、海不扬波(二)

“如今可真是好了,没几年的时间,这日本小鬼子东洋人也上赶着来咱们头上动土了,”一个读书人模样的人,挥着手里头的报纸,“他们的皇帝,号称天皇,就在同治七年,下诏开始维新,在下倒是不信,他们这几年时间,就已经练成了这样的虎胆,敢来捋天朝的虎须?”

众人都笑了起来,一个颇为彪悍的年轻人一拍桌子,“哼,”他的脸色不豫,“说到底,还是朝中的大臣软了骨头!见到洋人就笑,使不出力气来,琉球虽然不如苏禄恭顺,却也不是一个小小日本国可以欺负的!”

边上两个老者在窃窃私语,“我瞧着这位六爷,倒是真的应了鬼子六的称呼。”

“是没错,”不少人也在窃窃私语,“办洋务,也不是说什么体面都不顾及的。”

“你们那里晓得朝廷的难处啊,”又有一个人摇摇头叹道,掌柜的这么多年历练下来,早就已经麻木,无所谓茶客们说什么话了,只要不是什么杀官造反的话,他都听而不闻,这个人继续说道,“前些日子,万岁爷准备改革八旗,这不是耽误下来了?为什么耽误下来?无非是朝廷缺钱,这八旗丁银可是海一样的银子,这钱省不下来,大家伙说说,那什么去对付日本人哪?”

“不是还有北洋水师嘛!”

“听听?”那个人微微撇嘴,“北洋水师是有,可这水师,不仅仅就是那铁甲船是银子买的,这日常的俸禄,这打出的大炮,烧的煤,可都是要银子的!没有银子,这铁甲船可不是白莲教那些道长,吹一口就能飞的起来的!”

“这位爷说的在理,”那个精干的年轻人点点头,“说到底还是军机大臣们当差不得力罢了。这些人,”年轻人朝着自己的同伴说道,“弟也是旗人,那些丁银我自然是瞧不上眼的,可这积沙成塔,知道人一多,就必然数目巨大,圣上说要裁撤丁银,以供军需,我自然是赞成的。”

他的同伴连忙止住了他的话语,“老三,这话可别说了,除了那些铁帽子之外,八旗上下,谁不指望着那丁银过日子的?这丁银分摊到每家每户是不多,可也是一点肉末不是,咱们不通,咱们有差事,在同文馆上学还有津贴,不比他们,这年轻的还好,总要有营生,可年纪大的,怎么过活。我瞧着,恭亲王这事儿,办得好。”

“大兄!你,哎,这么几年下来,虽然有所寸进,可较之西洋诸国,实在是落后太多,如今就差距如此之大,将来必然太多,我大清要与世界诸国争长短,需分秒必争啊,朝中衮衮诸公,还如此勾心斗角,不愿抛头颅而为国奋斗,只是一味着争强斗胜,或者是走马兰台,寻欢作乐,就是太后,她,”老三也知道轻重,压低了声音,“不是也让这些人在国内乱来,自己出国游玩了嘛!”

“不可浑说!”同伴被吓了一大跳,“太后访欧之行,是为了合纵连横之事,更是为了洋务大业,你没瞧见那么多的订单,且不说别的,以后这军备之事,咱们中国就不用只仰英国人鼻息了。”

老三顿觉失言,也不再说此事,只是讪讪,“太后为何不主持政事,垂帘之时,远远好上如今这风波不断。”

两个人默然,茶室之内十分热闹,人来人往,犹如这些时候的政局,恭亲王得了皇帝的驳斥,被一竿子免到底,就连亲王的爵位都没保住,御前大臣不敢奉召,皇帝又发怒将军机处一干大臣全部罢免,之后虽然皇帝看在慈安太后的慈谕之下收篷,可这恭亲王原本头上的议政王头衔,却是一直没有赏还。

随即又借故免了载澄的郡王头衔,好生安慰自己的岳父崇绮,将当日涉事的人员,尽数开除出旗,又迁怒于领侍卫大臣并护军营等官兵,罚俸的罚俸,留用的留用,不过幸好止于此,朝政事上,较之以往,更为仔细,时常在御前给军机大臣们难堪,不过还算就事论事。

内外不和,总是不妥当的,这两个人神色有些担忧,不少人在大骂日本人无礼,有些人在讨论,滦平至天津再到保定的铁路已经准备筹建,对外筹股本,一百银元起售,除却官办的股份之外,售发当日,不仅京中的富商倾巢而出,就连山西晋商、徽商、扬州的盐商这种巨商尽数到齐,不到一日,这道铁路的股本就已经销售一空。(未完待续。)

十、海不扬波(三)

天津到京师的铁路日日爆满,流水般的货物和人群来往于两地之间,相比较之货运,来往于两地的旅客非富即贵,这个时代的铁路旅行,还是属于高档人的消费。

有个客商倒是不以为然,“天津至开滦的铁路,原本就是为了将滦平的煤矿顺利运出发售各地的,这里头都是煤矿,不见得有多少人乘坐,而保定至天津再至北京,是为了曾督的个人想法罢了,来往的人,怕也是少数,我瞧着把钱投到这铁路上去,是要亏的。”

“您这话的意思是?”

“保定原本算不得什么大地方,”那个人笑道,“只是南北要道罢了,如今有运河,有海运,还有铁路,保定之地无关紧要,就算建了保定到京师的铁路,这也是曾督新到直隶而要做的政绩罢了,这两条铁路的钱景儿,怕远远不如苏州至上海松江府的铁路了。”

“此言就有些偏差了,”另外一个嗑着瓜子的花白头发男子出声反驳,他丢下了手里的瓜子,拍拍手,从店小二手里接过了热乎乎的毛巾,擦了擦脸,精神抖擞,左右的人见到此人发话,连忙打招呼,对着说保定至京师铁路无用的茶客介绍道,“这位是报纸上发文章的大才,马爷。”

那个花白头发的男子矜持一笑,“无非是在报纸上写几块豆腐块罢了,当不起什么大才的称号。”

“如何不是?马爷当年的一篇《捐官之弊》一出,那大清日报就险些脱销啊,这倒是罢了,就看军机处之后就发了谕旨,捐官者自同治十二年之后就不许再安排实差,可谓是一言兴邦,半点都没错!”

