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铸清华 >

第251章

重铸清华-第251章

小说: 重铸清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位无需担心,”荣禄这会子插话道,“洪天贵福,死不了。”

“此话当真?”石达开大喜,连忙站了起来,朝着荣禄喝道。

“自然,不过洪天贵福的死活,自然是要看着三位的行止上了。”

“请提督大人放开了洪天贵福,我愿意受那千刀万剐之刑!”李秀成跪在了荣禄的面前,低下来高傲的头颅,“洪天贵福虽然是天王之子,可天国之事与他无关,只不过是十多岁儿童,请大人上奏,让他回乡当一个农夫终老就是!”

“我等愿意一力承当。”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一起说道。

“这话也是对我说说,三位,”荣禄摇摇头,这三个人都不是纯粹的官场人物,才落得的如此下场,不过如此甚好,太后才能放心将这三人用的上,“此事如何可能?就算三位不再动造反的年头,可担保别的人不会动他的心思?他虽然是个儿童,可他是洪秀全的儿子,这就是最大的罪过了,能留他一条性命,就已经是太后仁德了,三位可知道那句古话:‘斩草除根’?”

。。。

“太后的法子,似乎也有些道理,可这洪天贵福如何处置?若是杀了,怕此三人又是不能安心为我们办事。”恭亲王问道。

“六爷考虑的是,洪秀全其他子嗣已经被曾国藩屠杀殆尽,洪天贵福此人,李鸿章上折子说是怯弱无比,我原本是想让他净身,让他入宫伺候,后来想想若是如此,难保三王又有自立之心,只好放他一马,仿照当年郑克爽,押入京中严加看管便是。”太后说道。

恭亲王觉得裆下凉飕飕的,“太后说的极是,且闻李秀成亦有子嗣,不如一并进京羁绊,作为质子之意。”

“甚好,就如此做吧。”太后对着帘外的恭亲王温言说道,“多谢六爷,我这么多胡闹的想法,只有您支持着我。”

“太后过誉了,太后垂帘听政,我自然是遵旨的。”恭亲王低头说道,殿内弥漫着莫名的气氛,“奴才告退,去把这事发出去。”

“好,六爷,要秘密的做。”太后长长舒了口气,点点头,让恭亲王下去。

“嗻!”

。。

“翼王的儿子,自然要入京陪伴洪天贵福,将来等到翼王年老了,再让他来承袭你的事业,”荣禄摆摆手,“太后决定的事儿,自然就不会再改,亲笔的谕旨你们也瞧到了,洪天贵福虽然一农夫不可得,可接下里的富贵荣华可都有了。”荣禄说道,“虽然太后的意思,未曾说让各位的子嗣入朝为质,这是我自己个的意思,咱们当差,总要全心全意才是,自己少了顾忌,也好让上头免了担心,翼王的儿子,如此千里奔波,自然是不妙,还是入京,好好将养才好。”

“你!”陈玉成有些生气,瞪视荣禄,“幼天王去北京,那不是要被你们这些清妖折磨死了!”

“如今你们以为还有别的选择吗?英王,”荣禄轻描淡写得说道,“大丈夫能屈能伸,也要能认清形势,有句话,叫形势比人强,如今三位已经是沉沦谷底了,太后仁慈,不把你们一把打倒,抛了一根稻草出来,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接着吧,要知道,”荣禄有些怔怔,“能这样被能决定你生死的人时时惦记着,嘿嘿,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的。”(未完待续。)

三十九、祸水东引(一)

端午节过了,母后皇太后就下诏,起驾圆明园,除却先帝的后宫嫔妃之外,宣宗皇帝留下来的老太妃太嫔们,也一应随驾,不过有些有儿子的太妃太嫔们,比如醇郡王、孚郡王等人的母妃,太后下了旨意,“许其归家,一应供给自宫中出。”“亦可住园中,往来自由。”一时间,各宫人都称颂不已。

同治皇帝住在了九州清晏,慈安住了长春仙馆,慈禧太后没有住原来的碧桐书院,而是住在了芳草从,当年咸丰皇帝最爱呆的地方,到了寝殿,用了午膳,太后脸上有着恹恹之色,唐五福上来请太后歇息,太后也摇摇头,只是要站起来,“咱们出去逛。”

午间阳光正艳,幸好走到了天然图画,看了看那几株巨大的玉兰树,太后抓住安茜的手,“这么些年了,好像还在昨日的样子,这玉兰树,我倒是一次都没瞧见花。”

“太后娘娘若是想看,明年赶早进园子就得了。”

