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回明末当皇帝 >

第60章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60章

小说: 重回明末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隆一号的另一方面的改进就是火炮可以调整仰角,最大仰角可以达到四十五度,这样射出去的炮弹会尽可能的达到最高的高度,在水平速度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面,射出去的距离会得到提高,当然并不是说火炮的发射仰角越高越好,这期间有一个最佳角度。

ps:手机坏了,上午出去修手机了,小米2s便宜货,还花了我50十大洋,真不值啊,奉劝大家尤其是使用小米的书友,不要轻易的升级系统,我就是点了升级系统结果手机死机了。

第一百零一章梁军的布局

这门火炮的全重在一千五百斤左右,差不多比同样口径的青铜炮要轻上五百斤,它的出现是基隆的炼钢和铸炮技术的共同提高所产下的结果。

新式火炮的试射基地在城外的十几里远的一片空地上,首先开始的是测出火炮的射程,因此采用了重量更重的实心弹,将火炮调到最佳角度之后,点火发射,由于不同的装药量会产生不同的膛压,因此这项测试要连续进行十余次,不仅测试设计角度而且还要测试装药量。

最后的出来的最远的射程在十三公里,普通装药量的射程在十公里左右,平射的射程为三公里。

这些都大大超出了这个时代的青铜火炮,十三公里的最大射程可以对敌人进行远程和超视距的打击,尽管精度可能不佳,但是对于大范围的敌人一样能够起到杀伤和震慑的作用。

随后进行的精度测试,测试的目标定在六公里远的沙滩上,测试的结果十分不理想,一百发炮弹只有三十余发射中了实验人员所标定的目标区域内,这样的结果也在项玉自己的预料之中,滑膛跑虽然有精度比较高的特点,但是那也是对于平射来说的,六公里的距离上面要求这种前装弹的老式火炮达到什么样的射击准度其实并不现实。

由于炮管的变长,这种新式火炮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装填和清膛比较困难,射击速度会比老式青铜炮还要低上许多。

这个问题在欧洲带来了火炮技术的革命,后装填炮由此诞生,但是那也是一百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设计院的技术人员们在给火炮做实验的时候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火炮的射击速度和操作难度大大提高了,这对于日后的作战肯定是不利的,项玉虽然觉得目前可能还没有办法发展出来后世的那种后装填炮和后装炮弹,但是还是将未来火炮的发展趋势及后装火炮的一些原理和技术都交给了学员,至于能不能够制造出来,那就要看他们的能力了,至于基隆一号这种火炮,项玉觉得由于存在装填困难的问题,所以后续的加长炮管和扩大倍径的火炮也不用在制造了,这种制作出来的火炮要将口径比缩小至四十倍然后量产装备给明军。

明军此前曾经制作出来了一两种重装青铜炮,后来因为实在是过于笨重所以并没有大量量产,以至于明军目前军中上没有合格的火炮可以使用,基隆海湾两侧和造船厂一侧的三处高地炮台也由于缺乏火炮而没有完工,因此这型火炮在大战之前必须生产出来以提供给明军,随着基隆的发展壮大,基隆的明军已经引起了清廷的注意,虽然这个时候由于规模还比较小,加之并没有威胁到清廷的海疆和陆地的安全,所以并没有引起清廷的重视,但是随着明军的一步步发展壮大,和清廷的正面冲突的风险也在慢慢加大,清廷虽然并不重视海军的建设,但是就算是目前拥有的水师的规模也足以令明军倍感压力。

所以基隆的防御炮台也不能再拖,必须尽快安上合适的火炮以加强对基隆城的保护能力,像这种专门对海防御的炮台在无数的战争之中都被证明效果不佳,容易被敌人从陆地上面攻击背后,1904年的日俄旅顺港的争夺战和1942年新加坡的樟宜海军基地英日之战便都是如此。

所以被动的防御一方总是不能再战场上占据主动,因此就算是有再好的防御武器防御体系也不能够阻挡住敌人花样繁多方式的进攻。

因而海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飞行器没有出现的战场上面,尤其是对于台湾这样一个岛屿来说,明军要防止清军大军攻台,必须大力发展海军,使其登陆部队不能形成登陆,就算是登陆上来也因为渡海过程中损失过大而无法建立滩头稳定的防御阵地,还是一样要被明军赶下海去。