“写了这篇文章,我倒是把捐官们都得罪光了,多少人视我为眼中钉,要置我于死地的,”马爷笑道,“所幸他们还顾及着体面,还没动刀动枪的,不然就我这小身板,早就熬不过去了。”

“马爷福德之身,想必是无碍的,必然是逢凶化吉,您是西太后老佛爷跟前都知道名号的人,他们是什么牌位的,怎么敢动您的歪脑筋?”边上一个人捧了马爷一句,这些耍笔头的人,若是不中他们的意思,能把你写死,轻易不好随便得罪,于是又问,“您说这曾督要兴办保定至京师的铁路,不是为了耍威风,那是为了干什么?”

“这可不是为了耍威风,自然,曾督一生最在乎的就是名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修建铁路以供直隶军民使用,这位爷原没说错,”马爷朝着那个茶客拱拱手,那个茶客被人截了话头,原本极为不忿,可见到马爷如此有礼貌,也就平息了下来,朝着马爷也回了个礼,那个马爷继续说道,大家都纷纷围了过来,连那两个在同文馆进学的年轻人也竖起了耳朵。

“这铁路的好处,大家伙也都瞧见了,速度快,且吞吐量大,在海上自然是轮船为尊,这在路上嘛,火车可是比西洋马车还要快呢。报纸上说过,德国对奥匈帝国发动战争的时候,连续用铁路拉了几万后援的部队迅速的到了前线,这才一战胜了奥地利,成就德国的一番伟业,这是军事上的。”

“还有,这京师之中,天津出产的东西可实在是多,且价格便宜,这是为什么?无非是铁路带来的,这运费便宜了,价格自然就低了,咱们买东西的人,就得了实惠,如今这洋布,比以前靠人拉马运的时候。可便宜的紧啊。”

说了半天,也还是没说明为什么要新建铁路到保定,大家心里耐烦,却也不好催促,马爷吱溜一下喝了一口热茶,摇头晃脑,这才继续说了下去,“交通部的意思,要修一道京师到金陵的铁路!”

众人大哗,铁路原本就是这几年才弄起来的新事物,交通部居然要做这样大的工程,说起来,这可是比兴办水师更让人关注的事儿!“这可是真的?马爷您可不能信口开河!”

马爷微微一嗤,“这话还能有假,你们也不想想,保定往南边去到了那里?那就是济南府,再下去就是徐州府,在就到了江苏,这一路下来,嘿嘿,穆尚书的心胸可大的很哪,准备在陆上造一道京杭大运河!”

“这可是件大喜事!”一个做着南货生意的王老板听到这个消息,拍手叫好,“南方来的新鲜货物,要不海运,要不就是京杭大运河上来,途中运费倒不算什么,只是这时间,未免久了些,许多时节上的东西,比如鲥鱼,比如菱角莼菜都是不宜久运的,若是有了这样的火车,怕是一两日之间,就能尽数到了京师没,到时候,在下的南货铺子,怕是又有的卖了。”

“王老爷生意兴隆呀,”边上两个人恭维了一声,王老板得意的拱拱手,“托朝廷的福,托穆中堂的福。”

“这事儿原不是什么隐秘,”马爷继续说道,“只是交通部不愿意多说而已,怕宣扬开来,被御史弹劾好高骛远,好大喜功,不切实际,所以缓缓而图之,先修京师到保定的铁路,在往南边,一府一府的开设过去,苏州到上海的铁路也已经动工,想必用不了几年,咱们也能轻轻松松的去江南瞧一瞧那边的风景了。”

边上一个人啧啧称奇,“这若是南北铁路都通了,可是一本万利的生意,难怪,京中纷纷传闻,浙江最大的富商,号称蚕神的胡大老板,也亲自上京,来参这保定铁路的股份,马爷,您说这些商人的鼻子可真灵!”

“不灵,他能被人称作蚕神?”马爷悠悠说道,“江浙一带的丝绸卖给外国人的生意,十之八九都是他操办的,说是富可敌国,半分不假。”

“这位蚕神,发家的历史,可是不一般呢,”王老爷卖着南货,知道一些南边的故事,于是卖弄了起来,“昔日只是一位店铺里头学徒工,自己抓住了机会,做了一番事业出来,当然不能和现在比,只不过是小有成就,只是他慧眼识英雄,如今起居八座威风赫赫的浙江抚台,昔日窘迫的紧,无钱进京选官,胡老板还是学徒的时候,两人相熟,他就敢倾囊相助,痛快的给了几百两银子供王抚台入京,也是王抚台时来运转,几年之间就从知府一路到了参议、布政使,又到了浙江巡抚,古人不是说了嘛,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王大人得了势,哪有不回报的道理,这才一步步的发达了起来。”

“这倒也不完全是王抚台的提携,”马爷在报社供稿,知道内里的东西,“这位财神爷也是自己争气,昔日平叛长毛,他一力供应大军粮草,不仅免了王抚台的后顾之忧,就连左督大人也是十分赏识,他又随左督出征新疆,凑办后勤粮草,亦是功劳了得,这人哪,有了机遇,更是要看自身修行了,这样几桩大事办下来,谁不知道,这胡老板手段了得,办事利落,且不欺负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