太后嗯了一声,转了身子,朝着南边走去,在牡丹台的外头,杨庆喜也早就候着了,“请娘娘进去瞧瞧吧。”

太后挥手让大家别跟上来,自己拎着裙摆拾阶而上,打开了莺飞草长的宫门,里头风景如故,只是少了那一个人了,慈禧抬起头,看了看不远处依旧金碧辉煌的纪恩堂,心里默默喟叹,“没想到,都来这个世界这么久了。”

牡丹依旧是无声无息,花期已过,只有青翠繁茂的枝叶,太后一个人穿过小路,发现了一朵晚开的绛紫色牡丹,小小的,丝毫不惧初夏艳阳,太后把它摘了下来,别在了鬓边,抬起头,见到不远处竖着一个太湖石,清瘦隽妙,上面仿佛依稀有几行字,走近了一瞧,太后身子一震,上面赫然是当年和咸丰皇帝在这牡丹台分别时自己做的牡丹诗,“三时惟身寂,且待天下香。”嘴里喃喃自语,脸上没有戚色,眼中的泪却是毫无知觉得流了下来。

过了一盏茶的时候,太后出了镂月开云,朝着众人点头,鼻音闷闷的,“走吧。”已经在外头候着的安德海连忙禀告,“娘娘,吴县署理知县高心夔进园子了,不过下次再见?”

“哦?”太后点点头,“不用了,就今个吧,别再勤政殿就是,找个偏殿,拉着帘子就够了。”太后有些唏嘘,“还记得咱们当年见大臣也不用这么繁琐,如今倒是好,规矩还多了起来,成日里头都要挂着帘子才能见人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我破相了呢。”

“嗻。”

高心夔跟着太监进了九州清晏的西配殿,许是很久没人进出的缘故,虽然是极为干净的地儿,不见丝毫灰尘,可到底是透着一股陈腐的气息,到了殿内,高心夔甩了马蹄袖,趋步到了殿中间,行礼如仪,“臣吴县署理知县高心夔叩见母后皇太后,母后皇太后万安!”

“起,”拿着浮尘站在珠帘前头的杨庆喜喝道,等到高心夔直起身子,还是垂手跪在垫子上的时候,珠帘之后慢悠悠得响起了一个声音,“高心夔。”

“臣在。”

“你可知本宫为何不在养心殿或是勤政殿召见与你?”

“臣以为,是臣品级低微,未到四品官位。”高心夔回道。

“哦?除此之外呢?”

“微臣和兵部陈尚书原先都属肃顺一党,太后虽然仁慈,免了我等附逆之罪,可京察在即,这既往不咎又似乎成了一句空话,故军机处等人不愿意这些逆党余孽接近太后,坏了京察大计。”高心夔回道。

高心夔说的直接,太后点点头,“你说的倒是直爽的紧,”却也不置可否,“是你自己要见本宫?还是陈尚书准备做徐庶?”

“不敢问太后,肃顺此人,太后以为如何?”

“哦?你倒是反问起本宫来了,”慈禧太后挑了挑眉毛,“问的有趣,肃顺不是罔顾君恩,罪大恶极的罪人吗?还有什么好说的?”

“太后若是真以为肃顺是罪人,此时,怕是肃顺早就没了性命,”高心夔依旧低着头,神色恭谨,语言却是极为尖锐,“太后留着肃顺,就不会如此对肃顺盖棺定论。”

“哦?那你以为肃顺其人如何?”慈禧太后问道,“听闻你当年久在肃顺幕下,这感观自然与朝野众人不同。”

“肃顺其人,才干了得,能将户部打理得井井有条,这是众所皆知的,微臣以为这是他的长处,可他的短处也是纪委明显,得罪人实在是太多了。”(未完待续。)

三十九、祸水东引(二)

“摒弃宗亲,外绝八旗,拒恭亲王等于军机千里之外,再将僧王等军中重臣都得罪光了,如此岂能不亡?”

高心夔说完,片刻之间内殿无人说话,过了一会,“高心夔,你还漏说了一个人,怎么不说本宫?”太后悠悠说道。

“是,最紧要的得罪了太后娘娘,使得先帝临终之时不能和太后见上最后一面,又将太后排除于朝政之外,实在是最大的失误。太后是先帝嫡妻,育有当今,当今年幼,太后自然也有责料理政事,肃顺不愿意分润手中大权,故此败亡。”

“那你以为本宫如今如何?”