战争打的是一国之力,是国家整体实力的较量,所谓: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这里的意思就是说打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决策者不能不详细的考察推敲而贸然的发动战争。

对于项玉来说也是如此,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通过两次战争,中日甲午之战和日俄对马之战之战,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国,仅次于英美法德,甚至还超过了沙俄这个数百来年的老牌强国,可见战争能使一个国家衰落(如大清)也能使一个国家迅速崛起,而眼下即将爆发的对梁国的战争便是明军统一台湾的契机,尽管台湾此时的人口数量不多,但是一旦统一之后就意味着明军的内部或者说来自陆地上的威胁的彻底解除,岛内的各种资源和矿产也可以顺利开采,台南一带的大片空地不仅可以生产粮食用来吸纳人口,而且可以种植各种经济作物,用来对外出口,对于一个新生的国家或者势力来说,发展需要的是大量的人口和经济发展,人口明军目前已经在做了,经济也已经开始对外通商了,但是这时候已经越来越面临着土地的限制了,台湾北部一带能够被开发的土地不是没有,但是在这个时候由于荒无人烟,开发起来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周期很长,项玉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而台南由于是船头人口的定居地,土地和经济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这一场战争不仅是为了消除内部的威胁,更是为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军在台北大规模的训练集结备战,台南的冯信很快就收到了情报,对于他来说这一战几乎不可避免,梁国的国内局势一天差过一天,冯信心里清楚根源出在哪里,但是他不敢削减军队,因为在他的心中军队数量的减少意味着他的皇位将可能不保,而且他心中还抱有一点点的希望,那就是梁国此时是大清朝廷的藩属国,藩属国有难,宗主国势必要前来增援,因此他将几封求援信派使者带去北京,一方面是上报康熙皇帝,另一方面则希望买通几位辅政大臣。

此时已经到了三月份了,就算是使者路上一帆风顺,到达北京城恐怕也到了四月底了,等到清廷出兵只怕是最早也要等到十月份,因此梁军必须至少要抵抗明军半年的时间,此时梁军没有海军,只有陆军,陆军的兵力在三万两千人左右,这已经是台南的极限了,几乎一大半的男子都被征兵入伍,随着人口的大规模外逃,梁军已经几乎不可能在征到任何兵力了。

目前梁军的分布情况是台湾城驻守了一千的兵力,守军主将叫冯岩,是冯信侄子,今年二十三岁,冯信并不信任他手下的原来郑成功的将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面陆陆续续将他们换成了自己的子侄和亲信。

台湾城是承天府的东南门户,梁军在此修建有炮台可以封锁水道,以防止外敌从海上发起的进攻。

除了台湾城之外,台东一带驻守了五千人的军队,主将是李云聪,这是除了承天府一带梁军在外围驻扎的最大规模的军队了,但是李云聪手中正真可以用到的具有一定战斗力的军队还是他以前的西军,梁军后期招募的士兵实在是太多,倒置训练和装备都跟不上去,新招募的军队的装备已经完全沦落到了冷兵器时代,由于台南缺乏铁矿,这些士兵甚至连像样的铠甲都没有,还美其名曰台湾炎热,士卒皆不允着甲。

台中一带驻扎了三千人的军队,这支部队比起台东来说更惨一些,他们几乎全都是新军,军中的老兵还不到一个营的建制,人数不足三百人。主将姓郑,叫郑豹,但并不是郑成功一族的,他的军队即将成为梁军首支和明军交战的部队了。

李云聪此人十分聪明,他只道明军在进攻之前势必会打探清楚台东和台中两地的情况,因此他一方面让新兵抓紧时间训练,一方面在城中持续戒严,禁止人出城,只许进城,这样一来就几乎阻断了城中和外界的联系,因此明军的探子和细作就不能混进城中去。李云聪随即调遣西军精锐之军趁夜悄悄出城,然后第二天早公然进城,以此数十天,使得外人以为梁军防御的重点将放在台东,这时正在向台东持续增派兵力。