“太后和肃顺最不一样的一点,就是舍得分权。”

“何出此言?国朝惯例,不是向来是君上独揽大权吗?‘朝廷政柄操之自上,非臣下所得而专,我朝君臣之分极严,尤非前朝可比。’这是当年胜保倡议垂帘的折子,本宫是深以为然的。”

“太后的行止,虽然微臣远在南边,但也细细揣摩过的。”

“放肆!”安德海突然喝道,尖利的声音在空荡荡的殿内回荡,“揣测君上,大不敬!”

高心夔俯下身子,却是不说话,慈禧太后仔细得看了看高心夔的样子,没发觉什么异样,开口说话了,“无妨,今个在偏殿,也没有领着觐见的大臣,高心夔你畅所欲言。”

“谢太后,太后和肃顺最大的不同,自然就是太后懂得花花轿子众人抬的缘故,封恭亲王为议政王,总揽朝政,此为酬功,军机处之人均是恭党,太后一应朝政均不多干涉,就连京察也任由恭亲王施为,新设两省巡抚,却只是任两位主官,除了李鸿章乃是太后的亲信之外,穆扬阿乃是旗人,又是慈安太后的父亲,除此之外,别的二三品高官都交给了军机,”高心夔微笑,“突然多了如此多的三品高官可是不多多见的。”

“何况太后虽然要严查弃京逃跑之人,可也是准备大开恩科,广纳贤士,京察贬黜空出来的官位,又可分润于朝中各种势力,如此以来,太后的位置越发无忧了。”

“虽无内忧,尚有外患啊。”

“是,所以太后临朝听政,首要抓的就是军务,建英烈祠为烈士张目,订军舰保卫海疆,宣武力于诸藩属,实在是用心良苦。”

慈禧太后点点头,这高心夔果然机智出众,不愧为肃顺当年的智囊,“这军务是重中之重,你说的不错,故军务是本宫第一要紧的事儿,说到这里,本宫倒是要考你一考,你以为,石达开可招降否?”

高心夔微微思索,“那就要看太后的意思了,若是太后想永绝后患,那自然是杀了一了百了,若是太后想着能人尽其用,这好钢还是用在刀刃上才妙。”

“我欲用他继续带兵,为我平定山西、河南、山西一代的捻军,你意下如何?”太后问道。

“微臣以为不可,捻军和发逆向来都是勾结颇深,当年在皖省,捻军首领就受了发逆的王爵,若是让石达开前去剿灭捻军,不肯用力去剿灭也就罢了,就怕是同流合污,狼狈为奸,反而为祸西北,给中国更添烦扰。”

“那你以为,这石达开要如何处置?本宫要活的。”太后笑道,她下定了主意,这个高心夔既然敢来毛遂自荐,果然有脱颖而出的本事儿,谁愿意对着朝政不多说话,除却自己不甚精通之外,夹带里没有人不也是最最紧要的一件事吗?除却这个几个裙带关系的人之外,类似庆海、穆扬阿、武云迪等人,就是没人可用了,那些洋务的风流人物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在那个犄角嘎沓,所以几乎没有人手可用了,既然高心夔找到了自己,这人,自然就可用。不用忠心与否,只要他能出谋划策就行,现在自己缺少的就是出意见的人,现在看来,高心夔的面试表现十分得成功。

“听闻石达开最是忠心耿耿,不如将伪幼天王囚禁京中,命石达开征伐在外,再命李秀成陈玉成等人轮换之,如此可千里控制,既然石达开不宜用于国内平叛,只好用在外头了,微臣以为,放在北边对付俄罗斯、或者是震慑蠢蠢欲动的准格尔部,都是极有用的。”高心夔说道,“这是微臣的浅见,请太后斟酌。”

太后许久没说话,殿内又复归于沉寂,太后深深得看了高心夔一眼,“你说的在理,你既然找到了本宫,想必这南边也呆不久的缘故,我极为欣赏当年齐桓公对管仲宽容了一箭之仇的大度,就算肃顺当年敢派人行刺于我,我也不会想要他的性命,只因当年他对国朝有功,所以,高心夔,你想留在京师吗?”(未完待续。)

三十九、祸水东引(三)

高心夔许久不说话,眼中有着犹豫,咬咬牙,抬起了头,“龚自珍当年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高心夔直起身子,恭敬的语气里面风云飞扬,“微臣愿意供太后驱策!”

“好,”太后点点头,“当年豫让刺赵襄子,说了一句,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高心夔,这话你要仔细听进心里去。”

“微臣谨记在心。”高心夔复又叩首。

太后目视站在宝座斜上方的安德海,安德海高喝一声:“退!”

高心夔退下,太后也不起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