不得不说他的这一计划确实是得到了汇报,收到明军探子的情报之后,项玉果然受到了影响,最终放弃了台东战线方面的推进计划,也取消了海军在台东腹地登陆配合陆军作战的计划,改为全面集中兵力进攻台中。

李云聪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自保而已,随着他在台东的驻守的时间的增长,他已经越来越看清楚了台南梁国此时面临的困境,因此在这之前他一方面以兵力不足为由向冯信发去增兵要求,另一方面却又不再台东本地征兵,甚至还大幅度的吸纳来自台南的流民道台东来定居。这才使得台东尽管人口增加了,但是粮食的供应并没有发生困难,只是新兵的装备问题他却是无力改变,毕竟他没有像项玉那样多出来的几百年的知识,不知道哪里会有铁矿还能开采。

带一百零二章台中攻城战

去掉外围的三处驻军,冯信在承天府内还能调动的军队人数在两万余人,此时的承天府已经比之前荷兰人时代的赤嵌城要扩大了好几倍,冯信依照原来的赤嵌城的旧址将旧城改建为皇城,承天府此时已经改名叫做东都,他本意欲叫做东京的,但是由于东京是明朝时期南京城的旧名,冯信害怕这个称谓会触怒清廷,因此才改了名字。

东都经过近一年半的扩建,此时已经已经形成了一个周长为三十里的大城,冯信此时手中的兵力自认为防守东都是没有问题的,他经过多方打探知道了基隆的明军总数不过五千人,这样的人数规模在东都面前将显得过于单薄,尽管因为军队士兵的参差不齐,他不敢派军出去跟明军进行正面决战,但是依托着东都高大的城墙和城中的粮草储备,冯信自认为坚持大半年到清军跨海来援问题不大。

如果说将时间向前提前三百年,以两万人的兵力守城,攻方要是没有五万人以上的部队是很难攻下来这么一座坚城的,但是当时间步入了火器时代之后,作为防御的屏障的城墙已经渐渐失去了它之前的作用,尽管城墙目前依然是攻城一方的巨大障碍,但是随着火器的进步,要跨过这倒障碍慢慢变得简单了许多。

明军科技院子在制造和设计第一种钢炮的同时,设计了一种口径非常巨大的短管青铜炮,这就是臼炮,明军的这种臼炮的设计目的就是用来对付敌方坚固的防御工事,这个时候交战双方并不修建地堡掩体等防御工事,战场上的唯一防御工事那就是坚固的城墙了。明军的臼炮取名威远大将军炮,正是1690年清朝的臼炮的名称,不过这个时候被项玉率先拿来用了再说。

这种臼炮的口径比为十五,口径达到了令人瞠目的550毫米,发射开花弹的重量都达到了九十五公斤,实心弹更是超过了一百二十公斤。

臼炮由于炮管较短,所以射程很近,经过试验威远大将军的射程只能达到350米,这个距离在攻城的时候虽然远于大部分的远程武器,但是仍然能够被城墙上面的火炮攻击到,所以明军赋予臼炮的使命就是在最后时刻给予城中守军的致命一击。

四月底的时候明军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包括弹药武器和粮食物资的准备,此次作战一共调动陆军三千三百余人,海军两千五百人,这些多亏了明军一直实行的民兵政策,这就相当于为明军储备了足够数量的二线部队,平时进行简单的训练一维持基本的战斗力,一旦遇到战争需要则能够很快的转化成正规士兵,再加以必要的训练就能够具备较高的战斗力。

民兵的身份去还是平民,平时大约半个月会训练一次,或者采用轮训制度,在尽量不影响生产建设的情况下面,使之既能够了解和熟悉明军军中的制度和训练保准,也能够使用明军军中的一些武器装备,到了战时所需要的训练时间会大大缩减。

这一次出征,项玉在民兵中间征兵了大约一千三百余人,这些人将被编入明军的正规编制里面,民兵将在百姓中再行扩编。基隆城中只留下了大约三百名士兵守卫,这些士兵主要守卫在城中,一旦发现敌情则派人通知前线的明军,然后依托基隆城外面的炮台进行防御。

不过目前来看实际上基隆城并不会受到威胁,眼下并没有什么人有实力而又能在这个时间段对基隆发动进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8

你可能喜欢的